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驱动论文-刘必劲,孙昭晨

波浪驱动论文-刘必劲,孙昭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浪驱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漂垃圾,近岸海域,波浪能,收集装置

波浪驱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必劲,孙昭晨[1](2019)在《近岸波浪能驱动式海漂垃圾收集装置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海漂垃圾收集装置和方法,在总结各装置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适用于近岸海域,以波浪驱动为主的无耗能海漂垃圾收集装置。同时,分析了该装置的主要技术优势和效益。结果表明,该装置适用于海滨浴场、港区、沙滩和沿岸景观区,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港工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朱陈霸[2](2018)在《波浪能驱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嗜盐碱微藻》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在生物燃料生产、碳减排、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等各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但过高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产业应用。与高等植物从空气中无成本获得二氧化碳不同,微藻要实现高效培养,必须以人工方式供应二氧化碳到微藻细胞微环境中,这是造成目前微藻生产成本过高的最根本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基于以碳酸氢钠为基础的综合碳捕获和藻类生产系统,即利用碳酸氢钠溶液为微藻培养供应无机碳,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无通气和搅拌系统、完全靠波浪能实现混合、结构简单、易于放大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并研究了利用培养结束后富含碳酸盐的培养基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小型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开发首先以超嗜盐杆藻(Euhalothece sp.ZM00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10cm波高的人造波浪作为唯一混合能量驱动微藻培养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其在室内、外培养的最大细胞密度分别为0.91 g L-1、1.47 gL-1,但是反应器中有时会积累超饱和浓度的溶氧(>500%空气饱和氧浓度),这表明该反应器传质较差;对该反应器不同液层厚度下氧气传质系数(kLa(02))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反应器的kLa(02)为0.13 h-1~4.87h-1;利用设计的1.0m2充气薄膜式反应器来探究在自然波浪条件下培养微藻的可行性,结果显示Euhalothece sp.室外海上培养最大的细胞密度为1.63gL-1,平均面积产率为8.27g m-2 day-1;另外,该1.0 m2反应器也成功应用于海上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小球藻(Chlorellasp.)的培养,这些结果表明波浪作为唯一的混合能量可以满足微藻高效生长的需求。(2)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放大以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在10 m2规模的放大。首先考察了碳酸氢钠浓度对S.plat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其最适生长浓度为0.3molL-1,最高的碳源利用率(104士2.6%)是在0.1molL-1碳酸氢钠下取得的;然后考察了 S.platensis在1.0m2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其在5cm液层下获得最高的细胞密度,为2.24士0.05gL-1,而最大面积产率是在10cm液层下取得,为18.9 g m-2 day-1;最后,1.0 m2和10 m2反应器的海上对比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在最终细胞密度和面积产率方面没有显着的差别(p<0.05),但是10 m2反应器的碳源利用率为45.0 士2.8%,而1.0 m2反应器的碳源利用率为39.4 士0.9%。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反应器具有易于放大的显着优势。(3)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水动力特性研究漂浮光生物反应器内部液体的晃荡是由波浪激励反应器的响应运动导致的,该响应运动是与波浪条件(波高和周期)、反应器的尺寸、液层厚度相关的。因此首先考察了波高(2~10 cm)和周期(0.8~1.8 s)对响应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的响应运动随着波高增加而变得越发剧烈,但其随周期增加而降低。与长方形的反应器(1.7 m:0.6 m,长:宽)相比,方形反应器(1.0 m:1.0 m,长:宽)的运动幅度更大且锚绳受力更小。然后考察了 5、7.5、10厘米叁个液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液层厚度能够显着影响反应器的运动,但不影响锚绳受力,其中反应器在10cm液层下的运动最剧烈;为了降低海浪的破坏作用,最后考察了有无浮球的锚定系统对反应器运动和锚绳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锚定系统对反应器运动的影响较小,但是有浮球锚定系统能够显着降低反应器锚绳受力。(4)高碱性絮凝收获微藻并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以富油新绿藻(Neochloris oleoabunda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碳酸氢钠培养微藻结束后利用高pH进行碱性絮凝收获微藻,并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N.oleoabundans的最适生长碳酸氢钠浓度为0.3 mol L-1,但其高碳源利用率是在0.1 mol L-1碳酸氢钠下获得的;考察了碳酸氢钠消耗后产生的高pH对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20mMCa2+时的絮凝效率最高,为97.7±0.29%。与此相比,在即使没有添加Ca2+条件下,0.7 mol L-1碳酸氢钠下培养的藻细胞絮凝效率也很高,为97.4 ±0.21%;在8次的循环培养后,0.1和0.3 mol L-1实验组的产率分别为0.24、0.39 gL-1 day-1,略大于它们各自对照组的产率,分别为0.20、0.30 gL-1 day-1。