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害论文-刘琼,刘霞,贲定严,何伟,刘迈兰

针刺伤害论文-刘琼,刘霞,贲定严,何伟,刘迈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伤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刺,热灸,肥大细胞,伤害性神经肽

针刺伤害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刘霞,贲定严,何伟,刘迈兰[1](2017)在《针刺与热灸不同刺激手法对小鼠足叁里穴区皮肤肥大细胞和伤害性神经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与热灸不同刺激方式对小鼠足叁里局部穴区启动物质,如:肥大细胞、5-羟色胺、组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组、热灸组,每组5只;雄性TRPV1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组、热灸组,每组5只,用于免疫荧光检测。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试验,采用针灸针,给予C57BL/6针刺组与TRPV1-/-针刺组,手刺足叁里刺激,持续时间5min;采用热灸仪,给予C57BL/6热灸组与TRPV1-/-热灸组,足叁里温热刺激,持续时间30min。分析针刺与热灸前后对C57BL/6及TRPV1-/-小鼠足叁里穴区皮肤MC、5-HT、HA、CGRP、SP、VR1的表达。结果:与C57BL/6空白组相比,C57BL/6小鼠针刺组与热灸组足叁里穴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同时存在肥大细胞聚集及脱颗粒现象,而热灸组脱颗粒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与TRPV1基因敲除小鼠空白组相比,TRPV1-/-小鼠针刺组与热灸组足叁里穴区肥大细胞数量有增多,针刺组肥大细胞聚集明显,而热灸组以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为主要表现;但均明显低于C57BL/6小鼠组针刺与热灸后(P<0.05)。与C57BL/6小鼠、TRPV1基因敲除小鼠空白组对比,针刺与热灸C57BL/6小鼠、TRPV1基因敲除小鼠足叁里可以促进穴区局部皮肤5-HT和HA释放,并向血管周围聚集;同时使伤害性神经肽CGRP、SP、VR1阳性纤维表达升高,并向血管及毛囊周围聚集(P<0.05)。而TRPV1基因敲除小鼠5-HT、HA、CGRP、SP、VR1表达较C57BL/6小鼠相对较少,尤其VR1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与热灸起效关键是引起穴区局部皮肤相关化学物质高表达,激活皮肤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通过神经递质传导至中枢,在由中枢调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然后针刺与热灸属于两种不同刺激方法,所以对穴区局部化学物质的表达存在差异,热灸后局部化学物质主要聚集在表皮下,范围广;针刺后局部化学物质主要聚集在真皮或皮下组织中,范围窄。(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1)

潘玲,宁小玲,林芳[2](2017)在《实习护士岗前模拟训练预防针刺伤害发生率的实践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实习护士岗前模拟训练预防针刺伤害发生率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我院102名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7月~2015年4月51名为对照组,接受岗前理论培训进行针刺伤的预防,以2015年7月~2016年4月51名为研究组,于以往岗前理论培训中加入岗前模拟训练,对比2组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率、正确处理率。结果:研究组针刺伤总发生率为9.80%,明显低于对照组31.37%(P<0.05),且正确处理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岗前模拟训练能显着降低实习护士针刺伤害发生率,且在针刺伤发生后采取合理处理措施,获得良好预防效果。(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梁荣,刘剑[3](2017)在《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护士针刺伤害现状及防护知识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本院护理人员锐器伤现状进行调查,为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以及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本院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被调查的307名临床护士中,231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5.2%,其发生针刺伤415次,发生密度1.27次/(人·年),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主要是整理用过的针头及注射器(22.17%)、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17.83%)。锐器伤涉及的主要医疗器具是一次性注射器(42.89%),以普通病房为主(24.82%)。不同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于防护知识的方方面面的掌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01),护理工作年限<1年和>10年的护理人员对做注射治疗需要带手套的相关知识相对缺乏,而对于血源性疾病针刺伤暴露后的预防措施,低年资护理人员具备较完备的知识,说明低年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较高年资护理人员丰富。结论临床护士面临针刺伤职业危险,防护意识淡薄,应强化"标准预防"理念的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完善操作规程并规范操作行为,减少临床护士针刺伤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7年01期)

