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基础实验计算机测控系统

电化学基础实验计算机测控系统

一、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惠佳博[1](2020)在《电镀涂层的制备及微动磨损性能测试》文中提出腐蚀磨损是零件表面常见的失效形式,其破坏力非常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锌镍合金镀层具有较高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被广泛的应用于金属的保护。目前多采用等离子注入和喷涂工艺技术制备锌镍合金镀层,通过广大学者研究结果表明与等离子注入和喷涂工艺相比,电镀工艺具有成本低,节约材料和工艺参数容易控制等特点。因此,本文在不锈钢表面制备锌镍合金镀层,并在搭建的微动磨损试验平台研究其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本文对现有的磨损试验装置进行分析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现代化设计方法提出了微动磨损试验装置的设计方案,并对试验装置的驱动系统,传递系统,加载系统,夹具系统和检测系统等做了详细的方案设计。利用三维软件对试验装置的零部件进行参数建模,然后导出零件图进行加工,组装和调试。并和现有的试验装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该微动磨损装置测量数据可靠。文中采用化学电镀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单金属涂层与合金涂层,减缓不锈钢表面腐蚀磨损,起到防护的目的。首先分析了电镀沉积机理,然后制备了锌涂层,镍涂层和锌镍合金涂层。采用多功能表面材料仪对镀层进行划痕试验测试,利用S-48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形貌和元素含量进行观察分析,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涂层耐腐蚀性能,利用现有的摩擦试验设备和所研制的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涂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制备的锌镍合金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当终止载荷为100N,加载速度为1.7N/s,划痕距离为5mm时,镀层表面无脱落产生,涂层稳定性和结合力良好。(2)SEM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外观,其表面致密无裂纹且平滑,EDS结果表明锌镍合金镀层中Zn含量占比最高为69.53%,Ni含量占比13.17%,C含量占比5.63%,O含量为5.38%,Si含量为4.11%,Cr含量为2.18%。(3)电化学试验表面制备的锌镍合金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2.65μA/cm2,极化电阻最大,约为11800Ω/cm2,制备得到的锌镍合金涂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4)在同等环境条件下,304不锈钢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其变化较大,添加锌镍涂层以后,其摩擦系数逐渐趋于平稳,可以得出锌镍涂层对304不锈钢基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304不锈钢的摩擦深度均大于锌镍合金的摩擦深度,且随着载荷的增大,其深度差距越来越明显,可以得出添加锌镍涂层以后其磨损量降低明显,对其表面起到良好的防护。从磨损表面形貌可以看出随着载荷的增大,磨痕表面变得粗糙,表明在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发生黏着磨损,最终在其磨损区域,表面出现裂痕,镀层表面产生材料转移,有剥落产生,镀层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裂纹和鳞波。

李蔚兴[2](2015)在《桥梁结构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与设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自然环境暴露试验的环境因素无法控制、试验周期长、试验结果重现性较差,试样丢失造成整个试验失败的风险较高。同时,现有的桥梁结构加速试验设备空间小,大多数仅能用于构件尺度上的加速试验,且难以与荷载加载装置进行耦合。因此有必要对桥梁结构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和设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单一因素环境与荷载及多因素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加速试验方法,并开展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设备体系研究。对于分析桥梁数据、迅速查明桥梁失效原因、快速评定桥梁可靠性指标、构建我国桥梁长期性能保障体系、构建耐久性评价方法、提高公路设施的使用品质与寿命、降低寿命周期内的建养成本、保证营运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依托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荷载与湿热环境耦合作用下粘贴加固梁桥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No.20153188141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变荷载与侵蚀环境耦合作用下斜拉索腐蚀疲劳损伤机理与寿命预测模型研究”(No.51478071)、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交变应力状态下斜拉桥拉索环境腐蚀损伤机理与性能评价方法研究”(No.2013319814180),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①通过调研国内外有关盐雾腐蚀试验箱的研究资料,分析了其主要构造和主要技术参数,将盐雾试验箱、液压千斤顶和反力试验台进行集成,研制了盐雾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设备。收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拉索盐雾腐蚀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交变荷载下拉索腐蚀的加速试验方法。②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湿热试验箱的研究资料,结合试验室的步入式高低温湿热试验箱,设计了一套湿热环境/静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设备。收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冻融循环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和湿热试验的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述三种环境与静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加速试验方法。