在循环培养过程中,0.1molL-1碳酸氢钠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最高的表观碳源利用率分别是242士3.1%、266 ±11%,而0.3 mol L-1碳酸氢钠组的分别为98 士0.78%、87 士 3.6%。这些结果证明了利用碳酸氢钠培养微藻后产生的高pH能够絮凝沉降收获微藻,且该高pH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微藻循环培养的可行性,这可以同时降低微藻的培养和收获成本。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在波浪能驱动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碳酸氢盐培养嗜盐碱微藻的可行性,而海上放大实验证明了本研究的漂浮反应器易于放大的特性,其水动力特性的研究为设计大型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及其操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循环培养证明了高碱性环境下培养微藻易于收获,而且可吸收二氧化碳循环培养、没有碳酸氢盐净消耗的特性。本研究开发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制作成本比传统光生物反应器低一个数量级,可大幅度降低微藻生产成本。而且,利用这一系统培养微藻,类似农作物种植,仅在接种和收获时使用人力和能耗,培养过程中完全靠波浪动力实现混合,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微藻产出能量高于其投入能量的目标,为微藻生物燃料生产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杜晓旭,崔航,向祯晖[3](2016)在《基于Kane方法的波浪驱动水下航行器动力学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定义并选取适当的坐标系和广义坐标,对波浪驱动水下航行器多体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各部分的速度和加速度;基于Kane方法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各部分的偏速度和偏角速度,进而求得系统的广义主动力和广义惯性力。将系统的广义惯性力和广义主动力代入Kane方程中,得到波浪驱动水下航行器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受力分析中,不仅考虑了惯性力、惯性力矩、重力和浮力以及流体动力,还重点分析了波浪力和多体系统的附加质量力。对波浪驱动水下航行器进行了运动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航行器航行稳定,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何瑞达[4](2015)在《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驱动机理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是一种先进的海上观测平台。海上观测平台的发展不仅是海洋观测技术的需要,从国家海洋战略上来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观测尺度大、时序长的特点使其相比其他海洋观测平台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在海洋水文观测、海洋生物研究以及水质监测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由水面浮体、中间系缆和水下驱动载体叁部分组成。在水下驱动载体实现原理以及功能要求上创造性地设计出另外两种水下驱动载体,为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驱动性能的提高拓宽了思路。本文从现有的翼板型水下驱动载体出发,从刚性驱动方式联想到柔性驱动方式,再结合传统的水下螺旋桨驱动方式,提出了叁种不同结构水下驱动载体的设计要求。通过叁维建模到水动力仿真以及水池实验的方式对水下驱动载体的驱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每种水下驱动载体自身条件参数的设定,比较了叁者的驱动性能。基于复杂的水动力理论,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叁种载体的叁维模型,通过模型简化建立了载体的动力学方程。结合ANSY CFX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在输入条件下每种模型能够提供的向前推力的大小。搭建水池实验平台为在水池中进行海上波浪模拟提供了技术条件。利用PLC程序控制伺服电机的输出,模拟海上波浪带动水下驱动载体上下运动的过程。在设定电机固定输入的条件下,将实验平台搭载不同的水下驱动载体,记录平台向前运动的时间与距离,通过计算得到平台在不同载体驱动下的前进速度,从而比较载体的驱动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丁乃蓬[5](2015)在《波浪驱动滑翔器工作机理分析与水下滑翔体的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驱动滑翔器是一种新型的水面移动观测平台,它由通过脐带缆连接的水面浮体和水下滑翔体两部分组成,利用海面以下水质点运动半径较小的特点,通过脐带缆将浮体采集到的波浪起伏运动传递到水下滑翔体,水下滑翔体上的水翼在有攻角的情况下运动,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将海面的波浪起伏直接转换为前进的推力,实现长期的出海工作而不需要额外提供能源,通过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各种观测功能,在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各方面都有较为重大的意义。本文工作如下:(a)本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波浪驱动滑翔器的工作机理,分别对平板翼型和非平板翼型进行各过程受力分析,给出水翼翻转的依据,并给出基于升力及阻力系数的水翼分力计算方法。(b)通过流体仿真软件ANSYS CFX进行了对平板翼型和NACA四位数字翼型进行仿真对比,通过不同速度下二者的性能对比进行选择;对NACA0012翼型分别进行了多速度、多攻角仿真,并给出小攻角范围内,水翼的升力及阻力系数与攻角的数值关系;通过MATLAB对水翼进行数值仿真,并求出平均推力;通过多水翼阵列仿真分析了水翼间距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并进行选取确定。(c)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水面浮体和水下滑翔体总体的设计要求,并对水下滑翔体进行结构设计,包括水翼设计、主框架设计、整流罩设计以及附加组件连接设计等部分。(d)对整体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及抗扰动能力;通过对波长较小时浮体的理论运动轨迹和实际运动轨迹的对比,对浮体最大长度提出了设计要求。(e)对水下滑翔体模型进行下水试验。在验证理论模型的同时,分析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影响推力的因素,对结构设计的改进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01)

