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蜗杆传动论文-曾雪莲,姚立纲

新型蜗杆传动论文-曾雪莲,姚立纲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蜗杆传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行星蜗杆传动机构,运动学仿真,啮合理论

新型蜗杆传动论文文献综述

曾雪莲,姚立纲[1](2015)在《一种新型的行星蜗杆传动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传动比范围广等优点。但是,其普及程度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内超环面齿轮的加工制造难度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的装配困难,稍许的偏差就会引起振动及噪声从而影响传动精度与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它有利于降低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加工和装配的困难,同时对新型的行星蜗杆传动机构进行了啮合理论分析和运动学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5年09期)

宋攀攀[2](2015)在《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蜗杆传动开始迅速发展。由于蜗杆传动具有诸多优点,比如结构紧凑、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等,因此蜗杆传动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工业的各个行业中。在众多蜗杆传动中,阿基米德圆柱蜗杆应用范围最广,它易于加工装配,轴向位移发生的变化不影响蜗轮蜗杆的齿面共轭。但是,阿基米德圆柱蜗杆瞬时接触线的法线与啮合点合速度方向的夹角太大,不利于液体动力润滑,而且啮合齿数较少、传动效率较低。锥蜗杆传动是空间交错轴传动,锥蜗杆传动的优点有:重合度大、瞬时接触线的法线与啮合点合速度方向的夹角较小,利于齿间润滑、锥蜗杆轴向移动时,可以保证在不破坏齿面共轭的情况下,对尺侧间隙进行调整、传动平稳结构紧凑,结合脱开非常灵活,可以做离合器使用[1]。随着锥蜗杆的发展,各种新型锥蜗杆传动相继出现,本文介绍的锥蜗杆传动方式是准双导程锥蜗杆传动。准双导程锥蜗杆的建立基于新型锥蜗杆双导程直线接触偏置蜗杆,准双导程锥蜗杆有内、外两个啮合齿面,啮合齿面与双导程直线偏置蜗杆的啮合齿面不同,由于准双导程锥蜗杆齿面是阿基米德螺旋面,因此加工装配简单,蜗轮材料可以用钢代替有色金属铜。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成为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传动比大的新型锥蜗杆[1]。论文首先阐述新型锥蜗杆传动齿面形成原理,并利用CATIA进行实体建模。新型锥蜗杆传动齿面实际上是阿基米德螺旋面,而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齿面是渐开螺旋面。论文详细陈述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且利用CATIA绘图软件进行详细的对比。论文对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参数的设计、锥蜗轮与蜗杆传动副安装尺寸的设计、锥蜗杆蜗轮几何参数的设计。利用计算机语言VB编写相关软件,为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计算提供简便手段。锥蜗轮蜗杆相关参数设计完成后对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代替双导程锥蜗轮蜗杆所产生的误差进行详细分析。论文分析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内外啮合齿面的受力情况。锥蜗轮蜗杆齿面受力分析非常复杂,先不考虑摩擦力的存在,分析锥蜗轮蜗杆在内啮合与外啮合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最后再对摩擦力进行单独分析。论文计算准双导程锥蜗轮容许输出扭矩,根据容许输出扭矩计算锥蜗轮的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最后对锥蜗杆轴进行刚度计算,并且对强度与刚度的校核也编写相应的计算软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董龙治[3](2014)在《新型消隙式OTT蜗杆传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精密分度蜗杆传动啮合侧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蜗杆传动起初能保持良好的传递精度,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蜗杆与蜗轮之间的磨损使啮合侧隙慢慢变大。当蜗杆开始转动或转动方向发生改变时,啮合侧隙的存在导致了间隙的产生,使得蜗杆的运动并不能立即传递给蜗轮,蜗杆转过一定角度之后才能带动蜗轮转动,这就造成了机械传动的误差。靠提高加工精度来消除回转误差,会使成本大大增加。本课题以德国的一种新型消隙式OTT蜗杆传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这种蜗杆传动的消隙原理,详细叙述了新型消隙式蜗杆传动的特点并比较了它与普通蜗杆传动的区别。收集到的资料中没有完整的参数,从理论上对这种特殊的蜗杆传动进行全面研究,推导出一组新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求出其它参数。便于以后的加工和分析、实现国产化。其次,推导出新型消隙式蜗杆传动的重合度、承载能力等计算公式。利用UG的参数化功能和二次开发对蜗杆传动进行了精确建模,为以后的蜗杆与蜗轮的运动仿真和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按照设计要求,对某型号新型消隙式蜗杆传动进行了整体的减速器结构设计。最后,利用机械系统仿真软件ADAMS对新型消隙式蜗杆传动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在后处理中得到模型的输入、输出角速度曲线和各种受力曲线。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在蜗轮轮齿的一个周期内,不同啮合位置时的接触状态、应力、应变等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期刊2014-05-01)

