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化论文-冯圆芳

他者化论文-冯圆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他者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敬泽,当代知识分子,随笔集,速记员,文学生活,乡土中国,现代性,文学界,莫言,隐秘

他者化论文文献综述

冯圆芳[1](2019)在《为人民书写,勿将人民“他者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少想到她们,她们坐在会议室的后排……灵巧的手指,应有微硬的茧,在场而沉默……她敲击键盘,从宇宙深处、从星云与黑洞切换到先锋、传统、理想……”这是李敬泽随笔集《会饮记》第一篇《银肺》中的一段,文中的“她”是叙述者“他”在多个文学论坛中邂逅的速记(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11-14)

方芗,陈小燕[2](2019)在《“他者化”的空气污染——风险社会理论框架下的风险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以北京和厦门两地的网约车司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他者化的风险感知"这一理论框架,分析这一职业群体对空气污染的风险感知。认为对围绕着日常生活的意义建构风险的网约车司机来说,空气污染风险分布、风险分配以及风险治理上存在着感知上的地域性、阶级性以及封闭性,因而形成了"他者化"的风险感知。这一结论挑战了贝克在风险社会理论中所提出的风险分布的普遍性、风险分配的平等性以及风险治理的开放性叁个命题。未来的风险感知研究不应停留在概化的论述层面,而要基于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行理解和阐述,并从中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提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志远[3](2019)在《寻找“中间领域”:反思“MeToo”运动中的“他者化”情感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MeToo"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的赋权。但这场运动在行动过程中的话语表达容易陷入早期女权运动的二元对立。从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自我反思来看,"MeToo"运动作为一种实践运动,除了要解决性侵和性压迫问题,还要警惕这种激进女权运动被其他意识形态收编利用。在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刺激下,男权主义和消费主义会对女性主义进行殖民化,加深普通女性群体对女权认识的本质主义,伪女权主义意识也会进一步强化"MeToo"运动中一般女性的"非此即彼"思维。"MeToo"运动要反思这种本质主义的他者化,使这场运动真正推动社会公平与女性民主化,在社交媒体的公共领域中寻找价值共存与社会共识的"中间领域",通过理性与情感共同推动保护女性的制度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03期)

李缙英[4](2018)在《《城乡简史》:个人性历史叙事与自我他者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因"凸现了当代城乡变革中的人性复杂性"而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本文试图从叙事形式上解析《城乡简史》如何通过融汇宏大历史叙事和个人叙事创造出一种新型形式;再从内容和人物的自我塑造上,阐释小说如何揭示了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人的双重异化问题。(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邵燕君[5](2018)在《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的“他者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媒介革命给人类生存基本条件带来巨大改变为前提,讨论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传统精英"寓教于乐"文学观的冲击,使其被"历史化"、"他者化"。借用福柯1960年代末提出但未及充分展开的"异托邦"概念,发掘在这一轮媒介革命中"风景独好"的中国网络文学近20年"野蛮生长"中所蕴含的理论潜能。以"子宫"和"培养皿"为比喻,探讨网络文学在心理建设和文化建构方面的积极功能。特别以"女性向"空间中生长出来的"网络女性主义"为主要关注点,探讨中国网络文学同时以"现实空间"和"文本空间"形式存在的"异托邦"形态,以及其中自然存在的乌托邦指向。(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高峰论坛(2016-2017)会议论文合辑》期刊2018-10-01)

侯传文,程烜[6](2018)在《对“他者化”的反思——评《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兼谈东方文化的自我认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他者化"是现当代东方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林丰民等着的《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挖掘了其产生的内在社会文化根源。对"他者化"现象的反思,有助于东方文化的自我认识与表达。"他者化"现象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后遗症,其治疗方法一是增强文化自信,二是重建东方话语系统。(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苗苗[7](2018)在《《血缘》他者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缘》是巴特勒小说中最畅销的一部。小说题目展示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也是普遍研究的主题,而本文则研究了黑人奴隶制中的他者化。尽管黑人和白人有着亲密的联系——共同生活在美国这个大家庭,但白人却将黑人视为他者。(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3期)