程正顺,杨建民,胡志强,肖龙飞[6](2014)在《直接驱动浮子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频域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线性波理论,仅考虑浮体的垂荡运动,并假设能量输出系统是线性的,建立直接驱动的浮子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频域运动方程,获取该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推导该系统能量俘获宽度在规则波和随机波浪条件下的表达式,研究浮体形状、频率响应函数、能量输出系统阻尼系数及海洋波浪条件对能量俘获宽度的影响。数值算例结果表明:系统固有频率与波谱谱峰频率越接近,频率响应函数的幅值越大,能量输出系统的阻尼系数越大,则系统的能量俘获宽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严斌,周光明,穆锦斌,应超,黄世昌[7](2014)在《波浪驱动下的近岸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波生沿岸流是近岸流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岸泥沙搬运和水环境输移的重要动力因素。建立了基于波浪辐射应力的平面二维波浪潮流数学模型,采用近似黎曼解的Roe格式有限体积法对模型求解。通过对概化模型试验不同波浪入射下的沿岸流模拟,并与已有模型成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正确性。重点分析了不同潮滩坡降对沿岸流的影响,并得到沿岸流的一般规律性认识。结果表明,岸坡越陡,近岸沿岸流越大,水位波动也越大,缓坡上波生沿岸流影响的范围明显大于陡坡。(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戴源[8](2014)在《波浪能驱动的机动浮标的动态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类立体海洋观测系统中,浮标系统是重要的海洋环境观测装备,具有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长时间全天候、连续、自动地对海洋气象、水文环境进行观测等优点,是海洋观测岸基站、调查船和调查飞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具有其他调查方法无法替代的优点,在海洋观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浮标布放之后只能在固定站位开展观测,得到站位附近的海洋观测要素,重新定位布放需要船只、人员大量消耗。建立自主控制的移动海洋监测平台是海洋学家深入研究海洋环境的迫切需求,最近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了机动海洋浮标的概念。世界上先进的海洋国家都十分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自动监测平台的应用,国内外现有的海上移动平台包括ROV、AUV以及其他特殊海上平台。本文参考现存的AUV、ROV及海洋移动平台的推进方式和波浪能利用装置,分析波浪中质点的运动随海水深度衰减的规律,依据波浪的运动理论设计波浪能转换装置和波浪能推进机构。根据设计的波浪能推进机构,建立推进装置的运动学模型,并对其推进原理和推进效率进行水动力分析。根据波浪能推进机构的原理设计波浪能推进系统,制作机动浮标样机并设计样机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样机的无线远程控制和样机上实验数据的反馈。根据波浪能水翼推进机构原理设计相应的试验装置,进行相关试验测试水翼旋转极限角度对机构推进效果的影响,找到最优翼片旋转极限角度。针对制作的机动浮标样机,设计相应的海上试验,验证波浪能驱动机构的驱动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8)