③调研了国内外有关电化学腐蚀试验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将电化学腐蚀试验管、液压千斤顶和反力试验台进行集成,研制了电化学腐蚀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设备。收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拉索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交变荷载下拉索腐蚀的加速试验方法。④调研了现有环境试验设备和荷载加载设备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桥梁结构大尺度可变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进行了设计。将桥梁结构大尺度可变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大吨位多功能伺服动静力加载试验系统和反力架进行集成,设计了一套多功能环境/荷载耦合试验系统。结合本系统,提出了桥梁结构单一环境与静荷载、单一环境与疲劳荷载的加速试验方法和多因素环境与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加速试验方法。

杨丹[3](2014)在《微乳化金属切削液对6061和7075铝合金润滑和缓蚀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响应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号召,兼具可溶油和全合成切削液优点的微乳化金属切削液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微乳化金属切削液存在的润滑和腐蚀两大问题制约其发展,提高其润滑和缓蚀性能是拓宽使用范围的关键。针对微乳化液的润滑性能较差的问题,根据润滑剂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参照GB/T12583-1998)和销盘法,研究了工业中应用广泛且具代表性的含磷型和硫磷型的润滑添加剂在微乳化液中的钢-钢摩擦副和铝-钢摩擦副中的润滑性能,并结合SEM和EDS初步探讨润滑添加剂的润滑机理。首先系统考察了五种润滑添加剂在微乳化液中的钢-钢润滑性能。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与添加剂类型和浓度有关。与基础液相比,添加不同润滑添加剂后的微乳化液的钢-钢摩擦副润滑性能有不同程度提高。含有硫磷氮三种元素的T307的润滑效果最佳,添加2%时微乳化液的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可达667N。其次系统考察了五种润滑添加剂在微乳化液中的铝-钢润滑性能。添加不同润滑添加剂后的微乳化液的铝-钢摩擦副润滑性能较空白溶液也有所改善。各润滑添加剂在微乳化液中对铝合金磨损量较小的是添加剂T307。针对微乳化液的缓蚀性能较差的问题,根据GB/T6144-2010的标准,采用液相半浸腐蚀试验法考察了应用广泛的七种缓蚀剂与两种基础液复配的微乳化液对铝合金的缓蚀能力,并结合SEM和EDS初步探讨缓蚀机理;采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评定缓蚀剂作用和机理,这两种方法在水基金属切削液领域未有报道。首先系统研究七种缓蚀剂复配在两种微乳化液中对6061和7075铝合金的液相半浸腐蚀效果。综合配伍性和缓蚀性考察,JP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缓蚀剂。其次用电化学方法评定缓蚀剂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是可行的。由极化曲线法研究出E9600和ADDITIN RC5820是阳极型缓蚀剂,JP和NACAP是阴极型缓蚀剂。三种缓蚀剂E9600,JP和NACAP对6061铝合金的交流阻抗数据得出的结论均为随着缓蚀剂添加量的增大,缓蚀效率变大,这与极化曲线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李明月[4](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过程参数》文中提出乙酸乙酯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粘合剂和医药等行业。目前我国乙酸乙酯主要采用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的连续酯化生产工艺路线,然而浓硫酸易导致反应体系管路腐蚀、副产物多等问题,近年来,有被经济、高效的固态酯化催化剂取代的趋势。一水硫酸氢钠具有腐蚀性小、催化效率高、副反应少等优点,在酯类合成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由于一水硫酸氢钠粒度小、可溶于水,不适宜以填料或催化剂构件的形式固定在精馏塔中,应用受到限制。本论文基于上述一水硫酸氢钠的特点,采用催化剂与反应液混合进料的方式,提出了不同于常规催化精馏的工艺方案,搭建了催化精馏连续生产乙酸乙酯的小试装置,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结合单因素分析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对提出的工艺方案进行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液混合进料方式的一水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乙酸乙酯工艺方案是可行和高效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开发。采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和通用外围硬件开发计算机测控系统,实现了温度和压力的测点数据采集、显示、存储以及电加热套功率大小、全回流与部分回流的状态切换、进出料泵转速、启停、全速与正常、正反转运转状态的控制,共计9个测控点,基本满足实验需要。(2)以一水硫酸氢钠为催化剂的乙酸乙酯催化精馏塔及辅助装置的设计和搭建。根据实验小试装置处理量,设计了精馏塔、回流比控制器、塔釜加热器、监控装置、固液混合进料装置,完成了冷却系统、进料系统等辅助设备的搭建。鉴于一水硫酸氢钠的特点,在催化精馏基础上,改变催化剂加入方式,使细粉状催化剂随乙酸进料在精馏塔中流动,催化乙酸、乙醇酯化反应,该工艺方式无需制作催化剂构件。同时,为了后期数据处理和实验模拟,独立测试了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反应体系各组分相对校正因子以及催化精馏塔的板数。(3)响应面法优化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过程参数。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催化剂用量、回流比、釜底加热功率、酸醇摩尔进料比、进料量五个因素对乙醇转化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与精馏塔水力学性能,固定塔釜加热功率68W与催化剂用量为乙酸进料的2wt.%,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对回流比、酸醇进料摩尔比和进料量进行实验安排,拟合了乙醇转化率与关键因素的关联方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乙醇平均转化率为88.67%。与常规酯化工艺比较,本论文工艺方案可提高乙醇单程转化率7%。

