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蚀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托槽回收,再粘接强度(RBS),酸蚀
酸蚀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宇,奥玛里,肖立伟[1](2019)在《不同托槽处理方法及牙釉质酸蚀时间对再粘接强度影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磨除和喷砂去除托槽底板残余树脂后在不同釉质酸蚀时间下托槽的再粘接强度(RBS)。方法:54颗离体牙釉质表面去除残留粘接材料,随机分成3组采取不同时长的酸蚀处理,分别为30、 60 s和不酸蚀,每组随机选取一半粘接喷砂处理的托槽,分别记为SD3组、SD6组和SD组,另一半粘接磨除处理的托槽,分别记为DD3组、DD6组和DD组(n=9)。测得RBS和粘接剂残余指数(ARI)。电镜扫描托槽脱位后的釉质表面。结果:(1)SD6组RBS值高于DD组及SD组,ARI有统计学差异(P<0.05);(2)SD3组RBS值高于其他组,SD3组与SD6组,DD3组与DD6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托槽底板使用50μm氧化铝喷砂处理,釉质去除粘接材料后用35%磷酸酸蚀30 s,再粘接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惠敏,苗德田,王欣欣,周晗,张晓明[2](2019)在《预酸蚀时间对复合树脂充填V类洞边缘微渗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预酸蚀15 s的基础上减少预酸蚀的时间,研究减少预酸蚀时间是否对复合树脂充填后V类洞的边缘微渗漏产生影响。方法取新鲜拔出的离体磨牙及前磨牙共80颗,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颗,分别以预酸蚀时间0、3、10、15 s为分组依据进行处理,之后以0~4级微渗漏评价标准评价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所有预酸蚀组相对于未预酸蚀组微渗漏均有明显减少,但是不同预酸蚀组之间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少于15 s的预酸蚀对复合树脂充填后V类洞的边缘微渗漏无明显影响,可以适当减少预酸蚀时间来减少预酸蚀对牙本质粘接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黎佳灵,黄敏,邓礼辉,谭小尧,郑立舸[3](2019)在《自酸蚀粘结处理时间对不同程度氟斑牙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酸蚀粘结处理时间对不同程度氟斑牙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将240颗离体牙按照氟斑牙Thylstrup-Fejerskov指数(TFI)评分分为正常组(TFI评分0分)、轻度组(TFI评分1~3分)、中度组(TFI评分4~6分)、重度组(TFI评分7~9分)各60颗,每组再按粘结处理时间(15、30、60、90、120、150 s)分为6个亚组。选取各组离体牙颊舌侧釉质牙骨质界上方0.5 mm至牙尖下方2 mm的范围作为实验部位,每颗牙均匀磨除牙釉质1 mm,涂布自酸蚀粘结剂,各组分别静置15、30、60、90、120、150 s,再加压充填复合树脂4 mm,用慢速电磨金刚石锯片垂直于离体牙树脂充填面进行切割,得到若干1 mm×1 mm×8 mm的长方体状试件,于蒸馏水中保存24 h。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粘结界面,万能试验机测定拉伸断裂时最大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光学显微镜观测断裂模式。结果在不同粘结处理时间下,各组试件粘结界面的结合度、平整度出现改变;正常组(15 s亚组、30 s亚组)、轻度组和中度组(120 s亚组)、重度组(90 s亚组)粘结效果较好。正常组粘结界面微拉伸粘结强度均高于各氟斑牙组,轻度组粘结界面微拉伸粘结强度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P均<0.05)。各组内不同亚组之间相比,正常组的30 s亚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最高,高于60 s、90 s、120 s、150 s亚组(P均<0.05)。轻度组、中度组的120 s亚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最高(P均<0.05)。重度组的90 s亚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最高(P均<0.05)。各组粘结界面断裂模式最常见的是粘结面破坏,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粘结面破坏数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其中,粘结面破坏最多的是重度组的15 s亚组,粘结面破坏最少的是正常组的30 s亚组(P均<0.05)。结论在不同粘结处理时间条件下,氟斑牙釉质自酸蚀粘结强度不同。随着粘结处理时间延长,粘结强度总体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轻度、中度氟斑牙最合理的粘结处理时间是120 s,重度氟斑牙最佳处理时间是90 s。