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形态论文-张亮,杨辅,蒋燕,吴兴祥

接头形态论文-张亮,杨辅,蒋燕,吴兴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CAW,T形接头,焊接电弧,熔滴过渡

接头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杨辅,蒋燕,吴兴祥[1](2019)在《FCAW在T形接头焊接中的电弧形态与熔滴过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高速摄像仪器与数字化记录仪采集FCAW-药芯焊丝CO2焊接在小角度坡口T形接头中的焊接电弧、熔滴过渡情况。分析发现,在小角度坡口的T形接头焊接中,焊接电弧由于最低电压原理的作用,其指向性很差,焊接电弧较多发生在坡口两侧的母材与熔滴之间;并且发现无论焊接工艺参数多大,熔滴依旧为短路过渡方式,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焊接电弧的偏转,另一方面由焊接坡口造成空间位置的限制而造成的。本试验结果为焊接过程中所出现的根部未熔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且为更好地解决根部缺陷与制订合适的焊接工艺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孔谅,凌展翔,王泽,王敏,潘华[2](2019)在《镀锌Q&P980钢电阻点焊接头液态金属脆裂纹的形态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某些固态金属或合金与特定的液态金属或合金直接接触时,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会出现强度与延伸率下降,以致提前失效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液态金属脆化.铁与液态锌接触时会出现液态金属脆化.对新一代高强热镀锌Q&P980钢板进行电阻点焊试验之后,在焊接接头表面发现了裂纹,裂纹内充满了锌金属,认为该裂纹的出现是由于点焊过程中镀锌层熔化,在应力的作用下使钢出现了液态金属脆化现象.液态金属脆化裂纹主要分布在电极压痕区的台阶及外周,且具有不同的深度及形态.(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苏允海,艾星宇,宋碧倩[3](2018)在《AZ91磁控A-TIG焊电弧形态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磁场和活性剂对AZ91镁合金焊缝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究相应的作用机理,在A-TIG焊接过程中施加纵向交流磁场,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观察并拍摄电弧运动形态,对焊缝进行硬度、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当磁场电流为1.5 A、磁场频率为50 Hz、焊接电流为80 A、涂覆量为3 mg/cm~2时,焊缝硬度最大值为68.88 HV.在合适的磁场参数和活性剂配比下,电弧挺度最大,电弧收缩明显,此时电弧的搅拌作用致使晶粒显着细化,且析出相Al_(12)Mg_(17)明显增多,这对改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姜兆栋,艾星宇,宋碧倩,苏允海[4](2017)在《磁控A-TIG焊电弧形态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磁场和活性剂对焊接过程和组织性能的影响,在A-TIG焊接过程中施加纵向交流磁场,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观察电弧运动形态,并对焊缝进行硬度、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磁场和活性剂对镁合金焊缝性能及组织的影响规律,并对其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试验表明,磁场和活性剂对电弧形态、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效果,当磁场电流Im=1.5 A,磁场频率f=50 Hz,焊接电流I=80 A,涂覆量Q=3 mg/cm~2时,焊接接头的硬度最大,为HV73.16。在合适的磁场参数和活性剂配比下,电弧挺度最大、电弧收缩明显,此时电弧的搅拌作用致使焊缝组织出现明显的细化现象,且析出相Al12Mg17明显增多,这对改善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王医锋,何晓聪,曾凯,刘福龙[5](2015)在《镀锌钢压印接头热处理后拉剪强度及组织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搭建局部热处理试验装置,对镀锌钢压印接头部位进行火焰淬火处理。然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制备金相试样观察分析经过局部热处理后接头显微组织,并对比热处理前后组织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火焰淬火使接头失效时颈部撕裂程度变大;拉剪强度提高16.7%;经过火焰淬火处理接头部位材料组织呈现为板条状马氏体,该组织较未经过热处理的组织显微硬度提升了12.1%。(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5年05期)

许冰,陈春焕,陈增有,马清波,谢明[6](2013)在《WELDOX960E高强钢MAG焊焊接接头组织形态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拉伸、弯曲、冲击、硬度测试以及金相分析等,对WELDOX960E高强钢MAG焊焊接接头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Union X90焊丝焊接WELDOX960E高强钢时,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其焊缝组织为针状铁素体与少量粒状贝氏体的混合分布;熔合区及粗晶区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少量白色M-A块区;正火区组织为块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珠光体;WELDOX960E高强钢焊接接头硬度值在270~370 HV之间,粗晶区硬度最高,热影响区有轻微软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3年12期)

