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热温度论文-刘再进,任书明,宫汝华,李青

再加热温度论文-刘再进,任书明,宫汝华,李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加热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铝玻璃,化学强化,再加热,应力松驰

再加热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再进,任书明,宫汝华,李青[1](2018)在《化学强化后玻璃应力松驰与再加热温度的对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铝玻璃通过化学强化后,获得一定的表面应力(CS)和应力层深度(DOL),当它被再次加热(或退火)时,其表面的应力会产生松驰现象,松驰程度与加热温度及玻璃本身的黏温特性有着对应关系;当加热温度达到玻璃自身的转变点(T_g)温度时,应力松驰达到极限,即玻璃表面应力被全部松驰,CS、DOL值回到零。(本文来源于《玻璃》期刊2018年03期)

秦芳诚,李永堂[2](2016)在《辗后再加热温度对25Mn钢环件组织及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5Mn钢铸坯辗扩后环件进行不同温度的再加热,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以及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晶粒取向差角分布、织构演化过程和拉伸与冲击试样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升高,晶粒尺寸增大趋势明显,660℃时大约2/3的晶粒平均直径为16~28μm,但基本呈正态分布特征;高温条件下,亚晶界通过回复作用不断吸收位错,晶界取向差角向大角度晶界迁移的比例增加。反极图结果表明织构形态主要为{001}<110>,600℃时织构强度高,伴有{112}<110>组分织构;随着再加热温度升高织构强度明显减弱。所测定试样力学性能均较高,拉伸断口韧窝明显,且在660℃时韧窝直径大、塑性最好,断面收缩率达到了58.3%,呈韧窝断裂形式。冲击试样断口具有少量解理平台和撕裂棱。(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丹[3](2014)在《铌微合金化钢筋再加热温度及热变形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00MPa级抗震钢筋是一种节约、高效的新型建筑材料。它具有安全储备量大、抗震性能好、强度高、延性好等特点,适合应用于潜在地震强度级别高的中高层建筑结构。在钢筋的传统生产过程中,铸坯的再加热制度和热轧工艺参数的控制是轧制阶段的关键环节,前者直接影响轧前的原始奥氏体组织状态和所加入微合金元素的固溶情况,后者影响到轧制过程中奥氏体再结晶晶粒尺寸以及轧机的负荷。因此,很有必要对再加热制度和热轧工艺参数进行实验室研究,同时也可为实际生产铌微合金化高强抗震钢筋奠定基础。本文以叁种不同铌含量(Nb=0.014%,0.027%,0.036%)的钢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处理实验,研究不同再加热温度对试验钢奥氏体化的影响;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变形温度、应变速率等工艺参数对试验钢单道次和双道次热变形行为及组织的影响,并分析铌含量的影响。再加热温度对试验钢奥氏体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150~1250℃范围内,试验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0.014Nb钢的最佳再加热温度在1175℃-1200℃范围;0.027Nb钢和0.036Nb钢的最佳再加热温度都在1200~1225℃内。在铌含量为0.014~0.036%范围内,同温度下的奥氏体晶粒随着钢中铌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当再加热温度高于1200℃,0.036Nb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与0.027Nb钢的相差不大。0.027Nb钢单道次热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变形温度为950~1100℃,应变速率为0.01-10s-1的条件下,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应变速率的降低,试验钢的变形抗力逐渐降低,RTT曲线表明,变形温度越低越不易发生动态再结晶,0.027Nb试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为389.52kJ/mol,Z参数与流变应力的关系为:ln Z=5.4516ln[sinh(0.00852σ)]+33.41,热变形方程为:ε=1.200×1015[sinh(0.00852σ)]5.4516exp(-389520/RT)。叁种试验钢双道次热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铌含量对奥氏体再结晶晶粒的影响与变形温度有关,当变形温度低于1000℃,铌的细化晶粒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当变形温度超过1025℃后,钢中铌含量越高,奥氏体晶粒越细小,说明铌阻止了奥氏体晶粒长大。0.014Nb钢的最佳变形温度为980℃,0.027Nb和0.036Nb钢最佳变形温度为1025℃。(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杨颖,侯华兴,马玉璞,谷春阳[4](2008)在《再加热温度对含Nb,Ti钢第二相粒子固溶及晶粒长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萃取复型分析技术,对高Ti含Nb钢中第二相粒子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固溶情况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加热温度低于1 180℃时,钢中Nb、Ti含量随温度升高显着增加。Nb、Ti固溶量分别在1 210℃和1 180℃以上趋于稳定;再加热温度在800~1 100℃时,以尺寸小于30 nm、分布较均匀的小粒子为主,呈球形,奥氏体晶粒尺寸在30μm以下。再加热温度在1 180~1 210℃时,第二相粒子数量减少,尺寸多在100~200 nm之间,形态多为立方形和球形,奥氏体晶粒尺寸略微增加。随着再加热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析出粒子数量迅速下降,尺寸多为大于200 nm的方形粒子,此时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至100μm以上;析出粒子组成均为Nb、Ti复合的碳氮化物,其Nb/Ti原子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试验钢的晶粒粗化温度为1 210℃,确定实际加热温度为1 180~1 210℃。(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赵洪运,王国栋,刘相华,杜林秀[5](2005)在《再加热温度对400MPa级超级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4 0 0MPa级超级钢试样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保温 5min ,并分别进行空冷和水冷 ,然后进行组织分析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 :空冷条件下 ,随加热温度的增加 ,晶粒长大严重 ,力学性能明显下降 ;而在 80 0℃时不仅珠光体发生了明显的球化 ,其强度和硬度值下降也最为明显。水冷条件下 ,70 0℃以前 ,其组织和性能与空冷条件下基本相同 ;80 0℃时珠光体不仅没有发生明显的球化 ,而且其强度和硬度值还有所提高 ;90 0℃以后出现明显淬火组织 ,力学性能也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05年02期)

