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追尾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座椅,C-NCAP,鞭打试验,有限元仿真
汽车追尾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梁剑[1](2017)在《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颈部保护的仿真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汽车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汽车的被动安全性逐渐受到关注,不论是对乘员生命的安全保证,还是降低乘员在碰撞时遭受的损伤,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碰撞事故所占比例长期以来都非常高。中低速追尾碰撞作为最常见的事故类型,虽然经常会发生但造成的死亡比例却比较低,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追尾碰撞事故经常会对乘员颈部骨骼、肌肉、神经造成持久性的损伤,从而导致长期的伤害和病痛。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很多国家都先后将这种碰撞过程中人体头部快速后甩造成的颈部伤害的鞭打试验加进其安全评价中。2008年,欧洲首先把鞭打试验引进E-NCAP。2009年,鞭打试验也被纳入J-NCAP。2012年,中国把鞭打试验写进了C-NCAP评价规程。2015年的评价规程得到一定的调整,评价标准更为严格。2018版征求意见稿中鞭打试验的速度由目前的16km/h修改成20km/h,这给新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新的考验。在追尾事故中,座椅是最重要的支撑乘员并吸收碰撞能量的保护装置,因此座椅设计与鞭打伤害密切相关。本文在查阅了汽车追尾碰撞中颈部损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C-NCAP发展历程、评价指标及鞭打试验有关规定,并简单介绍了其评价指标。之后简要概括了汽车碰撞有限元理论,同时使用HyperMesh搭建了某汽车座椅系统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其中有座椅结构、BioRID II型假人以及车身地板等部分。随后考察鞭打仿真的计算结果,并应用仿真的结果与鞭打试验对标,确认该建模方法得到的仿真模型准确可靠。最后依据仿真模型对鞭打失分原因做简要归纳,同时基于分析得到的原因,进一步从靠背刚度、头枕刚度及头后间隙等几方面对颈部鞭打伤害进行改善。研究结果表明,汽车座椅的颈部伤害指数NIC与上颈部弯矩My的丢分相对严重,适当减小座椅的头后间隙,减小靠背刚度并增大头枕刚度,进而减弱假人头胸的相对运动,是减轻鞭打伤害的有效方法。本文搭建的汽车座椅有限元模型经过试验验证是比较准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失分原因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所做研究对于座椅的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27)
张静[2](2016)在《汽车追尾碰撞模拟装置的研制及颈部追尾碰撞损伤的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7228万辆。汽车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人均保有量的急剧上升也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给人们的身心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挥鞭伤是交通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高发于追尾碰撞交通事故中。挥鞭伤不仅给伤员带来身心和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其易发后遗症也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于汽车追尾碰撞以及挥鞭伤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就国内外台车碰撞试验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现有试验条件,设计了一套用于追尾碰撞的缓冲吸能装置,计算机仿真和台车碰撞试验相结合,从理论上和试验中进行验证,证明了所研制的缓冲吸能装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且,就挥鞭伤的致伤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试验中的假人颈部损伤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针对挥鞭伤患者的救护装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被动安全研究文献,总结出台车追尾碰撞试验和挥鞭伤的研究现状。就车辆碰撞数学模型、叁种台车试验碰撞类型以及追尾碰撞中人体颈部的致伤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本课题中追尾碰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通过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缓冲吸能装置模型进行理论仿真,产生的减速度曲线满足ECE R44法规中对于追尾碰撞台车实验中减速度的相关要求。再此基础之上,就本课题中对追尾碰撞输出减速度曲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得出相关影响规律。(3)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进行台车碰撞试验平台的搭建,并对试验平台的每个部分的安装调试进行简单分析。之后进行了假人和动物的追尾碰撞试验,记录了整个试验过程以及假人颈部动态过程,并且得到了相关减速度曲线。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4)针对汽车追尾碰撞造成乘员的颈部损伤,研制出适用于挥鞭伤伤患者的水陆两用救护担架。