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李坤

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李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树突状细胞,XCR1和Clec9A,牛XCL

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1](2017)在《牛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抗原靶向递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研究DCs细胞的表型与功能将为提高获得性免疫应答效力的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旨在鉴定牛外周血中表达趋化因子受体XCR1和C型凝集素受体Clec9A的DCs细胞,分析XCR1~+/Clec9A~+DCs的表型特征及其在牛传统DC(cDCs)群体中cDC1和c DC2亚群中的分类地位;研究DCs表面受体的配体和抗体介导的抗原靶向递呈方法,为抗原靶向性动物分子疫苗设计提供思路。利用磁珠分选、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和qRT-PCR定量等方法鉴定了牛外周血XCR1~+/Clec9A~+DCs的类群。结果表明:牛XCR1与Clec9A主要表达于CD26~+CADM1~+CD205~+MHCⅡ~+CD11c~+CD11b~-CD4~-CD8~-CD163~-lin~-DC细胞,代表cDCs的一类,而非浆性DC(pDCs)。牛外周血中cDCs可进一步划分为CD26~+CD172a~-CD11c~+MHCⅡ~+lin~-DC和CD26~-CD172a~+CD11c~+MHCⅡ~+lin~-DC,分别代表cDC1和cDC2。同样的方法证实:牛XCR1的配体XCL1主要表达于自然杀伤细胞(NK)以及活化的CD8~+T细胞上。趋化实验表明:鼠XCL1能够趋化牛外周血XCR1~+DC的迁移。利用化学合成截短的牛XCL蛋白进行磁珠缺失分选和qRT-PCR分析,结果表明:牛XCL1二硫键片段是结合XCR1受体的关键区域。研究中使用O型FMDV多表位重组蛋白(OB7)为模式抗原,设计表达了融合XCL1的靶向抗原分子XCL-OB7及突变体~△XCL-OB7,在牛体评价了XCL1介导抗原靶向免疫效果。结果表明:XCL-OB7可显着增强针对O型FMDV的中和抗体应答水平;XCL-OB7免疫组比~△XCL-OB7免疫组牛产生了较高水平的FMDV特异性抗体,差异显着(P<0.05);相反,将Poly(I:C)和XCL-OB7组合免疫牛则明显抑制了体液免疫应答水平。使用10000 BID_(50)的O型Mya98 FMDV攻毒,结果显示,单独免疫1mg或0.1mg XCL-OB7组,以及1 mg~△XCL-OB7加poly(I:C)组均获得了80%(4/5)保护率;单独免疫1 mg~△XCL-OB7组与1 mg XCL-OB7和poly(I:C)组分别获得60%和40%的保护率;灭活疫苗组对照获得100%保护率;PBS对照组全发病。Poly(I:C)与~△XCL-OB7组合免疫组相对于XCL-OB7单独免疫组,可明显阻断病毒的复制,攻毒后10天测定FMDV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显着低于XCL-OB7单独免疫组(P<0.01),说明DC活化诱导的细胞免疫对阻断FMDV的复制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中利用合成多肽免疫小鼠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叁株具有较好亲和力的抗牛Clec9A小鼠单克隆抗体,为抗体介导的抗原靶向递呈研究奠定了基础。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1)牛外周血中表达XCR1和Clec9A受体的DC是CD26~+CADM1~+CD205~+CD11c~+CD11b~-CD4~-CD8~-CD163~-lin~-c DC;2)牛XCL1分子中二硫键片段是与XCR1受体结合的关键区域;3)证明通过牛XCL1能够明显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为靶向性分子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6-01)