彦卿[6](1987)在《用分析电镜研究再加热温度对微合金化HSLA钢中析出相的成分和大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合金化的高强度低合金钢中含有重量百分数为0.01~0.1的Nb、V、Ti,这些元素在钢中形成2~200nm的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析出相的大小、分布以及元素成分和钢的机械性能直接相关。带有X射线能谱仪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一般称为分析电镜)是研究细小析出相的有力工具。通过改变加热温度,研究析出相的尺寸和成分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析出相的热稳定性,使我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微化金化元素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总院学报》期刊1987年03期)

再加热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5Mn钢铸坯辗扩后环件进行不同温度的再加热,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以及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晶粒取向差角分布、织构演化过程和拉伸与冲击试样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升高,晶粒尺寸增大趋势明显,660℃时大约2/3的晶粒平均直径为16~28μm,但基本呈正态分布特征;高温条件下,亚晶界通过回复作用不断吸收位错,晶界取向差角向大角度晶界迁移的比例增加。反极图结果表明织构形态主要为{001}<110>,600℃时织构强度高,伴有{112}<110>组分织构;随着再加热温度升高织构强度明显减弱。所测定试样力学性能均较高,拉伸断口韧窝明显,且在660℃时韧窝直径大、塑性最好,断面收缩率达到了58.3%,呈韧窝断裂形式。冲击试样断口具有少量解理平台和撕裂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加热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再进,任书明,宫汝华,李青.化学强化后玻璃应力松驰与再加热温度的对应关系[J].玻璃.2018

[2].秦芳诚,李永堂.辗后再加热温度对25Mn钢环件组织及织构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

[3].李丹.铌微合金化钢筋再加热温度及热变形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4].杨颖,侯华兴,马玉璞,谷春阳.再加热温度对含Nb,Ti钢第二相粒子固溶及晶粒长大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8

[5].赵洪运,王国栋,刘相华,杜林秀.再加热温度对400MPa级超级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5

[6].彦卿.用分析电镜研究再加热温度对微合金化HSLA钢中析出相的成分和大小的影响[J].钢铁研究总院学报.1987

标签:;  ;  ;  ;  

再加热温度论文-刘再进,任书明,宫汝华,李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