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徐引弟,张青娴,王治方,朱文豪,焦文强[1](2019)在《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设计了6大类药物24对引物,分别扩增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24个耐药基因,对2017年1—12月从河南省猪场分离鉴定的52株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18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和24个耐药基因的扩增。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四环素、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链霉素、新霉素、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耐药率较高,而头孢类耐药率最低。EFT+CAZ+CTX+CFP+CZ+AMX+AMP+OFL+ENR+CIP+GEN+KAN+AMK+TE+STR+NEO+SXT+FFC为最为流行的耐药型。β内酰胺类以blaTEM阳性率最高,氨基糖甙类strA基因阳性率最高,四环素类以tet(A)基因阳性率最高,喹诺酮类以gyrA基因阳性率最高,磺胺类以sul2基因阳性率最高。河南省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十分严重,耐药机理复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宗冰冰[2](2019)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六型分泌系统VgrG蛋白的功能及其引发炎症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是一类具有特殊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可导致人和动物除肠道以外多种器官组织的病变。其中,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六型分泌系统(T6SS)在细菌的竞争和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6SS基因簇普遍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变形菌门中,VgrG是T6SS实现功能的核心组件之一。炎症是机体应对外来感染的急性反应,有报道显示T6SS在细菌感染并引发炎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对菌株PCN033全基因组测序,发现T6SS基因簇位于菌株基因组中,并且含有4个假定的vgrG基因,两个位于基因簇内部(vgrG1和0248),两个位于基因簇外部(vgrG2和1588)。本研究探究了四个假定的vgrG基因在T6SS发挥功能中的作用,同时初步探讨了T6SS在PCN033参与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T6SS基因簇内外的vgrG基因功能的研究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中共鉴定出四个假定VgrG蛋白,其中VgrG1和0248位于T6SS基因簇内,而VgrG2和1588位于T6SS基因簇外,我们首先探讨了基因簇内外VgrG的功能。经抗菌活性、细胞互作、小鼠致病性及全血杀伤实验证实PCN033中四个VgrG中,基因簇内的VgrG1和/或0248在PCN033的抗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主要功能,而位于基因簇外的VgrG2和1588在PCN033的抗菌、细胞互作及致病过程中则无明显作用。2.VgrG1在T6SS参与PCN033的抗菌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经进一步分析保守结构域发现:0247(VgrG1)和1587(VgrG2)含有完整的VgrG结构域,且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而0248和1588虽然与VgrG具有同源序列却不含有保守的gp27/gp5结构域,且二者序列完全相同。进一步实验发现:PCN033中四个假定VgrG中,仅基因簇内的VgrG1参与PCN033的抗菌及致病过程。推测0248和1588因不具有完整的VgrG保守域而不发挥功能;VgrG2与VgrG1一个碱基的差异并不影响VgrG2的功能,二者功能不同的原因最有可能归因于它们在PCN033中表达量差异所致。3.T6SS可激活NLRP3炎性体促进PCN033的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但是不当或严重的炎症反应是有害的。为了进一步探讨T6SS在PCN033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使用PCN033及T6SS缺失株进行了炎症激活检测。通过探讨T6SS在PCN033引起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发现:T6SS缺失后PCN033引起的炎性水平显着下降,即T6SS参与PCN033引起的炎性反应过程;进一步实验发现:T6SS可能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促进PCN033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PCN033中含有四个假定的VgrG家族蛋白,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只有基因簇内的VgrG1参与PCN033的抗菌能力,并促进其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增强其在宿主中的致病性。进一步实验证明T6SS可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参与PCN033的炎症反应过程。