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肝,内毒素,核转录因子-κB,髓样分化蛋白2
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原,周蕾,姜妙娜,贾玉杰[1](2011)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髓样分化蛋白-2(MD-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二者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低剂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预防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用不同剂量的中药和阳性对照药灌胃治疗,12周后全部处死。同期设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肝组织MD-2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12周时,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NF-κB表达较模型组下调;肝组织MD-2mRNA(0.132±0.058)和iNOS mRNA(0.164±0.061)表达较模型组(0.795±0.294和1.029±0.388)减弱(均P<0.01)。[结论]大鼠NASH形成后,肝组织MD-2和iNOS mRNA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二者参与了NASH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有关。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可以通过减轻内毒素性肝损伤下调NASH大鼠肝组织MD-2和iNOSmRNA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高原,宋林萱,姜妙娜,葛光岩,贾玉杰[2](2010)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方法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4周后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分小、中、大剂量进行治疗,12周后处死测定血脂、ALT、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CD14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RT-PCR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4型Toll样受体(TLR-4)mRNA的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第12周时,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ET、TNF-α、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意义。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分布于肝窦内,部分呈灶型聚集;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模型组可见少量细胞核染色的NF-κB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汇管区。模型组肝组织LBPmRNA和TLR-4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LBPmRNA和TLR-4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调,且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疗效,可能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和下调肝组织内毒素相关受体表达继而减轻炎症性肝损害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赵彦[3](2009)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古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和大量中医药临床实践,可将其归属为积聚,胁痛,痰浊,黄疳等范畴。脂肪肝详其病因,为内外之因互见,在外之因多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在内之因多由过食膏粱厚味,嗜酒过度,湿热内生,损伤肝脾,或情志失调,淤血阻络,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聚湿牛痰,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肝。临床上我们认为湿热内生,痰瘀互结,肝失条达为本病主要病机。基于本病的病机,宋林萱教授拟定“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治疗脂肪肝,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动物实验。通过分析得出其作用机制在于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下调肝组织中内毒素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性肝损伤;还可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在临床中我们采取以该方法为主的针对脂肪肝的综合治疗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3-01)
周蕾[4](2007)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内MD2,iNOS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脂肪肝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1,2]。除因饮酒所致的酒精性脂肪肝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率也日见增[3,4]。近年来总结NAFLD的转归发现,50%发展为肝纤维化,15%发展为肝硬化,3%发展为肝衰竭或需进行肝移植[5,6],5%~50%的患者就诊时即已出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从而引起了肝病学者对该病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Willner等对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半数以上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共同存在[7,8],大多数有空腹胰岛素升高,由此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MS)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在肝脏中的表现。更严重的是其预后不容乐观,28%的患者发生肝硬化,其中半数患者因门脉高压而需肝移植。至今为止,NAFL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基于对其发病机制[9,10]的认识不足。近年来,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渐受重视,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观察脂肪肝大鼠血清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变化情况,并应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进行治疗,测定肝组织内MD2、iNOS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治疗高脂饮食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内MD2,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pague-Dawlay(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C)、模型组(M)、低剂量治疗组(LT)、中剂量治疗组(MT)、高剂量治疗组(HT)、阳性对照组(D)、预防组(P),其中模型组、正常组10只,其余每组8只,正常组大鼠每天予以标准大鼠饲料喂养12周,其余各组大鼠每天以高脂饲料(普通饲料+2%胆固醇+10%猪油)喂养,同时以高脂流食(10%胆固醇+20%猪油+1%胆酸钠+0.025%甲巯咪唑+20%丙二醇+20%吐温80+蒸馏水)灌胃12周,自由饮水。其中LT组、MT组、HT组在第5周开始分别以0.234mg/kg.d、1.17mg/kg.d、5.85mg/kg.d剂量的中药灌胃,D组在第5周开始以0.0009mg/kg.d的立普妥灌胃,P组则从第1周即开始以1.17mg/kg.d剂量的中药灌胃。于实验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方法为隔夜禁食,次日称量体重后,以乙醚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处死,迅速取出肝脏,称取肝脏湿重,取部分肝组织。常规HE、苏丹Ⅲ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血清甘油叁脂(TG)、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测定肝组织内MD2、iNOS的mRNA的表达。结果:1、动物一般观察:常规观察,正常组大鼠精神充沛,灵活好动,饮食正常;其余各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减少,体重增长迅速。大体观察,正常组大鼠肝脏鲜红质地柔软,有弹性;模型组大鼠肝脏体积增大,呈黄褐色,质地稍韧;治疗组大鼠肝脏较正常略大,呈较浅淡的黄褐色,质地、弹性和韧性较正常组略差。2、肝组织病理学变化:4周时,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完整、清晰,肝小叶结构正常,中央静脉大而壁薄,肝细胞排列成肝索,在中央静脉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细胞呈多形;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内含较大脂肪滴,肝脏小叶结构消失,中央静脉周围有炎细胞浸润。12周后中剂量治疗组大鼠HE染色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有较明显减轻改善,肝小叶结构清晰,有少量炎细胞浸润;苏丹Ⅲ染色肝组织略有棕红色,较模型组有明显减少。3、血清学指标:4周时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显示:LT、MT、HT、M、P、D组血清中TG、TC、ALT、VDL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而HDL却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12周时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显示:与M组相比,各组TC水平均降低,且P<0.01,有显着性差异;TG水平在各组均表现为降低,其中在MT组和D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LT组、HT组、D组、P组的ALT水平都降低,唯有在MT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水平在各组都降低,HT组降低不明显,LT组和D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MT组和P组降低显着P<0.01;MT组和P组的HDL水平均升高,且有显着性P<0.01,其余四组有所升高但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3、肝组织MD2与iNOSmRNA的表达:12周时C组肝组织内MD2mRNA的表达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M组MD2mRNA的表达处于较高水平,与M组比较,LT组、MT组、D组、P组的水平均降低,其中只有MT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HT组MD2mRNA水平竟有升高。12周时C组肝组织内iNOSmRNA的表达亦处于较低水平,而M组iNOSmRNA的表达处于较高水平,其余各组均较低,HT组水平降低不明显,LT组、MT组、D组、P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其中,MT组水平与C组水平相当。结论:1、髓样分化蛋白2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生理过程。2、诱生性一氧化氮聚合酶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生理过程。3、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其中中剂量治疗效果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07-04-01)
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方法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4周后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分小、中、大剂量进行治疗,12周后处死测定血脂、ALT、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CD14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RT-PCR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4型Toll样受体(TLR-4)mRNA的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第12周时,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ET、TNF-α、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意义。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分布于肝窦内,部分呈灶型聚集;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模型组可见少量细胞核染色的NF-κB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汇管区。模型组肝组织LBPmRNA和TLR-4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LBPmRNA和TLR-4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调,且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疗效,可能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和下调肝组织内毒素相关受体表达继而减轻炎症性肝损害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论文参考文献
[1].高原,周蕾,姜妙娜,贾玉杰.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
[2].高原,宋林萱,姜妙娜,葛光岩,贾玉杰.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作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
[3].赵彦.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4].周蕾.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内MD2,iNOS表达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