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暖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1](2021)在《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智能用电理念也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指导用户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而且管理、供电部门也可以通过它预测和控制区域内负载,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为此,本文以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高级量测体系架构的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根据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完成对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及分析,搭建深度学习网络对负荷进行分类识别;使用非支配排序差分进化算法对用户用电行为进行优化分析,并为用户提供可选择的优化方案;采用分层管理的理念,对电能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用统一建模语言分析并构建了系统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为用户提供合理的用电优化建议、实时监测建筑物的三级供配电系统是否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运行状态等。具体的工作为:首先,提出将深度学习网络应用至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的实现中,搭建了以双向门控循环单元及注意力机制为核心的网络框架,并在公开的真实数据集REDD上进行了实验验证,解决了目前传统算法对于多状态电器的辨识准确率较低的问题。系统使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完成对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及分析,与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相比,该方法更易于实现且成本更低。其次,提出使用非支配排序差分进化算法对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优化,为用户提供合理的用户行为优化建议进行了实现设计,并在公开数据集REDD上对典型用电器、典型用户某天的用电数据及用户群某天的用电数据这三个对象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非支配排序差分进化算法能够在尽量小地影响用户的用电舒适度的情况下,降低用户的用电费用。然后,对系统的楼层和变电所层所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异常及不良用电数据的辨识、电压偏差的监测以及三相不平衡的监测方法做了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使用统一建模语言对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进行了构建,其能够对建筑物从用户末端用电设备至变电所总的用电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建筑物电能管理的智能化。
周文静[2](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徐军锋[3](2019)在《汽轮机热工控制系统故障简析及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交通工具使用发动机是汽轮机,具有容量大,寿命长,效率高等诸多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汽轮机热控系统变得越来越成熟。然而,热控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分析汽轮机热控制系统的操作原理和组成结构,热控系统中发生运行失误的原因,提出避免热控系统中发生运行失误的措施。
梁毅[4](2019)在《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随着能源消费进入增速换挡期,三地都面临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加强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等共同需求。对此,三地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发展问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电能作为替代清洁能源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电能替代发展较为迅速,在居民采暖等领域,电能替代技术得到逐步应用。随着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持续推进,对电能替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融合和优化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的推广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展开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对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关系展开了研究。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力消费。同时,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煤炭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京津冀地区有必要广泛应用能源替代技术,特别是电能替代技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和环境污染状况。(2)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选取经济发展、环保约束、能源价格、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电能替代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量化处理,建立了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将电能替代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电能替代电量作为输出变量,分别运用MEC-BPNN模型、BA-SVM模型和KELM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将各自的预测结果运用VC权值动态分配法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利用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优势。基于趋势外推法设定了电能替代潜力预测输入变量值,对京津冀地区2018-2025年的电能替代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未来的电能替代发展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在居民采暖领域和交通领域存在较大的电能替代潜力挖掘和运行优化空间。