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淀粉纤维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淀粉样纤维化,淀粉样,抑制剂
淀粉纤维化论文文献综述
戈家傲,刘畅[1](2018)在《浅析多酚淀粉样纤维化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多种疾病的患者体内都发现了淀粉样沉积,这些疾病被称为"淀粉样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氏病和2型糖尿病等。随着淀粉样疾病患者的不断增加,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将成为未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而开发淀粉样蛋白抑制剂是治疗必不可少的方法。本文从多酚抑制淀粉样纤维的机制和几种多酚抑制剂两方面综述淀粉样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为日后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期刊2018年12期)
陆通[2](2018)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化聚集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错折迭与阿尔茨海默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Ⅱ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开放式可溶解蛋白质经过错折迭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形成不溶性淀粉样沉积物是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尽管与这些疾病有关的各种淀粉样蛋白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它们可能有着相似的聚集机制及诱导细胞膜破坏的毒性机理。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是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中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IAPP由37个氨基酸组成,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呈无规卷曲结构,在病理条件下聚集形成以β折叠为主导结构的纤维,导致β细胞机能丧失和凋亡,这可能是引发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体内和体外的研究都发现破坏膜并产生细胞毒性的并不是成熟纤维,而是在聚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寡聚物。因此研究IAPP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以及IAPP寡聚体结构与其对磷脂膜破坏能力的关系对了解IAPP的聚集机制和毒性机理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抑制IAPP纤维化聚集被认为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策略和药物研发的重要方法。本论文主要开展了胰岛淀粉多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及纤维化抑制的研究工作,简要归纳如下:1、由于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 IAPP)的寡聚体结构多样复杂而且不能够在溶液中稳定存在,我们选用聚集属性较弱的大鼠胰岛淀粉样多肽(rIAPP)为模型肽,使用POPC与POPG的混膜(4:1)作为模型膜,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了结构、尺寸、形貌不同的rIAPP寡聚体,研究了这些寡聚体对磷脂膜的破坏能力和作用机理。我们发现rIAPP的寡聚体对于磷脂膜的破坏能力是由寡聚体的尺寸和疏水区域暴露程度两个因素共同调节的。在寡聚体直径小于50 nm的尺寸下,寡聚体对磷脂膜的破坏程度随着疏水区域暴露的增加而增大;当寡聚体直径大于50 nm时,其破坏膜的能力大大减弱,寡聚体的破坏能力也不再与其疏水暴露程度正相关。2、IAPP在其N端区域包含有符合反向胆固醇识别共有序列CARC通式的片段(R11-F15-V17),该片段可能与胆固醇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磷脂膜的作用中的调节功能相关,为探究CARC是否与胆固醇识别以及识别作用如何影响磷脂膜的性质,本论文工作中使用了聚集能力弱的rIAPP作为模型肽而不是聚集速度过快的hIAPP,并把CARC序列中的关键残基R11和F15分别替换成了A和L,把R18替换成了H(与h IAPP的18位残基相同),研究了rIAPP和这叁个变异体在与DPPC磷脂膜和DPPC/胆固醇混膜结合的强弱、对胆固醇在磷脂膜中排布的调节以及对磷脂膜的破坏程度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野生型rIAPP还是其变异体,胆固醇的存在都减小了它们与磷脂膜的亲和力,加大了它们对磷脂膜的破坏程度。然而,这些肽与磷脂膜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r IAPP和R18H都倾向于与胆固醇富集区结合,并减弱了胆固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但是rIAPP识别胆固醇的能力更强,对胆固醇在膜内分布影响更大;F15L和R11A的残基替换减小了肽与胆固醇的识别能力,使两个变异体更倾向于与胆固醇贫乏区结合。这些肽与胆固醇的不同作用可能导致了它们对DPPC/胆固醇磷脂膜破坏作用的不同。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氧化石墨烯(GO)用于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抑制研究中,这得益于GO独特的二维结构、高疏水表面上的sp2杂化芳香环以及分散性好易改性等特点。本论文研究工作通过共价结合的方法在GO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PEI)得到GO-PEI复合物。实验结果显示GO-PEI相比于GO在缓冲溶液中有着更好的稳定性,对h IAPP纤维化聚集的抑制能力更强。GO-PEI能够在聚集过程的成核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对于生长期中寡聚体和原纤维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够使成熟的淀粉样纤维解聚。(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朱滢滢[3](2018)在《纳米粒子在β-淀粉样蛋白纤维化聚集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兹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它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急剧增高。