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大量的实验模拟,验证了该救援担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课题所研制的吸能缓冲装置,通过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搭建试验平台进行追尾碰撞试验,研究吸能管相关特性,提高汽车结构的安全性。同时台车碰撞试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实车碰撞过程,方便学者对乘员的颈部损伤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全过程的动态特性检测,研究挥鞭伤的发生机制和损害程度,是工程和医学相结合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赵锋[3](2016)在《追尾碰撞的汽车稳定性及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碰撞事故后果严重,甚至会造成车毁人亡,因此汽车碰撞安全一直是主被动安全领域研究焦点。而汽车追尾容易使车辆偏离行驶轨迹,产生二次碰撞。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进行汽车追尾碰撞动力学分析及稳定性控制研究。研究了车与车追尾碰撞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汽车碰撞主要参数分析;搭建了包含ESC控制器的硬件在环试验平台;设计了PISP(Post-impact Stability Program)控制器用于控制车辆的侧向轨迹,防止车辆发生二次碰撞。首先,进行了汽车追尾碰撞动力学建模及稳定性分析。建立了被撞车辆碰撞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包括四自由度车辆模型及碰撞力模型,联合simulink和Carsim软件进行模型验证;应用碰撞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汽车碰撞过程被追尾车辆关键参数对汽车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其次,基于dSPACE平台,搭建了车与车追尾碰撞稳定性控制的硬件在环试验台架,在台架上分别进行了“鱼钩”工况下的行驶试验和碰撞试验。在该平台中导入汽车追尾碰撞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液压系统电磁阀开度、控制器CAN信号以及模型中的轮缸压力等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了ESC在两种工况下的基本控制策略及控制效果。最后,针对追尾碰撞后被追尾车辆的失稳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门限值与PID调节各车轮制动力的PISP追尾碰撞稳定性控制策略。实例仿真对比了基于ESC的稳定性控制与基于PISP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保障被追尾车辆的稳定性,可减轻及避免车辆追尾后发生二次碰撞造成的损失。(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田健[4](2015)在《汽车追尾碰撞中儿童颈椎损伤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追尾碰撞是常见的交通事故类型,而因该类事故所导致的人体的颈部损伤可危及当事者生命安全。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有限元模型,探索汽车追尾碰撞中引发人体颈部损伤及其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原理,对于颈部损伤的事先预防,事后诊断、治疗和康复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人体颈椎的真实解剖学为基础,运用有限元建模技术,构建六岁儿童颈椎的高生物仿真模型。首先,借助医学影像软件MIMICS提取了六岁儿童CT图片的颈部各组织,并重构具有叁角形曲面的几何模型,主要包括C1-C7颈椎、T1胸椎以及16块主要肌肉;其次,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对初始组织几何模型进行修补和平顺处理,生成具有NURBS曲线(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的CAD模型,为后续网格划分做准备;再次,应用网格划分软件TrueGrid和Hypermesh对颈椎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优化,构建整个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而构建了完整的六岁儿童颈椎有限元模型,最后根据志愿者实验,设置仿真实验的边界阈值,并根据碰撞实验的边界条件进行加载,模拟在相同条件下颈椎的碰撞响应,并与汽车追尾碰撞所做的志愿者实验进行结果对比,完成儿童颈椎模型的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志愿者模拟实验中头部相对于T1胸椎冠状面的轴向位移和法向加速度数据显示与模型结果保持一致。模拟实验证明模型是有效的,可以应用于碰撞实验或者医学研究。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颈部建模方法为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成功构建了一套全面细致的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损伤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有限元建模方法包括叁坐标建模、几何尺寸建模以及CT扫描建模。研究者从建模精度、建模效率角度考虑,统筹叁类建模方法的优缺点,遴选CT扫描建模方法,该方法不仅兼具良好的建模精度与效率,而且CT数据来源于人类活体,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本研究还创新引入映射网格划分法,该方法通过精确调控单元网格质量和数量来确保模型的几何精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模数字运算的效率。在本文的模型验证部分,研究者突破传统应用单一数据检验的局限性,充分采集多类别数据源,以保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推广应用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刘旭光[5](2015)在《汽车智能化防追尾碰撞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相关数据统计,交通事故中汽车追尾事故占比较大。数据显示,高速公路汽车追尾事故比重,在国内交通事故里占33.4%,在美国交通事故里约占24%。由此推断,如果能有效避免汽车追尾交通事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几率。本文主要探讨汽车智能化防追尾碰撞系统,致力于研究出可靠性高、质量好、适应性强的智能化防追尾碰撞系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期刊2015年03期)