(3)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在“以电代煤”中,对蓄热式电锅炉和地源热泵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模型,选取室外温度、历史负荷和太阳辐射照度作为输入变量,预测未来时段的热负荷需求,为综合采暖系统优化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构建了基于混沌-猫群算法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选取综合采暖项目运行成本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猫群算法进行寻优,同时加入混沌搜索策略以达到提升寻优速度和准确度的目的。选取天津市某园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运行方案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并能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为未来区域电采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在“以电代油”中,对电动汽车充电策略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模型,选取充电费用最小和电网负荷方差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同时加入小生境算法以提升寻优速度和准确性。分别对负荷特性不同的商务办公区和居民社区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充电策略够较大幅度地降低充电费用,同时能够有效地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对未来区域电能替代技术的规划运行具体指导性意义。(4)对京津冀地区优化后的电能替代项目运行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构建了“以电代煤”采暖优化运行项目和“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建立了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综合采暖项目的运行效益在整体上优于独立采暖项目,而经过优化后的综合采暖项目,因其在各阶段的运行方式能够更好地耦合,所以运行效益最优,在能耗特征、资源与环境特征和用户体验特征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电动汽车充电站采取优化充电策略运行的综合效益优于无序充电运行,且在电网负荷特征和经营能力特征方面表现突出,对电能替代技术未来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5)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给管理政策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电能替代项目的特点,提出了电能替代领域的EPC模式、PPP模式、B2B模式和B2C模式。结合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与优化的研究结果,从电价、补贴、环保和规划4个方面提出了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商业化运营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徐振远[5](2018)在《基于TCM远红外技术的家用室内供暖设备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幅员辽阔,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从古至今,人们为了抗寒预冷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采取集体供暖的方式,但人口不够稠密的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部地区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实现集体供暖。非集中供暖地区传统的冬季供暖方式往往是采用空调供暖、煤炉取暖和油汀取暖等,这些供暖方式的供热效率和安全性能都并不理想,也存在着功能单一、易用性差、供热效率低、外观简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结合新技术寻求一种更加清洁、安全、效率高家用供暖设备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是欧瑞克(厦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分散供暖地区用户研发的家用供暖设备的设计研究。本研究以TCM远红外技术为基点,从通用性、人机性、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入手对家用供暖设备进行改进,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功能原型和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相关设计理论和原则对家用供暖设备做全面的分析研究,明确设计目标,完成设计方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对象,深入调研和分析当前的研究动态、前沿发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进行家用供暖设备的市场调研和设计研究,对国内家用供暖设备的概念、类型、市场发展现状、设计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及其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介绍;再者,进行产品调研和目标用户调研,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发现,虽然目前市场上家用供暖设备品牌和产品众多,但存在着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参差不齐等问题。基于调研分析总结,得出设计在功能上考虑体验、外观上考虑考虑美观、使用上考虑便捷、操作上考虑安全等改良的机会点;最后,基于上述调研分析,提出总体设计原则和产品设计目标,对产品的工作环境、造型、色彩进行分析,从家用供暖设备的外观造型、结构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及人机操作的流程等方面对本次课题的研究进行方案设计,通过设计实践来验证调研分析结果,总结得出的改良创新点。希望此次研究能为相关产品研究提供参考。
李阳,苏文威,覃诗舟,邹红,梁阿新[6](2017)在《一起亡人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与认定》文中提出在一起油汀式电暖器亡人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通过现场勘验认定起火点,对起火点位置燃烧残留物、电暖器、电源线及插头进行提取并送检。对起火点位置炭化残留物进行器相色谱-质谱分析,未检测出助燃剂成分,排除放火嫌疑。结合金属熔痕金相分析结果,根据过电流故障和局部过热故障发生机理,分析与认定了起火原因。总结了一种油汀式电暖器引发火灾的模式:散热受阻,功率增大,导致电流增大,电源插头处局部过热,引燃周围可燃物。过电流熔断痕迹和黄铜局部过热痕迹金相组织内部器孔较少,晶粒以树枝晶为主,有明显的方向性,熔化区与本体界限清晰。
