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王明波,李志远,魏文哲,赵之光,陈冲

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王明波,李志远,魏文哲,赵之光,陈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压训练,血流限制,高水平手球运动员,能量代谢系统

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波,李志远,魏文哲,赵之光,陈冲[1](2019)在《高水平男子手球运动员下肢加压力量训练效果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8周下肢加压力量训练对手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下肢爆发力、运动表现和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并对比加压力量训练与传统高强度训练效果的异同。方法:选取18名男子手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9人采用加压力量训练,对照组9人采用传统高强度训练,在开始训练前、4周和8周后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测试内容包括,等速肌力指标、纵跳高度等下肢爆发力指标、最大摄氧量等有氧代谢指标以及最大无氧功等无氧代谢指标。测试前、中、后的内容、测试人员与仪器均相等。结果:1) 8周训练后,加压组左、右膝屈曲峰力矩显着增大(P<0.05);2) 4周训练后,加压组半蹲跳和叉腰下蹲跳高度显着增加(P<0.05),对照组半蹲跳高度显着增加(P<0.05);3) 4周训练后,加压组最大无氧功显着增加(P<0.05),30 m加速跑用时显着缩短(P<0.05);4) 4周和8周训练后,加压组和对照组T灵敏性测试用时均显着缩短(P<0.05),且8周后加压组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5) 8周训练后,加压组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显着增加(P<0.05)。结论:加压力量训练对手球运动员等速肌力,下肢爆发力,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的部分指标影响效果与传统高强度抗阻训练相当,并在提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功、股后肌群力量、纵跳能力、短时冲刺跑和灵敏素质等方面优于传统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赵之光,程金娜,魏文哲,孙科,王明波[2](2019)在《加压训练和传统增肌训练对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部分激素及生物活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次、多次加压训练与传统增肌训练,对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与肌肉合成、分解相关的部分激素和生物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8名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按照年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加压(下肢加压,加压带宽度5 cm,压力值:着装压45 mmHg,训练压200 mmHg)下完成每周3次的深蹲、硬拉、负重剪蹲和推雪橇车前行练习,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训练方式训练。分别在首次训练前晨起(PRE)、训练后即刻(POST-0)、训练后次日晨(POST-1d)和连续训练两周后晨起(POST-14d)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睾酮、皮质醇、胰岛素、HGH、MSTN及IGF-1、IL-6、NOS等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1)HGH:与PRE相比(下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OST-0分别上升962.2%(P<0.01)和568.2%(P<0.01),组间比较P<0.05;在POST-1d分别上升14.3%和0.3%;在POST-14d分别升高16.6%和8.7%。2)IGF-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OST-0分别升高2.6%(P<0.05)和下降3.8%,在POST-1d分别下降2.7%和1.2%;在POST-14d分别下降1.6%和7.2%(P<0.01)。3)NOS:实验组在POST-0上升5.8%、POST-1d下降3.7%(P<0.01),而对照组为持续下降1.3%和7.4%,在POST-0,组间比较P<0.05;在POST-14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下降11.8%(P<0.01)和16.3%(P<0.01)。4)睾酮: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OST-0分别下降30.9%和35.3%;在POST-1d分别下降7.3%和9.7%;在POST-14d分别下降1.3%和5.6%,组间比较P<0.05。结论:对于竞技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与传统增肌训练相比,加压训练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与肌肉合成相关的NOS、HGH等激素和生物活性因子的良性变化,且由于负荷相对较小,加压训练更有利于竞技状态的保持。加压训练值得在高水平运动队中推广和应用。为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进行加压训练同样需要随着机体的适应而调整个体的训练压力和训练负荷。(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李志远,赵之光,王明波,陈冲,魏文哲[3](2019)在《4周加压训练对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成分和最大力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4周加压力量训练对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成分、身体围度和最大力量的影响。方法:募集16名男子手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加压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对照组进行70%1RM高强度抗阻训练,加压组进行30%1RM低强度加压抗阻训练,运动员在加压和传统高强度条件下完成深蹲、硬拉、负重弓箭步和抗阻跑练习。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指标、上下肢和躯干围度指标,以及卧推、深蹲、核心肌群最大力量指标的变化。结果:1) 4周训练后,加压组体重增加显着(P<0.05),肌肉量和体脂量均增加,但未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 4周训练后,加压组左、右大腿围和臀围显着增加(P<0.05);3) 4周训练后,加压组左、右膝屈曲峰力矩显着增大(P<0.05);4) 4周训练后,加压组在核心肌群的屈、伸、向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最大力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向左、向右侧屈和向右旋转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4周低强度加压力量训练对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影响效果与传统训练相当,而对膝关节等速肌力、部分核心肌群的最大力量方面的影响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增肌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王俊森,刘书勇,张智伟[4](2018)在《我国青年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我国青年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年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及频数较高,严重影响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效果;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腿部以及腰部,多以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骨膜炎及软组织挫伤为主。(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周小坚[5](2018)在《优秀青少年男子手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VO_2max)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VO_2max水平,为身体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提供参考。方法:以10名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5-16周岁,均为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采用Bruce跑台测试方案直接测定VO_2max,求得各测试者VO_2max值后除以各受试者的相应体重得到相对VO_2max。结果:男子相对VO_2max水平为69.607±4.565(ml/kg/min),其中最高值为75.042(ml/kg/min)。结论:可作为青少年手球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参考值。(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17期)