张缓缓[5](2012)在《集成Ag/AgCl参比电极的多参数水质监测阵列传感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体污染已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环境主要威胁之一,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势在必行。氧化还原电位、pH、电导率、温度等作为反应水质好坏的重要参数,在环境水质检测中是必须要求的。目前对这些指标的检测主要依赖于现场采样和单独检测分析,不能获得实时、连续的数据,因此研制出小型的、多参数集成、易于维护、检测迅速准确,能适应复杂、恶劣的现场检测环境且成本低的在线检测传感器,将会给水质监测提供极大的便利。参比电极作为稳定电位的提供者在电化学测试中不可或缺,而实现参比电极的集成化将有效解决传感器集成化、微型化的问题。本论文主要是利用MEMS工艺制作出Pt集成微电极,通过电化学修饰,制备了IrOx金属氧化物的pH测试电极;在集成微电极的一个裸露电极上制备一层Ag/AgCl薄膜,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形成微空腔对内参比液进行封装,形成了集成参比电极;最终以电化学检测的方法,实现对水体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的在线实时测定。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基于微细加工技术的特点和电化学修饰电极的基本原理的综合考虑,设计了集成微阵列传感器的加工工艺流程及电化学修饰电极的步骤,完成了集成传感器的制备;2.集成参比电极的性能测试:用电化学工作站对集成的参比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伏安特性曲线显示了很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和可逆性;并对该参比电极电位的稳定性、重现性及电极电位对氯离子和温度的响应均做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参比电极电位漂移在0.2mV内且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对氯离子和温度均符合能斯特响应;3.微阵列传感器的测试:基于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和温度传感器分别做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pH传感器的能斯特斜率达-78.19mV/pH,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响应时间一般为35s;在校准液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标准斜率为0.99733,接近于理论值1.0000,可以准确的表征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值;电导率传感器的电极常数为2.723,可以对一般水体的电导率进行测定;Pt温度传感器的电阻与温度的线性关系良好,TCR值为0.00190Ω/℃,满足温度测量精度的需求;4.传感器的应用:基于GPRS技术建立的在线测试平台对青草沙水域的水质进行监测,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和在线性。

谭琳[6](2010)在《碳纳米杂化材料的电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围绕着石墨烯和单壁碳管构筑新型的纳米杂化材料,并探讨了新型纳米杂化材料的电学与电化学性质。制备了β-CD/石墨烯杂化材料,ds-DNA/SWNT导电聚合物复合结构,对所得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结构表征,研究其结构与电学性质的关系,探讨了这些新材料在导电柔性电极、太阳能电池与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另外,通过搭建crossed-wire tunnel junction和STM break junction实验平台对OPE系列有机分子导线进行电学表征,为进一步开展分子电子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了β-CD非共价修饰石墨烯片,并研究多巴胺(DA)在该复合结构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与裸玻碳电极和纯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相比,β-CD/石墨烯复合结构修饰电极可以得到更低的检测下限,具有更宽的线性检测区,而且电极反应更加可逆稳定。同时,复合物修饰电极也显示出在大量抗坏血酸存在下精确测量多巴胺的能力。2.制备了β-CD共价修饰石墨烯纳米复合结构,对比研究其与β-CD非共价修饰石墨烯,以及纯石墨等材料在修饰电极过程中电学性质的差异,探讨了提高石墨烯杂化材料电化学响应的机理。研究发现,石墨烯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的结构上的缺陷为DA的氧化提供较多的活性点,而β-CD在石墨烯体系中的掺杂使石墨烯层间距变大,有效比表面积变大,从而改善复合结构的催化性能。然而,共价修饰的β-CD因为占据了石墨烯缺陷位置反而降低了石墨烯的催化能力。3.制备了双链DNA非共价修饰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并研究了其在自掺杂苯胺原位聚合过程中的催化性。发现双链DNA功能化的单壁碳管不仅可以加速聚合过程的发生,将硼掺杂的苯胺原位聚合速度提高4500倍以上,而且由于’双链DNA具有可以在中性条件下催化聚合反应发生的特性,拓宽了反应条件区间。生成的网络状复合结构克服了管壁间接触电阻,具有高导电性能,在制备柔性电学器件以及生物领域具有应用潜力。4.我们成功地完成了crossed-wire tunnel junction和STM break junction实验平台的搭建、调试及测试工作,并将其应用于表征寡聚苯炔撑(OPE)系列分子导线电子输运性质。本系统主要用于分子电子学的测试,对OPE分子的实际测试表明,系统相对稳定,重现性好,使得研究单分子电导成为可能。两种测试方法得到的数据基本可以相互应证,说明这两种测试平台的测试结果是可信的。本测试平台的建立为分子电子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张欣[7](2006)在《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器的研制》文中提出发展高效、快速、集成化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是当前分析技术(包括生物和化学分析)的研究热点。毛细管电泳芯片因为具有易于实现微型化的特点而发展十分迅速,它是在基于常规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基础上,微型化后可一次完成样品的进样、反应、分离和检测等一系列任务的一种多功能、快速、高效和低耗的微型分析仪器。目前它已被成功地应用到药物分析、临床诊断、环境检测等领域中。 毛细管电泳芯片的样品体积很小,因此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微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器的作用是测定被分析样品经系统分离处理后有关组分的组成及其含量,检测器的总体性能将影响整个分析系统的检出限、检测速度、适用范围、体积等指标,是毛细管电泳芯片分析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安培检测法是用于毛细管电泳芯片分离末端的一种检测方法,它灵敏度高、易于微型化,是当前应用在毛细管电泳芯片中最为广泛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本论文就是基于这一背景,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器。 在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器的设计中,电化学池通电后产生的微电流信号极其微弱(一般在nA级甚至更小),往往淹没在噪声中很难采集识别。