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台,佛学研究,省佛教协会,叁谛圆融,僧伽,佛学院,智顗,老和尚,比睿山,佛教宗派
僧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温金玉[1](2019)在《可明长老与天台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19日,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法主老和尚可明长老在天台山国清寺安详示寂,世寿92岁。2月27日,国清寺举行可明长老追思法会。可明长老致力于佛教天台宗僧才的培养,恢复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创(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03-05)
[2](2018)在《常熟佛教与近现代华严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佛教振兴皆有赖于僧伽的培养。近代以来,僧教育即是佛教革新运动的核心。中国佛教界人士对僧教育的探索,深刻地影响着佛教改革事业的格局与发展进程。[1]其中,华严僧教育则代表着近代中国佛教僧教育的开端。有学者称,近代华严学复兴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僧教育,设置华严课程,进行华严教僧的培养。既为弘传华严宗培养僧才,又提高了广大学僧们对华严的整体认识。正是通过贯穿民国时期持续展开的僧教育,使(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8年09期)
学诚[3](2017)在《新时代僧教育的终极使命与现实使命——在中国佛学院“佛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25日)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历史,走出的是一条佛教中国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创新之路。而这条路上的引路人,佛教中国化的精神航标,便是历代的高僧大德。道安、慧远、智顗、玄奘、道宣、惠能、百丈怀海、马祖道一、莲池、蕅益诸大师,以至近代的虚云、印光、弘一、圆瑛、太虚等大师,他们的生命犹如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引擎和心灵风帆,推动着(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7年12期)
俞学明[4](2016)在《新佛教运动与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巨赞法师致力于倡导新佛教运动,他把新佛教运动视做使佛教从最基本的一贯的中心出发、真正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随机说法”。因而,在根本上,新佛教运动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佛教自我更新运动,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佛教教育运动。这个运动试图通过僧材的培养、僧制的重建、教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6-09-06)
谢玉莲[5](2016)在《云南傣族传统寺僧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传佛教主要盛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也传播到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那里的傣族全民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傣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被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佛教对傣族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其主要的影响是在傣族教育方面。历史上,傣族社会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基本上是由寺院来承担,包括文字、文学、道德、法律、艺术、医学、历法和建筑等的教育,几乎取代了世俗教育,曾一度成为傣族社会中唯一的教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也由寺院来规范,可见傣族地区的佛寺承担了傣族教育的重任:傣族群众在佛寺里接受教育,学习傣族文字、掌握民族文化。因此,在傣族心目中男子到佛寺接受教育,有一段僧侣生活的经历,是被认为是有教养、有文化的人的。他们在佛寺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而且要遵守佛寺戒律,这对他们的未来是有启迪和启发意义的。因此,可以说寺僧教育是傣族人民最初的社会教育,人们由此逐步懂得了伦理道德,成为社会上的人,是傣族男子必经的“成年礼”。现在,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寺僧教育虽然存在,但其主体地位却发生了改变,即由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教育主体转变为现今对国民教育的一种补充。解放后在党的政策引导下,国民教育迅速发展并有了一定规模,成为傣族教育的主体结构。不过,傣族社会昔日辉煌的寺僧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仍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存在着,还积极承担着傣族文化传承的任务。男童到寺院接受教育的习俗依然在傣族社会存在,即现今的傣族地区既有现代的学校教育又有传统的寺僧教育。云南傣族地区的寺僧教育之所以存在数百年之久,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社会文化影响力,这与外来的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挖掘傣族寺僧教育古老的文化,对国民教育与寺僧教育的发展是有益的,借助这个历史传统也才能妥善处理好两种教育的关系,并为傣族地区的教育文化作出积极贡献。本文着重探讨云南傣族这种独特的民族教育,古老而鲜活,就傣族人民而言,这是佛祖留给傣族社会不可多得的一份厚礼,十分宝贵。所以,现如今云南傣族社会的寺僧教育依旧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参与并补充着傣族的教育。(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5)
