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型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橄榄,‘阿尔波萨纳’,表型性状,功能成分
表型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后春静,周娅琼,马君义,吕孝飞,杨立华[1](2019)在《陇南油橄榄‘阿尔波萨纳’果实表型性状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种质资源基因库种植的油橄榄品种‘阿尔波萨纳’(Arbosana)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其果实单重、纵横径、果形指数、含水率、干基含油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以及果实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2017年8月10日—2018年3月30日)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单重、纵横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后期稍有上升;含水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后期受降雨的影响稍有上升;干基含油率在2017年11月30日之前以较快的速度上升,12月30日之后稍有下降;多酚、黄酮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17年9月30日—12月30日时间段处于较低水平;油酸含量在2017年10月10日之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状态,MUFA含量与油酸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亚油酸含量在2017年10月20日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开始下降,次年2月20日后又开始上升,SFA含量和PUFA含量在2017年11月10日之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基本趋于稳定。‘阿尔波萨纳’果实油脂中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亚麻酸、十七碳烯酸、花生酸、十七酸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最大,在2017年9月10日—10月20日时间段,主成分得分较高,果实中油脂品质处于较佳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2期)
何红梅,申海燕,夏冬冬,王玉杰,张雪莲[2](2019)在《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抗热605""紫罗兰""黑心乌""高梗白""南通马耳朵""紫菜薹"为试材,采用温室盆栽种植,利用LemnaTec Scanalyzer 3D仪器获取植株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图片,通过图片分析获取植株的投影面积、开展度、紧密度、株高、株幅、叶片、荚果相应表型指标,比较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指标变化,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栽培、生产与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顶部投影面积和开展度"紫菜薹"先增大后减小,其它品种均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降低。株高和株幅从定植后均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减小;顶部紧密度均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降低。叶长、宽、周长和面积从定植后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荚果分为短窄、长窄、长宽、中长窄、中长宽5种。综上所述,不结球白菜在定植60 d出现明显品种差异,株高、株幅、紧密度、叶片的变化趋势一致,顶部投影面积和开展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各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0期)
黄达,罗华,王炜,宋志勇,许海霞[3](2019)在《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管壁结构和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年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直径和管壁厚度以及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actin)的表达,探讨胸主动脉在发育、成熟和老化过程中血管管壁结构和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将24只昆明小鼠按年龄分成4组:3天组、3个月组、6个月组和16个月组。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术分别观察胸主动脉血管管壁结构以及Vimentin和α-SM-acti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胸主动脉血管直径和管壁厚度增加,以16个月小鼠胸主动脉的直径最大和管壁最厚,但细胞密度减少。3天小鼠胸主动脉的Vimentin表达较高,6个月表达下降,16个月重新上调;而α-SM-actin在3天小鼠的胸主动脉表达较低,6个月表达增加,16个月表达出现下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胸主动脉的直径和管壁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细胞的密度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平滑肌细胞的表型从幼龄时的合成表型转变为收缩表型,老龄时又转变为合成表型。(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7期)
赖敏芳[4](2019)在《雷公藤甲素在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及EMT样表型变化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样表型的影响,并探讨引起EMT表型改变的可能机制。方法:雷公藤甲素作用于U87、U251胶质瘤细胞系,CCK-8法检测TP对两种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及IC_(50)浓度下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的情况。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来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则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Western Blot分析TP作用于细胞后,上皮间质化(EMT)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ZEB1、Snail、Slug等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自噬标志物LC3B、Beclin-1、Atg-7。转染pEGFP-C2-LC3B质粒进入胶质瘤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检测TP对细胞自噬的影响。裸鼠皮下瘤实验检测TP在体内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EMT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U87、U251细胞在雷公藤甲素的作用下,其增殖活力受到明显的抑制,而且这种抑制效应呈现出随着剂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U8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0ng/ml,而U251细胞的IC_(50)为50ng/ml。