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大都采用微电流放大器测定流过电化学池的电流,而微电流放大器反馈电阻的增大会减弱运放的稳定性,增加电路的时间常数,影响整个电路的精度和灵敏度。因此,信号采集放大电路部分的设计就成为微安培检测器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微安培检测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本设计在恒电位仪反馈回路中串一电阻器采集电流信号,并用数据放大器差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该电路能较好的满足微弱电流信号的检测要求,克服了现有一些仪器灵敏度越高稳定性越差的弊端。 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系统的自动控制部分是基于32位ARM微控制器LPC2104为核心的控制结构,通过设计相应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了程控电压源的控制、自动增益电路的控制、A/D转换结果的读取和处理、按键与报警电路及与上位机的通讯等功能。软件采

梅付名,董泽华,莫婉玲,王宏伟,陈泽宪[8](2004)在《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设计了一个由样品系统、电化学测试系统及计算机组成的可用于基础电化学实验测量的计算机测控系统。两个学期的学生实验表明该系统比传统的基础电化学实验测量系统的精度大大提高 ,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且缩短了实验时间。这一系统还可用于多种电化学测量 ,效果良好。

二、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镀涂层的制备及微动磨损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微动磨损研究现状
        1.2.1 微动的基本概念
        1.2.2 微动的分类
        1.2.3 微动的影响因素
        1.2.4 微动磨损的基本理论
        1.2.5 微动三体理论
    1.3 涂层磨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合金电沉积
        1.3.4 电镀镍研究现状
        1.3.5 电镀锌研究现状
        1.3.6 锌镍合金电镀现状
    1.4 微动磨损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工作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4 研究方案
        1.5.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往复式微动磨损试验平台设计及研制
    2.1 试验装置的设计准则
    2.2 试验装置的设计原理
    2.3 试验装置的总体设计
    2.4 试验装置往复驱动系统
        2.4.1 微动发生机构
        2.4.2 压电陶瓷促动器
        2.4.3 微动传递机构
        2.4.4 连接板
        2.4.5 微动控制器
    2.5 夹具系统
        2.5.1 夹具方案设计
        2.5.2 上夹具装配
        2.5.3 下夹具装配
    2.6 加载系统
    2.7 位姿系统
        2.7.1 位姿调整
        2.7.2 位姿检测
    2.8 检测系统
        2.8.1 位移传感器
        2.8.2 力传感器
    2.9 采集系统
        2.9.1 多功能数据采集卡
        2.9.2 数据采集
    2.10 试验装置的三维模型与安装
    2.11 试验装置验证
    2.12 小结
第三章 锌镍涂层的制备
    3.1 试验材料
        3.1.1 基体材料
        3.1.2 化学试剂
    3.2 锌镍合金电镀沉积机理
    3.3 电镀合金阳极
        3.3.1 电镀阳极的分类
        3.3.2 阳极的溶解
        3.3.3 电镀阳极选择
    3.4 预处理工艺
    3.5 电镀工艺
        3.5.1 试验设备及方法
        3.5.2 电镀锌镍工艺
        3.5.3 电镀锌工艺
        3.5.4 电镀镍工艺
    3.6 钝化工艺
    3.7 封闭工艺
    3.8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
        3.8.1 涂层SEM形貌分析
        3.8.2 镀层EDS元素分析
    3.9 小结
第四章 Zn-Ni涂层腐蚀磨损性能研究
    4.1 镀层结合强度
        4.1.1 结合强度测试方法
        4.1.2 镀层划痕测试
    4.2 锌镍合金镀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4.3 锌镍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4.3.1 上试样材料
        4.3.2 试验参数
        4.3.3 不同载荷下基体的摩擦系数
        4.3.4 锌镍合金镀层的摩擦系数
        4.3.5 镀层磨损表面形貌
        4.3.6 锌镍镀层的磨痕深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桥梁结构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与设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加速试验方法与设备体系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
        1.3.1 国外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
        1.3.2 国内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工作意义
        1.4.2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盐雾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和设备体系研究
    2.1 人工模拟盐雾试验
        2.1.1 天然环境暴露试验
        2.1.2 人工加速模拟盐雾环境试验
    2.2 试验设备
        2.2.1 人工加速模拟盐雾环境的试验设备
        2.2.2 荷载的施加设备
        2.2.3 盐雾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试验设备
    2.3 盐雾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2.3.1 试验概况及布置
        2.3.2 加速试验方法与原理
        2.3.3 试验步骤
        2.3.4 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热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和设备体系研究
    3.1 环境试验
        3.1.1 冻融循环试验
        3.1.2 干湿循环试验
        3.1.3 湿热试验
    3.2 试验系统
        3.2.1 湿热环境试验设备