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和行为异常,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为AD患者脑内形成的老年斑与神经纤维缠结。A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确定。研究发现,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它是由β-分泌酶与γ-分泌酶切割其前体蛋白而形成的包含39~43个氨基酸的多肽,在AD患者脑中,Aβ产生与清除的失衡导致其含量增多并引起聚集,其由单体自动聚集为寡聚体、原纤维,最后形成成熟的纤维,单体与纤维间的二次成核过程可以促进寡聚体的生成。近来研究表明,寡聚体与AD最为紧密相关,可能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因此可溶性的寡聚体不仅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标志物,而且可以当作疾病治疗的目标物。关于抑制Aβ寡聚体生成及降解Aβ纤维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纳米粒子由于具有制备简单,储存稳定,表面易修饰且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而被人们应用于抑制Aβ聚集及降解Aβ纤维。基于以上背景,我们以多肽CE17为模板,利用生物矿化的方法合成了功能化金簇,金簇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自组装形成纳米环状结构,并且不同浓度的金簇可以影响Aβ聚集,低浓度促进Aβ聚集,高浓度抑制Aβ聚集;同时我们制备了表面修饰有β片层阻断肽LPFFD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并在其内核包裹808 nm处存在强吸收的半导体共聚物PDPP3T,使得其一方面可以抑制Aβ聚集,一方面可以光热降解Aβ纤维,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Aβ的产生与聚集过程,并针对Aβ寡聚体引起神经毒性的机理进行探讨,同时介绍了抑制Aβ聚集的常见抑制剂,一些纳米粒子的构建及纳米粒子在检测Aβ聚集体、抑制Aβ聚集及降解Aβ纤维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本工作的意义。第二章功能化金纳米簇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对Aβ_(40)纤维化的影响研究本工作合成了表面修饰Aβ_(11-22)片段的功能化金纳米簇,通过Aβ_(11-22)与Aβ_(40)相互作用,探究其对Aβ_(40)聚集过程的影响。首先,我们通过生物矿化的方法,以多肽CE17为模板合成CE17金纳米簇(CE17-AuNCs),利用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等对其光谱性质、形貌、化学组成等进行表征,确定CE17-AuNCs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尺寸约2 nm并且分布均匀,同时确定了其组成为Au_(18)Peptide_5。由于CE17-AuNCs表面氨基酸序列的特殊性,然后我们对其自组装行为进行了探究,发现低浓度的CE17-AuNCs容易形成稳定的环状结构而高浓度的CE17-AuNCs则无序聚集。最后,将CE17-AuNCs与Aβ_(40)共同培育,探究其对Aβ_(40)聚集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低浓度CE17-AuNCs起成核作用,促进聚集而高浓度CE17-AuNCs有效抑制Aβ_(40)聚集。CE17-AuNCs的加入可以缓解Aβ_(40)造成的神经毒性。第叁章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Aβ_(42)纤维化中的应用研究本工作制备了表面修饰有β片层阻断肽LPFFD,并且内核包含半导体共聚物PDPP3T的聚合物纳米粒子(Copolymer-NPs@PDPP3T),同时我们探究了Copolymer-NPs@PDPP3T在Aβ_(42)纤维化中的应用,发现其既可以抑制Aβ_(42)聚集,也可以光热降解Aβ_(42)纤维。首先我们将抑制Aβ_(42)聚集的β片层阻断肽LPFFD通过酰胺化反应修饰至磷脂聚乙二醇(DSPE-PEG_(2k)-COOH)的亲水端,形成DSPE-PEG_(2k)-LPFFD。由于磷脂疏水,聚乙二醇亲水,其可以自组装形成聚合物纳米粒子(Copolymer-NPs)。然后,我们将半导体共聚物PDPP3T包裹在纳米粒子疏水内核,得到Copolymer-NPs@PDPP3T,PDPP3T由于在近红外区存在强吸收,在808 nm激光照射下,溶液能快速升温。将合成的两种纳米粒子分别与Aβ_(42)共同培育,实验结果发现,均可以有效抑制Aβ_(42)聚集;将包含PDPP3T的纳米粒子与生长72 h的Aβ_(42)纤维混合,并用808 nm激光对其进行照射,通过TEM表征可见,纤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结构被破坏,纤维被降解。这表明我们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在AD的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秦哲[4](2018)在《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机理及相关分子间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样蛋白纤维化是蛋白分子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分子自组装而生成具有cross-?结构的纤维状聚集体的过程。这种蛋白纤维的基元结构由两个相互平行排列的多肽?-折迭片层构成。它的宽度一般为纳米级,而长度为几十纳米或达微米级,因此它是一种蛋白纳米线。蛋白纤维化聚集体在历史上曾长期被错误地认为是某种淀粉聚集体。这一历史误会也造成人们将其称为淀粉样纤维。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研究是近二十余年来国内外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其之所以被广为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淀粉样蛋白纤维化与多达四十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密切相关。这里面就包括一些广为人知的严重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II型糖尿病。此类疾病目前存在的临床不可治愈性是引起人们对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现象产生极大关注的重要因素。此外,淀粉样蛋白纤维还具有优良的材料特性。近年来,人们基于淀粉样蛋白纤维开发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材料,在传感、催化、细胞培养、病毒转染、载药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本论文致力于采用红外探针、荧光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研究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机理及相关分子间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我们研究了Hofmeister盐效应对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影响、淀粉样蛋白纤维与荧光染料结合的动力学机理、淀粉样模型短肽与氧化石墨烯的作用机理。