郑永利[6](2017)在《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分析及伤后康复措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世界手球运动发展迅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形势下,中国手球发展落在了后面。运动损伤是竞技体育中较为常见,损伤的发生会影响竞技水平。因此,从我国各省队的手球运动员损伤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相关的全面的调查,了解现阶段我国男子手球运动员损伤现状以及康复性体能训练发展现状,通过个案分析研究损伤后采取的康复性训练等的措施的效果,为更有效的预防和减少男子手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水平,针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伤后康复体能训练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地的120名手球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的现状以及损伤特点、伤后治疗及恢复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现得出以下结论:1.男子手球运动员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以中度损伤占比最多,慢性损伤较急性损伤多。损伤部位最多的为腰部,其次为肩、腕、踝、膝等部位。损伤多发生在技术训练,其次是比赛、战术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损伤以慢性损伤为主,比赛中损伤以急性损伤为主。2.伤后处理的时效较为理想,多数运动员会采用单纯的理疗、进行康复训练或者是两者的结合进行治疗和康复,但运动员伤后急救处理方法知晓率有待提高。3.运动员和教练员普遍重视伤后治疗,多数伤员能够在四周及之内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训练与比赛,但恢复情况不容乐观,带伤训练现象较为普遍。4.损伤发生的原因中,疲劳因素占比较大,其次为训练和比赛中对抗激烈、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力量不足、放松不到位、技术动作不规范等也是损伤发生的原因。5.通过实践发现,经过八周针对性的康复性体能训练,对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损伤状态下的运动员能够缓解疼痛,并且对核心稳定性、全身协调能力以及薄弱环节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作用。根据运动损伤的实际情况和规律以及个案分析的结果,为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和伤后康复措施提出以下建议:1.运动员必须对自身的损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不能过于消极,也不能太激进,在训练和比赛中做好各项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积极缓解和消除疲劳。2.教练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将自身丰富的训练经验和运动员损伤的经验教授于运动员,并注重学习损伤的基本知识和培养运动员自身的防护意识。3.运动队需要引入相关人才,建立复合型团队,运动员、教练员、康复师、队医等人员各负其责,建立相互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重视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训练和比赛的作用,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需要更加强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的训练,制定科学的日常康复性体能训练和伤后的康复性体训练计划,将康复性体能训练与日常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其预防损伤的作用,使损伤可能性降到最低。(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7-12-01)