石万凯,姜宏伟,秦大同,武斌,徐戊矫[4](2010)在《新型涂层钢蜗杆副传动机理研究与传动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青铜蜗轮耐磨性差、疲劳强度低等问题,将新型涂层技术应用到钢蜗轮传动中。开展蜗杆传动弹性啮合分析、蜗轮齿面磨损分析和轮齿稳态温度场仿真分析,建立材料特性与蜗杆副应力场、磨损特性及温度场之间的关系,提出评价蜗杆副材料啮合性能、耐磨性及抗胶合能力的方法。在20Cr钢表面制备了超微细磷酸锰转化涂层和硫化亚铁固体润滑涂层,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涂层标准试件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评价,在传动试验台上对两种涂层钢蜗杆副进行传动性能综合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涂层均具有优良的减摩耐磨性能,涂层钢蜗杆副较之未涂层钢蜗杆副缩短了跑合时间,具有更高的传动效率和更优良的抗胶合能力。上述研究为实现蜗杆传动以钢蜗轮替代青铜蜗轮的目标打下了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赵国锐[5](2009)在《新型精密蜗杆传动原理与蜗杆齿面切削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机构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蜗杆传动单级传动比大,传动平稳,噪声小,而且能够自锁。但其蜗轮加工制造困难,而且材料为青铜,致使蜗杆传动难以实现精密传动。为此研制一种具有高精度,且蜗轮加工工艺简单的新型蜗杆传动副。本文首先阐述新型精密蜗杆基本原理,并进行论证,验证其符合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推导计算蜗杆主要几何参数,设计蜗杆整体形状和结构尺寸。结合实际设计新型精密蜗杆传动副替换铣床圆转台内传统蜗杆传动副,利用CATIA对设计的蜗杆和蜗轮进行建模仿真。最后根据设计的蜗杆零件图,在数控车床上加工蜗杆,研究了新型蜗杆齿面切削方法。新型蜗杆具有新的啮合传动原理,其接触线为一条直线,相比于传统蜗杆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精度。用斜齿圆柱齿轮代替传统蜗轮,加工制造简单,材料可以用淬火钢,节约贵重有色金属,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本文为新型精密蜗杆传动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新型精密蜗杆传动副具有高精度,加工制造方便,节省材料等特点,如大力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6-01)

赵铮[6](2009)在《新型渐开线锥蜗杆传动原理及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主要阐述了新型的具有渐开线齿形锥蜗杆传动副的啮合原理,分析了实现正确啮合的条件,建立了齿面方程式,提出了齿面的形成方法;对其传动过程中的相对运动关系和受力分析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出了在机械加工中切实可行的新型渐开线锥蜗杆传动,运用现代叁维软件对锥蜗杆传动副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新型渐开线锥蜗杆传动副结构设计合理,克服了传统阿基米德螺线锥蜗杆传动的缺点。新型渐开线锥蜗杆传动,其蜗杆蜗轮的加工方法较以前相比,简单可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而且也为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创造了条件。对比当今所实用的锥蜗杆、锥蜗轮传动可见采用圆柱渐开螺旋面构成锥蜗杆、锥蜗轮齿面符合垂直交叉轴传动啮合要求,且设计、计算非常简单。如果为这种新型渐开线齿形锥蜗杆传动专门设计、制造实现展成车齿的新机床,可为锥蜗杆、锥蜗轮传动提供高生产率、高质量、低成本的加工手段,并将有力推动、扩大其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孟军,刘有平,贺殷凯,刘桃,刘傲[7](2009)在《新型压裂泵用蜗杆传动的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压裂设备发展的需要,针对压裂泵传动机构在CS600新型压裂泵研制中采用蜗杆传动形式,按照啮合原理,采用以计算机语言编程计算为基础的离散模型构造法,建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副的叁维模型,在ANSYS环境中对其进行了静态接触分析。通过对蜗杆副接触应力分析,掌握了蜗杆副接触应力的状况,找出了该蜗杆副的优越性,为下一步压裂泵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09年03期)

韩红臣,孙月海[8](2006)在《新型硬齿面环面蜗杆传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精确磨削TI蜗杆的砂轮,用类似直廓环面蜗杆或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磨削方法加工环面蜗杆,使该蜗杆和齿面形状与砂轮曲面相同的蜗轮相配合,形成一种新型蜗杆传动,给出了这种传动蜗杆副齿面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这种传动蜗轮齿面上接触线的形状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其啮合特点。(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06年04期)

韩晓明,赵战胜,王福容,铁占续[9](2005)在《新型阀门电动装置蜗杆传动模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模糊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电动装置的蜗杆传动设计,建立了模糊优化数学模型,并对其求解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 明,通过实例表明模糊优化设计可以使蜗杆传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进一步减小电动装置的体积,提高电动装置的 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05年01期)

