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热感觉论文-李威,张吉礼,赵天怡

人体热感觉论文-李威,张吉礼,赵天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热感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穿戴传感,人体热感觉,室内温度,优化调控

人体热感觉论文文献综述

李威,张吉礼,赵天怡[1](2019)在《基于人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室内温度优化调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空调末端设备的运行调控方法与用户实际热感觉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人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室内温度优化调控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用户生理参数并预测实时热感觉,然后将热感觉添加到室内环境控制回路中优化室内温度设定值。为研究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夏季工况下采用基于人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控制方法和基于温度设定值的控制方法时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并从控制效果、用户满意度及空调能耗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基于人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控制方法时,室内热环境控制稳定性好,用户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度高,采用该方法比采用基于设定值的控制方法可减少约13.8%的空调系统日耗电量。(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11期)

季泰,杨剑,季浏,苏跃红,Saffa,Riffat[2](2018)在《运动中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感觉是人体对自身热状态的主观感知,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受热环境、衣着、新陈代谢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有关人体热感觉的研究目前多见于人体工效学领域,在心理学领域尚未见。因此,利用人体工效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探讨人体热感觉的有关问题对于拓展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平常状态下人体的热感觉,而对于运动中人体热感觉的关注较少。在运动中,人体热感觉是反映机体综合状态的重要心理指标,预测运动中人体的热感觉对于防止运动中出现过度热应激和热损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运动中人体热感觉模型用以预测不同热环境下、不同运动强度中人体的热感觉。具体而言,首先,本研究在原有的热感觉模型Fange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运动中人体新陈代谢速率增大、服装热阻和覆盖率降低、排汗量增大以及呼吸频率加快的特点,修改了原有模型中皮肤温度、服装热阻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将运动中服装覆盖率的变化加入到模型中,建立了适用于运动情境下的运动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并通过计算机Fortran语言对新建立模型及原Fanger模型编程。之后,以健美操(低强度)、羽毛球(中等强度)、篮球(高强度)叁种不同运动强度中共1169名运动参与者为实验对象,先利用智能环境测试仪测量受试者运动中的实际热环境参数(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并与其他已知参数分别代入到两种模型中,分别获取两种模型计算出的预测热感觉值;与此同时利用7级热感觉调查问卷获取运动中人体的实际热感觉值。最后将两种模型计算出的预测热感觉值和实测热感觉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热感觉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证明两种模型的准确度。本研究建立的运动人体热感觉模型如下(PMV为预测热感觉值):PMV=[0.303exp(-0.036M/A)+0.0275]*{M(1-η)-0.408(1.92t_(sk)-25.3-(p_a)/(131.6)-0.49[M(1-η)-50]-0.00268*M(44-(p_a)/(131.6))-0.00145*M(34-t_a)-3.91*10~(-8){0.99μ[(t_(cl)+273)~4-(t_(mr)+273)~4]+(1-μ)[(t_(sk)+273)~4-(t_(mr)+273)~4]}-α_c[1.04*μ(t_(cl)-t_a)+(1-μ)(t_(sk)-t_a)]}通过对新模型的准确度的检验发现:与Fanger模型相比,在大强度的运动中(篮球),新模型与实际热感觉的偏差显着更小(t=11.643,p<0.0001),且与实际热感觉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r_(Fanger)=0.508,r_(新)=0.522);在中等强度的运动中(羽毛球),新模型与实际热感觉的偏差同样显着更小(t=2.196,p<0.05),且与实际热感觉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r_(Fanger)=0.386,r_(新)=0.415);在小强度的运动中(健美操),新模型与实际热感觉的偏差显着更高(t=-4.167,p<0.001),且与实际热感觉的相关系数有所降低(r_(Fanger)=0.394,r_(新)=0.379)。综上:新建立的运动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在中到大强度的运动中对人体热感觉的预测准确度更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程玉莹,唐文宾,朱明坤,徐广林,李佳乐[3](2018)在《基于人体热感觉的新型辐射板节能空调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辐射板节能空调的设计方案。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屏对室内温度信息进行采集与显示,该空调设置4个能够描述当前感觉的调温档位("热"、"较热"、"冷""较冷"),可将信息反馈给单片机,进行温度调节,并在手机APP上进行显示。