张辉宜,郝小林,袁志祥,陶陶[6](2014)在《汽车防追尾碰撞的最小安全距离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防追尾控制系统预警的准确性,提高系统计算最小安全距离精确性。首先,针对行驶在同一车道的前(目标车)、后车(跟随车),建立两车的运动模型。然后,通过详细分析两车的制动过程、利用数学积分计算两车相应制动阶段的制动距离。最后,推导出最小安全距离精确计算公式。通过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方法研究的最小安全距离能有效地避免高速公路上车辆间追尾危险的发生,并能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4年11期)
尹伟,门永新,王则龙,唐辉,彭鸿[7](2014)在《基于汽车追尾碰撞中燃油系统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GB 20072-2006乘用车后碰燃油系统安全要求,运用CAE仿真技术构建追尾碰撞分析对象,以油箱最大塑性应变和油箱周围结构变形为评价指标,考察和优化汽车尾部耐撞性。(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22)
宋翔,李旭,张为公[8](2014)在《高速公路汽车追尾碰撞预警关键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可靠获取高速公路汽车追尾预警算法的关键参数,提出一种基于车辆相对运动典型工况的估计方法。根据高速公路车辆不同的相对运动典型工况建立多个卡尔曼滤波系统状态模型,以全球定位系统与车车通信信息结合雷达信息作为观测量,并在运行过程中检测、容忍传感器信息的不准确甚至失效,利用交互多模型算法,实时、准确、可靠的获取两车相对距离、速度、加速度以及碰撞时间等关键参数。仿真及实车试验结果表明,估计方法具有精度高、鲁棒性和适应性好的优点,且在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较好的估计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孙琳琳,孔繁森,厍军威[9](2014)在《基于追尾碰撞的汽车座椅座靠连接运动机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四连杆瞬心原理设计了一套新的座椅座靠连接运动机构,并通过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优化了槽口的设计角度、槽口间隙、槽口设计曲率、摩擦因数等重要设计参数。最后通过追尾碰撞试验验证了该机构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肖冬阳[10](2014)在《汽车追尾碰撞事故再现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在1766年瓦特改进蒸汽机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大幕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工业不断壮大成熟,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汽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之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公害之一。自1769年法国工程师古诺驾驶自己制造的蒸汽机汽车撞上墙壁死亡以来,全球累计已有320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今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多达150万人。我国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员不断增长,超速行驶、违章超车、疲劳以及酒后驾车等交通违规现象大量出现,致使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事故总量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依然巨大。碰撞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而汽车追尾碰撞是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仅次于正面和侧面碰撞的常见形态,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追尾事故以及引发的连环追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容小视。对汽车追尾碰撞事故进行再现与定量分析,可还原事故发生的过程,评判事故参与者的责任关系,提高事故鉴定的客观性,同时能够评估交通事故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改善相关的道路交通条件,可为解决汽车被动安全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交通安全法规的制定,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综述了汽车追尾碰撞事故的研究背景,总结了追尾碰撞事故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从汽车追尾碰撞事故的特征出发,叙述了追尾碰撞事故的速度再现反推计算方法,并在实际的汽车追尾碰撞事故案例中应用该方法,证明了追尾碰撞的速度再现计算理论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接着根据有限元法理论探讨了进行汽车追尾碰撞再现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所用的技术手段,并以此为基础运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建立了事故案例中小轿车与模拟大货车尾部的刚性墙的追尾碰撞系统有限元仿真模型。将经动力学计算得到的事故案例中的碰撞初速度赋予有限元仿真模型,从而将有限元仿真分析法与动力学再现法结合应用于追尾碰撞事故再现分析中,动态模拟了事故案例中小轿车追尾碰撞大货车的碰撞过程,运用HYPERVIEW软件深入分析了碰撞过程中小轿车的动力学参数变化过程、变形形态及应力分布状态。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确认了计算结果的可信性,证明了该起追尾碰撞事故中巨大的加速度是造成乘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证明了将动力学与有限元法这两者结合进行汽车追尾碰撞事故再现分析的可行性,两者结合的方法可为解决汽车追尾碰撞这类事故的再现与整车结构安全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4-01)