常宗瑜,戴源,常东辉,郑中强[9](2014)在《波浪能直接驱动机动浮标的推进机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观测平台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自治水下机器人(AUV)等移动平台由于需要支持船只和能源供给的限制,影响了它们长时间和大范围使用。本文利用波浪垂荡运动设计一种新型波浪能驱动的机动浮标,该系统由水上浮体和水下推进机构两部分组成,利用波浪垂荡运动,推动水下推进机构叶片的摆动,引起水下推进机构在水平方向向前的升力,使水下推进机构以及水上浮体实现无外在能源供给的自主运动。本文设计制造了波浪驱动机动浮标的实验样机,并进行了海试。实验表明,在中等海况条件下可以实现机动浮标的无动力前进。该设计为海洋环境调查、海洋生态监测和溢油跟踪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移动监测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徐春莺,陈家旺,郑炳焕[10](2014)在《波浪驱动的水面波力滑翔机研究现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基于波浪驱动的水面滑翔机,其通过单纯机械设计,将波浪能转化为波力滑翔机的前进动力,克服了常规滑翔机需要自带能源的弊端。同时,浮体上安装的太阳能电池为波力滑翔机的控制、通信系统提供电源,实现系统的长时间作业。文中首先概述了水面波力滑翔机的研究现状,然后以Liquid Robotics公司所研制的水面波力滑翔机为代表,介绍其组成、动力推进原理、动力学模型、通信及控制方式,接着介绍了水面波力滑翔机在海洋观测及通信中的应用,最后对水面波力滑翔机的发展做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波浪驱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藻在生物燃料生产、碳减排、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等各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但过高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产业应用。与高等植物从空气中无成本获得二氧化碳不同,微藻要实现高效培养,必须以人工方式供应二氧化碳到微藻细胞微环境中,这是造成目前微藻生产成本过高的最根本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基于以碳酸氢钠为基础的综合碳捕获和藻类生产系统,即利用碳酸氢钠溶液为微藻培养供应无机碳,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无通气和搅拌系统、完全靠波浪能实现混合、结构简单、易于放大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并研究了利用培养结束后富含碳酸盐的培养基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小型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开发首先以超嗜盐杆藻(Euhalothece sp.ZM00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10cm波高的人造波浪作为唯一混合能量驱动微藻培养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其在室内、外培养的最大细胞密度分别为0.91 g L-1、1.47 gL-1,但是反应器中有时会积累超饱和浓度的溶氧(>500%空气饱和氧浓度),这表明该反应器传质较差;对该反应器不同液层厚度下氧气传质系数(kLa(02))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反应器的kLa(02)为0.13 h-1~4.87h-1;利用设计的1.0m2充气薄膜式反应器来探究在自然波浪条件下培养微藻的可行性,结果显示Euhalothece sp.室外海上培养最大的细胞密度为1.63gL-1,平均面积产率为8.27g m-2 day-1;另外,该1.0 m2反应器也成功应用于海上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小球藻(Chlorellasp.)的培养,这些结果表明波浪作为唯一的混合能量可以满足微藻高效生长的需求。(2)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放大以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在10 m2规模的放大。首先考察了碳酸氢钠浓度对S.plat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其最适生长浓度为0.3molL-1,最高的碳源利用率(104士2.6%)是在0.1molL-1碳酸氢钠下取得的;然后考察了 S.platensis在1.0m2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其在5cm液层下获得最高的细胞密度,为2.24士0.05gL-1,而最大面积产率是在10cm液层下取得,为18.9 g m-2 day-1;最后,1.0 m2和10 m2反应器的海上对比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在最终细胞密度和面积产率方面没有显着的差别(p<0.05),但是10 m2反应器的碳源利用率为45.0 士2.8%,而1.0 m2反应器的碳源利用率为39.4 士0.9%。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反应器具有易于放大的显着优势。(3)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水动力特性研究漂浮光生物反应器内部液体的晃荡是由波浪激励反应器的响应运动导致的,该响应运动是与波浪条件(波高和周期)、反应器的尺寸、液层厚度相关的。