这叁部分工作的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水解溶菌酶片段多肽的纤维化为模型体系,首次研究了9种Hofmeister序列阳离子(即NH_4~+>K~+>Na~+>Cs~+>Li~+>Rb~+>Mg~(2+)>Ca~(2+)>Ba~(2+))对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影响。通过对纤维生长曲线进行动力学拟合得到动力学参数,分析了纤维化体系中加入不同阳离子后其纤维化动力学规律与Hofmeister序列的关系。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阳离子对纤维生长量和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我们发现溶菌酶体系纤维化动力学规律与Hofmeister序列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Hofmeister序列阳离子对淀粉样纤维的最终生长量和微观形貌会产生一定影响。2.采用停流快速反应动力学装置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与ThT荧光染料之间结合的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新的动力学实验设计,在溶菌酶纤维大大过量的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方法对反应物(ThT)的减少进行监测并进行假一级动力学分析,结合动力学公式推导得出ThT与溶菌酶纤维结合的动力学机理是ThT与纤维上多个结合位点的一步平行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荧光停流动力学研究可知,溶菌酶纤维上主要存在2类可与ThT进行结合的位点。3.采用氧化石墨烯对含有7个氨基酸残基的?-淀粉样肽的模型短肽GA进行吸附,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氧化石墨烯吸附GA后迅速发生聚集,氧化石墨烯片层表面变得粗糙不平,Zeta电位发生明显改变。通过GA上CN红外探针在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变化并结合变温红外实验可知,由于受到氧化石墨烯界面作用的影响,CN红外探针与周围的水分子主要以π-氢键的形式进行结合。结合拉曼光谱证据,提出GA短肽的吸附行为是单层吸附为主的化学吸附,通过GA上的芳香环与氧化石墨烯的面-面错位的π-π堆积作用实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杨梦婷[5](2018)在《界面性质对淀粉样肽Aβ聚集及纤维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肽(Amyloid β,Aβ肽)在大脑皮质的聚集并最终形成纤维状的淀粉样斑块。Aβ肽淀粉样纤维是由Aβ肽从可溶的无规卷曲单链分子转变成不溶的富含β层状折叠结构的聚集体。大量研究表明,Aβ肽在体内尤其是在神经元细胞表面发生聚集形成纤维,造成细胞毒性,从而使细胞功能减退甚至死亡。Aβ肽分子在二维界面上的扩散运动直接决定了 Aβ肽纤维在界面上的生长过程,而Aβ肽分子的扩散运动又和表面的物化性质有关。因此,不同性质的界面对Aβ肽纤维化有很大的影响。研究Aβ肽分子在界面的聚集是目前用于治疗AD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然而,关于Aβ肽分子在界面上的聚集机理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尚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调控界面性质(如流动性、亲疏水性和微观结构等)来研究Aβ肽分子在界面上的聚集行为。具体内容如下:1.Aβ肽在磷脂双层膜上的聚集:通过体外制备磷脂双层膜来模拟体内细胞膜结构,选用具有不同相转变温度(Tc)的磷脂来制备具有流动性差异的膜。随后,再将低浓度的Aβ肽溶液加入到磷脂双层膜上孵育不同时间。然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观察Aβ肽在不同流动性的磷脂双分子层上的聚集形貌和扩散行为。采用和频共振光谱(SFG)来研究Aβ肽分子在膜上的聚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凝胶相的磷脂膜对Aβ肽分子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原因是凝胶相磷脂膜紧密堆积的相结构抑制了 Aβ肽分子在二维界面上的扩散,导致Aβ肽分子在膜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生构象转变进而抑制Aβ肽的成纤维过程。2.Aβ肽在不同性质界面上的聚集:界面的亲疏水性及微结构都对Aβ肽分子的聚集有影响,因此分别采用下列办法来调控这些界面性质。首先,采用两亲嵌段聚合物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S-b-PHEMA)作为界面材料,通过旋涂法制备出不同亲疏水性的聚合物薄膜。同时,调控PS和PHEMA的嵌段比例来实现不同的亲疏水性。调控界面微结构,通过旋涂分散在水中的氧化石墨烯(GO)来制备氧化石墨烯单层膜。随后,将上述材料与低浓度的Aβ肽溶液孵育不同时间。通过AFM表征Aβ肽在上述得两种不同界面性质材料的表面孵育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β肽与界面的相互作用与界面疏水程度有关;且Aβ肽在亲疏水性界面的聚集是按自组装的方式进行,形成的聚集体多样,组装路径复杂;而Aβ肽能在GO片层表面上发生聚集,但聚集程度缓慢,且得到的是球状聚集体,但GO界面对Aβ肽聚集是抑制还是促进有待进一步详细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马雪姣[6](2018)在《多酚化合物和抗坏血酸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正确折迭结构的蛋白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分子可发生错误折迭,形成淀粉样沉积,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亨廷顿氏舞蹈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等。在形成淀粉样纤维的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含量减少,β-折迭含量增加,分子内部的疏水区域外露,分子间形成聚集体,进而组装成为淀粉样纤维。在此过程中,多种因素,诸如温度、pH、离子强度、环境中的大分子,以及部分小分子化合物等都可对其产生作用,影响纤维的形成。研究表明,一些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可抑制蛋白质淀粉样纤维的形成,对成熟纤维具有解聚作用,或者诱导纤维转变为无定型聚集体,从而降低纤维的细胞毒性。多酚化合物的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多酚化合物主要以其完整分子的形式与纤维作用,导致纤维的生长抑制或解聚,其易氧化的特性通常被忽视。