陈永志[7](2016)在《电弧性电气火灾检测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电气火灾已经成为火灾的首要元凶,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传统断路器主要对金属性短路和漏电引起的电气火灾起到防范作用,而当绝缘破损、老化导致电弧故障时,因故障电流低于传统断路器的动作阈值,传统断路器不能全方位、有效的防范电气火灾。因此,如何有效防范由电弧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就显得十分重要。论文基于负载抑制性,针对不同工况下,对电弧故障特征参数的提取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可行的电弧故障检测方法,提高了电弧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并研发出相应的检测装置。本文依据GB14287.4-2014《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第4部分:故障电弧探测器》国家标准,搭建了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电弧故障的实验平台,按照标准要求对电流和高频耦合信号进行采集,采用多种信号处理方法提取电弧故障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单纯依靠电流波形或高频特征对电弧故障进行识别存在较高的误判和漏判,很难准确实现电弧故障的识别。鉴于单一特征判据检测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挖掘三种能够全面表征电弧故障的特征量,并通过神经网络多信息融合算法实现电弧故障的识别,大大提高了电弧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并根据高频、电流波形斜率、电流周期变化特征,给出了三个便于微处理器移植的量化公式。根据上述电弧故障识别算法,研制了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样机。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信号调理模块、电源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以及通讯模块。其中,以对数检波放大器为核心,设计了能有效提取电弧故障高频轮廓特征的高频电路模块;为了便于微处理器对电流信号的处理,设计了单电源精密整流电路。软件部分,针对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相对复杂,难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特征值的融合,这里采用简化算法将特征值按照融合时的权重求和作为输出参数。按照自顶而下、模块化、结构化的编写思路,完成电弧故障检测程序的设计。按照国家标准测试了装置样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装置样机,能够有效地检测回路中的电弧性短路故障,并能够避免其它支路的高频串扰。
杭东[8](2011)在《拖拉机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任何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机械故障。如何识别拖拉机的常用故障,对于保养拖拉机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拖拉机手,不但要能识别一般故障,还要具备能够维修排除故障的技术。笔者介绍了拖拉机故障诊断及排除的基本程序,包括识别现象、分析原因、检查判断、对症排除等内容,以期为拖
王德沅[9](2004)在《小家电维修系列文章之二十三 电暖器原理和故障维修(上)》文中认为
罗平[10](2002)在《格力牌FGW—12B型远红外遥控电暖器原理与维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格力牌FGW—12B型远红外遥控电暖器采用远红外加热技术,由充有卤素气体且完全密封石英电热管发热,电热转换效率高,不受空间环境限制,可做到开机即暧。同时,可用遥控器控制其功能,使用十分方便。一、工作原理 1.远红外电暖器遥控发射电路原理:图1为远红外电暖器遥控发射电路原理图,它主要由编码集成电路BA5104等组成。集成块③、④、⑥、⑦脚分别对应电
二、电暖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暖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研究现状 |
1.3.2 用户用电行为研究现状 |
1.3.3 建筑物电能管理研究现状 |
1.3.4 建筑物能源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基础理论 |
2.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理论研究 |
2.1.1 基本原理 |
2.1.2 负荷分类 |
2.1.3 负荷特征分析 |
2.2 基于高级量测体系架构的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 |
3.1 数据集的选择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开关事件的检测 |
3.4 窗口可变的序列到短序列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
3.4.1 实现流程 |
3.4.2 网络的输入及输出 |
3.4.3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 |
3.4.4 门控循环单元GRU |
3.4.5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软件及工具包简介 |
3.5.2 算例分析及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用户用电行为优化 |
4.1 基于NILM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 |
4.1.1 NILM和用户用电行为优化的联系 |
4.1.2 用户用电行为具体分析 |
4.2 基于NSDE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优化 |
4.2.1 用户用电设备分类 |
4.2.2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
4.2.3 NSDE算法优化用户的用电方式 |
4.3 用户优化用电行为评估 |
4.3.1 典型用电设备用电行为优化 |
4.3.2 典型用户某天的用电行为优化 |
4.3.3 用户群某天的用电行为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管理层电能管理 |
5.1 管理层功能分析 |
5.1.1 楼层层功能分析 |
5.1.2 变电所层功能分析 |
5.2 用电数据管理 |
5.2.1 异常数据 |
5.2.2 不良数据 |
5.3 电能质量管理 |
5.3.1 电压监测 |
5.3.2 三相不平衡监测 |
5.4 电能管理措施 |
5.4.1 异常及不良用电数据的管理措施 |
5.4.2 电压偏差的管理措施 |
5.4.3 三相不平衡的管理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设计 |
6.1 系统体系架构图 |
6.2 系统UML设计 |
6.2.1 用例图 |
6.2.2 活动图 |
6.2.3 类图 |
6.2.4 顺序图 |
6.2.5 包图 |
6.3 数据库信息表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
3.1.1 发热电缆采暖 |
3.1.2 电热膜采暖 |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
3.2 电暖器采暖 |
3.3 热泵供暖 |
3.3.1 水源热泵 |
3.3.2 土壤源热泵 |
3.3.3 空气源热泵 |
3.3.4 热泵应用分析 |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
3.4.1 直热式电锅炉 |
3.4.2 蓄热式电锅炉 |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
6.1.2 初投资费用 |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汽轮机热工控制系统故障简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热控制系统故障检测的主要内容 |