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P在胶质瘤细胞中逆转了EMT的过程,即以E-Cadherin为代表的上皮标志物出现表达上调,而以N-Cadherin、Vimentin、ZEB1、Snail、Slug等为代表的间质标志物则出现表达下调。雷公藤甲素引起胶质瘤细胞自噬增强,LC3B II/I比值升高,Beclin-1、Atg-7表达上调。细胞免疫荧光显示TP作用于细胞后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多。裸鼠皮下瘤实验在体内验证了TP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免疫组化证实TP作用后肿瘤组织EMT标志物E-Cadherin出现表达上调,而间质标志物,如N-Cadherin、Vimentin则出现表达下调。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逆转上皮间质化(EMT)进程,而引起EMT逆转的可能机制为雷公藤甲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自噬增强:由自噬介导通过ZEB1、Snail等通路改变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从而抑制EMT进程。(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1)
潘敦,李良庆[5](2019)在《进展期胃癌脾脏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其共培养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脏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体外诱导培养的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对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以期了解脾脏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15例行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的新鲜手术切除脾脏组织,分离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型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全自动磁珠提取系统从健康志愿者新鲜血液中分离单核细胞,分别给予10 ng/mL的GM-CSF和M-CSF诱导成M1型、M2型巨噬细胞,并用CD16和CD163进行鉴定;利用Transwell共培养法将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与M1、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培养,锥虫蓝(台盼蓝)染色进行计数来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单核细胞经GM-CSF和M-CSF体外培养,可分别诱导为M1型、M2型巨噬细胞,其阳性率分别为(95.46±4.21)%和(94.67±4.97)%;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M1型巨噬细胞则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结论本研究鉴定出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组织中不同巨噬细胞的比例,证实了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的影响不同,M2型巨噬细胞起促进胃癌细胞进展,而M1型巨噬细胞则对胃癌细胞起抑制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脾脏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为临床制订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月[6](2019)在《猬裂头蚴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吞噬功能及腹腔液细胞因子分泌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猬裂头蚴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表型、吞噬功能及腹腔液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探索宿主应答中Mφ抵抗裂头蚴感染的作用。方法:1.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10组(8只/组),其中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0只。实验组小鼠经口感染猬裂头蚴(5条/只),分别于感染后6h、24h、7d、14d、28d随机处死实验小鼠8只,收集小鼠腹腔单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感染裂头蚴,其腹腔单核细胞悬液的收集方法及时间与实验组相同。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φ的比例及其表面分子CD4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3.采用中性红吞噬试验检测Mφ密度为1×10~5时的吸光度(A_(540)值),评价其吞噬能力。4.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进行干预,采用ELISA检测腹腔液中TNF-α、IL-6、IL-10叁种细胞因子和NO分子含量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Mφ占单核细胞的比例于感染后6h~28d[(35.86±3.16)%~(70.72±3.56)%],与对照组相比[(21.68±3.31)%~(28.03±4.07)%],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Mφ所占比例不断增加。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φ表面表达CD40、CD86及MHCⅡ的比例于感染后6h~28d均出现下调(P﹤0.01)。3.实验组Mφ在密度为1×10~5时,于感染后6h~28d的A_(540)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于感染后6h~14d为增高,于感染后28d低于对照组。4.TNF-α、IL-6、IL-10于感染后6 h~28d检测值分别为[(178.99±15.93~545.18±59.63)pg/mL]、[(350.78±7.25~5105.21±266.28)pg/mL]及[(55.22±4.43~231.55±14.46)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NO于感染后6h~28d检测值分别为[(18.90±2.08-49.21±4.54)μmol/L],6 h~14d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经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干预后,TNF-α、IL-6、IL-10及NO分子的分泌于感染后6h~24d的含量分别为[(80.90±9.70~361.02±48.93)pg/mL]、[(164.48±5.17~3509.11±315.06)pg/mL]、[(18.14±3.06~115.52±15.76)]pg/mL及[(7.63±1.39~30.65±4.46)μmol/L],与实验组相比,均下降(P﹤0.01)。结论:1.裂头蚴感染可影响Mφ的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Mφ在宿主应答裂头蚴入侵、移行及定居中能起一定的抵抗作用。2.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对小鼠腹腔Mφ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3)
