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报道论文-寇佳丽

经济危机报道论文-寇佳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危机报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债务危机,欧元区,财政赤字

经济危机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寇佳丽[1](2018)在《世界经济危机1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欧盟之殇:改革还是解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同时提到"欧洲"和"危机"时,最先涌入思绪的很可能是欧债危机而非2008年的那场广泛且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实际上,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最先被波及的就是欧洲金融领域。面对滥觞于美国华尔街的危机,欧盟成员国各自施展技能。表面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欧洲经济逐渐趋于稳定;实际上依旧暗波涌动。欧盟成员国为阻止危机,不知不觉中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了"种子"。伴随欧债危机的到来,刚刚经历了伤痛的欧盟成员国,不得不鼓起勇气面对另一场困境。(本文来源于《经济》期刊2018年10期)

党芳莉[2](2013)在《经济危机时期英国的移民报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从广州媒体报道非洲黑人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3年05期)

孙虹[3](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经济危机的报道中隐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揭示隐喻在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为此,笔者对关于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英汉财经报道中使用的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的经济带了巨大的伤害,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金融危机中的问题被中国媒体掩盖了数月,直至最后的全面爆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来分析隐喻(Charteris-Black,2004; Deignan,2006; Stefanowitsch&Gries,2006),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从2007年到2008年底的关于金融危机的英汉财经报道的两个自建语料库,英文文章来自于英语杂志《经济学家》(TheEconomist),汉语文章来自于《中国经济周刊》。每一个语料库又包含了两个次级语料库,两个次级语料库分别围绕次贷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对这些文章中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对它赋予的概念意义也不尽相同。从一系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9月之前,英语文章中所使用的消极意义的隐喻远高于同期汉语文章。通过研究我们进一步看到了MPA方法的优点,同时也可看到其在跨文化、跨语言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概括了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章介绍了理论基础,列出相关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并介绍了一些以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第3章介绍了所使用的语料库,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步骤。第4章在大量的表格和图表的帮助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第5章是结论部分,简要回顾了调查分析结果,该研究的影响和不足,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25)

张璐晶[4](2012)在《“金砖之国”系列报道(2) 巴西:经济危机应对专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次被推到悬崖边缘,巴西都能靠自己走上新的经济振兴之路。一首家喻户晓的桑巴歌词这样写道:"要演奏优美的桑巴,你需要一点点忧伤,否则就弹不出像样的桑巴。"巴西桑巴的这份忧伤既来自于数百年的殖民历史,也来自于贫富差距悬殊带来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周刊》期刊2012年15期)

周海霞,王建斌[5](2011)在《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媒体中的动态中国经济形象——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2009-2010年涉华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德国报刊《时代》和《明镜》中经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形象话语束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中国形象在整体话语束层面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中国经济模式被质疑、得到初步认可和被视为威胁叁个阶段;在特定子话语束层面如房地产经济泡沫、人民币汇率和能源饥渴问题等显示持续性特征。两个层面的分析都表明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背后折射出德国的利益尺度和诉求,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折射出德国的自我形象感知,这与形象学主张的他者理论相符。(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狄艳华,杨忠[6](2010)在《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概念隐喻常出现在经济危机报道中,尤其是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得报道中对一些消极词汇的概念隐喻使用得比较频繁。在1998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报道中,比较集中地使用了恶劣的天气现象、灾难、战争、疾病等消极意义来隐喻、描述经济危机中相类似的现象和遭受的打击。此类概念隐喻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来实现对于抽象的经济概念、经济现象的通俗易懂的描述,其背后隐含着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倾向,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此类语篇。(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童荣萍[7](2009)在《经济危机时期财经报道的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财经报道的发展及其对人民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经济报道直接反映国内外、地区内外和企业、行业的经济生产与经济形势,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特别是我国公民自从有了法律保护的私人财产(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09年11期)

闫隽,彭立[8](2009)在《经济危机与中国形象——分析《经济学人》“财经”“商业”栏目的涉华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并波及了中国金融市场。本文以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经"和"商业"两个栏目的内容分析,描述了该杂志在经济危机中对中国问题报道的概况。《经济学人》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形象刻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并把中国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拯救者;但由于固有的历史、意识形态成见的影响,其报道措辞和数据来源都值得玩味。(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09年20期)

高天灵[9](2009)在《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对历史与国际经验的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发端于国际经济中心—美国的金融风暴,不仅对世界经济新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国内财经平面媒体的经济危机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GDP呈现高速增长,国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国内的平面财经报纸也借助经济蓬勃发展的平台,迅速成长为近年来国内报业发展的强势动力,同时,随着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日渐深入,民众对这场经济危机投入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学界对经济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报道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而财经报纸的经济危机报道研究无论是从传统财经报纸内容改进的角度,还是对财经报纸与新媒体的技术结合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后的30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普通民众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也不断被唤醒,危机的爆发引发经济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经济现象始料未及地涌现之时,如何在经济新闻中准确报道经济危机的现象与根源,正确引导民众,既是财经报纸探索经济报道新策略的契机又凸显出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的时代意义。作者从国内财经报纸的报道环境着手,首先描述目前国内财经新闻金融危机报道的概况,研究此次2008年金融危机的报道背景,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国内财经报道传播效果的特点与不足;其次研究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与本次经济危机的报道环境的异同,就过去金融危机报道的选题、规模、报道形式及版面编排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和缺失进行分析,看当代的金融危机报道可向东南亚经济危机借鉴什么样的经验,总结这样的经验在传播效果上能够对当代提供什么样的借鉴,同样,通过分析同一时代背景下(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知名财经报纸在选题、规模、报道形式、版面编排、媒体联动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国内平面财经报纸可就同一命题向“外媒”的经济危机报道学习什么样的经验,最后对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的报道向历史和国际报道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获得以下研究结果,首先国内财经媒体经济危机报道应该在选题上联系政策和受众关注点,在报道结构上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报道,以达到深度挖掘经济现象的目的,在报道形式上,经济危机报道更需紧扣实时的危机报道,保证报道的前瞻性启示作用,务实醒目的版面编排更利于突出重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媒体联动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持。经济环境风云际变,财经报纸也应在传播策略有新发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性地进行嬗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10-10)

吉保邦,赵洪涛[10](2009)在《中西方媒体对经济危机报道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惊涛拍岸,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并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此,中西方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中西方对此次经济危机的报道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我国传媒应在运作中实现冷思考,以汲取世界新闻报道之精华。(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09年07期)

经济危机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危机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1].寇佳丽.世界经济危机1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欧盟之殇:改革还是解散?[J].经济.2018

[2].党芳莉.经济危机时期英国的移民报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从广州媒体报道非洲黑人说起[J].唐都学刊.2013

[3].孙虹.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经济危机的报道中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张璐晶.“金砖之国”系列报道(2)巴西:经济危机应对专家[J].中国经济周刊.2012

[5].周海霞,王建斌.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媒体中的动态中国经济形象——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2009-2010年涉华报道为例[J].德国研究.2011

[6].狄艳华,杨忠.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童荣萍.经济危机时期财经报道的误区[J].新闻知识.2009

[8].闫隽,彭立.经济危机与中国形象——分析《经济学人》“财经”“商业”栏目的涉华报道[J].新闻爱好者.2009

[9].高天灵.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对历史与国际经验的借鉴[D].湖南大学.2009

[10].吉保邦,赵洪涛.中西方媒体对经济危机报道之比较[J].现代视听.2009

标签:;  ;  ;  ;  

经济危机报道论文-寇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