韩朝忠[6](2015)在《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暴风骤雨般的剧变,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恍然惊醒,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图强"的经世之道,并希望通过思想界的一场"革新"来达到"救国"的目的,儒学在这场思想变革运动中逐渐衰微。然而,随着儒学的衰落,近代佛教却迎来了复兴的契机。但当时佛教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却严重制约其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在严酷的内外环境下,以月霞为代表的华严僧人们纷纷将兴办僧学作为复兴佛教的首要措施,他们所创办的华严学校为近代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僧才,这些杰出的学僧们在近代佛教的复兴道路上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王荣国[7](2015)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与近代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闽南佛学院创办五年后,虚云于住持福州鼓山的次年,发起再兴办"福建鼓山佛学院",因办学条件欠缺,只能请延闽院教务长大醒法师为院长,师资亦借助于闽院,印顺法师因此受命一度执教于鼓山。"鼓山佛学院"终因掌院务的大醒离去与师资等问题而告停改为"福建鼓山法界学苑",以慈舟主持事务。又因虚云于1934年春移锡广东曹溪南华,"法界学苑"最终无疾而终。沉寂十余年之后,圆瑛、盛慧于1949年春发起创办"鼓山佛学院",然而,始终只是一个未见实施"计划"而已。因缺乏办学支撑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与师资诸方面的因素,鼓山涌泉寺始终未能圆兴办僧教育的"梦"。(本文来源于《普陀学刊》期刊2015年00期)
李清华[8](2013)在《民国四大高僧与福建的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一些高僧及社会有识之士看到了佛教界自身存在的教徒真伪难分、良莠不齐和素质过低等问题,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复兴运动。福建佛教界受其影响,也兴起一场与之相呼应的旨在革新的僧教育运动。国内四大高僧先后参与福建的僧教育运动,对福建佛教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陈宏成[9](2013)在《打造新时代法乘 树立僧教育典范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管理与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2003年筹建,2004年奠基,2010年筹备,2011年对外正式挂牌成立。学院总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承载着"国内一流,影响世界,能出大师级人才"的历史使命。学院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佛学院、浙江省佛教协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共同承办,日常办学经费由普陀山佛教协会提供。办学宗旨是:以党的宗教方针为指导,以国家宗教法规为依据,努力培养和造就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宗教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3年09期)
释广声[10](2012)在《对新僧教育的一点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眼下汉传佛教的僧团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深层的。表面的是进入新闻的,而深层的只存在于僧团内部,其危险性仅有一些明眼之士才有觉察。现象多种多样,但其性质不外乎是在思想言行上要么直接违背佛戒祖规,要么不遵行佛教核心教诫或者教诫的精神。而那些行为失检的僧人中,既有目不识丁的,也有佛学院毕业的,更有住持一方的。(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2年07期)
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古以来,佛教振兴皆有赖于僧伽的培养。近代以来,僧教育即是佛教革新运动的核心。中国佛教界人士对僧教育的探索,深刻地影响着佛教改革事业的格局与发展进程。[1]其中,华严僧教育则代表着近代中国佛教僧教育的开端。有学者称,近代华严学复兴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僧教育,设置华严课程,进行华严教僧的培养。既为弘传华严宗培养僧才,又提高了广大学僧们对华严的整体认识。正是通过贯穿民国时期持续展开的僧教育,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僧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温金玉.可明长老与天台僧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9
[2]..常熟佛教与近现代华严僧教育[J].法音.2018
[3].学诚.新时代僧教育的终极使命与现实使命——在中国佛学院“佛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法音.2017
[4].俞学明.新佛教运动与僧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6
[5].谢玉莲.云南傣族传统寺僧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6].韩朝忠.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5
[7].王荣国.福州鼓山涌泉寺与近代僧教育[J].普陀学刊.2015
[8].李清华.民国四大高僧与福建的僧教育[J].海峡教育研究.2013
[9].陈宏成.打造新时代法乘树立僧教育典范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管理与特色[J].中国宗教.2013
[10].释广声.对新僧教育的一点看法[J].法音.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