(本文来源于《智能计算机与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侯松宝[4](2018)在《空气流动对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化的生活让人们呆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就使得室内环境对人体热感觉的研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自然通风和吊扇吹风作为夏季教室常规降温方式,在当前新建的教学建筑设计中却很少见到,原因是对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不够,导致缺乏相关的指导规范。由于实验条件所限,目前得到的室内环境对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普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在进行室内环境对人体热感觉问题研究与探讨时,尽可能多的找出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使实验条件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所得结果就会真实可靠,进而对新建的教学建筑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在已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加入平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及皮肤湿润度等叁个受热环境影响较为显着的生理参数,展开室内环境对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在天津大学环境舱中,组织24名身着典型夏季服装的在校大学生对教室的学习环境进行模拟。在舱内温度26℃、28℃、30℃、32℃,相对湿度为70%时的实验工况下,对这叁个生理参数进行了测试。同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研究吊扇吹风对人体生理、心理方面影响。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人体热感觉,气流可接受度,风速期望等。每种温度工况下选择4种风速,并按照暴露顺序以正交表的方法进行了排列,以消除风速顺序的排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强空气流动可以改善人体的热感觉,降低人体的热感,但并不是气流速度越大越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空气流动速度有一个偏好值。温度相同时,平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及皮肤湿润度都随着风速的增大逐渐下降。但风速相同时,随着温度的增大,生理参数的下降程度逐渐变小。此外,受试者在舱内温度28℃、30℃、32℃时的偏好风速分别为:0.85m/s、1.0m/s、1.2m/s、;远高于ASHRAE标准规定的0.8m/s的限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任雨婷[5](2016)在《工位空调非均匀热环境人体热感觉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热舒适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传统空调相比,工位空调改善了使用者的热舒适性,提高了送风有效性,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其营造了一种非均匀的热环境,目前非均匀环境下人体热反应规律尚不明确,还没有成熟的评价指标。因此,建立非均匀环境下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利用“工位送风局部刺激人体热反应实验”的实验数据,首先分析人体在工位空调非均匀环境下热感觉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环境参数的人体热感觉评价模型。然后分析了非均匀环境头部刺激过程中人体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了非均匀环境下皮肤温度与人体热感觉的关系,给出了头部刺激非均匀环境下人体处于中性状态时皮肤温度范围。最后指出了热感觉评价模型在工位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非均匀环境下人体舒适状态时的环境参数调控范围。等效温度指标将影响人体热感觉的空气温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服装热阻等参数综合为一个指标,因此本文在研究环境参数预测人体热感觉的过程中利用了等效温度指标,简化了环境参数的数量。通过对工位空调非均匀环境下局部等效温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了人体的整体等效温度。建立了等效温度与热感觉的关系,从而得到了非均匀环境系下人体舒适状态的等效温度舒适区。对工位空调头部刺激非均匀热环境下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分析分为非稳态阶段和稳态阶段。利用偏相关分析发现头部刺激非均匀环境非稳态阶段,脸部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与人体的整体热感觉密切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得到了非稳态阶段人体整体热感觉与脸部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的线性关系式。对比利用手背和手指皮肤温度评价人体整体热感觉发现,局部刺激非稳态阶段脸部对整体热感觉的解释能力最大。头部刺激稳态阶段人体平均皮肤温度可以作为一个合理、有效的人体热感觉的生理评价指标。此外,脸部和手部皮肤温度对人体的整体热感觉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空调控制策略,构架了背景温度、刺激温度和刺激风速与整体热感觉的四维模型关系图。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前叁者与整体热感觉的变化关系,确定了工位空调非均匀环境下人体处于舒适区时的环境参数的调控范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陈东洋[6](2015)在《低气压环境下局部气流对人体热感觉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热环境调节是提高人们热舒适体验的一种有效手段。现有热舒适研究中,局部热环境的研究有可变温座椅、工位送风、局部送风等多种形式。目前涉及局部热舒适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常压环境下进行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压力和密度降低,对人体生理反应及热调节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探讨低压环境中局部吹风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本文通过低压环境中的热舒适性实验,研究局部气流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时人体热反应。