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厌氧消化,污泥混合液
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于潘芬,张文哲,于晓,柳荣展,肖本益[1](2018)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泥厌氧消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厌氧消化和膜分离特点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应用于污泥处理,形成可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污泥AnMBR。污泥AnMBR是目前污泥厌氧消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污泥AnMBR的发展、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污泥AnMBR的膜污染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污泥混合液对污泥AnMBR膜污染的影响,并对污泥AnMBR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杨梦,郑志永,余雷,张丽慧,鲁帅领[2](2018)在《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高含固污泥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容积为200L的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以下简称卧式反应器),对高含固污泥(总固体(TS)≥10%(质量分数))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序批运行、低负荷半连续运行、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污泥TS从10.09%至12.58%,并对污泥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序批运行阶段污泥水解酸化特征显着;在低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平稳上升,在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稳定在(0.359 2±0.011 0)m~3/(m~3·d),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稳定在22.05%±0.52%,高含固污泥在卧式反应器中厌氧消化产气性和稳定性良好。CFD模拟结果显示,污泥颗粒在卧式反应器中得到充分混合,卧式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污泥厌氧消化剩余能量可达2.42MJ/(m~3·d),经济效益明显,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11期)
曹秀芹,徐国庆,袁海光,江坤,仇付国[3](2018)在《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CFD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作为典型的不透明非牛顿流体,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具有复杂性,难以直接进行流场测试分析。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分析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情况,探讨污泥在反应器内混合效果和对消化过程的影响,以验证校核反应器优化设计和运行,改善污泥在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动和混合性能并最终提高反应器性能。在综合文献及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重点关注了CFD数值模拟过程当中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的选取、污泥流变特性应用、反应器流场评估优化及耦合生化模型等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总结了目前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CFD数值模拟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在考量污泥流变学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传质模型将反应器流场和生化过程相耦合,构建流场-生化耦合模型,获取基质转化规律,为优化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设计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是CFD应用于厌氧消化反应器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丁浩[4](2018)在《热水解污泥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国家在污泥处理和环境改善方面的重大需求,必须对剩余污泥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实现其“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厌氧消化因其高的能量回收效率、有限的环境影响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为了强化厌氧消化的性能和后续污泥的脱水能力以及改善污泥卫生状况,热、碱、超声波等预处理方法常与厌氧消化组成联合工艺,其中热水解技术在实际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成为预测和优化生物反应系统混合效果的有力工具。本文对沧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以及宁波市某污泥集中处理厂的热水解污泥进行流变特性分析,使用液液射流与气液射流搅拌方式分别对活性污泥与热水解污泥进行搅拌混合,分析讨论活性污泥与热水解污泥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速度分布、黏度分布、受搅拌的均匀性情况。现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CFD模拟值与前期流场实验的实验值(入射流量、流速)对比表明,利用CFD模拟非牛顿流体射流搅拌混合特性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液液射流搅拌的流场实验中,进口压力为226043 Pa时,此时流场的混合效果最明显。搅拌混合效果分析表明,喷嘴内部活性污泥、消化污泥混合效果无明显差异,该入射压力下,液液喷嘴泵送活性污泥时入射流量314.57 m~3·h~(-1),入射速度为3.37m·s~(-1),消化污泥入射流量为312.05 m~3·h~(-1),入射速度为3.20 m·s~(-1),两种污泥均得到较好的混合。搅拌槽内两种污泥混合效果差别较大,活性污泥主体推送距离可达11 m。消化污泥的主体推送距离可达9 m,主体推送距离后的流速范围在0.000 m?s~(-1)~0.002 m?s~(-1)。