2 热工控制系统的故障分类及诊断 |
2.1 传感器故障分析 |
2.2 驱动器故障分析 |
2.3 控制系统干扰故障分析 |
2.3.1 接地系统干扰 |
2.3.2 电缆敷设干扰 |
3 热工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处理 |
3.1 对于系统存要的隐患加大研究力度 |
3.2 定期对易发生问题组件进行维修 |
3.3 改善热控制系统和设备的工作环境 |
3.4 对各项参数指标重点关注 |
3.5 提高DCS技术检修标准 |
3.6 及时清扫相关部件的防尘滤网 |
4 结语 |
(4)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替代实践经验 |
1.2.2 能源消费与环境减排关系研究 |
1.2.3 电能替代潜力预测研究 |
1.2.4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研究 |
1.2.5 电能替代项目效益评价研究 |
1.2.6 电能替代推广模式研究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电能替代理论 |
2.2 潜力预测理论 |
2.3 系统优化理论 |
2.4 效益评价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关联分析 |
3.1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
3.1.1 能源总体消费 |
3.1.2 煤炭消费 |
3.1.3 石油消费 |
3.1.4 天然气消费 |
3.1.5 电力消费 |
3.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模型 |
3.3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分析 |
3.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
3.3.2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
4.1 电能替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量化 |
4.1.1 经济发展因素 |
4.1.2 环保约束因素 |
4.1.3 能源价格因素 |
4.1.4 政策扶持因素 |
4.1.5 技术进步因素 |
4.2 电能替代潜力的量化 |
4.3 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 |
4.3.1 MEC-BPNN模型 |
4.3.2 BA-SVM模型 |
4.3.3 KELM模型 |
4.3.4 VC权值动态分配法 |
4.3.5 预测模型框架 |
4.4 预测模型验证 |
4.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4.4.2 模型参数设定 |
4.4.3 评价指标选取 |
4.4.4 模型训练与测试 |
4.5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
4.5.1 影响因素预测值的设定 |
4.5.2 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
4.5.3 居民采暖及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潜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
5.1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
5.1.1 蓄热式电锅炉和地源热泵采暖原理 |
5.1.2 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模型 |
5.1.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
5.1.4 基于CCSO算法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
5.1.5 实例分析 |
5.2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
5.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
5.2.2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
5.2.3 商务办公区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
5.2.4 居民社区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
6.1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优化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3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基于层次分析和熵权的评价指标组合赋权 |
6.2.1 层次分析法 |
6.2.2 熵权法 |
6.2.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6.3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 |
6.3.1 指标因素集的确定 |
6.3.2 评语集的确定 |
6.3.3 隶属度函数与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6.3.4 模糊变换 |
6.3.5 模糊评价结果的处理 |
6.3.6 评价模型框架 |
6.4 “以电代煤”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3 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
6.4.4 评价结果分析 |
6.5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
6.5.1 数据收集 |
6.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5.3 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模糊评价 |
6.5.4 评价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与管理政策建议 |
7.1 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 |
7.1.1 EPC模式 |
7.1.2 PPP模式 |
7.1.3 B2B模式 |
7.1.4 B2C模式 |
7.2 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 |
7.2.1 电价政策 |
7.2.2 补贴政策 |
7.2.3 环保政策 |
7.2.4 规划政策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TCM远红外技术的家用室内供暖设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企业的背景 |
1.2 关于TCM远红外技术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研究现状 |
1.3.2 远红外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关键问题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际意义 |
1.7 现有的研究条件和基础 |
第二章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概述及设计要素分析 |
2.1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的概念 |
2.2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发展概述 |
2.2.1 古代室内供暖设备的发展 |