本研究为深入理解T6SS的作用机制及PCN033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郑雨澄[3](2019)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挖掘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肠外组织感染,造成了畜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宿主时,会受到宿主体内免疫机制的抵抗,如吞噬细胞释放大量活性氧从而杀伤细菌,即有必要鉴定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我们构建了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突变体库,筛选出对过氧化氢敏感的突变子,确定突变子对应基因,并深入研究其对细菌生存及致病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结果:1.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氧应激相关基因的筛选我们首先构建了6500株转座子插入突变株,然后通过对突变株在H_2O_2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筛选,获得13株抗过氧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株。通过TAIL-PCR进行插入基因定位。根据突变子的细菌竞争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的比较,选定了四个基因进行敲除构建基因缺失株。通过缺失株小鼠载菌量和细菌黏附侵入能力的比较最终选定缺失株ΔN-2对应的基因进行深入研究。该基因被注释为聚合酶且含有Wzy-c超级家族结构域,我们将它命名为pcw,并构建其回补株C-pcw。2.pcw的缺失影响了大肠杆菌对过氧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测定Δpcw、WT、C-pcw在过氧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发现缺失株Δpcw的生长相对WT和C-pcw明显缓慢。进一步我们比较了在过氧环境下,各种菌株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发现Δpcw的胞内ROS水平显着高于WT和C-pcw菌株中的ROS水平。上述结果表明,pcw的缺失影响了大肠杆菌对过氧环境的适应性。3.pcw的缺失造成大肠杆菌O抗原的缺失,从而影响了LPS的合成为了验证pcw O抗原聚合酶的活性,通过银染和Western Bolt实验,我们比较了Δpcw、WT、C-pcw的LPS结构。结果发现,WT和C-pcw的LPS呈现典型的阶梯状条带,拥有短和长的O抗原侧链,而Δpcw菌株的LPS阶梯条带几乎完全缺失,O-抗原亚基对应的条带缺失。4.pcw参与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以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作为细胞模型,进行的抗吞噬、吞噬后胞内存活试验和黏附侵入试验,结果表明缺失pcw后,相对野生株和互补株,其抗吞噬能力和吞噬后存活的能力及黏附侵入HBMEC的能力均显着下降。小鼠组织定殖实验和感染存活实验发现缺失pcw后大肠杆菌在各组织中的载菌量显着低于WT试验组中的载菌量,以相同的菌量攻毒小鼠后,感染缺失株Δpcw组的小鼠存活能力显着高于感染WT组的存活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同超[4](2019)在《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双组份系统对(p)ppGpp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和畜牧养殖业。在细菌中,四(五)磷酸鸟苷酸(p)ppGpp和多聚磷酸polyP是细菌应对压力应激(SR)的重要信号分子。有文献报道,在压力应激过程中,双组份信号系统与(p)ppGpp和Poly(P)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为了研究TCS在多聚磷化物调控中的作用,我们利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荧光定量PCR等试验研究ArcA、OmpR和PhoB对(p)ppGpp的调控机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TCS蛋白ArcA、OmpR、PhoB可以调控relA基因的表达对TCS蛋白ArcA、OmpR、PhoB和relA启动子区进行体外结合实验。发现这叁个蛋白都可以阻滞P_(relA)在非变性蛋白胶上的迁移,这说明ArcA、OmpR、PhoB可以与P_(relA)结合。同时,对ΔarcA、ΔompR、ΔphoB和野生株PCN033进行相对荧光定量实验,发现缺失株内relA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综合说明TCS蛋白ArcA、OmpR、PhoB可以通过与P_(relA)结合来调控relA基因的表达。2.TCS蛋白ArcA、OmpR、PhoB有助于细菌抵抗压力环境对ΔarcA、ΔompR、ΔphoB和野生株PCN033以低浓度梯度过氧化氢处理,测定生长曲线,发现缺失株对过氧化氢的耐受性都低于野生株;同时,对上述四株菌以高浓度过氧化氢处理,测定细菌存活率,发现缺失株在高浓度过氧化氢中的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株。在生物膜形成与分析实验中,发现缺失株中形成的生物膜数量少于野生株PCN033,表明ArcA、OmpR、PhoB可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上述结果表明TCS蛋白ArcA、OmpR、PhoB有助于细菌抵抗过氧化氢氧胁迫,并可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3.Poly(P)可以通过TCS蛋白ArcA、OmpR、PhoB来调控(p)ppGpp的合成在(p)ppGpp合成测定实验中,发现缺失株ΔarcA、ΔompR、ΔphoB中(p)ppGpp的合成数量明显低于野生株。另外,当过表达PPK/PPX而使胞内积累/消除poly(P)时,ArcA、OmpR、PhoB的表达也会相应的上调或者下调,表明poly(P)可以调控叁者的表达。结合前述,ArcA、OmpR、PhoB可以调控relA基因的表达。