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热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烟囱,Nu数,温度场,集热棚倾角
集热棚论文文献综述
聂晶,蔡琦龙,田瑞,张维蔚,郭子睿[1](2018)在《基于当地纬度倾角太阳能集热棚集热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太阳能烟囱集热棚集热特性为研究对象,采用40°作为太阳能烟囱集热棚倾角进行实验测试,对集热棚内蓄热层在该倾角下不同太阳总辐照度(GHI)的最高温度,温度场均匀性,蓄热层壁面Nu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随着GHI的增大,蓄热层最高温度及温度场均匀性变化趋势不同。对湍流强制对流传热的准则间关联式进行拟合,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在Re为1.3×10~4~3.0×10~5、Pr为0.694~0.703范围之间,基于当地纬度集热棚倾角湍流强制对流传热准则间关联式,耦合系数为0.9261。(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聂晶,田瑞,蔡琦龙,高虹,郭子睿[2](2018)在《基于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性能试验的集热棚倾角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特性为研究对象,针对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在不同集热棚倾角的集热特性进行试验测试。对不同集热棚倾角下蓄热层温度场及集热棚内竖直平面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参数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太阳能烟囱集热棚倾角为0°~40°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呼和浩特地区10°集热棚倾角在春夏秋季不同太阳辐照强度GHI(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nce)下,蓄热层温度场温度存在最大值且均匀性最佳;竖直平面温度场温度分布最佳;竖直平面内Gr数最大。得出在10°集热棚倾角下太阳能烟囱集热棚内各项集热性能具有最优值。此试验研究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实现太阳能烟囱搭建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蔡琦龙,聂晶,张维蔚,田瑞[3](2017)在《定面积集热棚倾角对集热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太阳能烟囱在固定集热棚面积下不同集热棚倾角的棚内空气流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由模拟结果可知:在集热棚倾角为0~70°时,空气温度、压力、速度以及集热棚效率曲线有明显变化;在集热棚面积固定条件下,随着集热棚倾角的变化集热棚效率存在较为理想的值,并在达到峰值后持续降低。(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7年02期)
周新平,许洋洋,张飞[4](2016)在《高温离地集热棚上风沙运动及沙粒沉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化石能源短缺、雾霾天气严重的背景下,利用广阔荒地发展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具有促进能源转型的战略性意义。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由透明空气集热棚、烟囱和涡轮发电机叁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集热棚用以吸收太阳辐射能使棚内空气温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位于集热棚中央的高耸烟囱,引导棚内热空气形成强大气流,驱动安装在烟囱底部的涡轮发电机发电。巨大的集热棚和高耸的烟囱是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非常适合太阳能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地域辽阔的荒芜地区,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大荒漠、大戈壁。但在这些地区,风沙运动时有发生,自然环境恶劣,这是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太阳能热气流集热棚在极端风沙流作用下可能存在因局部荷载过大而出现棚面破裂甚至框架倒塌等问题。故存有许多需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针对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考虑外围挡风沙墙、烟囱绕流、沙粒参数、气象参数等因素,基于棚面高度、棚面高温和棚面光滑度等,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有效的数值方法进行计算,确定棚面典型研究区域(如图2所示。因风沙绕流现象,烟囱周边和尾流区棚面上风沙运动特性完全不同于其它棚面上;因入口和挡风沙墙的影响,外缘棚面上风沙运动特性也有别于主体棚面上;主体集热棚的所有棚块具有相同的条件;主体棚面和烟囱周边及尾流区棚面均可忽略棚高以下的风沙信息。),开展高温离地太阳能集热棚上极端离地风沙运动和沙粒沉积机理研究,为该新能源结构的抗风沙流分析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10-26)
王裕峰[5](2015)在《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技术与温室大棚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了系统传热流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了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热力循环过程以及系统各部分能量转换机理;推导了系统理论发电功率的表达式,并指出了影响系统发电功率参数;列出了双层集热棚各部分热平衡关系。利用FLUENT软件对系统进行相关数值模拟。分析主次集热棚间距、次集热棚入口高度、次集热棚出口高度这叁个参数变化对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得到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速度场、压力场、温度场分布情况;对比单、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流场分布特点;说明夏、冬两种运行模式下输出功率及流场分布方面差异;指出夏季模式下次集热棚内通风效果以及冬季模式下次集热棚内保温效果。得出结论:在辐射强度、集热棚半径、烟囱高度、烟囱内径、环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输出功率随着主次集热棚间距、次集热棚入口高度、次集热棚出口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尺寸规模下,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较传统单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发电效率有所提高;夏季模式下系统发电功率要远高于冬季模式;夏季次集热棚内的通风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温室大棚;采用双层集热棚式也提高了次集热棚冬季保温性能。