蔡英杰[10](2002)在《新型滚动齿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球齿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其特点是蜗轮的球齿和蜗杆之间为滚动啮合,而球齿嵌在蜗轮体的球窝内可自由转动。 建立了球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空间啮合理论体系。推导了球面包络环面蜗杆的接触线方程、齿面方程、螺旋升角、一界、二界曲线和诱导法曲率方程。 用Mathematic软件求解了螺旋升角、接触线、界限函数、诱导法曲率,并进行了图形仿真。分析了蜗杆轴截面齿廓形状,完成了基于Solid Works系统的蜗杆曲面的精确建模。 提出了对开剖分式的组合蜗轮结构。对传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传动结构进行了设计。基于Solid Works系统,完成了传动零件的叁维仿真,并进行了虚拟装配。基于Cosmos Works模块,对啮合传动的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根据蜗杆齿廓形成原理,提出了采用范成法飞刀粗切蜗杆齿形、用球头砂轮精确磨削的加工原理和方法。 对新型减速器进行了试制。对3150型滚齿机进行了改装,完成了蜗杆的加工。为了保证分齿精度,蜗轮在数控铣床上加工。最后完成了整机的制造。 对新型减速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检查发现,各个球齿受载均匀。说明蜗杆螺旋槽以及蜗轮的加工精度是较高的,选用的加工方案是可行的。实验结果还表明,新型减速器传动平稳,载荷较小时,传动效率较大,最高可达92%。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设想。(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2-12-01)

新型蜗杆传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蜗杆传动开始迅速发展。由于蜗杆传动具有诸多优点,比如结构紧凑、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等,因此蜗杆传动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工业的各个行业中。在众多蜗杆传动中,阿基米德圆柱蜗杆应用范围最广,它易于加工装配,轴向位移发生的变化不影响蜗轮蜗杆的齿面共轭。但是,阿基米德圆柱蜗杆瞬时接触线的法线与啮合点合速度方向的夹角太大,不利于液体动力润滑,而且啮合齿数较少、传动效率较低。锥蜗杆传动是空间交错轴传动,锥蜗杆传动的优点有:重合度大、瞬时接触线的法线与啮合点合速度方向的夹角较小,利于齿间润滑、锥蜗杆轴向移动时,可以保证在不破坏齿面共轭的情况下,对尺侧间隙进行调整、传动平稳结构紧凑,结合脱开非常灵活,可以做离合器使用[1]。随着锥蜗杆的发展,各种新型锥蜗杆传动相继出现,本文介绍的锥蜗杆传动方式是准双导程锥蜗杆传动。准双导程锥蜗杆的建立基于新型锥蜗杆双导程直线接触偏置蜗杆,准双导程锥蜗杆有内、外两个啮合齿面,啮合齿面与双导程直线偏置蜗杆的啮合齿面不同,由于准双导程锥蜗杆齿面是阿基米德螺旋面,因此加工装配简单,蜗轮材料可以用钢代替有色金属铜。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成为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传动比大的新型锥蜗杆[1]。论文首先阐述新型锥蜗杆传动齿面形成原理,并利用CATIA进行实体建模。新型锥蜗杆传动齿面实际上是阿基米德螺旋面,而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齿面是渐开螺旋面。论文详细陈述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且利用CATIA绘图软件进行详细的对比。论文对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参数的设计、锥蜗轮与蜗杆传动副安装尺寸的设计、锥蜗杆蜗轮几何参数的设计。利用计算机语言VB编写相关软件,为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计算提供简便手段。锥蜗轮蜗杆相关参数设计完成后对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代替双导程锥蜗轮蜗杆所产生的误差进行详细分析。论文分析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内外啮合齿面的受力情况。锥蜗轮蜗杆齿面受力分析非常复杂,先不考虑摩擦力的存在,分析锥蜗轮蜗杆在内啮合与外啮合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最后再对摩擦力进行单独分析。论文计算准双导程锥蜗轮容许输出扭矩,根据容许输出扭矩计算锥蜗轮的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最后对锥蜗杆轴进行刚度计算,并且对强度与刚度的校核也编写相应的计算软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蜗杆传动论文参考文献

[1].曾雪莲,姚立纲.一种新型的行星蜗杆传动机构[J].机械传动.2015

[2].宋攀攀.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5

[3].董龙治.新型消隙式OTT蜗杆传动的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4].石万凯,姜宏伟,秦大同,武斌,徐戊矫.新型涂层钢蜗杆副传动机理研究与传动性能评价[J].机械工程学报.2010

[5].赵国锐.新型精密蜗杆传动原理与蜗杆齿面切削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赵铮.新型渐开线锥蜗杆传动原理及其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孟军,刘有平,贺殷凯,刘桃,刘傲.新型压裂泵用蜗杆传动的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9

[8].韩红臣,孙月海.新型硬齿面环面蜗杆传动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

[9].韩晓明,赵战胜,王福容,铁占续.新型阀门电动装置蜗杆传动模糊优化设计[J].现代机械.2005

[10].蔡英杰.新型滚动齿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研究[D].福州大学.2002

标签:;  ;  ;  ;  

新型蜗杆传动论文-曾雪莲,姚立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