实验利用高原环境模拟舱,在1.00atm、0.87atm和0.74atm压力条件下,对处于22℃、25℃和28℃环境温度下的受试者进行局部吹风实验;实验中分别对受试者头部、前胸、手部和脚踝四个部位进行等温吹风,局部风速为0.25m/s和0.50m/s。实验中对受试者的局部热感觉、整体热感觉、气流感进行主观问卷投票,同时对受试者核心温度和皮肤温度两个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发现,整体气流感在0.50m/s局部气流范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和风速的增大逐渐增大,吹不同部位时整体气流感差异不大。整体热感觉随着压力的降低和风速的增大均有所降低,环境温度升高时整体热感觉升高,不同部位吹风时整体热感觉有差异但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吹风部位不同时整体热感觉没有显着性差异,环境温度、吹风速度和空气压力对整体热感觉影响显着,并且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压力和局部风速对整体热感觉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各工况下,整体热感觉与气流感均呈负相关关系。对人体温度进行分析发现,环境温度对耳温有显着性影响,并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耳温的波动范围逐渐减小。一定风速下,环境温度不同时随着压力的降低耳温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环境温度和吹风部位对平均皮肤温度有显着性影响(P<0.05),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平均皮肤温度升高;环境温度一定时,头部、手部局部吹风时平均皮肤温度较高,前胸、脚踝局部吹风时平均皮肤温度较低。在偏冷环境下,随着压力的降低平均皮肤温度略有降低,偏热环境下则略有升高。对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感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局部气流作用部位的热感觉和整体热感觉明显减小,并且各局部热感觉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析局部热感觉和整体热感觉之间的权重关系,发现常压环境下各部位的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前胸、头部、脚踝和手部,空气压力降低时,各局部热感觉之间的权重差异减小,其中头部和脚踝的权重受压力影响变化不大,前胸和手部权重受压力影响变化较大,随着压力的降低前胸的影响权重逐渐减小,手部的影响权重则逐渐升高。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对头部、前胸、手部和脚踝进行局部吹风时,基于环境温度、吹风速度和空气压力的整体热感觉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肖卫,刘国丹,李亮,张金程[7](2015)在《变压力环境下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原低气压气候模拟舱模拟不同压力环境,着重研究0.8~1.0atm范围内压力变化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主要从压力的升降方面对热感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100名受试者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热感觉投票值的调查,发现随着压力的降低,热感觉投票值下降,人体感觉越凉;在压力回升的过程中,热感觉投票值上升,人体感觉越暖,结合升降压过程,发现在经历降压过程再回升至常压时,人体热感觉存在滞后.探讨了人体热感觉在升降压过程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因气压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舒适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丁勇花[8](2015)在《基于人体热感觉的服装热舒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有能力来关注自身所处的环境、热感觉和着装状况,因此无论对于基于热舒适条件指导人体着装,还是对于热环境的优化,研究人体-服装-环境的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建筑节能发展。本文主要是在寒冷气候这个大环境下,以西安地区为例,利用现场测试和调查问卷等手段,再经过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空气温湿度、空气流速、人体服装热阻、人体平均热感觉、热舒适指标等相关参数,然后分析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热感觉调节方式。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服装热阻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服装热阻与环境温度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2.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环境平均热感觉MTS与空气温度、服装热阻之间的线性关系。3.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热舒适温度范围和热中性温度,人体感到热舒适时的服装热阻值范围和处于热中性环境时的服装热阻值。4.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人体平均热感觉MTS与空气温度t和服装热阻Rclo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不同季节环境下,人们调节热感觉的方式,着重分析了改变着装这种调节方式,通过增加或减少服装配饰、遮阳、改变服装的开口面积、不同的服装搭配等手段可以较好地调节人体热感觉,计算结果表明:改变±0.1clo的服装热阻值,可以使人体平均热感觉MTS值发生±0.05-±0.44的改变,这对指导人们穿衣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服装热阻与热环境优化、建筑节能的研究有机结合的关键是热力学与服装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从而以人的热感觉为核心,通过对人体着装深入研究,指导热环境优化和建筑节能。(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5-03-22)