本实验室先前实验结果表明,天然多酚的自氧化产物具有更强的抗纤维化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索多酚化合物的自氧化性质及其产物的抗纤维化作用,对新型药物的设计及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和抗坏血酸在通常实验条件下的自氧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这些化合物的稳定性,并采用牛胰岛素和溶菌酶作为淀粉样纤维化的模型蛋白,对比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氧化产物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探索这些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实验方法及研究结果1.牛胰岛素和溶菌酶的淀粉样纤维化行为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牛胰岛素和溶菌酶可转变为淀粉样纤维。实验采用硫磺素T(ThT)荧光标记法、圆二色谱法检测淀粉样纤维化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8-苯胺基-1-苯磺酸钠(ANS)检测纤维化过程中蛋白质疏水区域的暴露程度,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纤维化过程中形成的聚集体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牛胰岛素和溶菌酶在形成淀粉样纤维的过程中,其二级结构中β-折迭的含量逐渐增多,逐渐暴露的疏水区域与荧光探针特异性结合,显示出较高的荧光强度,同时,TEM可观测到牛胰岛素和溶菌酶形成的纤维结构。2.EGCG及其氧化产物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作用具有多酚结构的EGCG在通常的溶液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自氧化。本研究探索了 EGCG在pH 6.5~9.0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对其氧化产物EGCGox对牛胰岛素和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EGCG对纤维化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pH条件下形成的EGCGox对纤维化的抑制作用都强于EGCG,其中,在弱碱性条件下形成的氧化产物对纤维生长的抑制效果更强。在此基础上,对pH 7.4条件下形成的氧化产物的抗纤维化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结果表明,pH 7.4条件下形成的EGCGox具有较强的抑制纤维生长的作用,同时对成熟纤维也具有较好的降解作用。3.没食子酸对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对EGCG在pH 7.4条件下形成的氧化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发现经氧化形成的EGCGox主要由相对分子量为170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通过分析和推断,确定该分子为另一种多酚化合物—没食子酸。以溶菌酶作为模型蛋白,发现没食子酸对溶菌酶纤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能够降解成熟的溶菌酶纤维。与EGCG一样,没食子酸的分子结构也不稳定,在pH 7.4条件下会再次发生氧化。经过对比发现,没食子酸氧化产物的抗纤维化作用仍强于没食子酸。4.抗坏血酸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又称为维生素C(VetaminC;Vc),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和生物抗氧化剂。研究表明,Vc具有抑制蛋白质纤维化的作用,并且蛋白质淀粉样沉积相关疾病通常伴随着Vc的代谢异常。Vc在生理条件下的自氧化及其不稳定性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所以,分析Vc的自氧化行为,探索Vc自氧化产物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溶菌酶和牛胰岛素为模型蛋白,探索了 Vc的自氧化动力学,检测了 Vc及其主要自氧化产物脱氢抗坏血酸和赤藓酮糖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结果表明,Vc在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都不稳定,易发生自氧化。Vc及其自氧化产物均可抑制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和降解成熟的淀粉样纤维,其抗纤维化作用与Vc的氧化程度呈正相关,即Vc的氧化程度越高,产物的抗纤维化作用越强。因此,Vc的自氧化产物可能是其抗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活性形式。结论:多酚类化合物EGCG、没食子酸,以及抗氧化剂Vc对蛋白淀粉样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这些化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氧化产物的抗纤维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GCG在弱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氧化,所有pH条件下形成的EGCGox都具有比EGCG更强的抗纤维化作用,在pH 7.4条件下形成的EGCGox对蛋白纤维化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没食子酸作为EGCG的一种主要氧化产物,同样对淀粉样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化学结构仍不稳定,产生的氧化产物对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仍强于没食子酸。维生素C在通常实验条件下易发生自氧化,生成多种氧化产物,通过对比实验发现,Vc的氧化产物脱氢抗坏血酸和赤藓酮糖具有比Vc更强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上述结果揭示了几种常见的天然还原剂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与其自氧化性质有关,进一步对这些氧化产物进行分离和筛选,可以寻找出具有更强作用的蛋白淀粉样纤维化抑制剂,为研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梁红丽[7](2017)在《金纳米材料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均一性、分散性良好的金纳米颗粒(AuNPs),考察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金纳米棒(AuNRs)与金纳米颗粒(AuNPs)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鸡蛋清溶菌酶(HEWL)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Frens法制备AuNPs,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动态光散射及Zeta电位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AuNRs与AuNPs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评价其均一性与分散性。