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祥李端午(江西省永丰县中医院骨科331500)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91-02
锁骨骨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多发骨折,其中严重粉碎型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常导致畸形和或骨不连,而影响肩部外观和功能,因此常需手术治疗;严重粉碎型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而所选用的内固定的种类多样,包括克氏针、记忆钛金、钢板内固定以及张力带内固定。我们采用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此类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经验体会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通过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明确诊断。X线检查包括患侧锁骨的正轴位,CT三维重建来了解碎片的块数及碎片大致位置和方向。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1岁;新鲜型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2例;19例闭合性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骨折位置全部在锁骨中外1/3,CT重建显示骨折碎片均不少于4.-5块。
1.2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臂丛麻生效后,取仰卧体位,患肩稍垫高,以骨折断端为中心于锁骨前上方作“S”型切口,根据骨折线断端情况做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及锁骨骨膜,手术技巧:因为锁骨内侧肌肉覆盖少,于皮下容易触摸到,先从内侧断端找到骨头,依次向外侧切开骨膜,取出中间骨碎片,保存好,找到断端外侧行骨膜下剥离,减少出血,电刀彻底止血,取出来断端骨碎片从远骨折端拼凑,中间用可吸收缝线双重缝扎捆绑,而且捆绑二节,值得注意的是:缝绑时一定要缝到锁骨前侧少许骨膜,防止缝线左右移位,减少骨块松动脱落。然后,用同样方法拼凑近侧骨折端,捆绑二节,检查比较牢靠后,如果中间还有碎片用同样方法缝扎捆绑,使其锁骨有一大致比较完整牢靠的锁骨外形,然后用解剖型锁骨钢板,并根据外形及骨折线长度选择钢板(钢板的远近端要求超过断端3孔),钢板放置锁骨上侧,上好远近端各3枚螺钉,中间看情况选择个别螺钉,大块碎片可用螺钉固定,见固定牢固后,依次缝合切口,伤口术后6小时沙包加压,防止血肿形成。
2.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3-12个月,平均8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断钉断板及骨不连、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也未出现术后感染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3.讨论
粉碎性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时,切开皮肤后,复位及暂时固定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主要是既往的手术方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通过大致复位,上钢板固定,骨碎片基本都是植骨放在断端旁边,导致复位不理想,骨折线分离较大,容易造成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最终手术失败;第二,通过钢丝捆扎二节,但最大缺点是,两节钢丝容易滑动,固定不牢靠,还有钢板固定后,钢丝必须取出,即使不取出容易导致电解反应明显,导致感染可能;第三,通过大小合适的克氏针当做锁骨髓内针复位法,先自骨折远端髓腔钻入从锁骨肩峰端穿出,然后再顺行打入近断端髓腔,取中央骨碎片拼凑完整,缝线捆扎,此方法缺点是:骨碎片拼凑不平整,容易受克氏针影响。上钢板打螺钉捆难,容易打到克氏针,也就延长手术时间。再则拔除克氏针后断端骨碎片容易松动变形,影响复位效果。
我们本组病例所采用的缝合技术,使用粗的可吸收缝线,有力,3个月后容易吸收,而且排斥反应少。两侧断端拼凑骨碎片缝扎两节,环捆两圈后打结则相对牢固,缝扎时带到锁骨前下面少许骨膜,则两个节间则不容易滑动,固定比较牢靠有效,其骨碎片拼凑完整性较好,断端间间隙通过患肩外侧向内侧推挤上钢板达到良好作用。术后拍片基本看不到骨折间隙,减少了手术时间。
术中值得注意问题:1.按照两侧断端以外能打到3颗以上螺钉做切口长度。2.深筋膜以下切开应按照从近端到远端,因为内侧端在皮下基本能触摸到,能更好找到远折断。3.取碎片时宜轻柔粗暴,防止碎片刺入锁骨下面的神经及血管。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伤。4.术中要选择较粗的可吸收缝线,其排斥反应少,打结较牢靠,固定后不用取出,自行吸收等优点。5.出现臂丛神经受挤压或损伤的应该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必要时行臂丛神经及血管探查及修复。6.骨碎片拼凑应该按照原来骨型状复位好7..捆绑骨碎片是要求连续打两圈,而且环扎两端,这样的节更牢固有效,8..缝扎碎片时,必须缝到骨膜前下少许骨膜组织,这样两次环扎不会移动导致滑脱松动。9.上好钢板后,如果骨折断端出现变形松动,仍可用可吸收缝线捆绑到钢板上进行加固,也可用螺钉加固较大的骨碎片10.术后用2Kg沙包压迫切口止血6小时,防止切口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威海,克氏针加针尾钢丝固定治疗锁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4.12(6):49.
[2]廖军,克氏针加针尾圈螺钉固定治疗锁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8.02(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