肖明中,刘建忠,陈瑶[2](2017)在《扶正抗艾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扶正抗艾颗粒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未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治疗和16例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HI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单纯中药扶正抗艾颗粒治疗,中药联合HAART治疗组予以HAART抗病毒+扶正抗艾颗粒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基线对照,观察治疗前后HIV感染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亚群计数以及DC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5例中药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下降(P<0.01),乏力积分显着减少(P<0.01),气短、纳呆积分显着减少(P<0.05)。CD4+T淋巴细胞有上升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样DC(plasmacytoid DC,PDC)频率及髓样DC(myeloid DC,MDC)频率均值较治疗前增高,其中MDC频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无显着差异。与治疗前比较,16例联合用药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乏力积分显着减少(P<0.01),气短、自汗积分显着减少(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及MDC频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抗艾颗粒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影响CD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提高HIV感染者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肖明中,刘建忠,陈瑶[3](2016)在《扶正抗艾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扶正抗艾颗粒"治疗未接受过HAART抗病毒和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HIV感染者,观察其临床症状积分、外周血CD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5例未接受过HAART抗病毒治疗和16例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HIV感染者,采用单纯中药"扶正抗艾颗粒"和HAART抗病毒治疗+"扶正抗艾颗粒"联合治疗3个月,10例健康人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基线对照,观察治疗前后HIV感染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亚群计数,树突状细胞亚群(MDC)和(PDC)频率。结果:15例单纯中药患者与疗前比较,总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乏力的积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短、纳呆的积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有上升趋势,但疗前与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及MDC频率均值均较疗前有增高,其中MDC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无统计学差异;16例联合用药患者与疗前比较,总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乏力的积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短、自汗的积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疗前与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及MDC频率疗前与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抗艾颗粒"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影响CD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提高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中西医药联合应用,协同治疗艾滋病应该是今后艾滋病防治的一个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8-18)

王迪,柴小青,疏树华,张晓琳,魏昕[4](2015)在《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中天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数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健康志愿者20例和拟行开胸食管中段癌根治切除术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干预组20例)。干预组术前(切皮前30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2 mg·kg-1),术毕(缝皮前30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2 mg·kg-1),对照组术前、术毕给予脂肪乳。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昂丹司琼行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前、术毕24、48 h外周血中髓样DC(myeloid-DCs,m DCs)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s,p DCs)两个主要亚群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记录术后48 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舒芬太尼消耗量。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食管癌患者外周血m DCs和p DCs亚群在PBMCs中所占比例均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使用氟比洛芬酯后,术毕24 h外周血中m DCs和p DCs亚群数量显着升高;术毕48 h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外周血中m DCs、p DCs亚群数量无显着差异。术毕12、24、36、48 h的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VAS评分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术毕48 h消耗的舒芬太尼显着减少。结论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围术期镇痛时可以一定时间内上调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DCs亚群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5年12期)

谢明祥,王伟,刘后银[5](2015)在《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数量、变化规律及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检测试验组及对照组DC1、DC2,抽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1、DC2。结果外周血流式细胞仪结果分析,两组DC1/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2/PB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DC1/PBMC、DC2/PBMC百分比与术前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晚期外周血DC1/PBMC的百分比高于术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DC1/PBMC、DC2/PBMC低于恶性程度低的胶质瘤患者。结论脑胶质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外周血中DC1/PBMC、DC2/PBMC比例下降,表明脑胶质瘤患者较健康人免疫功能降低;胶质瘤患者外周血DC亚群数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08期)