        3.2.2 湿热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试验系统
    3.3 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3.3.1 冻融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3.3.2 干湿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3.3.3 湿热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3.3.4 湿热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的运用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电化学腐蚀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4.1 电化学腐蚀试验
    4.2 电化学腐蚀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4.2.1 试验概况
        4.2.2 试验条件的确定
        4.2.3 试验方法与原理
        4.2.4 试验结果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多因素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和设备体系研究
    5.1 桥梁结构的服役环境
        5.1.1 桥梁结构服役所处的环境作用
        5.1.2 桥梁结构服役所处的荷载作用
    5.2 桥梁结构大尺度可变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
        5.2.1 试验系统的设计目的
        5.2.2 试验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设计
        5.2.3 试验系统的主要分项构成
        5.2.4 试验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5.3 大吨位多功能伺服动静力加载试验系统
        5.3.1 加载试验系统建立目的
        5.3.2 电液脉动疲劳试验机工作原理
        5.3.3 加载试验系统分项构成
        5.3.4 加载试验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5.3.5 加载试验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
    5.4 多功能环境/荷载耦合试验系统
        5.4.1 耦合试验系统建立目的与集成
        5.4.2 耦合试验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5.4.3 耦合试验系统的主要功能
    5.5 单一环境因素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5.5.1 碳化腐蚀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
        5.5.2 湿热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
        5.5.3 盐雾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
        5.5.4 光老化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
        5.5.5 酸雨腐蚀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
    5.6 多因素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
        5.6.1 温度因素的模拟和加速方法
        5.6.2 湿度因素的模拟和加速方法
        5.6.3 酸雨环境的模拟和加速方法
        5.6.4 随机载荷谱的模拟方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微乳化金属切削液对6061和7075铝合金润滑和缓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切削液概述
        1.1.1 金属切削过程
        1.1.2 金属切削液的分类
        1.1.3 金属切削液的发展趋势
    1.2 水基金属切削液的发展
    1.3 微乳化金属切削液的概述
        1.3.1 微乳化金属切削液的作用
        1.3.2 微乳化金属切削液选用原则
        1.3.3 微乳化金属切削液添加剂
        1.3.3.1 润滑添加剂
        1.3.3.2 缓蚀剂
    1.4 微乳化金属切削液添加剂的发展
        1.4.1 润滑添加剂的发展
        1.4.2 缓蚀剂的发展
    1.5 铝合金
        1.5.1 6061 铝合金
        1.5.2 7075 铝合金
        1.5.3 微乳化金属切削液对铝合金加工的影响
        1.5.3.1 铝合金的润滑问题
        1.5.3.2 铝合金的腐蚀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2章 试验方法及设备
    2.1 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法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试验步骤
    2.2 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法
        2.2.1 仪器及材料
        2.2.2 试验步骤
    2.3 液相半浸腐蚀试验法
    2.4 电化学测试法
        2.4.1 仪器
        2.4.2 试验方法
    2.5 表面分析方法
第3章 添加剂的选择及微乳化液的制备
    3.1 润滑添加剂的品种及性能
        3.1.1 含磷型润滑添加剂
        3.1.1.1 ADDCO 410P
        3.1.1.2 MAYLUBE S830
        3.1.1.3 Lubrhophos LP700
        3.1.2 硫磷型添加剂
        3.1.2.1 硫代磷酸复酯胺盐 T307
        3.1.2.2 硫代磷酸三苯酯 T309
    3.2 缓蚀剂的品种及性能
        3.2.1 Multitech JP
        3.2.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E9600
        3.2.3 Rhodafac ASI80
        3.2.4 ADDCD CPNF3
        3.2.5 2巯基苯并噻唑钠 NACAP
        3.2.6 ADDITIN RC 5820
        3.2.7 Multitech AL
    3.3 微乳化液的配制
        3.3.1 配方组成
        3.3.2 实验仪器
        3.3.3 调配步骤
第4章 微乳化液对铝合金润滑性能的研究
    4.1 四球法研究微乳化液的润滑性能
        4.1.1 含磷型添加剂对微乳化液润滑性能的影响
        4.1.2 硫磷类添加剂对微乳化液润滑性能的影响
    4.2 销盘法研究微乳化液对铝合金润滑性能的影响
        4.2.1 含磷型添加剂对铝钢润滑性能影响的研究
        4.2.1.1 磨损试验结果
        4.2.1.2 磨损表面分析
