反美小说论文-徐媛

反美小说论文-徐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美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编纂元小说,可靠性,元小说,自我指涉

反美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徐媛[1](2014)在《历史和虚构的结合—从历史编纂元小说的角度来阐释《反美阴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加拿大着名文论家琳达﹒哈琴提出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定义,历史编纂元小说将问题化的对待历史和元小说的自我指涉性结合在一起,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历史编纂和元小说的结合。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多产并且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作品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一些强调像身份认可这样的主题,另一些传递作者的历史观:无数潜在可能性构成历史真相。因此,他质问官方版本历史的可信性。出版于2004年的《反美阴谋》便是个例证。论文试图从历史编纂元小说角度去阐释《反美阴谋》,给目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小说作者菲利普﹒罗斯的生平和作品,考证了《反美阴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提供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理论框架,给出了这个术语的综合定义,分析了一些和历史编纂元小说相关的问题,例如问题化对待历史和历史的互文性,元小说的自我指涉性,叙述角度的转移,戏仿的功能。总结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主要特征,包括历史书写的不可靠性,戏仿着名历史人物和事件,挑战官方历史的权威性。第叁章证实了《反美阴谋》是历史编纂元小说。首先这部作品是历史编纂和元小说的完美结合,其次历史编纂元小说所特有的叙述技巧和文学特征在这部作品中大量存在,包括自我指涉性,叙述角度的转移,互文性,聚焦于边缘人物以及冲突的观点对话式复调。最后小说体现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主要特征,即历史书写的不可靠性,戏仿历史人物和事件及质疑官方历史的权威。第四章探讨了重构“反事实”历史的意义。论文笔者认为,重构历史传递了作者的历史观并且其功能相当于政治寓言。第五章为论文结论部分,即《反美阴谋》既是历史和虚构的很好结合,也是历史编纂和元小说的完美结合,反映了各自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6-01)

胡程智[2](2014)在《菲利普·罗斯小说《反美阴谋》的创伤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小说《反美阴谋》出版后备受关注,它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描绘了美国犹太人的另一种命运。在1940年大选中,罗斯福总统被纳粹同情者、传奇飞行员林德伯格所击败,全国因此掀起了反犹浪潮。作家罗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虚构了美国1940年6月至1942年10月的一段“历史”。故事中,国家的大历史与家庭的小历史相互交映,所以国内外现有文献多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小说。小说揭示了林德伯格上台后施行的反犹政策对犹太人、犹太家庭以及美国社会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创伤成为该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本论文将从创伤意象、创伤症候以及创伤主题叁个方面解读小说的创伤主题。全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论叁部分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包含对菲利普·罗斯生平和作品的简介,以及国内外对《反美阴谋》研究的现状,梳理了创伤、记忆和该小说之间的联系,分析小说内在的创伤本质。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叁个章节。第二章分析了《反美阴谋》中的创伤意象。其创伤意象主要由隐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文中出现的“残肢”以及“地下室的鬼魂”是犹太人普遍性创伤的缩影;第二,主人公罗斯的“集邮册”以及林德伯格统治下的美国则是隐喻式的社会公共代码,前者连接了美国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历史,暗示原有的美国价值观的堕落;后者则缠绕着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当代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作者以此暗示创伤的历史有可能在未来重演。第叁章分析了《反美阴谋》的创伤症候。在小说中,叙述者的创伤症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表现为多样的叙事策略营造创伤的氛围。首先,“不及物写作”的手法体现叙述者表达创伤的迫切需要以及创伤情感;其次,叙述时间的重迭体现创伤性事件的闪回与强迫性重复;第叁,通过孩子的视角叙述创伤事件,以获得读者对体验创伤的认同感;第四,自由直接引语的使用烘托人物的心理,为主人公家庭的破裂埋下伏笔。第四章分析了《反美阴谋》的创伤主题。其创伤主题包含叁个层面:个体创伤、政治压迫下的家庭创伤以及情感操控下的社会创伤。首先,结合心理分析以及创伤理论阐释个体如何面对创伤及处理创伤;其次,分析失败的父亲形象并结合家庭系统理论,阐释的家庭破裂所体现的反犹迫害下的家庭创伤;最后,分析犹太的他者身份间接加剧反犹迫害的进程。领导者情感干预暴露了人性的弱点,理性的缺失和盲目的追从最终演变为社会暴乱,给整个社会带来创伤性的灾难,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都成为了反犹政策的牺牲品。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反美阴谋》的创伤,阐释并揭示菲利普·罗斯对历史与当今国际局势的认识。通过小说中对美国的刻画,罗斯再现犹太历史上潜在的创伤,隐射当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达对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美国决策的质疑。当小说中的个人创伤逐步上升到社会创伤的高度时,菲利普·罗斯作为犹太人,同时也是美国知识分子自觉的责任感、道德感和危机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小说中的创伤已不仅仅停留在“犹太创伤”的层面。罗斯对社会创伤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弱点的反思也为探索整个人类的普遍境遇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该小说的创伤记忆书写也是关乎人类体验的书写。(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5-01)

