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侵染论文-汪伦记,任利娜,李晶晶,张敏,纠敏

共侵染论文-汪伦记,任利娜,李晶晶,张敏,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侵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粉虱,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普通烟,营养物质

共侵染论文文献综述

汪伦记,任利娜,李晶晶,张敏,纠敏[1](2019)在《普通烟对烟粉虱取食及其与TYLCCNV共侵染的生理生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普通烟遭受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取食及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共侵染时的响应机制,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分析比较MED隐种烟粉虱取食及其与TYLCCNV共侵染处理对普通烟植株中营养组分、防御物质积累及主要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烟粉虱取食及其与TYLCCNV共侵染均可导致普通烟植株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多酚含量显着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与烟粉虱取食植株相比,烟粉虱与TYLCCNV共侵染后1 d时普通烟植株中可溶糖含量显着降低了21.05%,3、7和9 d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着降低了27.40%、26.84%和20.90%;共侵染后的1、3、5和9 d时多酚含量分别显着降低了34.60%、14.30%、3.07%和15.19%;共侵染后的1、3、5和7 d时CAT活性分别提高了3.04倍、1.42倍、1.68倍和1.96倍;共侵染后7 d时POD活性显着降低,共侵染后9 d时SOD活性显着升高。表明普通烟可通过改变其营养组分及积累防御物质或提高氧化酶活性来防御烟粉虱取食及其与TYLCCNV的共侵染,而烟粉虱与TYLCCNV共侵染可诱导植株内产生较单独取食时更少的多酚类防御物质,以提高其在宿主植物上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杜艳,齐中强,俞咪娜,于俊杰,张荣胜[2](2018)在《田间稻瘟病菌共侵染菌株的鉴定及基因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梨孢属真菌(pyricularia)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除了感染水稻引起稻瘟病以,还能感染多种禾本科和莎草科等植物,如小麦、狗尾草、稗草、千金子等。目前,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研究较多,而其他梨孢属真菌与水稻间的互作以及其他梨孢属真菌与稻瘟病菌的互作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其他梨孢菌与稻瘟病菌在水稻植株上的互作关系,对于建立新的真菌-植物及真菌-真菌互作模式系统、获得新的抗性资源以及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江苏省2010—2017连续8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标样进行回接,发现约4%以上的分离菌株(31株)不能引起稻瘟病菌普感的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发病。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31株菌株在菌落形态、气生菌丝密度、产孢量、孢子长度及孢子梗等特征上与稻瘟菌Guy11差异明显。致病性结果表明,该类真菌不能引起LTH叶部致病,但是能够单独侵染水稻根部、穗部及创伤叶部,且与稻瘟病菌混合接种能够侵染水稻叶部。杂草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类真菌对狗尾草、棒头草、无芒稗、日本看麦娘和千金子致病,说明该类群梨孢属真菌寄主广泛且发生普遍,是一类多寄主病原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表明,这类真菌与稻瘟病菌70-15并不聚在一类,属于一类新的梨孢属真菌。进一步运用第叁代Pac Bio测序技术,对梨孢菌18-2进行基因组de novo测序,发现18-2基因组大小约41.89Mb,预测含有11 161个基因,其中特有基因2 250个。通过KOG注释,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后结构修饰和蛋白质周转过程,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过程以及其他重要的过程等。随后,运用NCBI数据库检索到302个已报道的稻瘟菌功能基因,其中216个(72%)基因在18-2基因组中存在同源基因,它们主要参与到多个重要的信号途径,如MAPK途径,cAMP途径及Ca信号途径等,提示这些功能基因可能在侵染水稻根部和穗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SignalP 4.1对18-2的特有基因进行分析,其中253个基因具有分泌蛋白功能,占全部特有基因的11.24%。与稻瘟菌70-15进行比较,已报道的15个效应分子中有13个效应分子未能在18-2基因组中比对到,它们分别是Mc69,Bas1-4,AvrPi9,AvrPiz-t,Avr-Pii,Avr-Pita,Avr-CO39,Avr-Pia,Avr-Pik和Avr-Pib,推测这些效应分子的缺失可能是水稻叶部侵染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运用NR和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得到30个稻瘟病菌的特有基因,这些基因同时可以在18-2基因组中比对到,推测稻瘟菌与梨孢菌之间存在"基因漂移"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有助于物种间的遗传交换及物种多谱系的形成。以上结果表明,田间发现的稻瘟病菌共侵染菌株是一类新的多寄主梨孢属真菌,该类真菌本身可能是一类水稻致病菌。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梨孢菌与水稻寄主互作新模式,以期为今后稻瘟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付丹丹[3](2017)在《叁裂叶豚草霜霉菌(Plasmopara angustiterminalis)鉴定及其与锈菌(Puccinia xanthii.f.sp.ambrosiae-trifidae)间共侵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原产于北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Sonoland地区,现已传至欧洲、亚洲、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叁裂叶豚草可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并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是世界性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已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安全威胁。我国是叁裂叶豚草等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以辽宁为主要发生危害地的东北地区受其影响最为严重。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锈菌和霜霜菌侵染后的叁裂叶豚草叶片,发现两种苍耳柄锈菌叁裂叶豚草专化型(Puccinia xanthii.f.sp.ambrosiae-trifidae S.W.T.Batra)菌丝和苍耳轴霜霉(Plasmopara agustiterminalis Novotelnova)菌丝交错寄生在下表皮相连的叶肉海绵组织细胞内;同时发现霜霉菌菌丝在叶肉细胞内特化形成吸器并进入相邻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未观察到生长在一起的两种真菌菌丝或者吸器结构有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揭示共同侵染叁裂叶豚草的苍耳柄锈菌叁裂叶豚草专化型和苍耳轴霜霉是否存在相互侵染,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针对苍耳柄锈菌叁裂叶豚草专化型和苍耳轴霜霉专性寄生菌设计寡核苷酸探针和辅助探针进行双标记,以石蜡切片为介导,对杂交探针浓度及杂交试验条件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石蜡切片杂交预处理各步骤时间由5分钟缩短为3 min,杂交探针浓度1 μg/mL、2 μg/mL、4 μg/mL,蛋白酶K处理5 min、10 min、15 min;几丁质酶酶解 10 min、30 min、60 min,DAPI 复染浓度分别为 1 μg/mL、4 μg/mL,结果表明:在探针浓度为2μg/mL、蛋白酶K36℃处理10min、几丁质酶36℃酶解30 min、DAPI复染浓度4 μg/mL时试验结果显示霜霉菌菌丝穿插寄生在植物叶片中,锈菌夏孢子基部菌丝集中分布于接近下表皮叶肉海绵组织细胞,霜霉菌孢子囊及孢子梗均可以显示荧光。(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3)