郑停全[9](2014)在《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热舒适的研究大多数都还是针对活动水平较低(静坐)的室内环境展开的,而实际生活中办公建筑内的居住者并非一直处于静坐状态。同时,在某些建筑中,如商场、娱乐、车站、候机厅等,人群处于活动水平较高且变化频繁的状态,现有的热舒适研究成果在这些情况下的适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在较高活动水平下,人体的产热和换热等过程与静坐时具有较大的差异,常用的热感觉评价指标和预测模型等均出现了评价不合理或预测值出现较大偏差的现象。因此,在较高活动水平下进行的人体热舒适研究,就不能盲目遵循以往的在静态活动水平下得出的结论,而应该重视活动水平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为了找出在较高活动水平下人体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响应特性,研究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利用实验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数理统计和生理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性及偏凉温度环境下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当人体处于较高活动水平状态时,皮肤温度不再能准确表征人体的热感觉。在活动水平突变后的一段时间里,皮肤温度不能准确表征人体的热感觉,二者出现了相“分离”的现象,这跟人体处于静态时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同。活动水平的变动愈频繁,平均皮温愈难以准确表征人体热感觉的变化。2)对于同等的活动水平的组合及相同的持续时间,人体热感觉对活动水平的渐变减弱比活动水平的渐变增强更敏感。3)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环境温度愈高,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愈小;反之环境温度愈低,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愈大。4)人体处于非静态行为特别是较高活动水平时,PMV模型不再能准确预测人体的热感觉,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距随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亓峰[10](2013)在《低压环境不同代谢水平下人体热感觉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而热环境是影响人体舒适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人体热舒适的研究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室内工作、生活的活动水平由静坐为主的轻度活动,逐步变得多样化,代谢量有了显着增加,由轻度活动增加到了中等、重度活动水平。我国海拔高度大于1000米的陆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0%,并且是世界上高原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另外航空领域也涉及到低气压环境,使得低压领域的人体热舒适日渐的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文结合以上的现状对低压下轻度、中等、重度叁种活动水时的人体热感觉展开了研究。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的热感觉、热舒适、散热量及生理参数会较常压时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人体对热环境的评价,因此热感觉的评价模型也会发生变化。本文在分析以上变量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0.8atm内不同大气压力下不同活动水平的热感觉预测模型。实验中首先通过对大气压力研究范围的细化,探究了人体热感觉、热舒适、皮肤温度及新陈代谢率随压力的变化情况;其次通过增大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设置不同的活动强度,研究了不同大气压力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活动水平时人体热感觉的变化规律。对实测热感觉TSV进行了分析,对比不同活动水平下TSV与PMV,研究TSV与PMV随压力的变化率;从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的角度提出了综合皮肤指标的概念,探讨其热可接受范围。此外,通过分析皮肤温度、出汗感与热感觉的关系,获得了不同大气压力和活动水平时的中性皮肤温度,与前述综合皮肤温度指标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地,对不同大气压力、活动水平和环境温度下人体散热量进行解析、研究显热散热与潜热散热的相对变化,并以(1-Q/M)作为控制变量来研究其与人体热感觉TSV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1)