陈琼[3](2009)在《80年代韩国反美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韩国反美小说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反美小说创作活跃时期的作品不同视角的分析,以揭示韩国从属于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韩国大众因此所承受的痛苦。并且希望藉此研究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反美小说及其在韩国文学史上的价值的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韩国反美小说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将韩国反美小说从解放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简单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韩国反美小说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韩国民众对美态度的变化过程,解放初期,他们的对美态度是欢迎,但当后来意识到美国是造成南北分裂的原因之一以及韩国从属于美国的现实以后逐渐产生了反美情绪。光州民主化运动以及因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产生的贸易摩擦,直接导致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对于美国对韩国经济、文化等方面束缚的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反美小说并不多见,即使有也主要是基地村系列小说,对于美国的批判大多是针对驻韩美军。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反美小说不仅创作开始活跃,而且题材也更加丰富,产生了从经济、文化方面对美国进行批判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题材更为丰富,视角也更加多样化。但是韩国反美小说的创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新的视角,这需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清美国在全世界所发挥的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从而避免对美国的盲目批判,也使得批判更具说服力。其次反美小说创作的题材以及创作手法也有待改进。美国这个国家影响了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和朝鲜半岛近60年的南北分裂历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韩国反美小说不仅反映了从批判美国军政府的反帝国主义意识到由美军进驻和南北分裂而引发的问题意识的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美国对韩国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韩国民众因此而受苦受难的现实生活,还对正确评价美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20)

唐雪凝[4](2002)在《王朔小说的反美质比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以其灵动的气息和独特的效果,始终成为修辞中的宁馨儿。运用比喻要受到社会、民族、文化、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有一定的规则,其中之一就是美质原则,也就是比喻要给人以美感。例如鲜花是美的,娇艳欲滴,色彩丰富,有生命,有馨香,有神韵,婀娜多姿,暗香浮动,能美化人的生活,净化人的心灵。人们看见鲜花,就联想到美好的事物,不但动心,而且动情。姑娘也是美的,可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且青春易逝,鲜花易败,鲜花与姑娘之间就有许多相似点,鲜花来比喻姑娘就使人产生美感,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曾举(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02年03期)

刘振瀛[5](1963)在《论西野辰吉的反美短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作家西野辰吉写的反美短篇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日本战后文学中却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这样说,不只是由于这些作品是以反美为主题的、独开先河的作品,同时也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都有其独自的特点。本文试图就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风格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西野的这些短篇,由于写作年代的关系(这些作品大都写于十年前),作品中所反映的日本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都处于素(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1963年01期)

