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去污论文-冉春秋,李海燕,王冰,孙红杰,李隽截

协同去污论文-冉春秋,李海燕,王冰,孙红杰,李隽截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同去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单室型,电极面积,厌氧消化

协同去污论文文献综述

冉春秋,李海燕,王冰,孙红杰,李隽截[1](2013)在《电极面积对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去污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间距是180μm的不锈钢网为电极,构建了单室型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污水处理系统。分别驯化、培养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厌氧消化菌在阳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阳极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反硝化菌在阴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阴极反硝化去除含氮污染物,研究了电极面积对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的影响。当电极面积为45 mm×100mm和45 mm×50 mm时,两系统的开路电压最大值分别为(182.8±6.2)mV和(161.8±5.4)mV,COD、NH4+-N和NO3--N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5%、99.7%、99.7%和85.4%、92.2%、97.9%;出水中NO2--N的含量分别低于(0.072±0.006)mg/L和(0.084±0.008)mg/L。这表明电极面积大的系统具有较好的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冉春秋,赵不凋,任辰,高思佳,元金东[2](2012)在《双室型和单室型无质子膜MFCs协同去污能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驯化、培养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以间距180μm的不锈钢网为电极,厌氧消化菌在阳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阳极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反硝化菌在阴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阴极反硝化去除含氮污染物,进而构建双室型和单室型无质子膜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水处理系统。双室型和单室型系统的COD、NH4+-N和NO3--N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9.2%、96.5%,96.4%、99.7%和98.5%、99.7%,出水中NO2--N的质量浓度分别低于1.08 mg.L-1和0.072 mg.L-1。这表明单室型结构比双室型结构具有更好的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胡智勇[3](2009)在《几种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动态及其协同去污能力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水资源越来越紧张,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因氮磷过剩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最为普遍的水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水环境领域的重要难题。近年来,随着对污水净化植物的研究逐渐深入,植物修复作为改善水质的一种高效低耗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两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水生植物氮吸收生理机制和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植物间的关系等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构建植物、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强化水生植物的净水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宁波市卧彩江、日湖两个不同营养类型水体,通过跟踪调查两个水体内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两种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动态,并结合主要水化学指标的监测,研究不同富营养类型水体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通过高浓度氮、有机物吸收实验,研究粉绿狐尾藻、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抑菌和非抑菌两种处理中对N(NO_3~--N、NH_4~+-N)、COD的去除效果,并通过跟踪监测植物根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数量动态,探讨微生物数量与污染物去除间的相关性,评价水生植物及根际微生物在不同富营养水平下的协同去污能力。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了粉绿狐尾藻、凤眼莲在抑菌和非抑菌两种处理中对NO_3~--N、NH_4~+-N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NO_3~--N、NH_4~+-N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亲和力(1/ Km)有显着差异,凤眼莲对NO_3~--N、NH_4~+-N有较大的吸收速率,说明凤眼莲更适宜用于污染水体养分的吸收;在抑菌条件下,狐尾藻对NO_3~--N、NH_4~+-N的最大吸收速率增加15.34%、36.50%,Km分别减小21.54%、增加34.74%;凤眼莲对NH_4~+-N最大吸收速率增加86.46%,而对NO_3~--N最大吸收速率减小47.37%;两种植物对NH_4~+-N的亲和力减小,对NO_3~--N的亲和力增加,表明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根际环境影响了植物对NO_3~--N、NH_4~+-N的吸收速率和亲和力。2在宁波市内河选取两个不同营养类型水体-日湖、卧彩江,于2008年8月-11月,利用微生物快速鉴定(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两个水体内两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理化指标、水体微生物、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着;植物种类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着,日湖中,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着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中,两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着;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环境因子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日湖中,TN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存在正相关,卧彩江中TN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呈负相关;两个水体中,水中微生物数量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存在正相关;TP、COD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存在负相关;水温、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着。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变化,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气候、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夏季,日湖、卧彩江中粉绿狐尾藻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2、1.10,秋季则分别为1.01、2.17;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日湖、卧彩江中夏季为1.43、1.48,秋季为1.07、1.66。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微球菌(Micrococcus)、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等主要的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多变和植物根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食酸菌(Acidovorax)、节杆菌(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出现。3以凤眼莲为研究对象,在相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N、COD水平及抑菌和常规两种处理对硝氮、氨氮、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动态,探讨了凤眼莲及其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协同去污效果。结果表明:凤眼莲对NH_4~+-N的去除效率要低于对NO_3~--N的去除效率,凤眼莲对NO_3~--N的去除没有受到抑菌处理的显着影响,而抑菌处理对凤眼莲去除NH_4~+-N有显着影响,说明凤眼莲根际微生物在NH_4~+-N的去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抑菌处理能显着降低凤眼莲对COD的去除效果,在COD浓度为60mg/L、120mg/L尤为显着;在中、低N环境条件下,微生物数量与NH_4~+-N去除速率有显着正相关,而与NO_3~--N去除速率呈负相关,说明在中、低N环境中根际微生物活动对NH_4~+-N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微生物活动对COD的去除起重要作用,并且在不同COD浓度条件下,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有所差异。4以粉绿狐尾藻为研究对象,在相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N、COD水平及抑菌和常规两种处理对NO_3~--N、NH_4~+-N、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植物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动态,探讨了粉绿狐尾藻及其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协同去污效果。结果表明:在中、低N浓度下,抑菌和非抑菌组狐尾藻对NO_3~--N、NH_4~+-N的去除没有显着差异;高N浓度下,抑菌和非抑菌狐尾藻对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31.30%、37.57%,有显着差异,对NH_4~+-N的去除率仍无显着差异;在COD浓度为60mg/L时,抑菌和非抑菌组无显着差异,水溶液COD浓度为120mg/L、180mg/L时,非抑菌组狐尾藻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要显着高于抑菌处理组;无论是抑菌组还是非抑菌组,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与NO_3~--N去除速率无显着相关,抑菌组中,植物根际细菌数量与NH_4~+-N、COD去除速率显着相关,说明在狐尾藻根际细菌参与了NH_4~+-N、COD的去除,而NO_3~--N的去除与微生物活动无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9-11-12)