(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郑媛媛,刘会梅,李艳萍,潘爽,何丽娜[4](2019)在《2种自酸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的时间对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种自酸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的时间对牙体与充填体间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方法:将80个离体磨牙从面制备制备4 mm×4 mm×4 mm洞窝,分2组(n=40),选用2种新的未开封的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S组)和Xeno V+(X组),分别在开启即刻及启用后1、2、3个月时用于离体牙光固化复合树脂Z350粘接修复(n=10),通过亚甲基蓝染色法观察牙体与充填体间粘接界面的微渗漏。结果:①S组样本的微渗漏评分随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时间的延长有增大的趋势,启用后3个月与开启即刻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②X组样本的微渗漏评分随着粘接剂启用后时间的延长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③在粘接剂开启即刻及启用后1个月2个测试时间点,X组样本的微渗漏评分明显大于S组(P <0. 05)。结论:自酸蚀粘接剂开启后时间延长可增加牙体与充填体粘接界面的微渗漏,且影响程度与粘接剂的种类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赵玉龙,杨德圣,许繁,李岩峰[5](2018)在《酸蚀后不同时间应用两种牙膏对牙釉质再矿化和抗酸蚀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多数学者建议食用酸性食物30 min以后刷牙,以减少牙齿磨损,但不同时间应用牙膏制剂再矿化的效果差异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在酸蚀后即刻和酸蚀后唾液浸泡30 min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牙膏或含氟牙膏,对酸蚀牙釉质再矿化和再矿化后抗酸蚀的影响。方法:取50个牛牙釉质样本,经碳酸饮料酸蚀后随机分为5组进行再矿化实验,空白对照组置于天然唾液中30 min;即刻含氟组和即刻生物活性玻璃组分别立即涂抹含氟牙膏浆和生物活性玻璃牙膏浆,然后置于天然唾液中30 min;30 min后含氟牙膏组和30 min后生物活性玻璃组置于天然唾液中30 min后,再分别涂抹含氟牙膏浆和生物活性玻璃牙膏浆;再矿化实验后,将各组样本再次经碳酸饮料酸蚀。再矿化实验与再酸蚀实验后,检测各组样本表面显微硬度,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1)再矿化实验后,各组表面显微硬度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5),生物活性玻璃组表面显微硬度值高于含氟组(P <0.05),30 min后含氟牙膏组表面显微硬度值高于即刻含氟组(P <0.05);(2)再酸蚀实验后,各组表面显微硬度值降低幅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生物活性玻璃组表面显微硬度值降低幅度低于含氟组(P <0.05);(3)再矿化及再酸蚀实验后,空白对照组釉柱间质破坏最严重,间质表面较釉柱明显降低;生物活性玻璃组表面最为平坦,釉柱与釉柱间质破坏最小,表面可见有大量球形颗粒附着;(4)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可有效增强酸蚀牙釉质再矿化及抗酸蚀效果,酸蚀后即刻应用含氟牙膏减少其再矿化;酸蚀后即刻和酸蚀后唾液浸泡30 min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牙膏对釉质再矿化和抗酸蚀的效果无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34期)
张雪健,邓悦,赵保东[6](2018)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微弧氧化处理纯钛种植体与喷砂酸蚀表面粗糙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微弧氧化工艺(MAO)过程处理时间的控制,获得不同样本种植体,并与喷砂-酸蚀处理表面对比,观察其粗糙度差异。方法将50颗纯钛种植体随机分为A,B,C,D,E 5组,其中A,B,C 3组分别以MAO处理10min,20min,30min,D组进行喷砂-酸蚀处理,E组保留光滑机械表面,对样本进行表面粗糙度对比分析。结果 5个实验组的粗糙度值(Ra)分别为:1. 2818±0. 0410,1. 3560±0. 0437,1. 4930±0. 0478,2. 0116±0. 0323,0. 4410±0. 0065. A,B,C 3组两两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0. 01),C组Ra值最高。但与喷砂酸蚀表面粗糙度仍有差异。结论一定时间范围内MAO处理纯钛种植体表面粗糙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吴云兵,骆小平[7](2018)在《不同pH的盐酸和酸蚀时间对釉质表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pH的盐酸和酸蚀时间对釉质表面特征的影响。方法: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测量样本处理前后的显微硬度值,评估硬度变化。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测量样本处理前后对照面与处理面之间的高度差,评估釉质表面牙体组织丧失量。