初清华[8](2018)在《艺术、“他者”化与自我技术——姜耕玉长篇小说《风吹过来》主题意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风吹过来》虽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但围绕女主角杨小陶所描述的几个事件,即裸画与日记本、私生女、《唤醒》、师生通奸等,却分别聚焦于艺术与非艺术、政治风向、爱情伦理等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特别是小说男主人公的自叙视角,不时出现对人对己的心理分析,不仅赋予小说强烈的自省色彩,更反映出作者对艺术对于主体性重建之意义所作的深层思考。(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界》期刊2018年01期)

高逢晞[9](2018)在《基于赛义德东方主义视角下的《食肉之年》的他者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露丝·尾关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备受瞩目的日裔美籍作家,从处女作《食肉之年》开始,尾关就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尾关的小说以高超的叙事手法着称,并在作品融入了自身的经历和社会问题。小说《食肉之年》获得《纽约时报》年度好书、桐山环太平洋图书奖、巴尼斯和诺布尔美国图书奖。本文以露丝·尾关的《食肉之年》为研究对象。该小说以小高木简和亚希子为视角,讲述两位背景迥异的日裔女性为期一年的生活经历,和她们因制作、收看纪录片的《我的美国妻子》而结下友谊,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被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交织着种族,性别,阶级等冲突。独特的叙事手法、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多元化的情节,使得《食肉之年》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自赛义德的《东方学》出版以来,“东方主义”受到了东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赛义德的理论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赛义德看来,“东方主义”包括叁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其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学科含义,第二层含义是“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差异;第叁层含义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西方所形成的“他者”的偏见。《食肉之年》中的人物在白人至上和父权主义的社会背景下沦为了“他者”。小高木简,亚希子,以及纪录片《我的美国妻子》所记录的家庭经历了“压迫、觉醒、反抗的过程”。本文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视角出发,揭示《食肉之年》中的人物被他者化的过程和他们为重构身份所寻求的途径,从而为消弭西方对东方的“他者”印象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0)

梦珂[10](2018)在《他者文化与去他者化 观皇家莎士比亚剧院2018巡演版《哈姆雷特》》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要制作一个非洲版的《哈姆雷特》,我自己会想要怎么做?是构置一个非洲/欧洲的二元权力结构,将文化冲突激烈地展现出来?比如将克劳狄斯塑造成一个来自欧洲的强取豪夺的殖民者,他所侵占的并不仅仅是王位和王后,还有当地的文化?还是做成像《狮子王》那样的音乐剧,浓墨重彩地渲染当地的"风土民俗",将之变成感官和视觉的飨宴?这是笔者在听闻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又制作了一版几乎纯非裔演员卡司的《哈姆雷特》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前者可以将更多关于种族、性别、宗教的问题用"莎士比亚式"的视角去作(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8年02期)

他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以北京和厦门两地的网约车司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他者化的风险感知"这一理论框架,分析这一职业群体对空气污染的风险感知。认为对围绕着日常生活的意义建构风险的网约车司机来说,空气污染风险分布、风险分配以及风险治理上存在着感知上的地域性、阶级性以及封闭性,因而形成了"他者化"的风险感知。这一结论挑战了贝克在风险社会理论中所提出的风险分布的普遍性、风险分配的平等性以及风险治理的开放性叁个命题。未来的风险感知研究不应停留在概化的论述层面,而要基于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行理解和阐述,并从中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提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者化论文参考文献

[1].冯圆芳.为人民书写,勿将人民“他者化”[N].新华日报.2019

[2].方芗,陈小燕.“他者化”的空气污染——风险社会理论框架下的风险感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吴志远.寻找“中间领域”:反思“MeToo”运动中的“他者化”情感政治[J].新闻界.2019

[4].李缙英.《城乡简史》:个人性历史叙事与自我他者化[J].小说评论.2018

[5].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的“他者化”[C].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高峰论坛(2016-2017)会议论文合辑.2018

[6].侯传文,程烜.对“他者化”的反思——评《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兼谈东方文化的自我认识与表达[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

[7].孙苗苗.《血缘》他者化研究[J].名作欣赏.2018

[8].初清华.艺术、“他者”化与自我技术——姜耕玉长篇小说《风吹过来》主题意蕴探析[J].艺术学界.2018

[9].高逢晞.基于赛义德东方主义视角下的《食肉之年》的他者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梦珂.他者文化与去他者化观皇家莎士比亚剧院2018巡演版《哈姆雷特》[J].上海戏剧.2018

标签:;  ;  ;  ;  ;  ;  ;  ;  ;  ;  

他者化论文-冯圆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