以BSA和HEWL作为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研究对象。采用ThT荧光法、同步辐射圆二色谱法(SRCD)、原子力显微镜(AFM)、SDS-PAGE凝胶电泳法对形成的淀粉样纤维进行表征,考察AuNRs与AuNPs对淀粉样纤维的动力学生长曲线、二级结构、形态学及分子量的影响。结果:TEM结果显示,AuNPs的平均尺寸为18.48±0.56 nm,Zeta电位为-36.80±0.44,浓度为155.82μg·m L-1,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分散性;AuNRs尺寸分别为20×40 nm、20×60 nm、20×80 nm,Zeta电位分别为43.13±1.16、39.83±0.76、20.40±1.11 mV。AuNRs-2、AuNRs-3、AuNRs-4与AuNPs在水溶液中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63±0.04)×(51.36±0.75)、(5.06±0.06)×(82.73±0.78)、(5.47±0.20)×(104.61±6.5)、34.29±0.19。BSA纤维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指数型增长规律。相同浓度的AuNRs对BSA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AuNPs。纤维化过程中,BSA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结构含量逐渐降低,β-折迭结构含量逐渐升高,AuNRs与AuNPs的加入对上述过程均具有抑制作用。BSA成熟纤维形态相互缠结,呈网状结构,高浓度AuNRs组纤维较短且分散,AuNPs组纤维多数团聚,形成大的无定型团聚体。SDS-PAGE结果表明,高浓度AuNRs与AuNPs组BSA形成的大分子量纤维均明显减少。HEWL纤维化动力学曲线遵循“S”型增长规律,纤维化过程中α-螺旋结构特征峰峰位置发生蓝移,AuNRs与AuNPs加入后其蓝移程度增大。HEWL成熟纤维形态呈较长的丝状纤维结构,AuNRs组HEWL形成蛋白质的无定型聚集体,AuNPs组HEWL形成较短的丝状纤维。结论:BSA与HEWL纤维化能够形成形态良好的淀粉样纤维,其具有蛋白质淀粉样纤维的典型属性,AuNRs与AuNPs均可抑制两者的纤维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相同浓度下,AuNRs的抑制作用大于AuNPs。(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6-04)
安婷婷[8](2017)在《EGCG及其氧化产物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或者多肽在某些条件下可产生淀粉样变性形成纤维,沉积于细胞膜,造成细胞损害,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大量的研究证实,一些天然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蛋白质的纤维化,并能够破坏成熟的纤维结构,将其转变为无定形聚集体。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EGCG)是绿茶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包括抑制多肽纤维化及降低纤维细胞毒性,目前已被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本研究采用溶菌酶和牛胰岛素作为实验模型,探索EGCG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并比较其氧化产物对蛋白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EGCG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很快转化成为较为稳定的氧化产物,其氧化产物具有比EGCG更强的抗蛋白质纤维化作用。此外,运用质谱对EGCG氧化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目前普遍认为,EGCG的抗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作用主要源于其完整分子与多肽链间的非共价作用,忽略了 EGCG的不稳定性和氧化产物的作用。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首次揭示了 EGCG氧化产物才是其抗蛋白质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样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先导药物结构。主要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1、溶菌酶和牛胰岛素的纤维生长动力学采用ThT(硫磺素T,ThioflavineT)荧光标记技术和ANS(8-苯胺基-1-萘磺酸,8-Anilino-1-naphthalenesulfonicacid)荧光标记法检测蛋白质的纤维化过程。ThT用于检测蛋白质纤维化过程中β-折迭含量的变化,ANS荧光探针检测纤维化过程中蛋白质疏水区域的暴露情况,圆二色谱(C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纤维生长过程中二级结构和形貌的变化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溶菌酶和牛胰岛素在纤维化过程中β-折迭结构增加,α-螺旋结构减少,蛋白质内部的疏水性区域逐渐暴露。通过TEM观察发现溶菌酶和牛胰岛素的成熟纤维具有典型纤维形态。此外,实验结果表明震荡和加盐会加快纤维生长的速率,缩短纤维生长的周期。2、EGCG的化学稳定性采用HPLC、UV、LC-MS、MS以及MS/MS等技术检测EGCG氧化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中碱性条件下,EGCG易于发生氧化且有其对应氧化产物的生成。UV检测发现EGCG氧化产物与EGCG具有相似的共轭结构。HPLC-MS结果表明EGCG氧化12 h后形成了两种较为稳定的氧化产物,对应的分子离子峰为169和225。其中169对应为去质子化的没食子酸,而质荷比为225离子的结构目前尚不清楚。通过MS/MS进一步分析并推断了 EGCG可能的降解途径。3、EGCG和EGCG氧化产物对蛋白质纤维化过程的影响采用溶菌酶和牛胰岛素为模型蛋白,对比EGCG和EGCG氧化产物对纤维生长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GCG氧化产物对蛋白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强于EGCG完整分子,且EGCG氧化程度越高对纤维化的抑制作用越强。另外,随着纤维生长速度的加快,EGCG完整分子抑制纤维生长的能力越低,而EGCG氧化产物抑制纤维的生长不受纤维生长速度的影响。通过NBT染色得出,EGCG氧化产物与蛋白作用后形成醌式结构的含量多于EGCG完整分子,推测醌式结构的形成对抑制蛋白淀粉样纤维化具有重要的作用。