王平,LI,Chunguang,丁树哲[7](2019)在《转录因子EB在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是一种对骨骼肌糖、脂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因其在物质代谢和生物发生等表型变化中表现出的重要作用而备受生物科学领域的关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EB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并处于失活状态;在急性运动和耐力运动时发生转位,从细胞浆进入细胞核,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参与调控糖代谢相关的一系列信号途径如葡萄糖转运体基因的表达、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糖原合成等;还可调节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其结果增强了机体的运动能力。梳理TFEB在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运动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和代谢综合症等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靶点,同时也可能为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姝伶[8](2019)在《基于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的清开灵对脑缺血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中风是因栓塞或者血栓引起的大脑中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风发生后的炎症反应会加重继发的神经元损伤,不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常驻免疫效应细胞,在生理情况下持续监测大脑中的微环境。一旦局部缺血发生以后,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激活,激活后的小胶质细胞按照分泌因子和表面标记物的不同被定义为激活型小胶质细胞(M1型)和选择性激活型小胶质细胞(M2型),其中M1型小胶质细胞主要发挥促炎和神经毒性作用,M2型小胶质细胞主要发挥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小胶质细胞参与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其表型转换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目前,清开灵注射液在缺血性中风后抗炎作用的潜在机制尚未被彻底阐明。本课题基于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探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为研究中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证明清开灵注射液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抗炎作用。(2)基于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探究清开灵注射液对MCAO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1)健康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10-230g,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0.9ml/100g)、清开灵组(0.9ml/100g)。模型组和清开灵组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并分离血管,但不插入线栓。清开灵组在MCAO同时腹腔注射用2倍生理盐水稀释后的清开灵注射液,缺血后4小时第二次给药。从第二天开始,每天给药2次,中间间隔12小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MCAO后24小时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大脑缺血灶周围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脑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通路p-p65/p65和p-IkBa的变化,观察缺血性中风后清开灵注射液对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以及对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2)健康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10-230g,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0.9ml/100g)、清开灵组(0.9ml/100g)。模型组和清开灵组制备MCAO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并分离血管,但不插入线栓。清开灵组在MCAO同时腹腔注射用2倍生理盐水稀释的清开灵注射液,缺血后4小时第二次给药,从第二天起每天给药2次,中间间隔12小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MCAO后24小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6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利用Q-PCR进一步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D16、CD32、iNOS以及M2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D206、TGF-β的mRNA的表达,通过观察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探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损伤,模型组和清开灵组大部分大鼠出现左侧偏瘫,身体向左侧打转,悬尾时左侧前肢不能完全伸直,内收并贴近胸壁。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P<0.01);给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P<0.01),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2)TTC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呈现均匀的玫瑰红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呈现明显的白色缺血灶(P<0.01);给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清开灵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3)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结构完整,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有序,胞浆丰富,淡染,胞核大,核仁清晰。胶质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可见大片梗死灶,神经细胞大片消失,数量减少,排列紊乱,梗死灶周围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坏死边缘狭窄,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清开灵组大鼠脑梗死区面积显着减少,神经元数目减少程度低,轻度变性,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边缘区增宽。