搭建了小型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对比实验测量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实验测量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说明本文数值模拟方法及模拟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准确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闫云飞,代长林,张力[6](2014)在《集热棚半径和涡轮压降对太阳能热风系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太阳能热风系统中涡轮压降和集热棚半径对系统功率的影响,并对流动方向上集热棚内温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确定的太阳能热风系统存在使系统功率最大的最佳涡轮压降;在涡轮压降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功率随集热棚半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增大,即无限制地增大集热棚半径是无意义的,指导工程运用时不能仅通过增大集热棚半径来增大系统功率;增大涡轮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空气的温升速率、提高空气最终温度以及降低系统的做功潜能.(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郭建章,王裕峰[7](2014)在《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温室大棚在保温和降湿方面存在的问题,扩大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应用范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温室大棚的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给出了夏冬两季不同运行模式,同时对双层集热棚采光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主集热棚内平均单位面积的太阳净辐射量为599.76W/m2,次集热棚内平均单位面积的太阳净辐射量为539.784W/m2,双层集热棚平均透光率为69.2%,符合国标规定的温室大棚光照要求,满足大棚夏季降温、降湿,冬季保温、降湿的要求,本研究可以实现太阳能发电和改善温室大棚作物的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4年03期)
姚昌模,陈凌希[8](2014)在《烟囱形状及集热棚结构参数对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班牙Manzanares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为原型,数值研究了烟囱形状、集热棚直径和集热棚离地高度等因素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渐扩型的烟囱所达到的最大中心速度最高,而稳定时的中心速度最低;渐扩型与渐缩型较直筒型烟囱中心温度更高。渐缩型的烟囱其系统的质量流率最小,而渐扩型的烟囱其系统总传热速率最大。综合考虑,渐扩型设计的烟囱有助于流动和总传热率的提高。集热棚直径的增加能明显增强系统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但随直径的增加其增强效果逐渐减弱。集热棚外缘高度增加时,中心速度的增加程度逐渐减小,中心温度降低。集热棚外缘高度增加,系统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均有所增强;但当高度超过3 m时其增强效果减弱,继续增加高度对流动和传热效果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24期)
陈伟华,陈义胜[9](2013)在《集热棚高度对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乌海金沙湾太阳能烟囱热气流发电站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Fluent软件对电站系统进行了稳态数值计算,模拟不同集热棚高度下系统内部流场和压力场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对该电站而言,集热棚高度以6~8 m为宜。(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3年09期)
朱海林,赵敬德[10](2011)在《太阳能烟囱发电装置的集热棚集热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中,集热棚是影响其发电效率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提高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对系统中集热棚集热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模拟计算了集热棚的集热效率。(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1年01期)
集热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特性为研究对象,针对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在不同集热棚倾角的集热特性进行试验测试。对不同集热棚倾角下蓄热层温度场及集热棚内竖直平面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参数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太阳能烟囱集热棚倾角为0°~40°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呼和浩特地区10°集热棚倾角在春夏秋季不同太阳辐照强度GHI(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nce)下,蓄热层温度场温度存在最大值且均匀性最佳;竖直平面温度场温度分布最佳;竖直平面内Gr数最大。得出在10°集热棚倾角下太阳能烟囱集热棚内各项集热性能具有最优值。此试验研究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实现太阳能烟囱搭建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热棚论文参考文献
[1].聂晶,蔡琦龙,田瑞,张维蔚,郭子睿.基于当地纬度倾角太阳能集热棚集热特性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8
[2].聂晶,田瑞,蔡琦龙,高虹,郭子睿.基于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性能试验的集热棚倾角优选[J].农业工程学报.2018
[3].蔡琦龙,聂晶,张维蔚,田瑞.定面积集热棚倾角对集热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7
[4].周新平,许洋洋,张飞.高温离地集热棚上风沙运动及沙粒沉积特性研究[C].2016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6
[5].王裕峰.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6].闫云飞,代长林,张力.集热棚半径和涡轮压降对太阳能热风系统性能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4
[7].郭建章,王裕峰.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4
[8].姚昌模,陈凌希.烟囱形状及集热棚结构参数对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9].陈伟华,陈义胜.集热棚高度对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3
[10].朱海林,赵敬德.太阳能烟囱发电装置的集热棚集热效率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