(2)横切面速度云图以及纵面速度云图以及流线图显示,流动区域速度主要集中在0.60 m·s~(-1)左右,流场中心区域流速低。流线图表征出物料在罐体内呈逆时针方向循环上升状态。根据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出该反应器的沉降速度为0.30m·s~(-1),反应器中沉降速度小于该值的区域集中在中心区域,并且该部分体积达到600.88 m~3,反应器内死区体积占总容积20.58%。热水解污泥在搅拌过程中受到“主体对流扩散”、“旋涡扩散”和“分子扩散”叁种扩散机理的共同作用。流场中污泥所受的剪切应变云图表明,流场内剪切速率分布不均,可以分为射流影响区(1.50~200 s~(-1))和流动循环区(0.00~1.50 s~(-1))。(3)根据横切面速度云图、纵面速度云图以及流线图可知,流动区域速度主要集中在0.75 m·s~(-1)左右,流场中心区域流速低,物料在罐体内呈逆时针方向循环状态。低速度梯度值出现在罐体中心区域两侧,靠近喷嘴处速度梯度值增大。并且z=2.20 m平面与z=9.00 m平面存在差异,这表明,气体的存在是造成速度梯度变化的原因。罐内主体处于低速度梯度范围,低速梯度区(LGZ):0≤<3 s~(-1)。与液液射流相比,气液射流装置内部掺混效果好于液液射流装置,死区占比小于液液射流搅拌装置。(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4-18)
戴晓虎,何进,严寒,李宁,丁月玲[5](2017)在《游离氨调控对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反应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中,过高的游离氨(free ammonia nitrogen,FAN)浓度被认为是影响其产气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降低pH和提高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浓度两种方法,考察了进料含固率为15%的中温半连续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反应器在这两种游离氨调控措施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随着TAN的提高,FAN从(400±174)mg·L~(-1)提升至(526±25)mg·L~(-1),日产沼气量从(11.9±0.3)L·d-1降低到(10.3±0.2)L·d-1,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降解率降低了33.7%;同时,当通过降低pH使得FAN从(330±99)mg·L~(-1)下降至(47±13)mg·L~(-1)时,日沼气产量也从(14.4±1.1)L·d-1下降到(10.8±0.3)L·d-1,VS降解率降低了26.9%,系统性能并没有随着FAN的下降而提升.随着pH调控的停止,游离氨浓度逐步回升至300 mg·L~(-1),系统性能也恢复至调控之前的水平,表明pH调控的过程产生了游离氨浓度控制之外的抑制性作用.最后,通过对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分析以及甲烷菌的定量PCR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反应器系统产气性能的变化都伴随着细菌种群结构的明显变化.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中过高的FAN(>500 mg·L~(-1))使得降解蛋白的细菌的主要种群由Tepidimicrobium和Proteiniborus转变为Anaerobranca.而通过降低pH来控制游离氨浓度之后,一些糖类和蛋白质类发酵细菌的活性也受到影响,并导致这些物质水解效率的下降,进而由于产甲烷菌的基质供给量的不足而削弱系统的产气性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黄鹰[6](2016)在《组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在津南污泥处理厂工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津南污泥处理厂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是天津市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项目,污泥处理量为800 t/d(按含水率为80%计),采用16座组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详细介绍了组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在该项目上的应用情况,可为污泥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18期)
曹秀芹,赵振东,杨平,袁海光,李志强[7](2016)在《基于污泥流变特性对厌氧消化反应器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不同含水率污泥的流变性质,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拟合得到最佳的流变方程用于描述污泥的流变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是一种假塑性非牛顿流体,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并趋于稳定。在试验研究基础上,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对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污泥表观黏度分布进行计算,获得反应器内不同位置的黏度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反应器底部污泥黏度较大,不利于反应器内的物质交换和循环,为提高反应器底部区域的混合搅拌效果,比较反应器下层分别采用弯叶涡轮桨叶和斜叶桨搅拌效果。基于模拟结果计算表明,组合桨的泵送效率相对于单一斜叶桨相对提高25.3%,可以改善反应器底部区域的混合搅拌效果。(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7期)
曹秀芹,赵振东,杨平,尹伟齐,丁浩[8](2016)在《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搅拌性能的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nsys软件平台,构建一个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叁维CFD模型,结合污泥特定的流变性质,采用多重参考系法和标准k-ω模型对反应器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对不同转速下反应器内流场速度分布、剪切速率变化、流量准数及泵送效率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通过扭矩传感器测量不同工况下反应器的扭矩与搅拌功率,结果表明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底部、顶部区域以及反应器壁面和搅拌轴附近区域容易形成死区,同时搅拌器的流量准数及泵送效率随搅拌转速增加呈增强的趋势,并且CFD模拟和试验测试扭矩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下。(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3期)