(4)对NF-κB通路以及促炎因子的影响: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促炎因子TNF-α(P<0.01)、IL-1β(P<0.01)、IL6(P<0.01)的表达明显升高;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清开灵注射液可以抑制叁种促炎因子TNF-α(P<0.01)、IL-1β(P<0.05)、IL-6(P<0.05)的表达,此外清开灵注射液降低了p-p65/p65的比值(P<0.05),抑制了p-IkBa(P<0.05)的表达。证明清开灵注射液能够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抗缺血后炎症。(5)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及Q-PCR: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清开灵注射液抑制MCAO后M1型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CD16(P<0.01)的表达,升高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P<0.01)的表达。Q-PCR结果显示清开灵注射液能够降低M1型小胶质细胞蛋白标记物CD16、CD32、iNOS的mRNA表达,升高M2型小胶质细胞蛋白标记物CD206、TGF-β的mRNA表达。结论(1)清开灵注射液可以减少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损害,清开灵注射液能够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2)清开灵注射液可以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6的表达,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降低M1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D16、CD32、iNOS的mRNA的表达,上调M2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D206、TGF-β的mRNA的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有益的表型M2型转换。清开灵注射液能够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发挥抗炎作用。其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调控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激活,降低促炎因子分泌有关。(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盛军[9](2019)在《模拟降雨格局变化与延迟萌发对两种一年生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表型可塑性是植物适应多变环境条件的重要方式。降雨格局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要素之一,会对植物产生深刻地影响。藜(Chenopodium album)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均为广泛分布的一年生植物,在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其种子在整个生长季内可以形成一个萌发序列,进而形成表型差异巨大的系列植物种群。本研究在遮雨棚内进行为期两年(2017、2018)的控制实验,通过模拟生长季内不同降雨量(+30%、多年平均降雨量、-30%、-50%)和不同降雨间隔(5d、15d)条件,比较了不同播种时间(5月31日、6月20日、7月10日和7月30日)下两种植物的生长、生物量、生物量分配、光合特性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可塑性变化及响应规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降雨格局的变化对两种植物不同萌发时间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如2018年第1次萌发时间5d间隔下,藜生长的土壤全氮含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且5d和15d间隔之间差异显着,但反枝苋土壤全氮含量无显着差异;而第4次萌发时间15d间隔下,反枝苋土壤全氮含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2.萌发时间和降雨格局对两种植物的生长特征均产生了不同影响。两种植物的株高、冠幅、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2017年第1次是第4次萌发藜的4.9倍、10.0倍、2.8倍、10.8倍,2018年为7.4倍、23.8倍、3.1倍、18.2倍,2017年反枝苋为7.9倍、7.5倍、2.4倍、10.4倍,2018年为7.9倍、6.9倍、2.7倍、7.5倍。降雨格局变化在不同萌发时间下的作用具有差异性,如2017年第3次萌对藜的株高无显着影响,但在5d和15d间隔下,减少30%降雨量均显着降低了反枝苋的株高,但在第4次萌发15d间隔下,藜的株高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但对反枝苋无显着影响。3.萌发时间和降雨格局对两种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存在不同影响。两种植物的根、茎、叶、花序和总生物量,2017年第1次萌发是第4次萌发藜的76.9倍、184.1倍、61.8倍、104.3倍、109.7倍,2018年为117.6倍、457.0倍、92.3倍、182.1倍、196.6倍,2017年反枝苋为22.9倍、107.9倍、62.9倍、110.8倍、95.5倍,2018年为68.5倍、162.9倍、58.6倍、96.0倍、94.4倍。降雨格局变化对两种植物生物量积累的作用并不一致,如2017年第1次萌发下,降雨格局变化对藜和反枝苋生物量积累均无显着影响,但第4次萌发15d间隔下,藜叶、花序和总生物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反枝苋在5d间隔下叶、花序和总生物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4.在延迟萌发和降雨格局变化条件下,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其中,延迟萌发增加了两种植物的根和叶生物量分配,而减少了茎的生物量分配;藜的生殖分配(花序生物量分配)随延迟萌发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反枝苋的生殖分配则较稳定。降雨格局变化对两种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不同,如2018年第1次萌发5d间隔下,藜生殖分配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5d和15d间隔之间无显着差异,但反枝苋生殖分配在15d间隔下,减少30%降雨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降雨量,且5d和15d间隔之间差异显着。5.降雨格局变化对反枝苋的光合生理特征具有显着影响。2017年和2018年反枝苋的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受到降雨量、降雨间隔及其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其中,在15d间隔下,Pn随降雨量的增加显着增加,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增加30%降雨量下,Pn随降雨间隔的延长显着升高。Tr和WUE具有和Pn相一致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沈妍希[10](2019)在《外周γδT细胞的表型与功能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改变相关。γδT细胞是一种天然免疫细胞,尽管已有报道显示γδT细胞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其在HFMD中的变化及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检测HFMD患儿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表型与功能的变化,分析γδT细胞在HFMD发病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1.