占小红,辜诚,陈洁,刘红兵,董春林[7](2013)在《Al-Li合金平板对接结构FSW焊接接头组织形态及缺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一代Al-Li合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优化的焊接工艺参数,获得了外观较优的对接接头焊接式样。对接头进行宏观组织和微观组织结构分析,并重点研究焊接接头中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特性,分析了其形成机理。进一步研究了铝锂合金FSW焊接对接接头缺陷,开展了接头无损检测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铝锂合金具有较好的FSW工艺适应性,但同时仍有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S04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期刊2013-10-26)

杨莉,黄传辉[8](2013)在《焊接方法对Q345R和S31803焊接接头组织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MAW和GTAW焊接方法对Q345R和S31803双相不锈钢进行焊接,通过光镜及EDX对接头组织及其特征区的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TAW接头中Q345R侧出现碳迁移,碳迁移微区的Fe3C以颗粒状和链岛状存在;GTAW接头中S31803侧过热区的组织比SMAW接头中粗大,GTAW接头的焊缝中奥氏体比例要明显高于SMAW接头;SMAW、GTAW接头中Q345R侧熔合线附近的"舌状物"均为从母材脱落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3年15期)

郑俊超[9](2013)在《压印接头力学性能研究及微观组织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消耗迅速增长,汽车交通运输产业面临着来自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大量使用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材料替代钢板来制造车身,使汽车车身轻量化已经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连接工艺在连接这些新型轻质材料时面临巨大困难,研究表明,压印连接是一种能够有效连接新型薄板材料的工艺方法。本文以压印连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压印连接工艺过程、接头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形态做了全面研究。目的在于针对压印连接技术的连接机理、承载能力及失效机理,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以建立更为完整的相关知识体系。首先,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分体式下模压印连接工艺过程,并与现有的整体式下模压印过程的模拟相比较,对板料在分体式下模中的流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体式下模模拟得到的颈厚和镶嵌量能更好的与真实试件的变形特征参数相符。随后,提出了一种有效、适用且易于实现的金相试验方法得到了清晰的5052铝合金金相组织图像。采用阳极化覆膜的方法制备试件,利用微分干涉相衬法(DIC)对压印接头进行显微组织形态特征分析,从微观角度观察分析了分体式下模压印连接成形过程中金属流动情况。结果表明,金相试验结果与模拟的流向结果相吻合,压印连接过程整体上并没有改变材料本质特性,但是接头局部区域产生了加工硬化现象。然后,开展了压印连接件静载破坏实验。分析了静载下接头破坏形式,并对压印连接件拉伸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结合在显微尺度下观察到的裂纹形成的主要位置,分析了拉伸过程中裂纹萌生、扩展直至整个压印接头颈部断裂的过程,了解了其破坏原因。同时,对不同预成角度连接件进行了静载破坏试验,得出0°压印接头能够承受的拉伸破坏力最大,预成角越大,能承受的破坏力越小。并结合实验,提出了预测压印接头最大破坏力的公式。最后,在静载破坏试验基础上,对压印连接件在不同载荷水平下进行了疲劳试验,分析了循环载荷下压印接头的破坏形式和疲劳寿命。试验发现,动态载荷下压印接头的疲劳性能很好,钢接头宏观裂纹出现在接头的盲孔边缘,沿垂直于载荷的方向不断延伸,断裂发生在板材的接头处;铝合金压印连接件在每种载荷水平下循环周次均超过200万次。同时,结合试验进行压印接头的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得到的压印连接件的疲劳破坏的形式和位置与试验结果吻合。(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3-01-01)