邱学青,杨东杰,蓝仁华,陈焕钦[4](1998)在《酶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两种碱性蛋白酶(Savinase,Esperse)与叁种表面活性剂(LAS、AES、TX10)对普通炭黑污垢、酪蛋白污垢及复合污垢的去污性能,发现酶与TX10、AES配伍有增效去污作用,而与LAS配伍有消减去污作用。酶与LAS配伍使用时,洗涤10min后酶的相对活性降至8%;而加入稳定剂的对比实验,洗涤40min后仍能保持52%~62%的相对活性,相应对酪蛋白污垢的去除率从原来的81%提高到95%,表明加入稳定剂可以使酶与LAS的配伍变为增效去污作用。提出了两者之间的协同增效去污机理模型。(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1998年03期)

邱学青,杨卓如,陈焕钦[5](1995)在《碱性蛋白酶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污布上蛋白质污垢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碱性蛋白酶Savinase与四种表面活性剂(LAS、AES、AEOg、TX—10)对蛋白质污垢、人工普通污垢及复合污垢的脱除性能。探讨了Savinase与表面活性剂在去污方面的配伍性及其原因。结果发现Savinase与AES、AEO9、TX—10配伍有协同增效去污作用,而与LAS配伍则有消减去污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5期)

协同去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驯化、培养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以间距180μm的不锈钢网为电极,厌氧消化菌在阳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阳极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反硝化菌在阴极附着成膜组成生物阴极反硝化去除含氮污染物,进而构建双室型和单室型无质子膜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水处理系统。双室型和单室型系统的COD、NH4+-N和NO3--N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9.2%、96.5%,96.4%、99.7%和98.5%、99.7%,出水中NO2--N的质量浓度分别低于1.08 mg.L-1和0.072 mg.L-1。这表明单室型结构比双室型结构具有更好的污染物协同去除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同去污论文参考文献

[1].冉春秋,李海燕,王冰,孙红杰,李隽截.电极面积对无质子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去污能力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3

[2].冉春秋,赵不凋,任辰,高思佳,元金东.双室型和单室型无质子膜MFCs协同去污能力的比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

[3].胡智勇.几种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动态及其协同去污能力的初步研究[D].宁波大学.2009

[4].邱学青,杨东杰,蓝仁华,陈焕钦.酶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机理研究[J].精细化工.1998

[5].邱学青,杨卓如,陈焕钦.碱性蛋白酶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性能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标签:;  ;  ;  ;  

协同去污论文-冉春秋,李海燕,王冰,孙红杰,李隽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