2.2.2 现代室内供暖设备的发展 |
2.3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设计要素分析 |
2.3.1 通用性要素 |
2.3.1.1 通用设计理论及原则 |
2.3.1.2 家用供暖设备通用设计要素 |
2.3.2 系列化要素 |
2.3.2.1 系列化设计理论 |
2.3.2.2 家用供暖设备系列化设计的作用 |
2.3.3 人机性要素 |
2.3.4 安全性要素 |
第三章 TCM在家用室内供暖设备领域的应用优势 |
3.1 TCM远红外技术供暖原理概述 |
3.2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分类 |
3.3 TCM在家用室内供暖设备领域的应用优势 |
3.3.1 技术优势 |
3.3.2 体验优势 |
3.3.3 扩展性优势 |
第四章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设计调研 |
4.1 家用供暖设备目标用户调研 |
4.1.1 用户调研的目的 |
4.1.2 定义目标用户 |
4.1.3 明确调研目标和方法 |
4.1.4 用户访谈与行为观察 |
4.1.5 问卷调查 |
4.2 家用供暖设备目标用户建模 |
4.2.1 用户模型的定义及目的 |
4.2.2 构建家用供暖设备用户模型 |
4.3 调研数据分析总结与机会点 |
4.3.1 不同类型家用供暖设备产品分析与评价 |
4.3.2 提出组合式设计方案 |
4.3.3 家用供暖设备设计机会点分析 |
第五章 家用室内供暖设备设计实践 |
5.1 产品现有样品分析 |
5.2 家用供暖设备设计原则分析 |
5.3 产品工作环境分析 |
5.4 产品造型分析 |
5.5 产品色彩分析 |
5.6 家用供暖设备设计目标分析 |
5.7 家用供暖设备设计方向构思及评审 |
5.7.1 设计方向一 |
5.7.2 设计方向二 |
5.7.3 设计评审 |
5.8 家用供暖设备设计方案 |
5.8.1 草图设计与评价 |
5.8.2 综合设计要素考量 |
5.8.3 效果图阶段 |
5.8.4 产品结构设计 |
5.8.5 系列化扩展设计 |
5.8.6 使用场景与操作示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关于家用供暖设备的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关于家用供暖设备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工程图设计 |
(6)一起亡人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与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引入 |
1.1 基本情况 |
1.2 现场勘验及起火点认定 |
1.3 起火点的勘验 |
2 送检物证的检验鉴定 |
2.1 炭化残留物的检验鉴定 |
2.2 电气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 |
2.2.1 痕迹物证的检查与确认 |
2.2.2 检验鉴定结果 |
3 起火原因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7)电弧性电气火灾检测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气火灾的危害 |
1.1.2 电气火灾的成因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电弧性电气火灾检测研究的国外现状 |
1.2.2 电弧性电气火灾检测研究的国内现状 |
1.2.3 电弧性电气火灾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低压交流电弧故障实验及数据分析 |
2.1 电弧产生机理及特性 |
2.1.1 电弧产生机理 |
2.1.2 交流电弧的时频特性 |
2.2 实验平台的建立与数据采集 |
2.2.1 实验平台的功能要求 |
2.2.2 实验平台的组成 |
2.3 点接触电弧故障特征分析 |
2.3.1 单一负载实验 |
2.3.2 负载启动实验 |
2.3.3 负载抑制性实验 |
2.4 碳化路径串联电弧故障特征分析 |
2.5 高频串扰实验 |
2.6 并联电弧故障特征分析 |
2.7 电弧故障实验数据综合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压交流电弧故障特征提取及识别 |
3.1 电弧故障高频特征的提取 |
3.1.1 高频耦合信号的处理过程 |
3.1.2 高频特征值的提取 |
3.2 电弧故障电流特征的提取 |
3.2.1 电流信号的处理 |
3.2.2 平肩变化特征分析 |
3.2.3 电流波形斜率特征的提取 |
3.2.4 电流周期积分特征的提取 |
3.3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电弧故障诊断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压交流电弧故障检测装置设计 |
4.1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
4.1.1 AC/DC电源模块 |
4.1.2 高频信号调理电路 |
4.1.3 电流信号调理电路 |
4.1.4 MCU电路及其它输出电路 |
4.1.5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的研制 |
4.2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电弧故障检测子程序设计 |
4.3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测试 |
4.3.1 电弧故障试验 |
4.3.2 误报警试验 |
4.3.3 负载抑制性试验 |
4.3.4 并联抗扰动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拖拉机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识别现象 |
二、分析原因 |
三、检查判断 |
四、对症排除 |
(9)小家电维修系列文章之二十三 电暖器原理和故障维修(上)(论文提纲范文)
电暖器的种类和特点 |
1.传导式电暖器 |
2.辐射式电暖器 |
3.对流式电暖器 |
(1) 电热油汀 |
(2) PTC陶瓷暖风机 |
安装和使用 |
1.电暖器的安装 |
2.电暖器使用注意事项 |
四、电暖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建筑物电能管理系统研究[D]. 赵颖.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汽轮机热工控制系统故障简析及处理措施[J]. 徐军锋.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23)
- [4]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D]. 梁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基于TCM远红外技术的家用室内供暖设备设计研究[D]. 徐振远. 福州大学, 2018(03)
- [6]一起亡人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与认定[J]. 李阳,苏文威,覃诗舟,邹红,梁阿新.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7(07)
- [7]电弧性电气火灾检测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D]. 陈永志. 华侨大学, 2016(02)
- [8]拖拉机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J]. 杭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1(06)
- [9]小家电维修系列文章之二十三 电暖器原理和故障维修(上)[J]. 王德沅. 电子世界, 2004(03)
- [10]格力牌FGW—12B型远红外遥控电暖器原理与维修[J]. 罗平. 家电检修技术,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