吴美玲[4](2016)在《伤害性神经肽与肥大细胞在针刺穴位中的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穴位是针刺疗法的作用点也是起效的的关键点,从《内经》定穴开始,医家不断研究穴位。从以前的穴位功能到六十年代的解剖结构及组织结构,到现代的穴位动态的网络作用。从神经、血管、组织液、肌肉、结缔组织到细胞、因子,分子、神经肽,到底穴位下什么物质起到治病效果呢?这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点,第一:穴位之间是否有共性,其共性来源于何处。第二:针刺刺激穴位后,在穴区所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应,使之针刺有疗效,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穴位的组织结构与细胞化学成份一直是针灸界所重视的,以往研究表明穴位解剖结构并没有特异性,故近年来研究者们把目光移向细胞化学成份和动态结构。肥大细胞(mast cell, MC)作为一种普遍的免疫细胞,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表明MC与经络现象密切相关,故可推断MC在穴位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本研究以针刺穴位前后围绕着MC来展开。MC作为一种免疫细胞在针灸过程中通过脱颗粒释放出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防御并发挥治疗作用,但是与其相关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对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更少。为了更好地研究针刺穴位后局部组织相关细胞化学成分变化,我们主要以大鼠”百会”、”叁阴交”、“合谷”穴区作为切入点,使用荧光组化与荧光免疫组化手段结合叁维重建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别对非针刺和针刺后”百会”、”叁阴交”、“合谷”穴区局部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观察对比,从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两方面解析穴位局部的组织细胞化学结构随针刺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叁维观察分析技术对穴位组织细胞化学结构进行立体重建。通过本研究我们不仅探讨了针刺后穴位局部的组织细胞化学特征的变化,而且将为研究穴位结构和功能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穴位功能的动态研究奠定基础。目的:1.运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共聚焦技术、叁维重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揭示不同穴位的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的比较。从小鼠“百会”“胃俞”“中脘”“合谷”等穴区入手观察不同指标: MC、 组织胺(Histamine,HA)、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香草醛亚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1TRPV1,VR1)和P物质(Substance P,SP)。2.运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共聚焦技术、叁维重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揭示针刺对穴区皮肤局部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从“合谷”“百会”“叁阴交”穴区入手观察针刺引起的不同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以正常小鼠及大鼠为实验对象,先剔除穴区毛,针刺一侧穴位叁分钟捻转出针,另一侧作为对照。做完手法之后,将小鼠和大鼠用心脏灌流法使其组织固定,等充分固定后取材,取材部位为针刺部位的穴区皮肤组织及对侧的与其对应的正常组织。取材完成后将组织放在含的4%多聚甲醛的0.1 mol/L PB(pH 7.4)中2h到4h,进行后固定,之后清洗并移至含有25%蔗糖的的0.1 mol/L PB(pH 7.4)用于脱水至组织完全下沉。将脱水后的组织以恒冷箱切片机制成20μm的切片,随后进行染色,染色方法如下:将组织切片分成5组:第一组用MC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鬼笔环肽(Phalloidin)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用于判断MC和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刺后MC的形态改变;第二组用MC结合5-H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共表达;第叁组用MC结合HA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共表达;第四组观察MC和神经纤维末梢SP表达;第五组观察MC和神经纤维末梢CGRP的表达。具体操作如下:1)先用组织化学笔把切片画好圈使组织均包含其内,注意避免接触组织,然后用含3%山血清、0.1 mol/L PB(pH 7.4)和0.5% Triton X-100的封闭液孵育0.5h;2)在第一组切片上加小鼠anti MC Tryptase抗体(1:1000),在第二组同时加小鼠anti MC Tryptase抗体(1:1000)和兔anti 5-HT Serotonin抗体(1:1000),在第叁组切片上同时加小鼠anti MC Tryptase抗体(1:1000)和兔anti HA Serotonin抗体(1:1000),在第四组切片上同时加小鼠anti MC Tryptase抗体(1:1000)和兔anti SP神经纤维抗体(1:1000),在第五组切片上同时加小鼠anti MC Tryptase抗体(1:1000)和兔anti CGRP神经纤维抗体(1:1000)并放置于湿性盒中过夜,抗体的稀释液中含1%山羊血清、0.5% Triton X-100和0.1 mol/L PB(pH 7.4); 3)次日用0.1mol/LPB洗净后,在第一组切片上同时加Alexa 594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小鼠二次抗体(1:500)和Alexa 488荧光素化Phalloidin(1:1000),在第二组切片上同时加Alexa 488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小鼠二次抗体(1:500)和Alexa 594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兔二次抗体(1:500),在第叁组切片上同时加Alexa 488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小鼠二次抗体(1:500)和Alexa 594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兔二次抗体(1:500),在第四组切片上同时加Alexa 488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小鼠二次抗体(1:500)和Alexa 594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兔二次抗体(1:500),在第五组切片上同时加Alexa 488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小鼠二次抗体(1:500)和Alexa 594荧光素化的山羊anti兔二次抗体(1:500),在室温下放置2h后,稀释液成分与上面用的相同;4)经上面操作后的两组组织切片用0.1mol/LPB清洗3次后,再用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1:500000)复染,约6 min,再次清洗,然后以稀释度(1:1)的甘油溶液加盖封片。从二抗开始实验要求避光处理。处理完成的组织切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记录结果并拍摄留存。记录图像时设置和检测指标免疫组化二抗时符合的光谱频段,同时设置不同通道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趋于统一。10X镜下记录的照片拍摄方式为单层扫描,分辨率(Aspect Ratio)设为1024by,井深(CA)设为152μm;40X及以上倍数的照片记录模式为多层扫描叁维复合成像,(Aspect Ratio)设为640by,井深(CA)设为80μm,步进(StepSize)设为1.5μm,每张图片依据指标表达情况复合10-15张重建复合形态。部分实验图片采用Imaris7.6.2软件进一步叁维重建、渲染编辑以及图像分析。结果:1.不同穴位的组织细胞化学成分比较:经过正常小鼠“百会”“胃俞”“中脘”以及“合谷”等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相关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Phalloidin标记的血管样结构、5-HT以及HA在各穴区均有表达,然而在各个穴区存在着量的差异。采用免疫双标记法标记观察了小鼠百会穴区5-HT和MC或者5-HT和HA的共表达,在正常百会穴区存在5-HT、HA和形态完整的MC,主要分布在真皮下,MC和HA均与5-HT共表达。同样使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记录了CGRP和SP或者CGRP和VR1的双标情况,于对照组的合谷穴皮下我们也观察到了SP、VR1和CGRP阳性标记的神经纤维位于皮下。另外可观察到一些神经纤维向表皮延伸的现象。2.针刺引起穴区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的改变:采用免疫标记法标记观察了”百会”、”叁阴交”、“合谷”穴区5-HT、HA以及类胰蛋白酶(Tryptase)阳性表达的MC,在正常”百会”、”叁阴交”、“合谷”穴位局部皮肤组织中同样存在HA、5-HT以及静息状态下的MC,经过针刺干预,MC呈汇聚状态分布并伴随脱颗粒现象发生,脱出的样物质聚集在其周围而且数量明显增多,5-HT及HA数目增多聚集。在正常的合谷穴区有少量的SP和CGRP标记的阳性神经纤维,针刺后这两种神经肽在神经纤维的表达增加;正常”百会”、”叁阴交”、“合谷”穴区真皮下层和皮下组织中的血管周围存在一定数量的MC,部分呈HA、5-HT阳性表达;针刺后,MC向针刺部位聚集伴有脱颗粒,胞体及其脱颗粒同时呈HA、5-HT阳性表达。结论:1小鼠“百会”“胃俞”“中脘”“合谷”穴位的组织细胞化学成分比较:各个穴位局部的组织构架相同,其中分布的细胞以及神经化学成分也无差异,这些或许为不同穴位产生共性效用的基础,同样也是穴位产生部位普遍性的基础。2.针刺引起大鼠“百会”“叁阴交”“合谷”穴区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的改变:穴区未发现有特异性的组织构架差异,然而针刺能够对其局部皮肤组织中相关细胞化学成分起到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6-05-19)