        4.2.2 硫磷型添加剂对铝钢润滑性能影响的研究
        4.2.2.1 磨损试验结果
        4.2.2.2 磨损表面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微乳化液对铝合金缓蚀性能的研究
    5.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E9600
        5.1.1 腐蚀试验结果
        5.1.2 表面分析
    5.2 Multitech JP
        5.2.1 腐蚀试验结果
        5.2.2 表面分析
    5.3 Rhodafac ASI80
        5.3.1 腐蚀试验结果
        5.3.2 表面分析
    5.4 ADDCD CPNF3
        5.4.1 腐蚀试验结果
        5.4.2 表面分析
    5.5 2-巯基苯并噻唑钠 NACAP
        5.5.1 腐蚀试验结果
        5.5.2 表面分析
    5.6 ADDITIN RC5820
        5.6.1 腐蚀试验结果
        5.6.2 表面分析
    5.7 Multitech AL
        5.7.1 腐蚀试验结果
        5.7.2 表面分析
    5.8 缓蚀剂最佳缓蚀浓度的比较
    5.9 小结
第6章 电化学部分
    6.1 极化曲线法测定缓蚀效果
        6.1.1 E9600 浓度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6.1.1.1 E9600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1.2 E9600 浓度对 7075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2 JP 浓度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6.1.2.1 JP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2.2 JP 浓度对 7075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3 NACAP 浓度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6.1.3.1 NACAP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3.2 NACAP 浓度对 7075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4 5820 浓度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6.1.4.1 5820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4.2 5820 浓度对 7075 铝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6.1.5 极化曲线法小结
    6.2 交流阻抗法测定缓蚀效果
        6.2.1 E9600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交流阻抗的影响
        6.2.2 JP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交流阻抗的影响
        6.2.3 NACAP 浓度对 6061 铝合金交流阻抗的影响
        6.2.4 交流阻抗法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响应面法优化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过程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乙酸乙酯的生产与应用
        1.1.1 乙酸乙酯的性质和用途
        1.1.2 乙酸乙酯生产状况
    1.2 乙酸乙酯合成方法
        1.2.1 乙醛缩合法
        1.2.2 醇脱氢法
        1.2.3 烯加成法
        1.2.4 酸醇酯化法
    1.3 酯化法研究进展
        1.3.1 工艺流程简介
        1.3.2 酯化催化剂
        1.3.3 催化精馏
    1.4 响应面法
    1.5 虚拟仪器与LabVIEW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基于LabVIEW的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计算机测控系统
    2.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2.2 温度、压力测量系统(模拟量输入)
    2.3 电加热套功率控制系统(模拟量输出)
    2.4 回流比控制系统(数字量输出)
    2.5 进出料泵运行控制系统(串口通信)
    2.6 本章小结
3 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装置和实验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实验装置
        3.3.1 精馏塔主体的搭建
        3.3.2 回流比控制器
        3.3.3 酸、催化剂固液混合进料的处理
        3.3.4 塔釜加热器
        3.3.5 监控装置
        3.3.6 出料装置与出料处理
    3.4 实验步骤
    3.5 实验数据处理
    3.6 准备实验
        3.6.1 色谱矫正实验
        3.6.2 塔板数测量实验
    3.7 本章小结
4 响应面法优化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过程参数
    4.1 响应面法准备实验—单因素实验
        4.1.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1.2 塔釜加热功率的影响
        4.1.3 回流比
        4.1.4 进料摩尔比
        4.1.5 进料量
        4.1.6 实验小结
    4.2 响应面法CCD实验设计与结果
    4.3 响应面分析
        4.3.1 回归模型与方差分析
        4.3.2 模型准确性验证
        4.3.3 等高线分析
        4.3.4 优化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过程参数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集成Ag/AgCl参比电极的多参数水质监测阵列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电极技术
        1.2.1 微电极概述
        1.2.2 微电极的优点
        1.2.2.1 充电电流衰减快
        1.2.2.2 较高的法拉第电流和充电电流比
        1.2.2.3 欧姆降 IR 低
        1.2.3 微电极的应用
        1.2.3.1 生物细胞分析
        1.2.3.2 单分子分析
        1.2.3.3 固体电化学中应用
        1.2.3.4 化学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1.2.3.5 痕量物质检测
        1.2.3.6 流动体系分析
        1.2.4 微细加工技术
        1.2.4.1 MEMS 的特征
        1.2.4.2 MEMS 技术及应用
