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聚居论文-张磊,伏绍宏

农民聚居论文-张磊,伏绍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聚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精准脱贫,彝族聚居区,贫困户“两不愁,叁保障”

农民聚居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伏绍宏[1](2019)在《劳动力转移促进还是抑制了贫困户脱贫?——基于凉山彝族聚居区237户农民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彝区237户贫困农民的调查数据,以收入和"两不愁、叁保障"为考察指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轻外重"的收入增长态势、指标化的绩效约束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劳务推动脱贫的双重悖论:一方面,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促使其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却很难通过非农就业促进农业经营,进而推动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另一方面,转移造成贫困户建房滞缓、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加剧、老人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但其对改善农民的形象贫困、教育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积极效应。最后提出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完善脱贫考评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及多元筹资机制等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许建康[2](2018)在《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治理机制研究——以成都邛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是农村群众集中居住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的主要居住形态。它面临规划建设不合理、聚居区群众治理可持续性差、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共治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充分满足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深化基层组织体系改革,撤并与新组建村(社区)方式;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有效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以"1+3+1+N"治理模式,探索聚居区合作共治的新格局;分类纳入治理目标考核,促进跨区域聚居区自治治理水平提升;以"互联网+乡村"模式,尝试跨区域聚居区治理融合的新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晓英,韩洁[3](2018)在《宅基地改革释放土地红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陈晓英 全媒体韩洁)2月2日,从宜城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目前,该市已在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镇、村,首批规划建设6个农民聚居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6200户3万人,既可保证农民有所居,又可节约腾退土地5400余亩。据介绍,宅基地(本文来源于《襄阳日报》期刊2018-02-05)

廖洪兰[4](2017)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治理研究——以成都邛崃为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成都邛崃为样本,描述跨区域农民聚居区的形态呈现,探讨样本的独特性及研究价值,分析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治理的特殊困难,坚持以党的十九大要求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指导,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艳霞,王绍瀚[5](2016)在《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苗侗民族聚居地黔东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产生成为必然。失地后,民族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谋求"非农"职业。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非农技能缺乏等,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方式单一,就业途径少,就业不稳定,未就业比例偏高。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非农技能;必须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必须给予失地农民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等。(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韬[6](2016)在《农民聚居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十年,四川经历了两轮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县)建设,新农村建设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农民聚居,聚居后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简称叁生)的均衡,可能对农业生产既带来促进作用,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实证分析其效果,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际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对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梳理、数据收集,以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旨在弄清农民聚居对小规模农业影响的机理和基于四川实践的农民聚居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城乡统筹理论等为指导,详细分析了农民聚居对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机制,在回顾了四川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归纳了城镇化驱动、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和依托资源开发的“农旅融合”叁种产业发展类型,探讨了农民聚居和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成都、德阳、资阳等市的82个行政村村干部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聚居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度经营规模等农业产业关键指标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四川农民聚居程度发展较快,贯穿并行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当中。(2)农民聚居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显着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可以推动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社会化服务。(3)农民聚居对传统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平衡等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调查表明,适度规模的农民聚居,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有利的。(4)受地形地貌、聚居规模等因素制约,基层对农民聚居和产业发展的满意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总体而言,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成绩还是肯定的,这有利于将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依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1)发挥市场作用,创新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支持新农村建设;(2)因地制宜,坚持四川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3)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培养农村现代农业人才;(4)共建共享,探索以社区为单位的农村自治新模式。(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欧阳晨光[7](2016)在《湖南隆回花瑶聚居区农民自建住宅导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村住宅已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农村住宅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农村面积广袤且农宅建设量巨大,既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并且在多个方面和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相关。另一方面,农民住宅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量增长速度极快。可是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导控,所以这种增长盲目性很强。就算是新建的农民住宅,平面功能布置却依然很落后,同时对城市住宅盲目模仿,建筑形式杂乱,失去了传统特色。目前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基本模式为自建模式,针对农民自建住宅的导控方法我国长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空白,缺乏针对建筑设计、历史文化、材料构造等系统理论研究。因此,如何在农民自建住宅当中学习与借鉴隆回花瑶传统民居的精华,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把民居文化更好的传承,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真正地得到了改善,建设具有隆回花瑶传统民族特色的新民居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以湖南隆回花瑶聚居区农民住宅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社会、人文叁个方面分析隆回花瑶农民自建住宅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第叁章通过对花瑶农民住宅的测绘和问卷调查,了解花瑶农民住宅的特征,分析花瑶农民住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现代农民的住宅实际需求,总结花瑶农民住宅的发展。第四章提出花瑶农民自建住宅的导控原则,并从规划布局、平面功能空间、人居舒适性、建筑风貌、经济性五个方面分析总结了花瑶农民自建住宅导控方法。第五章在花瑶农民自建住宅导控方法的案例实践中对花瑶当代新建农民住宅的叁种基本模式分别立面改造导控。最后是论文的结语,对论文进行总结。本文针对湖南隆回花瑶农民自建住宅,以深入调研为基础,通过对隆回花瑶农民住宅特征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针对农民住宅建设的自建模式,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农民自建住宅导控方法,以期对隆回花瑶农民自建住宅建设方面提供一定探讨性的指导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6)