张蒙[5](2016)在《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系统在针刺抑制伤害性刺激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伤害性刺激的镇痛效应差异,探讨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系统是否参与了电针的镇痛效应。方法:以人体和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四部分实验。动物行为学实验,用1mA、3mA电针强度电针针刺正常清醒大鼠两侧足叁里,观察针刺前后的机械刺激诱导的缩足反射。动物C-纤维反射实验,电刺激左侧腓神经皮肤感受野测得能诱发出股二头肌肌电(E MG)的Aδ,C-纤维反射阈值。以1.2倍C-纤维反射的阈值强度作为检验刺激,分别以不同强度,电针记录电极同侧、对侧足叁里,记录电针前后0-5min检验刺激诱发的EMG变化。人体dQST试验挑选符合条件的10名知情健康志愿者入组为受试者,应用温度感觉分析仪给予左侧大鱼际一个4s47℃热灸的检验刺激,记录1min电针的条件刺激对检验刺激的影响。受试者分别在电针前及电针开始后30s,1min,1min30s和2min给出疼痛评分VAS值,分析不同强度电针前后VAS值的变化。人体RⅢ反射试验,给予左侧腓肠神经刺激,得出诱发股二头肌肌电的RⅢ反射阈值,并且以1.2倍的RⅢ反射阈值作检验刺激,分别以不同强度电针两侧足叁里,并记录电针前及电针结束后0-5min诱发EMG的变化。结果:(1)动物行为学实验结果与人体dQST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动物行为学实验,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潜伏期是13.04±3.09(s)。阈值是13.28±3.02(g)。两种强度针刺后,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潜伏期和阈值均升高(p<0.05,n=10)。人体dQST试验,受试者疼痛评分VAS平均值是61.5±8.1。电针结束后,受试者疼痛评分VAS值降低,耐痛值增高(p<0.05,n=10)。且电针强度越大,大鼠和人体痛阈越高。(2)动物c-纤维反射实验和人体RⅢ反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C-纤维反射实验测得10只正常SD大鼠发生Aδ反射的阈值刺激(TAδ)为0.54±0.23mA,C-纤维反射的阈值刺激(Tc)为2.92±0.39mA。Tc、2Tc强度电针对侧足叁里,在针刺结束后1min内,1.2Tc引起C反射反应的EMG减少,而0.8Ta强度电针对C反射反应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人体RⅢ反射试验测得10名受试者诱发出RⅢ反射的阈值刺激(TrⅢ)是7.95±1.8mA,电针强度增加,对EMG的抑制效果增强。结论:条件刺激对检验刺激的抑制效应随着电针强度的增大而增强,抑制时间随着电针强度的增大而延长。因此条件刺激作为可控参数,是决定针刺镇痛的关键因素之一。引起C-纤维反射的电针强度,抑制对侧C-纤维反射的EMG反应,起到镇痛的效果。针刺异神经节段支配部位所诱导的全身性镇痛效果,弥漫性伤害性抑制控制(DNIC)参与了针刺异神经节段部位的全身性镇痛作用,也可能有其他的镇痛机制参与。(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4-01)