    1.3 化学修饰电极
        1.3.1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1.3.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3.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1.3.3.1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3.3.2 化学修饰电极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1.4 参比电极
        1.4.1 参比电极的选用原则及常用参比电极
        1.4.1.1 参比电极的选用原则
        1.4.1.2 常用参比电极
        1.4.2 Ag/AgCl 参比电极的微型化
        1.4.2.1 底层金属沉积
        1.4.2.2 AgCl 层的修饰
        1.4.2.3 扩散介质
    1.5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集成微电极的设计与制作
    2.1 集成微电极的设计原则
    2.2 集成微电极的制作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微阵列电极的制作流程
        2.2.3 电化学修饰集成 Ag/AgCl 参比电极
        2.2.3.1 电沉积银
        2.2.3.2 修饰氯化银
        2.2.3.3 内参比液的封装
        2.2.4 电化学修饰集成 pH 电极
        2.2.4.1 电镀液的配置
        2.2.4.2 缓冲溶液的配置
        2.2.4.3 阳极电沉积 IrOx 薄膜
        2.2.4.4 修饰 Nafion 膜
    2.3 制作工艺过程的讨论
        2.3.1 微阵列电极制作的讨论
        2.3.2 电化学修饰过程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成参比电极的性能测试
    3.1 参比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2 参比电极稳定性及重现性测定
    3.3 参比电极与氯离子的能斯特响应
    3.4 参比电极的温度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阵列传感器的测试实验
    4.1 电化学测试方法的建立
    4.2 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的测试
        4.2.1 氧化还原电位测量原理
        4.2.2 ORP 传感器测试
        4.2.3 ORP 测试中影响因素讨论
        4.2.3.1 电极材料
        4.2.3.2 温度补偿
        4.2.3.3 测试手段
    4.3 电导率传感器的测试
        4.3.1 电导率测量原理及传感器测试
        4.3.2 电导率测量中问题探讨
    4.4 温度传感器的测试
    4.5 pH 传感器的测试
        4.5.1 IrO2 薄膜电极响应机理及 pH 响应测试
        4.5.2 pH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
        4.5.3 实际样品的测试
        4.5.4 pH 传感器测试中的问题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已申请专利
致谢

(6)碳纳米杂化材料的电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
        1.1.1 纳米材料
        1.1.2 纳米复合材料
        1.1.3 碳纳米管
        1.1.4 石墨烯(Graphene)
    1.2 分子电子学和有机分子导线
        1.2.1分子器件和分子电子学
        1.2.2 有机分子导线
        1.2.3 自组装单分子膜
        1.2.4 有机分子导线电子输运性质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测试仪器
    2.1 前言
    2.2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2.2.1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2.2.3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C-AFM)
    2.3 电化学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技术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共价修饰β-环糊精/石墨烯杂化结构对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
    3.1 引言
    3.2 环糊精
        3.2.1 环糊精的结构
        3.2.2 环糊精的性质及应用
        3.2.3 环糊精为主体的分子识别
        3.2.4 环糊精包合物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实验步骤
    3.4 结果与讨论
        3.4.1 β-CD/GS的结构表征
        3.4.2 β-CD/GS的电学性质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共价修饰β-环糊精-石墨烯对多巴胺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裸GCE、β-CD-GS/GCE和graphite/GCE的性质对比
        4.3.2 不同组成β-CD/GS/GCE的电化学响应对比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双链DNA功能化SWNT催化性研究
    5.1 引言
        5.1.1 单链DNA功能化SWNT的催化特性
        5.1.2 ss-DNA/SWNT原位聚合苯胺
        5.1.3 用双链DNA替代单链DNA的可能性
    5.2 硼掺杂苯胺聚合反应
        5.2.1 导电高分子
        5.2.2 聚苯胺的结构
        5.2.3 聚苯胺的导电性
        5.2.4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5.2.5 原位聚合沉积生成聚苯胺复合薄膜
        5.2.6 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5.2.7 聚苯胺取代衍生物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纯ABA单体的聚合
        5.4.2 原位检测ss-DNA/SWNT在ABA聚合反应中的催化效应
        5.4.3 原位检测ds-DNA/SWNT在ABA聚合反应中的催化效应
        5.4.4 PABA/ss-DNA/SWNT导电性的研究
        5.4.5 PABA/ds-DNA/SWNT导电性的研究
        5.4.6 PABA/ss-DNA/SWNT和PABA/ds-DNA/SWNT导电性比较
        5.4.7 DNA/SWNT的催化效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分子导线电学性质研究平台的搭建
    6.1 十字交叉隧穿结(crossed-wire tunnel junction)
