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译者论文-里昂·伯内特,杨东伟

诗人译者论文-里昂·伯内特,杨东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人译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家新,诗歌翻译,《蝎子》,调适艺术

诗人译者论文文献综述

里昂·伯内特,杨东伟[1](2019)在《蝎子之眼:王家新作为诗人译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门调适的艺术,也具有回流的性质。诗人王家新的作品既体现了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艺术的相遇,也为"调适的艺术"提供极具启发性的例证。在《蝎子》一诗中,调适可以被隐喻地理解为与蝎子"对视"瞬间的产物,其结果就是翻译成为诗人语言风景的一部分。王家新认为"翻译有赖于我们对自身的发掘和认知",这种观点不仅将自我知识的获得与诗人译者联系起来,而且将其与文化本身关联在一起。此外,王家新诗歌和翻译中的"返乡"修辞也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对源头心灵的回归。(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高博,陈建生[2](2018)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框架,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视作一个整体,通过考察和描述其形成背景、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产品,对其总的行为方式进行批评。研究结果表明,"诗人译者"行为方式下的译文虽并未达到"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理想平衡,但它依然具有其自身存在的行为合理度。此外,文章还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提供了相应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廖晶,李静[3](2018)在《译者人格与择译之本——以翻译家苏曼殊与诗人拜伦的翻译姻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试图揭示译者人格与翻译选材的内在关联。把近代翻译家苏曼殊(1884—1918)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之间的一对完美翻译姻缘从人格视角予以审视,认为苏曼殊对拜伦的翻译是拜伦人格在苏曼殊身上的传承与发展,是苏曼殊人格在拜伦身上的张扬与凸现。文学翻译不是消极的、无情的语符交换,而更是译者人格与作者人格的契合促成的心灵对话。(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家新[4](2018)在《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袁可嘉与中国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叁个角度论述了袁可嘉对新诗做出的贡献。作为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处在新诗艺术探索最前沿地带,和同时代一批新锐诗人一起,有力推动着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作为一个诗人批评家,他致力于对同时代诗歌进行阐发和总结,明确提出"新诗现代化"命题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方案,并把它作为一种"新传统"来塑造。他不仅是那个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发言人,而且其诗学批评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至于诗歌翻译,袁可嘉身上一开始就携带着一个译者。"文革"后他重拾译笔,而且明显体现了对现代主义的回归,他对叶芝的翻译,影响了一代读者,也重新激发了中国诗人对"现代性"的追求。像袁可嘉这样"叁合一"式的、以对"现代性"的追求为内核的诗人,构成了新诗的主要推动性力量,也为我们昭示着一种"现代传统"。(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张留哲[5](2017)在《“国际诗人工作坊——诗人作为译者”研讨会在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8日,"国际诗人工作坊——诗人作为译者"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共同举办。王家新、孙晓娅、尼古拉·马兹洛夫、陈育虹、于慈江、张少恩、爱斐儿、安琪、戴潍娜、尤佳等十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诗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首师大诗歌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17年01期)

王春,周芸[6](2017)在《诗人译诗的诗学重构与译者“显形”——以冯译《飞鸟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在我国深受读者喜欢,汉译本层出不穷,学界研究热度不减。从译者主体性和诗学等视角出发,从字词、韵律、翻译标准等层面入手,对比分析《飞鸟集》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研究诗人冯唐在翻译《飞鸟集》中的诗学重构现象,发现译者主观能动意识在文学复译中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与文化》期刊2017年02期)

张定浩[7](2014)在《一个诗人也就是一个翻译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曾经看到一段话,是美国知名译者斯蒂芬·米歇尔说的,他译过很多古典作品,包括《伊利亚特》,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也译过里尔克。他说他的德语没好到可以去柏林的麦当劳点餐,他的德语只够用来翻译里尔克。 我觉得这段话说得太好了,抛开其中戏谑的成分,以(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4-05-22)

荣立宇[8](2013)在《诗人的译作,译者的诗歌——评王宏印《朱墨诗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宏印教授的新作《朱墨诗集》(含创作卷和翻译卷)一书,其创作卷具有题材多样、思想深沉、音韵自然的特点,翻译卷具有注重整体、强调创意、音韵自然的特色。两卷有如太极中的两仪和谐地结合在《朱墨诗集》这个完整的太极图谱中。(本文来源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陈义海[9](2013)在《当诗人是一个译者的时候——诗人自译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人都可以翻译诗歌,但是,不同的译者会译出不一样的译文,相应地,作为诗人的译者,自然会呈现一种别样的译文。可是,对于诗人翻译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然很有争议。虽然诗人自译导致作者与译者身份的模糊,导致原作与译文之间界限的模糊,但诗人自译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管是传统的翻译研究,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对于诗人自译现象关注不够。所以,有必要将诗人自译作为一个特殊的方面来进行研究,甚至有必要将之列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类目。(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3年03期)

迟欣[10](2013)在《个案研究:从《兰舟—中国女诗人》的翻译手稿看译者主体性——以文本发生学方法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发生学方法是研究手稿的理论基础。美国"垮掉派之父"——雷克思罗斯的手稿收藏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它是研究者的"起源性材料"。从对"前文本"的历史性研读入手,逐渐进入认识逻辑性研究。追问雷氏诗歌译本何以发生?合译者钟玲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什么样的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到诗人个性化的翻译?并借助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再一次探寻译者主体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诗人译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框架,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视作一个整体,通过考察和描述其形成背景、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产品,对其总的行为方式进行批评。研究结果表明,"诗人译者"行为方式下的译文虽并未达到"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理想平衡,但它依然具有其自身存在的行为合理度。此外,文章还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人译者论文参考文献

[1].里昂·伯内特,杨东伟.蝎子之眼:王家新作为诗人译者[J].长江学术.2019

[2].高博,陈建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8

[3].廖晶,李静.译者人格与择译之本——以翻译家苏曼殊与诗人拜伦的翻译姻缘为例[J].外语教学.2018

[4].王家新.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袁可嘉与中国新诗[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8

[5].张留哲.“国际诗人工作坊——诗人作为译者”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7

[6].王春,周芸.诗人译诗的诗学重构与译者“显形”——以冯译《飞鸟集》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

[7].张定浩.一个诗人也就是一个翻译者[N].文学报.2014

[8].荣立宇.诗人的译作,译者的诗歌——评王宏印《朱墨诗集》[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3

[9].陈义海.当诗人是一个译者的时候——诗人自译研究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2013

[10].迟欣.个案研究:从《兰舟—中国女诗人》的翻译手稿看译者主体性——以文本发生学方法为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诗人译者论文-里昂·伯内特,杨东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