因此首先考察了波高(2~10 cm)和周期(0.8~1.8 s)对响应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的响应运动随着波高增加而变得越发剧烈,但其随周期增加而降低。与长方形的反应器(1.7 m:0.6 m,长:宽)相比,方形反应器(1.0 m:1.0 m,长:宽)的运动幅度更大且锚绳受力更小。然后考察了 5、7.5、10厘米叁个液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液层厚度能够显着影响反应器的运动,但不影响锚绳受力,其中反应器在10cm液层下的运动最剧烈;为了降低海浪的破坏作用,最后考察了有无浮球的锚定系统对反应器运动和锚绳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锚定系统对反应器运动的影响较小,但是有浮球锚定系统能够显着降低反应器锚绳受力。(4)高碱性絮凝收获微藻并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以富油新绿藻(Neochloris oleoabunda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碳酸氢钠培养微藻结束后利用高pH进行碱性絮凝收获微藻,并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N.oleoabundans的最适生长碳酸氢钠浓度为0.3 mol L-1,但其高碳源利用率是在0.1 mol L-1碳酸氢钠下获得的;考察了碳酸氢钠消耗后产生的高pH对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20mMCa2+时的絮凝效率最高,为97.7±0.29%。与此相比,在即使没有添加Ca2+条件下,0.7 mol L-1碳酸氢钠下培养的藻细胞絮凝效率也很高,为97.4 ±0.21%;在8次的循环培养后,0.1和0.3 mol L-1实验组的产率分别为0.24、0.39 gL-1 day-1,略大于它们各自对照组的产率,分别为0.20、0.30 gL-1 day-1。在循环培养过程中,0.1molL-1碳酸氢钠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最高的表观碳源利用率分别是242士3.1%、266 ±11%,而0.3 mol L-1碳酸氢钠组的分别为98 士0.78%、87 士 3.6%。这些结果证明了利用碳酸氢钠培养微藻后产生的高pH能够絮凝沉降收获微藻,且该高pH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微藻循环培养的可行性,这可以同时降低微藻的培养和收获成本。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在波浪能驱动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碳酸氢盐培养嗜盐碱微藻的可行性,而海上放大实验证明了本研究的漂浮反应器易于放大的特性,其水动力特性的研究为设计大型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及其操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循环培养证明了高碱性环境下培养微藻易于收获,而且可吸收二氧化碳循环培养、没有碳酸氢盐净消耗的特性。本研究开发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制作成本比传统光生物反应器低一个数量级,可大幅度降低微藻生产成本。而且,利用这一系统培养微藻,类似农作物种植,仅在接种和收获时使用人力和能耗,培养过程中完全靠波浪动力实现混合,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微藻产出能量高于其投入能量的目标,为微藻生物燃料生产打下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浪驱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必劲,孙昭晨.近岸波浪能驱动式海漂垃圾收集装置设计探讨[J].港工技术.2019

[2].朱陈霸.波浪能驱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嗜盐碱微藻[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杜晓旭,崔航,向祯晖.基于Kane方法的波浪驱动水下航行器动力学模型建立[J].兵工学报.2016

[4].何瑞达.波浪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驱动机理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5].丁乃蓬.波浪驱动滑翔器工作机理分析与水下滑翔体的结构设计[D].浙江大学.2015

[6].程正顺,杨建民,胡志强,肖龙飞.直接驱动浮子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频域模拟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

[7].严斌,周光明,穆锦斌,应超,黄世昌.波浪驱动下的近岸流数值模拟[J].浙江水利科技.2014

[8].戴源.波浪能驱动的机动浮标的动态分析与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4

[9].常宗瑜,戴源,常东辉,郑中强.波浪能直接驱动机动浮标的推进机构设计[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徐春莺,陈家旺,郑炳焕.波浪驱动的水面波力滑翔机研究现状及应用[J].海洋技术学报.2014

标签:;  ;  ;  ;  

波浪驱动论文-刘必劲,孙昭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