综合而言,Poly(P)可能是通过调控TCS蛋白ArcA、OmpR、PhoB的表达来调控relA的表达,从而实现对(p)ppGpp合成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许姝,张东,魏星,武琥琮,刘家奇[5](2019)在《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病(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是一种常发肠道外疾病,危害人类、动物的健康,也导致禽类产蛋量的下降及肉用动物的上市延迟,严重的则引起死亡。因此,对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近些年主要集中在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菌毛、鞭毛、等毒力因子方面~([1])。Omp是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含有的独特的脂质(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傅丹丹,肖亚婷,祁克宗,宋祥军,涂健[6](2019)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LuxR家族转录调节蛋白YjjQ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eonatal meningitis Escherichia coli,NMEC)、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等~([1])。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发腹泻、尿路感染、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和公共(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引弟,张青娴,王治方,朱文豪,焦文强[7](2018)在《河南省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河南省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布情况,试验设计16对引物,分别扩增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15个毒力因子,2017年1—12月从河南省猪场采集的各种组织病料148份中分离鉴定出52株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小鼠毒力试验和15个毒力因子的扩增。结果表明,河南省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率较高,分离株均对小鼠有毒力,ompA,traT基因在所有分离株中都含有,其次为fimH,iutA,vat,iroN基因,最少的是usp,kpsMTⅢ基因;分离株含有的毒力基因最多10个,其次为9个,最少的仅含2个。(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丁一[8](2018)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Ydiv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是致病类型最多,研究最为广泛的模式菌之一。根据其基因组特点和携带毒力基因的不同,大肠杆菌可以分为共生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ExPEC根据宿主和所涉组织器官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脑膜炎型大肠杆菌(NMEC)和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等。该类大肠杆菌常引起脑膜炎、膀胱感染、肺炎、肾盂肾炎和败血症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禽源和人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而猪源ExPEC的报道相对较少,重要性缺乏认识。这主要是由于猪源与人源ExPEC祖系群存在一定差异,猪肉中分离的ExPEC数目也低于从禽肉中分离的ExPEC。然而,我们前期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猪源ExPE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许多猪源ExPEC与人源ExPEC遗传背景和血清型相同。这些猪源ExPEC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基因类型和致病机制仍然不清。因此,本研究对2006年-2007年间我国10个省的猪源ExPEC流行病学状况进行调查,对新发现的ST1687型脑膜炎型猪源ExPEC代表性菌株(PCN033)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潜在毒力相关调控基因(ydiv),研究其在猪源ExPEC致病中的作用与机制。这些研究可为后续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1.猪源ExPEC流行病学状况调查本研究对2006年至2007年间收集的81株已鉴定的猪源ExPEC样品,分别采免疫凝集和PCR法进行血清分群、祖系分群、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毒力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猪源ExPEC优势血清型为O11、O8、O138、O161和O101。81株猪源ExPEC在A、B1、B2和D四个祖系分群中均匀分布,而大部分禽源和人源ExPEC菌株主要来源于B2和D群。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表明,收集的猪源ExPEC主要由CC10、CC1687、CC88和CC58四个主要的克隆复合体组成。其中,CC1687的菌株均由我们新发现的序列型细菌组成。该类细菌大部分存在K1荚膜且部分菌株可从大脑和脑积液中分离,与人源脑膜炎型ExPEC类似,但缺乏人源脑膜炎型ExPEC中重要毒力因子,例如ibeA基因,表明CC1687可能具有其特殊的毒力基因组成。CC1687来源的菌株在我国不同的省份被分离到,说明该菌株已在多个省份流行。