受试对象:共纳入HFMD患儿83例,其中66例患儿用于横向研究(与健康对照(HCs)比较),17例患儿用于纵向研究(自身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按照临床表现或肠道病毒(EV)71 RNA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普通型与重症型组或EV71-与EV71+组。重症型患儿进一步细分为EV71-重症型与EV71+重症型组。同时纳入健康对照儿童26例。2.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总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包括Vδ1T、Vδ2T、幼稚型γδT(CD45RA~+CD27~+,γδTna?ve)、中央记忆型γδT(CD45RA~-CD27~+,γδTcm)、效应记忆型γδT(CD45RA~-CD27~-,γδTem)、效应型γδT(CD45RA~+CD27~-,γδTeff),以及产生细胞因子的γδT细胞(干扰素(IFN)-γ~+γδT,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δT,CD107a~+γδT和颗粒酶(Granzyme)B~+γδT细胞)。3.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及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水平。4.用软件SPSS23.0统计分析γδT细胞的表型与功能在各组HFMD患儿与HCs之间或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γδT细胞及其亚群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重症型或EV71+的HFMD患儿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计数均显着高于HCs,而前白蛋白(PA)水平显着低于HCs。2.γδT细胞及其亚群在HFMD患儿中的变化:2.1总γδT细胞比例在HCs和HFMD患儿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除了EV71-重症型组,各组HFMD患儿外周γδTeff细胞比例较HCs显着升高,而γδTcm细胞比例较HCs显着降低。2.2与HCs相比,重症型HFMD患儿的Vδ1T、γδTeff、IFN-γ~+γδT及TNF-α~+γδ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而Vδ2T、γδTcm及Granzyme B~+γδT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在EV71+的重症型HFMD患儿中,也呈现出较HCs显着升高的γδTeff、IFN-γ~+γδT和TNF-α~+γδT细胞。2.3与急性期相比,患儿恢复期的Vδ1T和γδTeff细胞比例显着下降,并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3.血浆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重症型HFMD患儿,尤其是EV71-的重症型HFMD患儿的血浆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及趋化因子MCP-1水平显着高于HCs。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HFMD患儿中,IFN-γ~+γδT及TNF-α~+γδT细胞分别与γδTem和γδTeff细胞比例呈正相关,而与γδTcm细胞比例呈负相关。同时,Vδ1T细胞比例与WBC计数、IFN-γ~+γδT或TNF-α~+γδT细胞比例与N计数、TNF-α~+γδT细胞比例与PCT浓度均呈正相关,而Vδ2T细胞比例与WBC和N计数呈负相关。结论:重症型HFMD患儿外周Vδ1T和γδTeff细胞比例增加,胞内细胞因子产生增强,且与临床炎症参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提示γδT细胞的Vδ1T及效应细胞亚群可能参与重症型HFMD的发生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表型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抗热605""紫罗兰""黑心乌""高梗白""南通马耳朵""紫菜薹"为试材,采用温室盆栽种植,利用LemnaTec Scanalyzer 3D仪器获取植株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图片,通过图片分析获取植株的投影面积、开展度、紧密度、株高、株幅、叶片、荚果相应表型指标,比较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指标变化,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栽培、生产与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顶部投影面积和开展度"紫菜薹"先增大后减小,其它品种均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降低。株高和株幅从定植后均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减小;顶部紧密度均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降低。叶长、宽、周长和面积从定植后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荚果分为短窄、长窄、长宽、中长窄、中长宽5种。综上所述,不结球白菜在定植60 d出现明显品种差异,株高、株幅、紧密度、叶片的变化趋势一致,顶部投影面积和开展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各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生殖生长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型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后春静,周娅琼,马君义,吕孝飞,杨立华.陇南油橄榄‘阿尔波萨纳’果实表型性状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动态变化[J].中国油脂.2019
[2].何红梅,申海燕,夏冬冬,王玉杰,张雪莲.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变化[J].北方园艺.2019
[3].黄达,罗华,王炜,宋志勇,许海霞.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管壁结构和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年龄变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4].赖敏芳.雷公藤甲素在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及EMT样表型变化中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
[5].潘敦,李良庆.进展期胃癌脾脏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其共培养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胡月.猬裂头蚴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吞噬功能及腹腔液细胞因子分泌变化的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
[7].王平,LI,Chunguang,丁树哲.转录因子EB在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2019
[8].刘姝伶.基于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的清开灵对脑缺血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9].盛军.模拟降雨格局变化与延迟萌发对两种一年生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沈妍希.外周γδT细胞的表型与功能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