        6.1.1 测试平台中关键系统分析
        6.1.2 仪器的搭建
        6.1.3 样品的准备
        6.1.4 实验操作过程
    6.2 扫描隧道显微镜break junction技术(STM break junction)
        6.2.1 测试平台中关键系统分析
        6.2.2 仪器的搭建
        6.2.3 样品的准备
        6.2.4 实验操作过程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作者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学术交流情况
    作者简历
    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目录
    学术交流
致谢

(7)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分析科学的发展趋势
        1.1.2 微型全分析系统发展简史
        1.1.3 毛细管电泳芯片
    1.2 微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器的现状及研究目的
        1.2.1 检测器的分类
        1.2.2 电化学检测器及其分类
        1.2.3 安培检测
        1.2.4 微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器的研究目的
        1.2.5 微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器的性能要求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系统
    2.1 安培检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三电极传感器
        2.1.2 安培检测的基本工作原理
        2.1.3 安培检测器电压隔离方法和电极构型
    2.2 微安培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2.1 系统的设计构想
        2.2.2 系统工作过程及原理框图
        2.2.3 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器的主要特点及性能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安培检测器设计的核心问题——恒电位仪
    3.1 恒电位仪的工作原理
    3.2 恒电位仪的基本性能与设计要求
    3.3 恒电位仪微弱信号处理电路噪声分析
    3.4 恒电位仪电路的基本结构
        3.4.1 简单恒电位仪
        3.4.2 采用微电流放大器的恒电位仪电路
    3.5 一种新型恒电位仪电路的设计
        3.5.1 恒电位仪主控制放大器的选择
        3.5.2 参比电极电路设计
        3.5.3 采用数据放大器差动测量微弱信号
    3.6 滤波
    3.7 微安培检测器模拟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RM微控制器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微控制器选型
        4.1.1 LPC2104主要特性
        4.1.2 SPI接口
    4.2 基于D/A转换器的程控电压源设计
        4.2.1 MAX532主要性能及使用注意要点
        4.2.2 程控电压源电路设计
    4.3 A/D转换电路设计
        4.3.1 MAX176主要性能及使用注意要点
        4.3.2 A/D转换电路设计图
    4.4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
    4.5 按键电路
    4.6 报警电路
    4.7 串行数据通信
        4.7.1 异步串行通信技术
        4.7.2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4.8 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的研究
    4.9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安培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设计基础
        5.1.1 ARM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简介
        5.1.2 编程语言的选择
        5.1.3 系统软件设计特点
    5.2 微安培检测系统软件主要任务分析
    5.3 微安培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3.1 系统初始化设置
        5.3.2 按键控制外部中断服务程序
        5.3.3 程控电压源子程序
        5.3.4 AD采样子程序
        5.3.5 串口通信子程序
        5.3.6 报警子程序
    5.4 数字滤波
        5.4.1 数字滤波方法的选择原则
        5.4.2 加权平均滤波法
    5.5 上位机软件系统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安培检测系统的调试与实验
    6.1 硬件调试
        6.1.1 电源、晶振及复位电路调试
        6.1.2 LPC2104的JTAG接口电路调试
        6.1.3 D/A转换、A/D转换及恒电位仪硬件调试
    6.2 软件调试
    6.3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6.3.1 电化学池等效电路
        6.3.2 实验结果
        6.3.3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测控系统设计
2 系统应用结果

四、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镀涂层的制备及微动磨损性能测试[D]. 惠佳博. 贵州大学, 2020
  • [2]桥梁结构环境/荷载耦合作用加速试验方法与设备体系研究[D]. 李蔚兴.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3]微乳化金属切削液对6061和7075铝合金润滑和缓蚀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杨丹. 沈阳理工大学, 2014(03)
  • [4]响应面法优化乙酸乙酯催化精馏过程参数[D]. 李明月.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5]集成Ag/AgCl参比电极的多参数水质监测阵列传感器的研制[D]. 张缓缓.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9)
  • [6]碳纳米杂化材料的电学性质研究[D]. 谭琳. 兰州大学, 2010(09)
  • [7]微毛细管电泳芯片安培检测器的研制[D]. 张欣. 山东大学, 2006(12)
  • [8]基础电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测控系统[J]. 梅付名,董泽华,莫婉玲,王宏伟,陈泽宪. 大学化学, 2004(06)

标签:;  ;  ;  ;  ;  

电化学基础实验计算机测控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