杨艳霞,杨云霞[8](2016)在《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开发模式探析——以苗侗民族聚居地黔东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匮乏,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弱势,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发展。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不断开发并提升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才是保障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可持续生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路。(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6年02期)

中共邛崃市委党校课题组,许建康[9](2015)在《成都邛崃创新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机制的调查研究——以夹关镇郭坝安置点、冉义镇集镇聚居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叫"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形势下我国全新的农村社会聚居形态。邛崃市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区呈现居住形态集中化、社区结构异质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等特征,结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在夹关镇郭坝安置点和冉义镇集镇聚居点开展试点工作,力求探索创新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机制新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彩艳,罗兰[10](2015)在《6年建成100个特色农民聚居区》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20日,渝北区古路镇古路村黄桷堡,50余亩的工地上一片繁忙。古路镇负责人介绍,黄桷堡正围绕休闲旅游打造“古路村黄桷堡农民聚居区”,未来这里将吸收120户村民集中居住。 今年4月,渝北区委十叁届七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各具特(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5-08-06)

农民聚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是农村群众集中居住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的主要居住形态。它面临规划建设不合理、聚居区群众治理可持续性差、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共治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充分满足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深化基层组织体系改革,撤并与新组建村(社区)方式;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有效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以"1+3+1+N"治理模式,探索聚居区合作共治的新格局;分类纳入治理目标考核,促进跨区域聚居区自治治理水平提升;以"互联网+乡村"模式,尝试跨区域聚居区治理融合的新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聚居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伏绍宏.劳动力转移促进还是抑制了贫困户脱贫?——基于凉山彝族聚居区237户农民的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许建康.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治理机制研究——以成都邛崃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

[3].陈晓英,韩洁.宅基地改革释放土地红利[N].襄阳日报.2018

[4].廖洪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跨区域农民聚居区治理研究——以成都邛崃为样本[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

[5].杨艳霞,王绍瀚.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苗侗民族聚居地黔东南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6

[6].张韬.农民聚居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7].欧阳晨光.湖南隆回花瑶聚居区农民自建住宅导控方法[D].湖南大学.2016

[8].杨艳霞,杨云霞.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开发模式探析——以苗侗民族聚居地黔东南为例[J].农业经济.2016

[9].中共邛崃市委党校课题组,许建康.成都邛崃创新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机制的调查研究——以夹关镇郭坝安置点、冉义镇集镇聚居点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5

[10].王彩艳,罗兰.6年建成100个特色农民聚居区[N].重庆日报.2015

标签:;  ;  ;  ;  ;  

农民聚居论文-张磊,伏绍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