贺铮铮,杨玉琪,孙俊,方路[6](2015)在《扶正抗毒丸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影响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免疫系统中功能最强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调节和诱导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方面有重要的功能[1]。外周血中DC根据来源和表面标志至少分为2个亚群:髓系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淋巴系来源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MDC具有抗原提呈的功能,促进细胞免疫的发生。PDC促进体液免疫的发生,针对病毒感染产生大量IFN-α。(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戴淑文,郭庆,曾凡钦[7](2014)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亚群及25-羟维生素-D3的检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UCT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49例UCTD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采集UCT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3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mDCs的水平。结果:49例UCTD患者临床表现中出现光敏感/颧部红斑30例(61.2%)、关节痛/关节炎28例(57.2%)、雷诺现象15例(30.6%);实验室指标异常者中ANA阳性45例(91.2%)、抗SSA阳性31例(63.3%)、白细胞减少15例(30.6%)。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0.22±0.01)%]与对照组[(0.14±0.01)%]相比升高;mDCs水平[(0.14±0.01)%)]较对照组[(0.09±0.01)%]相比升高;UCT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41.99±1.91)nmol/L]较对照组[(56.38±2.72)n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48、4.61,P值均<0.01)。相关分析表明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1)。结论:UCTD患者临床表现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关节痛/关节炎及雷诺现象;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最高为抗ANA阳性,其次为抗SSA阳性及血液学异常。pDCs、mDCs、25-OH-D3可能参与UCTD的发病过程,25-OH-D3可能通过促进p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郑盛,唐映梅,杨晋辉[8](2014)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DC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叁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P<0.01];13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着低于29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0.05],但是两者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和(338.5±97.4)个/μL,均显着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数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伴CD8+T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谢明祥,王伟,刘后银,王培,王玉玉[9](2013)在《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变化的分析,探讨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DC亚群数量和变化规律及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检测实验组(A组)及正常对照组(B组):抽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树突状细胞的亚群(DC1、DC2),并同时抽取外周血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法检测外周血LC、Mo的绝对值。结果 1.外周血流式细胞仪结果分析:两组的DC1/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2/PB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DC1/PBMC、DC2/PBMC百分比与术前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晚期外周血DC1/PBMC的百分比高于术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DC1/PBMC、DC2/PBMC低于恶性程度低胶质瘤患者。结论脑胶质瘤患者较正常健康人比较外周血中DC1/PBMC、DC2/PBMC比例下降,表明脑胶质瘤患者较正常健康人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术后早期(1~3天)较术前外周血中DC1/PBMC、DC2/PBMC比例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术出血、手术打击致患者免疫功能改变;术后晚期(5~7天)较早期(1~3天)DC1/PBMC比例升高,其原因可能与手术一定时间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及肿瘤组织减少导致胶质瘤分泌的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和免疫逃逸因子减少等有关;胶质瘤患者外周血DC亚群数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2013年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5)

董燕慧,邢利和,马文平,张丽欣,张丽丽[10](2013)在《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方法,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本文采用叁色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2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中DC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也检测了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患者DC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来了解这些变化与疾病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流式抗体组合在流式细胞双参数点图上可以清晰地分离出DC不同亚群细胞群,即DC1和DC2。同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明显降低(P<0.05);DC2细胞的绝对数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降低更加明显(P<0.05);同时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发现CD8+T数在慢性乙肝和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炎肝硬化组CD4+T、CD8+T数显着低于慢性乙肝组。综上所述,用流式细胞技术来鉴定和分离DC亚群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特别是DC2细胞绝对数明显降低,同时伴随有CD8+T细胞数的降低,提示这些抗病毒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可能是导致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3年04期)

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扶正抗艾颗粒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未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治疗和16例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HI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单纯中药扶正抗艾颗粒治疗,中药联合HAART治疗组予以HAART抗病毒+扶正抗艾颗粒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基线对照,观察治疗前后HIV感染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亚群计数以及DC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5例中药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下降(P<0.01),乏力积分显着减少(P<0.01),气短、纳呆积分显着减少(P<0.05)。CD4+T淋巴细胞有上升趋势,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样DC(plasmacytoid DC,PDC)频率及髓样DC(myeloid DC,MDC)频率均值较治疗前增高,其中MDC频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无显着差异。与治疗前比较,16例联合用药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乏力积分显着减少(P<0.01),气短、自汗积分显着减少(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频率及MDC频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抗艾颗粒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影响CD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提高HIV感染者免疫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参考文献

[1].李坤.牛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抗原靶向递呈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肖明中,刘建忠,陈瑶.扶正抗艾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7

[3].肖明中,刘建忠,陈瑶.扶正抗艾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4].王迪,柴小青,疏树华,张晓琳,魏昕.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5

[5].谢明祥,王伟,刘后银.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6].贺铮铮,杨玉琪,孙俊,方路.扶正抗毒丸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影响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

[7].戴淑文,郭庆,曾凡钦.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亚群及25-羟维生素-D3的检测及意义[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

[8].郑盛,唐映梅,杨晋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

[9].谢明祥,王伟,刘后银,王培,王玉玉.脑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和意义[C].2013年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论文集.2013

[10].董燕慧,邢利和,马文平,张丽欣,张丽丽.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13

标签:;  ;  ;  ;  

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论文-李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