4、EGCG和EGCG氧化产物对成熟溶菌酶纤维的解聚作用在成熟的溶菌酶纤维中分别加入EGCG和EGCG氧化产物,孵育后离心处理。实验结果表明EGCG氧化产物对成熟纤维有更强的解聚能力。而加入抗坏血酸后,EGCG对成熟纤维的聚沉作用消失,由此表明EGCG的氧化是成熟纤维聚沉的必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探究纤维聚沉的原因,Zeta电位仪和ANS荧光探针的实验结果表明,EGCG氧化产物降低了纤维表面的电荷量,导致纤维聚沉析出形成白色的絮状沉淀。在聚沉过程中,纤维原有的疏水性区域不断减少,推测原因是纤维原有的疏水性区域包裹在沉淀的内部。5、EGCG氧化产物诱导溶菌酶形成低聚物的细胞毒性红细胞溶血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寡聚体或原纤维的细胞毒性远大于成熟纤维。与EGCG完整分子相比较,其氧化产物与溶菌酶单体结合后形成低聚物的细胞毒性低于EGCG完整分子。结合ANS疏水性检测的结果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EGCG氧化产物能够降低纤维原有的疏水性表面,这可直接导致与细胞作用时,所形成的聚集体不能进入细胞膜的疏水层,从而使纤维的细胞毒性降低。6、黄烷醇类多酚对蛋白质纤维化过程的影响选取与EGCG结构相似的黄烷醇类多酚EGC、ECG和C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四种化合物的氧化行为和抗纤维化活性,并比较分析其构效关系。采用HPLC和UV检测四种黄烷醇类多酚的氧化过程。结果表明,B环和D环上羟基的数量和位置对黄烷醇类多酚的氧化和抑制蛋白纤维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没食子酰基部分对形成更强抗纤维化的氧化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结论:EGCG在中碱性环境下易被氧化,在pH=8.0的碱性条件下EGCG半衰期小于2 h。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表明EGCG氧化产物的抗纤维化能力强于EGCG完整分子,EGCG氧化产物转变为醌式化合物与多肽结合形成醌式蛋白,诱导溶菌酶单体形成更低细胞毒性的低聚物。同时,EGCG氧化产物对成熟纤维有更强的解聚能力,EGCG的氧化是对成熟纤维解聚的必要条件。对比四种黄烷醇类多酚的构效关系,在抗纤维化或形成具有更好抗纤维化的氧化产物过程中,B环和D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孔丽秀[9](2017)在《氧化作用对蛋白质结构及其淀粉样纤维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分子是细胞活动的基础,正确的空间结构是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先决条件。在某些条件下,蛋白质可发生错误折迭而导致淀粉样纤维化。淀粉样纤维沉积是很多人类疾病,如亨廷顿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的共同特征之一。尽管蛋白质在序列、长度、折迭状态、前体蛋白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在发生错误折迭后形成的淀粉样纤维具有高度相似的结构,形成淀粉样纤维几乎是所有蛋白质的共性。研究表明,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一般经历叁个动力学过程,即形成具有淀粉样性质的晶核,在晶核的基础上延伸形成纤维以及转变为成熟纤维,分别对应于生长动力学曲线的滞后期、生长期和稳定期。很多因素如温度、酸度、离子强度、金属离子以及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等都能够对蛋白质纤维化产生影响。对蛋白质的氧化也可以使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纤维化过程。本文以牛胰岛素和鸡蛋清溶菌酶为模型蛋白,分析氧化作用对蛋白质的结构及其淀粉样纤维化过程的影响,并对相关的分子机制以及纤维细胞毒性进行探索。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1.H2O2对蛋白质的氧化作用以H2O2作为氧化剂,与溶菌酶作用一定时间后,透析除去多余的H2O2,以纯溶菌酶作为对照,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及纤维化行为的改变。紫外光谱显示,溶菌酶分子中的芳香族氨基酸不受H2O2氧化作用的影响;而内源荧光光谱证实,经H2O2作用后溶菌酶分子叁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且叁级结构的变化程度与H2O2浓度呈正相关。此外,蛋白质变性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溶菌酶分子更易受到变性剂的作用,变性过程属于“多态模型”,而非氧化溶菌酶的变性过程则属于“叁态模型”。与溶菌酶不同,牛胰岛素在H2O2的作用下,紫外光谱和内源荧光光谱都基本保持不变,质谱分析显示,牛胰岛素的氧化涉及一个加氧过程。2.经H2O2处理后蛋白的淀粉样纤维化行为本文主要采用ThT和ANS荧光标记、刚果红光谱和圆二色谱检测蛋白质的淀粉样纤维化过程。结果表明,非氧化胰岛素和溶菌酶在淀粉样纤维化生长过程中,ThT曲线呈“S”型,蛋白的α-螺旋逐渐减少,β-折迭和表面疏水性逐渐增加。与之比较,经H2O2氧化后,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趋势明显下降。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孵育成熟的纯蛋白质纤维具有浓密的线状形态,而经过H2O2氧化后,纤维密度及长度均明显降低,说明H2O2对蛋白的氧化作用可抑制蛋白质的淀粉样纤维化。3.AAPH对蛋白质的氧化作用及其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AAPH常被用作水溶性的自由基源。将AAPH作为另一种氧化剂加入到蛋白溶液中,在37℃下作用不同时间后,透析除去未反应的AAPH,并以纯蛋白作为对照。光谱数据表明,AAPH使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发生氧化,导致紫外光谱和内源荧光发生变化,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经AAPH氧化后,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趋势明显减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蛋白在孵育6天后可观察到大量聚集体颗粒,纤维密度明显减小,即蛋白的淀粉样纤维化过程被抑制。非变性电泳结果表明,经AAPH处理后,蛋白单体发生交联,产生多聚体,这种多聚体使蛋白的纤维化趋势降低。4.纤维的细胞毒性以人红细胞作为体外模型,探索并比较氧化和非氧化蛋白经孵育形成的聚集体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由非氧化蛋白形成的纤维具有较强的细胞溶血作用,而经H202和AAPH处理后,氧化蛋白形成的纤维聚集体对细胞的溶血作用明显降低,该结果在细胞形态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结论:牛胰岛素和溶菌酶在经历H202和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后,其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进而使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过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延长了纤维形成的成核期,并降低了蛋白在淀粉样纤维化过程中聚集体的表面疏水性,从而使纤维的细胞毒性作用降低。