人体热感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感觉是人体对自身热状态的主观感知,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受热环境、衣着、新陈代谢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有关人体热感觉的研究目前多见于人体工效学领域,在心理学领域尚未见。因此,利用人体工效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探讨人体热感觉的有关问题对于拓展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平常状态下人体的热感觉,而对于运动中人体热感觉的关注较少。在运动中,人体热感觉是反映机体综合状态的重要心理指标,预测运动中人体的热感觉对于防止运动中出现过度热应激和热损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运动中人体热感觉模型用以预测不同热环境下、不同运动强度中人体的热感觉。具体而言,首先,本研究在原有的热感觉模型Fange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运动中人体新陈代谢速率增大、服装热阻和覆盖率降低、排汗量增大以及呼吸频率加快的特点,修改了原有模型中皮肤温度、服装热阻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将运动中服装覆盖率的变化加入到模型中,建立了适用于运动情境下的运动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并通过计算机Fortran语言对新建立模型及原Fanger模型编程。之后,以健美操(低强度)、羽毛球(中等强度)、篮球(高强度)叁种不同运动强度中共1169名运动参与者为实验对象,先利用智能环境测试仪测量受试者运动中的实际热环境参数(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并与其他已知参数分别代入到两种模型中,分别获取两种模型计算出的预测热感觉值;与此同时利用7级热感觉调查问卷获取运动中人体的实际热感觉值。最后将两种模型计算出的预测热感觉值和实测热感觉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热感觉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证明两种模型的准确度。本研究建立的运动人体热感觉模型如下(PMV为预测热感觉值):PMV=[0.303exp(-0.036M/A)+0.0275]*{M(1-η)-0.408(1.92t_(sk)-25.3-(p_a)/(131.6)-0.49[M(1-η)-50]-0.00268*M(44-(p_a)/(131.6))-0.00145*M(34-t_a)-3.91*10~(-8){0.99μ[(t_(cl)+273)~4-(t_(mr)+273)~4]+(1-μ)[(t_(sk)+273)~4-(t_(mr)+273)~4]}-α_c[1.04*μ(t_(cl)-t_a)+(1-μ)(t_(sk)-t_a)]}通过对新模型的准确度的检验发现:与Fanger模型相比,在大强度的运动中(篮球),新模型与实际热感觉的偏差显着更小(t=11.643,p<0.0001),且与实际热感觉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r_(Fanger)=0.508,r_(新)=0.522);在中等强度的运动中(羽毛球),新模型与实际热感觉的偏差同样显着更小(t=2.196,p<0.05),且与实际热感觉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r_(Fanger)=0.386,r_(新)=0.415);在小强度的运动中(健美操),新模型与实际热感觉的偏差显着更高(t=-4.167,p<0.001),且与实际热感觉的相关系数有所降低(r_(Fanger)=0.394,r_(新)=0.379)。综上:新建立的运动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在中到大强度的运动中对人体热感觉的预测准确度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热感觉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威,张吉礼,赵天怡.基于人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室内温度优化调控方法研究[J].暖通空调.2019

[2].季泰,杨剑,季浏,苏跃红,Saffa,Riffat.运动中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程玉莹,唐文宾,朱明坤,徐广林,李佳乐.基于人体热感觉的新型辐射板节能空调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8

[4].侯松宝.空气流动对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8

[5].任雨婷.工位空调非均匀热环境人体热感觉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陈东洋.低气压环境下局部气流对人体热感觉影响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7].肖卫,刘国丹,李亮,张金程.变压力环境下人体热感觉的实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5

[8].丁勇花.基于人体热感觉的服装热舒适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9].郑停全.活动水平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4

[10].亓峰.低压环境不同代谢水平下人体热感觉的探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标签:;  ;  ;  ;  

人体热感觉论文-李威,张吉礼,赵天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