CC10复合体的部分ST型菌株在人源ExPEC中也有报道,说明猪源ExPEC也具有成为人畜共患病的潜在可能。2.不同宿主ExPEC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因不同宿主ExPEC菌株具有不同的毒力基因类型,猪源ExPEC可能与人源和其他动物源(牛源和禽源)ExPEC存在不同的毒力基因和致病机制。本课题组基于猪源ExPEC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选取了我们新发现CC1687克隆复合体中致脑膜炎型强毒菌株(PCN033)测序,比较分析不同物种来源ExPEC,包括猪源(PCN033)、牛源(LS4)、禽源(APEC O1)和人源(CFT073和RS218)ExPEC的基因组差异,寻找猪源ExPEC宿主特异性和共性的毒力基因。通过对全基因组同源蛋白的Blast比较,我们发现脑膜炎型猪源ExPEC PCN033与其它宿主来源ExPEC比具有692个独特基因。COG分析表明这692个猪源ExPEC PCN033特有基因与有机物代谢分解相关,可能与其它菌株相比能够利用更多的有机物,这有助于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对差异基因在基因组的位置分析,我们发现PCN033存在15个特有的基因岛,其中sGI1、sGI11和sGI13存在假定的六型和叁型分泌系统,是潜在的毒力因子;猪源ExPEC在鞭毛系统、粘附因子和毒力基因上与其它宿主来源ExPEC存在一定差异,且人源脑膜炎型ExPEC重要毒力因子ibeA在猪源ExPEC中缺失。因此,猪源脑膜炎型ExPEC PCN033可能存在特殊的毒力因子或机制。这些毒力因子作用的调查可为脑膜炎型猪源Ex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3.猪源ExPEC鞭毛调控基因ydiv调控机制和功能研究在前期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构建转录调控因子的突变株,并利用小鼠模型评估调控因子缺失菌株对毒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猪源脑膜炎型ExPEC PCN033缺失c-di-GMP结构域的假定调控蛋白Ydiv后,毒力显着下降,说明Ydiv在ExPEC PCN033毒力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通过RNA-seq法比较该缺失菌株和野生菌株转录组水平的变化,发现ydiv基因可以影响12个基因的表达,其中大部分基因与鞭毛相关。运动性试验也证实ydiv基因可以影响PCN033细菌的运动能力。在对ydiv调控机制的研究中,我们通过细菌双杂交试验,发现Ydiv可以与鞭毛调控蛋白FlhD发生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表面等离子共振试验发现Ydiv蛋白可以与鞭毛调控基因flhDC和ydiv自身的启动子发生结合。在对ydiv功能研究中,我们发现?ydiv突变株在体外实验中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增强,且这种粘附能力增强依赖于突变株导致的鞭毛表达上调,而无鞭毛的双突变菌株?ydiv?fliA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能力回复。在体内试验中,?ydiv突变株对大脑粘附能力不变,而对其它组织的粘附能力显着下降。上述研究表明鞭毛是猪源ExPEC PCN033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因子。感染清除试验表明ydiv突变株组织载菌量的下降是由于突变菌株鞭毛的大量表达导致其与野生菌株比更容易被宿主清除,推测鞭毛的表达可以促进免疫吞噬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巨噬细胞吞噬试验结果与我们推测相符合,即?ydiv菌株被巨噬细胞吞噬率高于野生菌株,而?ydiv?fliA菌株被巨噬细胞吞噬率低于野生菌株,表明鞭毛可以介导免疫吞噬细胞对ExPEC的识别和吞噬。这些研究表明鞭毛是猪源ExPEC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粘附因子,Ydiv一方面可以通过蛋白-蛋白作用和蛋白-DNA作用的双重机制抑制鞭毛基因的表达,减少ExPEC被免疫吞噬细胞识别和清除,促进ExPEC在宿主体内存活,另一方面Ydiv通过自身负反馈调节避免对鞭毛的过度抑制,保留其对脑组织的粘附和侵入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0-01)
宋祥军,朱雪婷,祁克宗[9](2018)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 PEC)继发感染的情况。【材料方法】选取确诊为PEDV感染的仔猪,无菌采集其肠外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 PCR测序鉴定,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种系发育分群、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和致病试验以及病理切片的观察。【结果】共分离出30株猪源Ex PEC,种系发育分群试验结果表明:A群:4株,B1群:15株,B2群:5株,D群:6株;11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iut A、kps MII、fyu A、hly D、va T、afa、ire A毒力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3.33%、23.33%、16.67%、20%、70%、3.33%、3.33%;22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数菌株对头孢吡肟、磷霉素、米诺环素及大观霉素较为敏感,但对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杆菌肽以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均为100%,所有的菌株都表现10重以上的耐药,最高达到19重耐药。动物致病性试验,通过病理组织学发现:攻毒感染小鼠的肝脏瘀血,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肺脏支气管被覆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脱落,肺泡腔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脏肾小球内有淤血,胞浆淡染,空泡样变性;心脏表现为心肌炎,心肌间隙扩大,有轻微的水肿现象。