杨平[9](2015)在《基于CFD在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增长的污泥产量,需要对污泥处理处置设备进行扩容和升级处理,以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污泥管理策略,但污泥因其构成和处理技术的多样化,污泥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其流体力学特性对污泥处理工艺的优化和高效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厌氧消化作为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其反应器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物料之间的传质效率,并有效地降低反应器搅拌系统的能耗。作为一种解决传质困难、物化及生化性状不均等问题的手段,混合搅拌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污泥作为非牛顿流体,其流体类型对其在反应器中的流动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表明不同含水率污泥的流变模型都符合幂律方程。随着污泥含水率的升高,流变指数n呈上升趋势,但都维持在0.2-0.3之间。而调度系数K随着含水率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在相同含水率下,污泥的稠度系数K随着温度升高降低,但n受温度影响较小。本实验测试得到的流变参数将为后续的CFD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依据。通过CFD技术对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大,桨叶泵送效率显着增强。进而对搅拌反应器的混合性能进行研究表明随着流变指数n增大,其污泥的混合速率和混合效率都明显增强。通过对不同桨叶类型及其反应器结构优化表明:(1)对桨叶的不同直径研究表明为:随着桨叶直径的增大,反应器内整体速度明显增大,直径为0.18m的桨叶泵送效率是直径为0.12m桨叶泵送效率的21.9倍,桨叶的排液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混合速率也随着桨叶直径的增大而提高,桨叶直径为0.18m比直径为0.12m的混合速率提高了24.26%。但D=0.18m的单位体积功率最大,单位体积能为D=0.12的1.08倍,即混合效率降低了8%。(2)对组合桨的研究表明:组合桨比双斜叶桨的泵送效率提高了11%,混合速率提高了15%,混合效率也相应的提高了15%。(3)对反应器形式的优化研究表明:椭圆形反应器比圆柱形反应器的泵送效率提高了11%,混合速率提高了7.4%,但其混合效率下降了6.1%。(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5-06-01)
龚安军[10](2011)在《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生物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通过对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污泥含水率、VS/TS、产气率、所产气体的甲烷含量及污泥元素等分析和对颗粒污泥中优势产甲烷菌的扫描(SEM)电镜观察,阐明了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特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1年14期)
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容积为200L的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以下简称卧式反应器),对高含固污泥(总固体(TS)≥10%(质量分数))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序批运行、低负荷半连续运行、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污泥TS从10.09%至12.58%,并对污泥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序批运行阶段污泥水解酸化特征显着;在低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平稳上升,在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稳定在(0.359 2±0.011 0)m~3/(m~3·d),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稳定在22.05%±0.52%,高含固污泥在卧式反应器中厌氧消化产气性和稳定性良好。CFD模拟结果显示,污泥颗粒在卧式反应器中得到充分混合,卧式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污泥厌氧消化剩余能量可达2.42MJ/(m~3·d),经济效益明显,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于潘芬,张文哲,于晓,柳荣展,肖本益.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泥厌氧消化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8
[2].杨梦,郑志永,余雷,张丽慧,鲁帅领.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高含固污泥的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3].曹秀芹,徐国庆,袁海光,江坤,仇付国.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CFD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8
[4].丁浩.热水解污泥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5].戴晓虎,何进,严寒,李宁,丁月玲.游离氨调控对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反应器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7
[6].黄鹰.组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在津南污泥处理厂工程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6
[7].曹秀芹,赵振东,杨平,袁海光,李志强.基于污泥流变特性对厌氧消化反应器的模拟研究[J].给水排水.2016
[8].曹秀芹,赵振东,杨平,尹伟齐,丁浩.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搅拌性能的CFD模拟[J].给水排水.2016
[9].杨平.基于CFD在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模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10].龚安军.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生物相研究[J].山西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