张振臣,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4](2012)在《我国发现由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协生共侵染引起的甘薯病毒病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是由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协生共侵染甘薯引起的病毒病害[1]。20世纪70年代(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共侵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梨孢属真菌(pyricularia)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除了感染水稻引起稻瘟病以,还能感染多种禾本科和莎草科等植物,如小麦、狗尾草、稗草、千金子等。目前,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研究较多,而其他梨孢属真菌与水稻间的互作以及其他梨孢属真菌与稻瘟病菌的互作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其他梨孢菌与稻瘟病菌在水稻植株上的互作关系,对于建立新的真菌-植物及真菌-真菌互作模式系统、获得新的抗性资源以及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江苏省2010—2017连续8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标样进行回接,发现约4%以上的分离菌株(31株)不能引起稻瘟病菌普感的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发病。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31株菌株在菌落形态、气生菌丝密度、产孢量、孢子长度及孢子梗等特征上与稻瘟菌Guy11差异明显。致病性结果表明,该类真菌不能引起LTH叶部致病,但是能够单独侵染水稻根部、穗部及创伤叶部,且与稻瘟病菌混合接种能够侵染水稻叶部。杂草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类真菌对狗尾草、棒头草、无芒稗、日本看麦娘和千金子致病,说明该类群梨孢属真菌寄主广泛且发生普遍,是一类多寄主病原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表明,这类真菌与稻瘟病菌70-15并不聚在一类,属于一类新的梨孢属真菌。进一步运用第叁代Pac Bio测序技术,对梨孢菌18-2进行基因组de novo测序,发现18-2基因组大小约41.89Mb,预测含有11 161个基因,其中特有基因2 250个。通过KOG注释,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后结构修饰和蛋白质周转过程,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过程以及其他重要的过程等。随后,运用NCBI数据库检索到302个已报道的稻瘟菌功能基因,其中216个(72%)基因在18-2基因组中存在同源基因,它们主要参与到多个重要的信号途径,如MAPK途径,cAMP途径及Ca信号途径等,提示这些功能基因可能在侵染水稻根部和穗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SignalP 4.1对18-2的特有基因进行分析,其中253个基因具有分泌蛋白功能,占全部特有基因的11.24%。与稻瘟菌70-15进行比较,已报道的15个效应分子中有13个效应分子未能在18-2基因组中比对到,它们分别是Mc69,Bas1-4,AvrPi9,AvrPiz-t,Avr-Pii,Avr-Pita,Avr-CO39,Avr-Pia,Avr-Pik和Avr-Pib,推测这些效应分子的缺失可能是水稻叶部侵染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运用NR和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得到30个稻瘟病菌的特有基因,这些基因同时可以在18-2基因组中比对到,推测稻瘟菌与梨孢菌之间存在"基因漂移"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有助于物种间的遗传交换及物种多谱系的形成。以上结果表明,田间发现的稻瘟病菌共侵染菌株是一类新的多寄主梨孢属真菌,该类真菌本身可能是一类水稻致病菌。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梨孢菌与水稻寄主互作新模式,以期为今后稻瘟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侵染论文参考文献

[1].汪伦记,任利娜,李晶晶,张敏,纠敏.普通烟对烟粉虱取食及其与TYLCCNV共侵染的生理生化反应[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杜艳,齐中强,俞咪娜,于俊杰,张荣胜.田间稻瘟病菌共侵染菌株的鉴定及基因组比较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付丹丹.叁裂叶豚草霜霉菌(Plasmoparaangustiterminalis)鉴定及其与锈菌(Pucciniaxanthii.f.sp.ambrosiae-trifidae)间共侵染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4].张振臣,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我国发现由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协生共侵染引起的甘薯病毒病害[J].植物病理学报.2012

标签:;  ;  ;  ;  

共侵染论文-汪伦记,任利娜,李晶晶,张敏,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