【讨论】本试验通过对PEDV继发感染的Ex PEC进行研究,为指导PEDV的诊断与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于菲菲[10](2018)在《六型分泌系统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宿主天然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兰氏阴性菌已经进化出多种蛋白质分泌系统,以输出或输入跨膜大分子来适应环境和存活。2006年,VI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和霍乱弧菌中作为新型的细菌蛋白分泌系统被定义,并证明其与致病性有关且介导致病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T6SS广泛存在于约四分之一的革兰氏阴性菌中,是一种多功能的注射装置,可以将效应分子传递至环境、真核宿主和原核竞争者。T6SS由跨膜复合物和类似噬菌体尾鞘的针管状结构组成。关于T6SS的结构研究中,普遍认为Hcp是T6SS的关键结构组分,以头对头或头对尾的方式聚合形成环状六聚体从而形成T6SS的内管道,在鞘收缩时推动T6SS靶向细胞以输送效应蛋白。作为T6SS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Hcp的分泌作为T6SS发挥功能的标志。有关细菌分泌系统的结构和机制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关于分泌系统在宿主-致病菌的互作中尤其是关于免疫应答的复杂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细菌分泌系统传送效应分子来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炎性小体通路。本研究中,PCN033是分离于病猪的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含一套T6SS基因簇。如其他致病性大肠杆菌一样,PCN033的基因组中有3个hcp拷贝,其中两个位于T6SS基因簇内,另一个位于T6SS基因簇外,分别命名为hcp1、hcp2、hcp3。本实验室已构建了并保存了Δhcp1Δhcp2Δhcp3缺失株,hcp作为T6SS发挥功能的标志,缺失hcp后,T6SS无法正常组装进而发挥作用,故本研究利用PCN033、Δhcp1Δhcp2Δhcp3两个菌株,对PCN033感染后的宿主应答及T6SS在激活炎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主要内容如下:1.RNA-seq检测PCN033感染后RAW264.7的转录组变化选择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PCN033的宿主细胞模型,对感染PCN033后宿主细胞RAW264.7内发生的转录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了50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在GO数据库中,与之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的涉及2052项生物过程、133种细胞组分、211个分子功能及52种KEGG代谢通路。差异基因参与的KEGG代谢通路中与天然免疫相关的有NF-κB、TNF、Apoptosis、TLR、NLR等信号通路。2.PCN033激活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NLRC4炎性小体通过Western-blot检测PCN033感染后RAW264.7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和胞内蛋白NLRP3、NLRC4、ASC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感染时间增加,p65发生磷酸化、IκBα降解,NLRP3、NLRC4及ASC的表达均明显上调。这说明,PCN033感染后激活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NLRC4炎性小体。3.T6SS在PCN033与宿主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有文献报道T6SS能够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对细胞培养液中的LDH进行检测,发现Δhcp1Δhcp2Δhcp3感染相对于PCN033感染后的细胞毒性显着降低,表明了T6SS对小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有促进作用。PCN033、Δhcp1Δhcp2Δhcp3以同样的剂量静脉注射小鼠后,通过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的IL-1β。发现相对于野毒株PCN033,缺失hcp后感染使得小鼠产生IL-1β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T6SS以一定的方式参与PCN033促进IL-1β的释放。进一步,我们对炎性因子的转录水平进行q RT-PCR检测,发现T6SS对促炎因子IL-1β、IL-18、CXCL3、TNF-α的表达有上调作用,说明T6SS确实有一定的促炎作用。经Western-blot检测,发现PCN033感染促进RAW264.7中caspase1的活化及pro-IL-1β的加工,且T6SS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我们发现T6SS参与PCN033感染激活宿主的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NLRC4炎性小体。(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是一类具有特殊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可导致人和动物除肠道以外多种器官组织的病变。