汽车追尾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7228万辆。汽车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人均保有量的急剧上升也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给人们的身心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挥鞭伤是交通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高发于追尾碰撞交通事故中。挥鞭伤不仅给伤员带来身心和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其易发后遗症也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于汽车追尾碰撞以及挥鞭伤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就国内外台车碰撞试验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现有试验条件,设计了一套用于追尾碰撞的缓冲吸能装置,计算机仿真和台车碰撞试验相结合,从理论上和试验中进行验证,证明了所研制的缓冲吸能装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且,就挥鞭伤的致伤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试验中的假人颈部损伤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针对挥鞭伤患者的救护装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被动安全研究文献,总结出台车追尾碰撞试验和挥鞭伤的研究现状。就车辆碰撞数学模型、叁种台车试验碰撞类型以及追尾碰撞中人体颈部的致伤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本课题中追尾碰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通过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缓冲吸能装置模型进行理论仿真,产生的减速度曲线满足ECE R44法规中对于追尾碰撞台车实验中减速度的相关要求。再此基础之上,就本课题中对追尾碰撞输出减速度曲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得出相关影响规律。(3)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进行台车碰撞试验平台的搭建,并对试验平台的每个部分的安装调试进行简单分析。之后进行了假人和动物的追尾碰撞试验,记录了整个试验过程以及假人颈部动态过程,并且得到了相关减速度曲线。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4)针对汽车追尾碰撞造成乘员的颈部损伤,研制出适用于挥鞭伤伤患者的水陆两用救护担架。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大量的实验模拟,验证了该救援担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课题所研制的吸能缓冲装置,通过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搭建试验平台进行追尾碰撞试验,研究吸能管相关特性,提高汽车结构的安全性。同时台车碰撞试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实车碰撞过程,方便学者对乘员的颈部损伤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全过程的动态特性检测,研究挥鞭伤的发生机制和损害程度,是工程和医学相结合的一次重要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追尾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梁剑.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颈部保护的仿真分析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7
[2].张静.汽车追尾碰撞模拟装置的研制及颈部追尾碰撞损伤的防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6
[3].赵锋.追尾碰撞的汽车稳定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4].田健.汽车追尾碰撞中儿童颈椎损伤机理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
[5].刘旭光.汽车智能化防追尾碰撞系统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
[6].张辉宜,郝小林,袁志祥,陶陶.汽车防追尾碰撞的最小安全距离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4
[7].尹伟,门永新,王则龙,唐辉,彭鸿.基于汽车追尾碰撞中燃油系统稳定性研究[C].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
[8].宋翔,李旭,张为公.高速公路汽车追尾碰撞预警关键参数估计[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
[9].孙琳琳,孔繁森,厍军威.基于追尾碰撞的汽车座椅座靠连接运动机构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
[10].肖冬阳.汽车追尾碰撞事故再现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