刘振瀛,卞立强[6](1961)在《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战歌——介绍日本战后几部主要的反美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已故革命作家宫本百合子在她战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播州平原》里,采录了日本浸略战争失败前夕,流传在广大人民之间的一首歌谣: 祖国日本如花似锦六月七月(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1961年07期)

反美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小说《反美阴谋》出版后备受关注,它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描绘了美国犹太人的另一种命运。在1940年大选中,罗斯福总统被纳粹同情者、传奇飞行员林德伯格所击败,全国因此掀起了反犹浪潮。作家罗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虚构了美国1940年6月至1942年10月的一段“历史”。故事中,国家的大历史与家庭的小历史相互交映,所以国内外现有文献多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小说。小说揭示了林德伯格上台后施行的反犹政策对犹太人、犹太家庭以及美国社会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创伤成为该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本论文将从创伤意象、创伤症候以及创伤主题叁个方面解读小说的创伤主题。全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论叁部分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包含对菲利普·罗斯生平和作品的简介,以及国内外对《反美阴谋》研究的现状,梳理了创伤、记忆和该小说之间的联系,分析小说内在的创伤本质。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叁个章节。第二章分析了《反美阴谋》中的创伤意象。其创伤意象主要由隐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文中出现的“残肢”以及“地下室的鬼魂”是犹太人普遍性创伤的缩影;第二,主人公罗斯的“集邮册”以及林德伯格统治下的美国则是隐喻式的社会公共代码,前者连接了美国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历史,暗示原有的美国价值观的堕落;后者则缠绕着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当代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作者以此暗示创伤的历史有可能在未来重演。第叁章分析了《反美阴谋》的创伤症候。在小说中,叙述者的创伤症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表现为多样的叙事策略营造创伤的氛围。首先,“不及物写作”的手法体现叙述者表达创伤的迫切需要以及创伤情感;其次,叙述时间的重迭体现创伤性事件的闪回与强迫性重复;第叁,通过孩子的视角叙述创伤事件,以获得读者对体验创伤的认同感;第四,自由直接引语的使用烘托人物的心理,为主人公家庭的破裂埋下伏笔。第四章分析了《反美阴谋》的创伤主题。其创伤主题包含叁个层面:个体创伤、政治压迫下的家庭创伤以及情感操控下的社会创伤。首先,结合心理分析以及创伤理论阐释个体如何面对创伤及处理创伤;其次,分析失败的父亲形象并结合家庭系统理论,阐释的家庭破裂所体现的反犹迫害下的家庭创伤;最后,分析犹太的他者身份间接加剧反犹迫害的进程。领导者情感干预暴露了人性的弱点,理性的缺失和盲目的追从最终演变为社会暴乱,给整个社会带来创伤性的灾难,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都成为了反犹政策的牺牲品。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反美阴谋》的创伤,阐释并揭示菲利普·罗斯对历史与当今国际局势的认识。通过小说中对美国的刻画,罗斯再现犹太历史上潜在的创伤,隐射当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达对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美国决策的质疑。当小说中的个人创伤逐步上升到社会创伤的高度时,菲利普·罗斯作为犹太人,同时也是美国知识分子自觉的责任感、道德感和危机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小说中的创伤已不仅仅停留在“犹太创伤”的层面。罗斯对社会创伤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弱点的反思也为探索整个人类的普遍境遇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该小说的创伤记忆书写也是关乎人类体验的书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美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徐媛.历史和虚构的结合—从历史编纂元小说的角度来阐释《反美阴谋》[D].南昌大学.2014

[2].胡程智.菲利普·罗斯小说《反美阴谋》的创伤解读[D].扬州大学.2014

[3].陈琼.80年代韩国反美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唐雪凝.王朔小说的反美质比喻[J].写作.2002

[5].刘振瀛.论西野辰吉的反美短篇小说[J].世界文学.1963

[6].刘振瀛,卞立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战歌——介绍日本战后几部主要的反美小说[J].世界文学.1961

标签:;  ;  ;  ;  

反美小说论文-徐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