张莉,林丽雅[7](2016)在《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赛前专项训练的监控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世界手球运动的发展,手球比赛在保持强对抗的同时,开始不断向高速度、快节奏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对运动员的专项无氧代谢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对男子手球运动员赛前多种专项训练手段进行心率和乳酸监控,分析训练手段的作用和效果,为教练员优化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无氧代谢能力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以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阶段训练前,分别对广东队男子手球运动员和国家队男子手球运动员进行Wingate30s无氧功测试,通过与国家队的比较,结合队员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分析广东队员无氧能力特点和主要问题。在赛前4个月的训练中,对广东男子手球运动员7种专项训练手段进行心率和乳酸的监控,以男子手球比赛的强度特点为依据,结合训练课目的,对每种手段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于阶段训练前后,对广东队员30s无氧功和不同距离跑动能力进行测试,评价阶段训练效果。研究结果:(1)阶段训练前,广东运动员的最大功率绝对值、平均功率绝对值明显低于国家队,疲劳指数显着高于国家队。(2)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表现出不同的负荷强度,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教赛3>教赛2>教赛1,教赛3达到比赛强度。(3)全场抢7分训练课的全场平均心率为155.1 b/min,最大心率达182.9b/min,整堂课的平均心率达到比赛心率。(4)攻防转换训练课中,队员平均心率为156.9b/min,最高心率达到183.4b/min。(5)300m×4间歇跑训练中,乳酸峰值达13.77~16.26 mmol/L。(6)专项综合训练课的平均心率为120.3 b/min,与其它手段相比,训练强度最小。(7)阶段训练后,队员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较训练前均显着提高。研究结论:(1)教赛3达到比赛强度要求,起到了以赛代练的目的。(2)全场抢7分对提高队员强对抗条件下的快速得分能力是有帮助的。(3)攻防转换训练对发展队员全场快速攻防转换能力有较好的作用。(4)300m×4间歇跑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有较好的作用。(5)专项综合训练课强度较小,不利于运动员发展强对抗条件下的技战术能力。(6)赛前大强度训练对提高队员的无氧能力有比较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张莉,林丽雅[8](2016)在《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位置手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为运动员个体化身体机能评定,训练效果评价及个体化训练安排提供依据。方法:36名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分别完成最大吸氧量(VO2max)测试、Wingate 30s无氧功测试和不同距离跑动能力测试,测试过程中记录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等有氧能力相关指标,最大功率、乳酸等无氧能力相关指标及不同距离跑测试成绩。结果:1)广东男子手球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相对值接近世界级男子手球运动员水平;2)对于不同位置手球运动员而言,最大吸氧量水平最高的是内锋运动员,最低的是中卫运动员,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3)广东运动员的最大功率绝对值、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均明显差于国家队(P<0.01);4)我国运动员的最大功率绝对值、最大功率相对值、乳酸值均低于世界级运动员;5)内锋运动员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和乳酸显着高于边锋(P<0.05);6)在不同距离跑动能力方面,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能力有所不同。结论:1)手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与足球、曲棍球运动员水平相近,低于篮球运动员;2)我国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接近世界级水平;3)内锋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显着高于中卫;4)我国手球运动员的爆发力低于足球、曲棍球项目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耐力能力与另两项目运动员水平接近;5)我国手球运动员的无氧能力与世界级运动员相比存在较大差距;6)内锋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显着高于边锋。(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娄海波,张泉[9](2014)在《江苏省男子手球运动员损伤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手球运动损伤的特点和原因。选取江苏省男子手球队一线与二线队员49名,调查统计自2009年11月—2013年9月由于训练和比赛所发生的运动损伤,以因伤停止比赛或训练1天以上者为调查标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所调查的各项指标进行百分率计算。结果显示,手球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急、慢性损伤可能与训练年限有关;手球损伤主要发生在踝脚部、膝关节和肩关节。膝关节主要以韧带损伤为主,肩部主要以肩袖损伤为主;场上不同位置的手球运动员,内锋和边锋位置损伤率较高,且主要发生在踝脚部和肩部。(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4年23期)