结果:选用pH值分别为1.6、2.4、3.2、4.0的盐酸溶液,酸蚀时间t分别为30s和60s的实验条(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高川珺[8](2018)在《氢氟酸浓度和酸蚀时间对IPS e.max CAD粘接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氢氟酸(HF)浓度和酸蚀时间对可切削二硅酸锂基玻璃陶瓷IPS e.max CAD与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以对临床氢氟酸浓度和酸蚀时间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IPS e.max CAD成品蓝瓷块制备156个14×12×3mm大小的样本瓷块,14×12mm作为粘接面。依次应用200目、240目水砂纸打磨14×12mm表面,超声清洗后,将瓷块放入铸瓷炉中按照厂家要求完成二次结晶。将所有瓷块随机分为A、B、C叁组,A组(NA=72)应用5%HF酸蚀;B组(NB=72)应用9%HF酸蚀;C组为对照组(n=12),瓷块处理面不应用HF酸蚀。按照6种酸蚀时间10s、20s、30s、60s、120s、180s将A、B组又分别随机分为6个小组(n=12)A1~A6、B1~B6。每组随机抽取10个瓷块,粘接面应用相应HF酸蚀或不处理(对照组),并建立树脂-瓷块粘接模型,37℃24小时恒温水浴后于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量剪切强度。测量结果应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每组剩余2个试件在表面处理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件表面形态并作定性分析。结果1、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5%HF酸蚀组和9%HF酸蚀组各组间剪切强度间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41,P=0.00)。各组间剪切强度两两比较LSD检验结果显示:5%HF组:A2(23.21±0.45)>A3(15.71±0.67)、A4(15.79±0.78)、A5(15.94±0.64)、A6(16.93±0.57)>A1(12.30±0.41),其中A3、A4、A5、A6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HF组:B1(21.14±1.93)、B3(19.51±1.43)组粘接强度最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B3(19.51±1.43)、B6(17.76±0.64)、B2(17.07±0.81)酸蚀组,叁者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粘接强度为B2(17.07±0.81)、B4(16.42±1.04)、B5(16.14±1.10)组,叁者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F酸蚀组与9%HF酸蚀组对比:5%HF20s、9%HF10s、9%HF30S均取得最高的剪切强度,叁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氢氟酸酸蚀首先导致瓷块表层玻璃基质的溶解。随着酸蚀时间延长,酸蚀作用向深部结构加深,瓷块表面逐渐不规则,失去玻璃基质支持的晶体发生崩脱,在瓷块表面形成大而深不规则的凹陷。相同酸蚀时间下,9%HF酸蚀组瓷块表面酸蚀程度较5%HF组深。结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5%浓度HF酸蚀IPS e.max CAD 20s可获得最佳粘接强度,9%浓度HF酸蚀IPS e.max CAD10s和30s均可以获得最佳粘接强度。2、粘接试件的破坏形式以混合破坏为主,其次为界面破坏和瓷块的内聚破坏,没有树脂的内聚破坏发生。(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颉[9](2018)在《酸蚀时间对聚合瓷嵌体粘接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对Ceramage聚合瓷以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进行剪切粘接强度测试,探讨最强粘接强度下聚合瓷的最佳酸蚀时间,为临床实践中增强聚合瓷的树脂粘接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并选择无龋坏、无变异、未做任何治疗的离体牙48颗,每颗牙均匀磨除釉质层使牙本质层完全暴露,使用水磨砂纸预备出4mm×4mm大小的粘接平面,制成包埋试件。制作直径3mm,高3mm的柱形聚合瓷试件60个,同样都使用水磨砂纸预备出统一的粘接面。将60个试件按酸蚀时间不同随机分为A、B、C、D、E、F6组,分别用9.0%氢氟酸按照相应酸蚀时间酸蚀处理,具体酸蚀时间如下:A:无酸蚀;B:酸蚀15s;C:酸蚀30s;D:酸蚀45s;E:酸蚀60s;F:酸蚀90s。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聚合瓷表面的微观形貌,接着随机选取聚合瓷试件与离体牙包埋试件利用树脂粘接剂进行粘接并测量剪切粘接强度,总结最适合聚合瓷树脂粘接的酸蚀时间,并使用电镜观察断裂面的微观形貌。结果扫描电镜显示酸蚀后的聚合瓷表面有较明显的溶解区域,随着酸蚀时间增加会出现沟裂以及晶体颗粒的脱落。A组(对照组)的聚合瓷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但不明显,可以看到打磨痕迹;B组(酸蚀15s组)的聚合瓷表面出现少量溶解区域,面积比例较小,分布不规律;C组(酸蚀30s组)的聚合瓷表面酸蚀溶解区域明显增大,分布比较有规律,整体观察像鱼鳞样的蚀刻形态;D组(酸蚀45s组)的聚合瓷表面溶解程度进一步增大,开始出现少量沟裂;E组(酸蚀60s组)的聚合瓷表面沟裂逐渐增多增大;F组(酸蚀90s组)的聚合瓷表面沟裂深度加深,宽度加宽,部分晶体颗粒脱落,松散堆积于表面。