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态度论文-孙梦琳

孝道态度论文-孙梦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孝道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孝道态度与行为,差异原因

孝道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梦琳[1](2018)在《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差异与原因分析——以合肥市肥西县叁河镇清平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自80年代开始,我国历经了整体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并且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时期,这使得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道德观念、道德态度以及道德行为出现了代际差别。特别在农村,一方面传统孝观念与行为在农村青年群体中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传统的孝道文化还表现在年长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代际差异。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不同表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8年08期)

范丰慧[2](2018)在《当代民众孝道态度类别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孝道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形态,本研究把孝道认知、孝道动机、孝道情感等孝道态度指标纳入聚类体系,从责任性和情感性两个角度,得到了完美型孝道(高责任-高情感型)、情感型孝道(高情感-低责任型)、责任型孝道(高责任-低情感型),以及双缺型孝道(低责任-低情感型)等四种类别的孝道态度。其中,完美型孝道占40.2%,情感型孝道占26.9%,责任型孝道占17.9%,双缺型孝道占15.1%。孝道类别在性别、地域和年龄阶段上的分布差异显着。本研究为现实生活中区分人们的孝道态度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本文来源于《社区心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颜雅琴[3](2017)在《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和伦理体系的基础。对孝道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家庭模式、亲子关系的了解,加深对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促进文化心理学的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关于孝道的心理学研究都选用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探索来探究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普遍性”。然而,要深入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也可以从特殊性开始做文章。作为具有独特成长经历的群体,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心理特质,就是从边上丈量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视角和意义。本研究将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相结合,运用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启动实验法、内隐测量法等多种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态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探索。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半结构式半开放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基于扎根理论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态度的内涵与结构,提炼孝道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理论模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整体对比了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孝道态度,证明留守经历会造成儿童孝道态度上的差异,再进一步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孝道态度现状,探索不同留守状况对孝道态度的影响;随后,基于质性研究提出的模型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态度与心理传统性、现代性的关系,采用启动实验范式考察/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态度与亲子关系、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体现在以下几点:(1)农村留守儿童的孝道态度具有双元性,有两种不同的结构:相互性的孝道态度和权威性的孝道态度。二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别从不同的运作渠道对个体的心理、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的影响。根据两种孝道态度的赞成态度高低,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绝对型(两种皆高)、非孝型(两种皆低)、权威型(权威性孝道态度高而相互性孝道态度低)和相互型(相互性孝道态度高而权威性孝道态度低)。(2)留守状况会对儿童的孝道态度造成影响。在相互性孝道态度方面,留守时间越长、与父母联系频率越低的儿童相互性孝道态度越弱,反之亦然。留守状况与权威性孝道态度关系较为复杂,质性研究认为二者关系不大,问卷调查的结果则是留守时间越长、与父母的联系频率越低的儿童权威性孝道态度越强,反之亦然。另外,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共同生活的留守儿童相互性孝道态度较高,权威性孝道态度较低。(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代性与相互性孝道态度正相关,与权威性孝道态度负相关。心理传统性与相互性孝道态度同样正相关。心理传统性与权威性孝道态度的关系则较为复杂,质性研究认为二者正相关,问卷调查的结果则是相关度不大,权威性孝道态度中的抑己顺亲维度甚至与心理传统性中的男性优越维度呈现显着负相关。(4)父母过度关注分数,采用专制型的教养类型(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常通过言语教导要求孩子履行孝道、遵守规则,孩子较容易出现权威性孝道态度;父母关注综合素质,采用民主型的教养类型(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能够在平等的关系上交流沟通),常通过榜样作用(对祖父母辈的情感关怀、赡养等)和情感引导孩子感恩父母、理解父母,孩子较容易出现相互性孝道态度;父母对孩子没有教育期待,家庭教养类型兼具忽视型和溺爱型双重特点(父母忽视、祖父母溺爱),孩子较容易呈现为非孝型。(5)更多的互动、亲密的情感、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提高子女的相互性孝道态度,更高的相互性孝道态度又会反过来促进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有助于提高子女与父母的亲合度。权威性孝道态度与亲子关系的相关不显着。(6)相互性孝道态度有助于提高被试的普遍性助人水平(包括对老人和青少年)和移情水平;权威性孝道态度有助于提高对老人的助人水平,对移情水平没有影响。(7)学校提供的孝道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孝道态度,不论是相互性孝道态度还是权威性孝道态度。具体而言,相互性孝道态度较强的留守儿童,较常提及学校从行为方面进行的孝道教育;权威性孝道态度较高的儿童,通常提到的是孝道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讲解规范、宣传孝道的重要性和崇高性等等。本研究认为,较好的留守状况(时间短、联系频率高、母亲的亲密陪伴)、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型父母、以身作则、情感引导)、良好的亲子关系、适宜的孝道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相互性孝道态度,而相互性孝道态度又会反过来促进建构良好亲子关系,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水平和移情水平)。因此,应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在重视孝道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孝道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6-01)