顾建仁[10](2014)在《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赛前训练部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男子手球运动员重大比赛前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了解运动员在大赛前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为接下来比赛中运动员的机能恢复和营养补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江苏男子手球运动员,共14名,其中3名为守门员,年龄26.08±1.4岁,身高195±6.02cm,体重93±4.5kg。监测期间,从7月18日~8月12日的训练安排是上午一般力量训练1h、专项力量训练0.5h,下午专项场地训练1.5h,主要训练内容为传接球和射门练习,中间休息2~3次,5min/次;8月13~19日,进行对抗比赛,比赛隔天1场,共4场。非比赛时间进行一般专项场地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传接球、射门和10min左右的5对5对抗训练。分别于7月18日、8月5日、12日和20日晨7:30,采集运动员空腹静脉血2m1,取0.5ml置于EDTA抗凝管用于血常规测试,剩余1.5ml血样分0.5m1和1.0ml分别置于普通一次性试管,用于测试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和血睾酮(T)、皮质醇(C)。血常规采用迈瑞叁分类血球仪测试,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BU、CK采用意大利产minila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试剂分别为北京中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U试剂盒和CK试剂盒;T、C采用美国产贝克曼库尔特化学发光仪测试,试剂为原厂配套。每次测试前,均对测试仪器进行了质控测试。对测试所得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数据通过onesimplek-s检验,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结果:在赛前训练期间,男手运动员的白细胞(wbc)在训练中期略有下降(7月18日、8月5日、12日和20日wbc结果分别为5.70±0.99、5.20±1.14、5.29±0.68、6.41±1.32,单位×10~9/L),但与7月18日的结果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红蛋白(Hb)在开始阶段降低非常显着(P<0.01),两周后即恢复原有水平(P>0.05)(7月18日、8月5日、12日和20日Hb结果分别为156±7.88、146±6.19、154±6.96、155±7.52,单位g/L);BU在训练开始阶段显着降低(P<0.05),后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P>0.05),CK在前阶段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只是经过4场教学比赛后,运动员的CK升高非常显着(P<0.01)(7月18日、8月5日、12日和20日BU结果分别为5.90±0.69、5.08±0.85、5.92±0.72、6.18±1.21,单位mmol/L;CK结果分别为164±63.15、175±54.05、184±60.25、457±253.39,单位U/L)。T/C在开始阶段上升显着(p<0.05),后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P>0.05)(7月18日、8月5日、12日和20日T/C结果分别为29.32±8.55、39.46±14.06、38.77±18.36、30.85±10.27)。比赛前后运动员的wbc、CK、T/C差异显着(P<0.05)。结论:①赛前训练期间,手球运动员wbc有下降趋势,但不显着。②赛前训练前期,手球运动员的Hb下降、T/C上升均显着。③教学比赛对手球运动员CK升高影响非常显着,对运动员T/C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8-11)

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单次、多次加压训练与传统增肌训练,对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与肌肉合成、分解相关的部分激素和生物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8名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按照年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加压(下肢加压,加压带宽度5 cm,压力值:着装压45 mmHg,训练压200 mmHg)下完成每周3次的深蹲、硬拉、负重剪蹲和推雪橇车前行练习,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训练方式训练。分别在首次训练前晨起(PRE)、训练后即刻(POST-0)、训练后次日晨(POST-1d)和连续训练两周后晨起(POST-14d)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睾酮、皮质醇、胰岛素、HGH、MSTN及IGF-1、IL-6、NOS等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1)HGH:与PRE相比(下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OST-0分别上升962.2%(P<0.01)和568.2%(P<0.01),组间比较P<0.05;在POST-1d分别上升14.3%和0.3%;在POST-14d分别升高16.6%和8.7%。2)IGF-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OST-0分别升高2.6%(P<0.05)和下降3.8%,在POST-1d分别下降2.7%和1.2%;在POST-14d分别下降1.6%和7.2%(P<0.01)。3)NOS:实验组在POST-0上升5.8%、POST-1d下降3.7%(P<0.01),而对照组为持续下降1.3%和7.4%,在POST-0,组间比较P<0.05;在POST-14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下降11.8%(P<0.01)和16.3%(P<0.01)。4)睾酮: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OST-0分别下降30.9%和35.3%;在POST-1d分别下降7.3%和9.7%;在POST-14d分别下降1.3%和5.6%,组间比较P<0.05。结论:对于竞技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与传统增肌训练相比,加压训练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与肌肉合成相关的NOS、HGH等激素和生物活性因子的良性变化,且由于负荷相对较小,加压训练更有利于竞技状态的保持。加压训练值得在高水平运动队中推广和应用。为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进行加压训练同样需要随着机体的适应而调整个体的训练压力和训练负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波,李志远,魏文哲,赵之光,陈冲.高水平男子手球运动员下肢加压力量训练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

[2].赵之光,程金娜,魏文哲,孙科,王明波.加压训练和传统增肌训练对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部分激素及生物活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9

[3].李志远,赵之光,王明波,陈冲,魏文哲.4周加压训练对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成分和最大力量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9

[4].王俊森,刘书勇,张智伟.我国青年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18

[5].周小坚.优秀青少年男子手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VO_2max)水平的研究[J].文存阅刊.2018

[6].郑永利.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分析及伤后康复措施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7].张莉,林丽雅.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赛前专项训练的监控及效果评价[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8].张莉,林丽雅.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

[9].娄海波,张泉.江苏省男子手球运动员损伤调查分析[J].运动.2014

[10].顾建仁.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赛前训练部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C].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标签:;  ;  ;  ;  

男子手球运动员论文-王明波,李志远,魏文哲,赵之光,陈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