虽然上述两种氧化剂对蛋白质的作用机制不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蛋白质被氧化后,淀粉样纤维化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主要原因是氧化作用使蛋白质原有的构型发生变化,或者生成多聚体,从而使形成淀粉样纤维化的条件受阻。本文的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索氧化胁迫条件下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银娟[10](2016)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具有正确的空间构象是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先决条件。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一旦被改变,就可能导致生物活性改变,甚至引发疾病。迄今为止,二十多种人类疾病被发现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错误折迭有关,如p淀粉样肽因错误折迭导致的纤维化是阿尔兹海默氏疾病的重要特征;α-核蛋白的淀粉样沉积与帕金森疾病有关等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与之相关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淀粉样纤维化。研究表明,蛋白质纤维化主要经历叁个过程,即滞后期→生长期→成熟期。但也有少数蛋白的纤维化过程不依赖于“核”,即无滞后期。蛋白质在纤维化过程中,其高级结构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迭结构增加,分子内部疏水基团逐渐外露,这些性质与淀粉样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细胞毒性密切相关。寻找淀粉样沉积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筛选那些能够抑制多肽淀粉样纤维化并破坏纤维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不同化合物的抗纤维化作用可能经历不同的分子机制,作用于纤维化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深入研究各类小分子化合物的抗多肽淀粉样纤维化作用,可以为抗淀粉样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有效先导药物结构。本文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作为实验研究的模型蛋白质,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纤维化过程,以及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SDS)在不同条件下对蛋白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BSA在不同pH条件下纤维化过程,SDS和SDS类似物对BSA纤维化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内源荧光、电泳等实验手段探究这些小分子化合物与BSA作用的分子机制。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1.BSA的淀粉样纤维化采用硫磺素T (Thioflavine T, ThT)、8-苯胺基-1-萘磺酸(1-anilino-naphthalene-8-sulfonate,ANS)荧光标记技术、圆二色谱(CD)检测的BSA纤维化过程中结构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电泳技术观察纤维化过程中的形态改变。实验结果表明,BSA在pH 7.4和pH 3.0环境下均能够形成淀粉样纤维,纤维化过程伴随p-折迭结构增加,α-螺旋结构减少,表面疏水性减弱,没有成核期。形成的BSA纤维呈现密集、交叉的形态,与通常的无分支结构的淀粉样纤维有所不同。电泳分析表明这些纤维聚集体具有共价和非共价结合两种方式。比较而言,在pH3.0环境下纤维达到成熟期所需的时间较长,内源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低pH环境下蛋白质包裹更加紧密有关。2.SDS对BSA纤维化过程的影响SDS在pH 7.4和pH 3.0环境下均能抑制BSA的纤维化,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DS的浓度与其抑制作用成正比。不同的是相同浓度的SDS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抑制作用不同,即pH 3.0时相对较弱。通过测定SDS在不同环境下对BSA内源荧光的作用,计算SDS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证实SDS在pH 7.4环境与BSA具有更高的结合常数,结合比例为1:1。3.SDS类似物对BSA纤维化的抑制作用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端为亲水的磺酸钠,另一端为疏水的直链烷烃.SDS可能通过疏水或者静电作用抑制BSA的纤维化。为此本文选取了几种与SDS结构类似的物质(己烷基磺酸钠、辛烷基磺酸钠、癸烷基磺酸钠、十四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磺酸钠、十二酸钠),通过这些化合物的作用探索这类物质抑制BSA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pH 7.4环境下,SDS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与BSA作用,进而抑制纤维化,当疏水链的C原子数目小于10时,相同浓度的物质对BSA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与其C原子数目成正比;当C原子数目等于或大于10时,相同浓度的物质对BSA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同。在pH 3.0环境下,十二酸钠可促进BSA的纤维化,可能的原因是羧基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羧酸分子形式存在,此时羧基上的氢与周围的质子受体发生作用,从而促进蛋白质构象向易于纤维化的构象转变。结论:BSA在中性(pH 7.4)和弱酸性(pH 3.0)的环境下均能够形成淀粉样纤维。纤维生长不依赖于成核过程,同时伴随分子中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迭结构增多、表面疏水性减弱等性质改变,最终形成的纤维呈现密集、具有分支结构的形态。比较而言,BSA在pH 3.0环境下纤维化的速率较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能够抑制BSA的纤维化,但相同浓度的SDS在不同pH环境下抑制作用不同。