钟年,颜雅琴[4](2015)在《农村留守儿童传统孝道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334名初一、初二、初叁、高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传统孝道态度做出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四个不同维度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留守情况(包括照看方式、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5年09期)

张勇志,杜菲[5](2015)在《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16期)

颜雅琴,谢晴[6](2014)在《农村中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华美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本研究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347名农村中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农村中学生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2)不同年级、性别及独生/非独生的农村中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马蓉仙[7](2014)在《大学生孝道态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福建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采用自编《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对福建省六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学生孝道态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孝道态度总分、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倾向等方面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马蓉仙,刘燕清[8](2013)在《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编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借鉴国内相关孝道态度量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对量表统计分析后显示:大学生孝道态度包括叁个因素——孝道认知、孝道情感、孝道行为倾向,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孝道态度状况。(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马蓉仙[9](2013)在《大学生孝道态度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与《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大学生对孝道的态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孝道态度的认识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李洪艳[10](2012)在《蒙汉大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对孝道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哲学研究的课题,过去很少从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证性的研究才开始出现在心理学的有关文献中,而目前我国大陆对此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仅有几篇关于孝道态度的研究。为了方便以后的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态度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传统孝道态度量表对内蒙古地区的550名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使用内隐联想测考察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问题。最后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蒙汉大学生在孝道认知量表和孝道意愿量表的抑己顺亲维度上得分低,而在其奉养祭念的维度上得分最高,在正向情感上的得分高于负向情感得分。2.大学生传统外显孝道态度在孝道意愿量表的抑己顺亲维度上存在民族差异,在孝道认知量表的尊亲恳亲,奉养忌念维度,孝道情感量表的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维度,孝道意愿量表的抑己顺亲,奉养忌念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在孝道认知量表的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上则存在城乡差异;在孝道认知量表的抑己顺亲维度,孝道情感量表的负向情感维度以及孝道意愿量表的护亲荣亲维度上存在独生差异。3.通过内隐联想测验大学生内隐孝道态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将“孝顺词语”和“积极词语”联系起来的反应时间比“孝顺词语”和“消极词语”更短些,并且达到显着差异。4.蒙汉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在孝道意愿量表存在民族及家庭来源差异,蒙汉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不存在性别及独生否差异。5蒙汉大学生的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存在低相关,大学生的孝道结构存在双重态度模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5)

孝道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孝道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形态,本研究把孝道认知、孝道动机、孝道情感等孝道态度指标纳入聚类体系,从责任性和情感性两个角度,得到了完美型孝道(高责任-高情感型)、情感型孝道(高情感-低责任型)、责任型孝道(高责任-低情感型),以及双缺型孝道(低责任-低情感型)等四种类别的孝道态度。其中,完美型孝道占40.2%,情感型孝道占26.9%,责任型孝道占17.9%,双缺型孝道占15.1%。孝道类别在性别、地域和年龄阶段上的分布差异显着。本研究为现实生活中区分人们的孝道态度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孝道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梦琳.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差异与原因分析——以合肥市肥西县叁河镇清平乡为例[J].市场周刊.2018

[2].范丰慧.当代民众孝道态度类别的探索[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8

[3].颜雅琴.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钟年,颜雅琴.农村留守儿童传统孝道态度研究[J].求索.2015

[5].张勇志,杜菲.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J].学理论.2015

[6].颜雅琴,谢晴.农村中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

[7].马蓉仙.大学生孝道态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8].马蓉仙,刘燕清.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编制初探[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3

[9].马蓉仙.大学生孝道态度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

[10].李洪艳.蒙汉大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标签:;  ;  ;  

孝道态度论文-孙梦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