所有经酸蚀表面处理的试件的剪切粘接强度均显着大于未经酸蚀处理的A组试样(P<0.05)。在使用树脂粘接剂对聚合瓷与牙本质粘接时,酸蚀聚合瓷试件粘接面30s可取得最高的剪切粘接强度(16.87±1.36)Mpa。扫描电镜显示不同的酸蚀时间造成的剪切试件断裂方式也不同,A组(对照组)的断裂方式为界面破坏;B组(酸蚀15s组)、C组(酸蚀30s组)、E组(酸蚀60s组)、F组(酸蚀90s组)的断裂方式为粘接剂的内聚破坏;D组(酸蚀45s组)的断裂方式为混合破坏。结论用9.0%浓度的HF可以显着增强聚合瓷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不同的酸蚀时间对聚合瓷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有显着的影响,酸蚀30s可获得最强剪切粘接强度。HF酸蚀处理后聚合瓷的粘接界面的密合度优于未处理组。(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9)
姜丽丽,李文文,金星爱,吕学超,朱颐馨[10](2017)在《缩短酸蚀时间对龋影响乳牙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酸蚀粘结系统下缩短酸蚀时间对龋影响乳牙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因滞留拔除乳前牙42颗,制备龋影响乳牙牙本质平面。随机分为6组(n=7),分别采用叁种酸蚀粘结系统;每种系统下酸蚀时间分别为说明书规定时间和缩短一半的时间。制作树脂粘结试件,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剪切粘结强度(shear bond strength,SBS)值,扫描电镜观察断裂面形态。结果全酸蚀系统和一步法自酸蚀系统下缩短酸蚀时间并不影响SBS值(P>0.05);两步法自酸蚀系统下,正常时间组SBS值高于缩短时间组(P<0.05)。六组间比较,两步法自酸蚀系统正常时间SBS值最高。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各组测试后断裂面主要发生在混合层,全酸蚀系统下,断裂面多在混合层中上部;一步法自酸蚀系统下断裂面牙本质小管大部分呈空虚状态;两步法自酸蚀系统下断裂面中树脂与胶原纤维结合紧密。结论全酸蚀系统和一步法自酸蚀系统下,可缩短酸蚀时间。两步法自酸蚀系统下采用正常酸蚀时间粘结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酸蚀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预酸蚀15 s的基础上减少预酸蚀的时间,研究减少预酸蚀时间是否对复合树脂充填后V类洞的边缘微渗漏产生影响。方法取新鲜拔出的离体磨牙及前磨牙共80颗,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颗,分别以预酸蚀时间0、3、10、15 s为分组依据进行处理,之后以0~4级微渗漏评价标准评价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所有预酸蚀组相对于未预酸蚀组微渗漏均有明显减少,但是不同预酸蚀组之间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少于15 s的预酸蚀对复合树脂充填后V类洞的边缘微渗漏无明显影响,可以适当减少预酸蚀时间来减少预酸蚀对牙本质粘接的不利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蚀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泽宇,奥玛里,肖立伟.不同托槽处理方法及牙釉质酸蚀时间对再粘接强度影响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惠敏,苗德田,王欣欣,周晗,张晓明.预酸蚀时间对复合树脂充填V类洞边缘微渗漏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
[3].黎佳灵,黄敏,邓礼辉,谭小尧,郑立舸.自酸蚀粘结处理时间对不同程度氟斑牙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9
[4].郑媛媛,刘会梅,李艳萍,潘爽,何丽娜.2种自酸蚀粘接剂开封启用后的时间对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5].赵玉龙,杨德圣,许繁,李岩峰.酸蚀后不同时间应用两种牙膏对牙釉质再矿化和抗酸蚀的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6].张雪健,邓悦,赵保东.不同时间条件下微弧氧化处理纯钛种植体与喷砂酸蚀表面粗糙度对比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8
[7].吴云兵,骆小平.不同pH的盐酸和酸蚀时间对釉质表面特征的影响[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高川珺.氢氟酸浓度和酸蚀时间对IPSe.maxCAD粘接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
[9].张颉.酸蚀时间对聚合瓷嵌体粘接强度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8
[10].姜丽丽,李文文,金星爱,吕学超,朱颐馨.缩短酸蚀时间对龋影响乳牙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7
标签:托槽回收; 再粘接强度(RBS); 酸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