其中,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六型分泌系统(T6SS)在细菌的竞争和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6SS基因簇普遍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变形菌门中,VgrG是T6SS实现功能的核心组件之一。炎症是机体应对外来感染的急性反应,有报道显示T6SS在细菌感染并引发炎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对菌株PCN033全基因组测序,发现T6SS基因簇位于菌株基因组中,并且含有4个假定的vgrG基因,两个位于基因簇内部(vgrG1和0248),两个位于基因簇外部(vgrG2和1588)。本研究探究了四个假定的vgrG基因在T6SS发挥功能中的作用,同时初步探讨了T6SS在PCN033参与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T6SS基因簇内外的vgrG基因功能的研究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中共鉴定出四个假定VgrG蛋白,其中VgrG1和0248位于T6SS基因簇内,而VgrG2和1588位于T6SS基因簇外,我们首先探讨了基因簇内外VgrG的功能。经抗菌活性、细胞互作、小鼠致病性及全血杀伤实验证实PCN033中四个VgrG中,基因簇内的VgrG1和/或0248在PCN033的抗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主要功能,而位于基因簇外的VgrG2和1588在PCN033的抗菌、细胞互作及致病过程中则无明显作用。2.VgrG1在T6SS参与PCN033的抗菌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经进一步分析保守结构域发现:0247(VgrG1)和1587(VgrG2)含有完整的VgrG结构域,且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而0248和1588虽然与VgrG具有同源序列却不含有保守的gp27/gp5结构域,且二者序列完全相同。进一步实验发现:PCN033中四个假定VgrG中,仅基因簇内的VgrG1参与PCN033的抗菌及致病过程。推测0248和1588因不具有完整的VgrG保守域而不发挥功能;VgrG2与VgrG1一个碱基的差异并不影响VgrG2的功能,二者功能不同的原因最有可能归因于它们在PCN033中表达量差异所致。3.T6SS可激活NLRP3炎性体促进PCN033的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但是不当或严重的炎症反应是有害的。为了进一步探讨T6SS在PCN033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使用PCN033及T6SS缺失株进行了炎症激活检测。通过探讨T6SS在PCN033引起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发现:T6SS缺失后PCN033引起的炎性水平显着下降,即T6SS参与PCN033引起的炎性反应过程;进一步实验发现:T6SS可能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促进PCN033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PCN033中含有四个假定的VgrG家族蛋白,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只有基因簇内的VgrG1参与PCN033的抗菌能力,并促进其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增强其在宿主中的致病性。进一步实验证明T6SS可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参与PCN033的炎症反应过程。本研究为深入理解T6SS的作用机制及PCN033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徐引弟,张青娴,王治方,朱文豪,焦文强.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2].宗冰冰.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六型分泌系统VgrG蛋白的功能及其引发炎症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郑雨澄.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挖掘及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张同超.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双组份系统对(p)ppGpp的调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5].许姝,张东,魏星,武琥琮,刘家奇.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6].傅丹丹,肖亚婷,祁克宗,宋祥军,涂健.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LuxR家族转录调节蛋白YjjQ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7].徐引弟,张青娴,王治方,朱文豪,焦文强.河南省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及分布[J].山西农业科学.2018
[8].丁一.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Ydiv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9].宋祥军,朱雪婷,祁克宗.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评价[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于菲菲.六型分泌系统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宿主天然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标签: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