pH 7.4环境下SDS通过疏水作用与BSA结合抑制其纤维化,而在pH 3.0的环境下SDS与BSA间的结合力降低,导致抑制纤维化的作用减小。(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淀粉纤维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的错折迭与阿尔茨海默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Ⅱ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开放式可溶解蛋白质经过错折迭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形成不溶性淀粉样沉积物是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尽管与这些疾病有关的各种淀粉样蛋白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它们可能有着相似的聚集机制及诱导细胞膜破坏的毒性机理。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是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中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IAPP由37个氨基酸组成,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呈无规卷曲结构,在病理条件下聚集形成以β折叠为主导结构的纤维,导致β细胞机能丧失和凋亡,这可能是引发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体内和体外的研究都发现破坏膜并产生细胞毒性的并不是成熟纤维,而是在聚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寡聚物。因此研究IAPP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以及IAPP寡聚体结构与其对磷脂膜破坏能力的关系对了解IAPP的聚集机制和毒性机理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抑制IAPP纤维化聚集被认为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策略和药物研发的重要方法。本论文主要开展了胰岛淀粉多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及纤维化抑制的研究工作,简要归纳如下:1、由于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 IAPP)的寡聚体结构多样复杂而且不能够在溶液中稳定存在,我们选用聚集属性较弱的大鼠胰岛淀粉样多肽(rIAPP)为模型肽,使用POPC与POPG的混膜(4:1)作为模型膜,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了结构、尺寸、形貌不同的rIAPP寡聚体,研究了这些寡聚体对磷脂膜的破坏能力和作用机理。我们发现rIAPP的寡聚体对于磷脂膜的破坏能力是由寡聚体的尺寸和疏水区域暴露程度两个因素共同调节的。在寡聚体直径小于50 nm的尺寸下,寡聚体对磷脂膜的破坏程度随着疏水区域暴露的增加而增大;当寡聚体直径大于50 nm时,其破坏膜的能力大大减弱,寡聚体的破坏能力也不再与其疏水暴露程度正相关。2、IAPP在其N端区域包含有符合反向胆固醇识别共有序列CARC通式的片段(R11-F15-V17),该片段可能与胆固醇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磷脂膜的作用中的调节功能相关,为探究CARC是否与胆固醇识别以及识别作用如何影响磷脂膜的性质,本论文工作中使用了聚集能力弱的rIAPP作为模型肽而不是聚集速度过快的hIAPP,并把CARC序列中的关键残基R11和F15分别替换成了A和L,把R18替换成了H(与h IAPP的18位残基相同),研究了rIAPP和这叁个变异体在与DPPC磷脂膜和DPPC/胆固醇混膜结合的强弱、对胆固醇在磷脂膜中排布的调节以及对磷脂膜的破坏程度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野生型rIAPP还是其变异体,胆固醇的存在都减小了它们与磷脂膜的亲和力,加大了它们对磷脂膜的破坏程度。然而,这些肽与磷脂膜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r IAPP和R18H都倾向于与胆固醇富集区结合,并减弱了胆固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但是rIAPP识别胆固醇的能力更强,对胆固醇在膜内分布影响更大;F15L和R11A的残基替换减小了肽与胆固醇的识别能力,使两个变异体更倾向于与胆固醇贫乏区结合。这些肽与胆固醇的不同作用可能导致了它们对DPPC/胆固醇磷脂膜破坏作用的不同。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氧化石墨烯(GO)用于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抑制研究中,这得益于GO独特的二维结构、高疏水表面上的sp2杂化芳香环以及分散性好易改性等特点。本论文研究工作通过共价结合的方法在GO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PEI)得到GO-PEI复合物。实验结果显示GO-PEI相比于GO在缓冲溶液中有着更好的稳定性,对h IAPP纤维化聚集的抑制能力更强。GO-PEI能够在聚集过程的成核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对于生长期中寡聚体和原纤维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够使成熟的淀粉样纤维解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淀粉纤维化论文参考文献
[1].戈家傲,刘畅.浅析多酚淀粉样纤维化抑制剂[J].中国食品.2018
[2].陆通.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化聚集抑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朱滢滢.纳米粒子在β-淀粉样蛋白纤维化聚集中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秦哲.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机理及相关分子间作用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8
[5].杨梦婷.界面性质对淀粉样肽Aβ聚集及纤维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马雪姣.多酚化合物和抗坏血酸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梁红丽.金纳米材料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7
[8].安婷婷.EGCG及其氧化产物的抗淀粉样纤维化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孔丽秀.氧化作用对蛋白质结构及其淀粉样纤维化行为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7
[10].张银娟.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