刘彦雪,王桂英,王艳丽[6](2009)在《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危险性调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害情况、影响因素、暴露危害类型及其危险度,提出护理人员针刺伤害职业危险度管理措施。方法问卷调查工龄大于1年的护理人员200例,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针刺伤害发生情况,统计针刺伤害影响因素。结果临床护师1年内针刺伤害危险率为69.1%,针刺伤害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主要见于外科和手术室,其发生率分别为73.4%。结论护理人员为针刺伤害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影响护理人员针刺伤害的因素主要有管理、教育、身心状态、措施等;针对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危害情况建议加强针刺伤害安全管理和教育,采取普及性预防等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09年20期)

曹慧娟[7](2009)在《刑侦与法律专家答问》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17日,自治区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霍炬、新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靖就当日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4名被告人针刺伤害群众案件相关情况回答了的提问。 :请将涉案4名犯罪嫌疑人情况做一介绍。(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09-09-18)

关俏俏[8](2009)在《新疆通报打击防范针刺伤害群众案件工作进展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5日电 (关俏俏)15日17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公安厅、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通报了打击防范针刺伤害群众案件的工作情况。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副局长张军介绍了部分犯罪嫌疑人已交代的案件:(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09-09-16)

曹志恒[9](2009)在《乌鲁木齐公开宣判两起针刺伤害群众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2日电(曹志恒)12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两起针刺伤害群众和以针刺伤害相威胁劫取他人财物案件,并作出一审判决。依力盘·伊力哈木被以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木乎塔尔江·吐尔迪被以(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09-09-13)

王书林,廖晓萍[10](2009)在《乌鲁木齐两起针刺伤害群众案宣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乌鲁木齐9月12日电 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两起针刺伤害群众和以针刺伤害相威胁劫取他人财物案件,并作出一审判决。依力盘·伊力哈木被以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木乎塔尔江·吐尔迪(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09-09-13)

针刺伤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实习护士岗前模拟训练预防针刺伤害发生率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我院102名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7月~2015年4月51名为对照组,接受岗前理论培训进行针刺伤的预防,以2015年7月~2016年4月51名为研究组,于以往岗前理论培训中加入岗前模拟训练,对比2组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率、正确处理率。结果:研究组针刺伤总发生率为9.80%,明显低于对照组31.37%(P<0.05),且正确处理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岗前模拟训练能显着降低实习护士针刺伤害发生率,且在针刺伤发生后采取合理处理措施,获得良好预防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伤害论文参考文献

[1].刘琼,刘霞,贲定严,何伟,刘迈兰.针刺与热灸不同刺激手法对小鼠足叁里穴区皮肤肥大细胞和伤害性神经肽表达的影响[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2].潘玲,宁小玲,林芳.实习护士岗前模拟训练预防针刺伤害发生率的实践效果[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

[3].梁荣,刘剑.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护士针刺伤害现状及防护知识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

[4].吴美玲.伤害性神经肽与肥大细胞在针刺穴位中的应答[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5].张蒙.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系统在针刺抑制伤害性刺激中的作用[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6

[6].刘彦雪,王桂英,王艳丽.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危险性调查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9

[7].曹慧娟.刑侦与法律专家答问[N].新疆日报(汉).2009

[8].关俏俏.新疆通报打击防范针刺伤害群众案件工作进展情况[N].人民日报.2009

[9].曹志恒.乌鲁木齐公开宣判两起针刺伤害群众案[N].新华每日电讯.2009

[10].王书林,廖晓萍.乌鲁木齐两起针刺伤害群众案宣判[N].人民法院报.2009

标签:;  ;  ;  ;  

针刺伤害论文-刘琼,刘霞,贲定严,何伟,刘迈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