罗忠兵[10](2011)在《钎焊界面结构形态及对其接头剪切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产品向便携式、高可靠性及无铅环保方向发展,电子封装及其钎焊接头的可靠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剪应力作用下的钎焊凸点力学性能问题已经成为电子器件电路失效的重要原因。其中,钎焊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通常是Cu6Sn5)的结构形态是钎焊接头质量的关键因素。焊点尺寸的减小和Sn基钎料的应用,在增加界面IMC层比例的同时,也凸显了钎料/IMC界面本征行为的不连续性。在实际服役过程中,界面IMC层的演变是复杂的,晶粒会发生粗化,钎料/IMC界面由钎焊状态下的波浪起伏变得更加平直,IMC层内及层间的缺陷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尤其是Cu6Sn5在服役过程中会发生晶体结构转变,转变前后的体积膨胀有可能在界面处形成应力从而恶化接头的力学可靠性。然而到目前为止,界面Cu6Sn5结构转变的基本规律还不清楚,界面形态和缺陷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界面IMC层在接头剪切变形和断裂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因此,研究界面结构形态演变及对其接头剪切行为的影响,对高密度封装无铅互联技术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以Sn-0.7Cu/Cu接头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少量的Ni来改变界面结构,分别研究Cn-Sn界面IMC晶体结构及形态(包括界面厚度、晶粒大小、界面粗糙度、界面缺陷)随时效时间和温度的演变规律;同时采用“叁明治”结构钎焊接头,辅以剪切应变速率和温度的变化,探讨界面演变与剪切行为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XRD研究了Sn-0.7Cu/Cu界面Cu6Sn5的固态结构转变。结果表明:钎焊后空冷的接头经等温时效后,界面η'-Cu6Sn5的时间-温度-形成曲线呈“C”状,时效温度在135-150℃左右时η'相形成所需时间最少,约为3h。当钎焊时的冷却速率降低时,η'相的形成速度减慢。研究同时表明Ni的加入显着抑制了η'相的形成。(2)观察界面IMC的形貌发现,时效后的钎焊接头中界面Cu6Sn5叁叉晶界处有圆形孔洞存在。孔洞数量在钎焊后空冷的Sn-0.7Cu/Cu中最多,在钎焊后炉冷及含Ni的接头中较少。主要原因是:钎焊时助焊剂等造成的气泡易吸附在界面IMC晶界处,从而在时效过程中抑制了Cu6Sn5生长;降低钎焊接头凝固的冷却速率时,气泡有充分的时间逸出:添加少量的Ni后,提高了界面Cu6Sn5晶粒的长径比并加快了其在钎焊过程中的生长,不利于气泡的吸附。(3)研究Cu-Sn界面化合物厚度、形貌、钎料/IMC界面粗糙度等形态演变发现,IMC厚度、晶粒直径随时效时间延长、时效温度升高、冷却速率降低而不断增加。添加少量的Ni以后,Cu3Sn生长受到显着抑制,钎焊及高温时效条件下的Cu6Sn5晶粒得以细化。(4)钎焊接头剪切强度及断裂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钎焊、低应变速率、高剪切实验温度条件下,因钎料/IMC界面力学性能失配,裂纹易在界面IMC附近的钎料基体中形成并扩展,发生韧性断裂,接头剪切强度由钎料基体控制;试样经时效后,界面IMC厚度和晶粒直径的增加降低了IMC自身的断裂韧性,接头倾向于沿界面IMC发生脆性断裂,剪切强度较相同条件下钎料基体强度降低。界面的影响机制为:界面IMC厚度和晶粒大小仅影响断裂类型;界面Cu6Sn5中的缺陷及高弹性模量的界面IMC都会促进脆断的发生;界面Cu6Sn5的固态结构转变和钎料/IMC界面粗糙度影响很小。(5)剪切测试参数对接头剪切行为的影响体现在:随着剪切实验温度由室温降低到-40℃,钎料与IMC之间的弹性模量差值减小,钎料/IMC界面力学失配得到改善,接头更倾向于表现为钎料基体的行为;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钎料与IMC之间的弹性模量差值增加,界面失配严重,倾向于表现为界面IMC的脆断。(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接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某些固态金属或合金与特定的液态金属或合金直接接触时,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会出现强度与延伸率下降,以致提前失效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液态金属脆化.铁与液态锌接触时会出现液态金属脆化.对新一代高强热镀锌Q&P980钢板进行电阻点焊试验之后,在焊接接头表面发现了裂纹,裂纹内充满了锌金属,认为该裂纹的出现是由于点焊过程中镀锌层熔化,在应力的作用下使钢出现了液态金属脆化现象.液态金属脆化裂纹主要分布在电极压痕区的台阶及外周,且具有不同的深度及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头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亮,杨辅,蒋燕,吴兴祥.FCAW在T形接头焊接中的电弧形态与熔滴过渡分析[J].焊接技术.2019

[2].孔谅,凌展翔,王泽,王敏,潘华.镀锌Q&P980钢电阻点焊接头液态金属脆裂纹的形态及分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3].苏允海,艾星宇,宋碧倩.AZ91磁控A-TIG焊电弧形态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8

[4].姜兆栋,艾星宇,宋碧倩,苏允海.磁控A-TIG焊电弧形态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研究[J].焊接技术.2017

[5].王医锋,何晓聪,曾凯,刘福龙.镀锌钢压印接头热处理后拉剪强度及组织形态[J].宇航材料工艺.2015

[6].许冰,陈春焕,陈增有,马清波,谢明.WELDOX960E高强钢MAG焊焊接接头组织形态与力学性能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3

[7].占小红,辜诚,陈洁,刘红兵,董春林.Al-Li合金平板对接结构FSW焊接接头组织形态及缺陷研究[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S04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2013

[8].杨莉,黄传辉.焊接方法对Q345R和S31803焊接接头组织形态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3

[9].郑俊超.压印接头力学性能研究及微观组织形态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3

[10].罗忠兵.钎焊界面结构形态及对其接头剪切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

标签:;  ;  ;  ;  

接头形态论文-张亮,杨辅,蒋燕,吴兴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