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膜孔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金属酶,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
外膜孔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胡韦维,张峰领,陈鸣,邓少丽[1](2017)在《重庆某叁甲医院2014-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及金属酶、外膜孔蛋白耐药基因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基因分布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情况,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方法收集第叁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2014-2016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1 887株,VITEK-MS质谱仪进行菌株鉴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测定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筛选金属酶表型阳性的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测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相关基因(IMP、VIM、SPM、GIM、SIM、NDM)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情况。结果 3年中铜绿假单胞菌每年的分离数量分别为756株(9.4%)、579株(9.5%)和552株(10.7%),主要来自ICU病房和呼吸内科病房,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2014-2016年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逐年下降,其耐药率分别从2014年的11.3%、13.2%下降至2016年的7.8%、9.0%,对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耐药率从2014年的10.7%、9.2%上升至2016年的23.5%、11.6%。从基因型分布情况来看,269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MBL基因阳性51株(18.9%),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158株(58.7%);51株产酶菌株中VIM型阳性29株,SPM型阳性22株,未检测出其他基因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产MBL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徐伟红,徐斌,姚怡婷,黄明敏,张骏[2](2016)在《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及外膜孔蛋白OprD_2基因缺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 Cβ-内酰胺酶(简称Amp C酶)及外膜孔蛋白Opr D_2基因缺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叁维试验检测Amp 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膜孔蛋白Opr D_2基因和Amp C酶结构基因amp 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 C酶阳性14株(22.22%);Opr D_2基因阳性22株(Opr D_2基因缺失率65.08%);amp C基因阳性62株(93.94%)。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100.00%。产Amp C酶的菌株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42.85%、64.29%和57.14%,不产Amp C酶的菌株分别为30.61%、6.12%和14.29%,二者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株Opr D_2缺失合并产Amp 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66.67%和55.56%,8株Opr D_2正常表达合并产Amp C酶的菌株分别为0.00%、25.00%和37.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控制的,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产酶的监测及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马玉琴[3](2013)在《青岛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金属酶、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青岛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特征,检测分析金属p-内酰胺酶(MBL)分布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青岛地区3所叁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共180株。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系统GNI卡进行细菌鉴定试验;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E-test(IPM/EDTA)法进行金属酶表型检测;PCR技术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IMP-1、IMP-2、VIM-1、VIM-2、 GIM、SPM、SIM、NDM)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检测。结果①18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标本类型分布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占81.11%(146/180)。②18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以ICU病房最高,占总数的50.56%(91/180);其次为呼吸科病房,占28.89%(52/180)。③18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多重耐药菌株61株,泛耐药菌株28株,检出率分别为33.89%(61/180)和15.56%(28/18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0.00%、61.11%和40.00%;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4.44%和53.33%;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98.89%;对青霉素类药物哌拉西林耐药率为85.56%;对p-内酰胺/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3.89%和28.33%;对头孢类药物,包括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依次为84.44%、83.33%、81.11%、72.22%、70.00%、49.44%和50.56%;对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氨曲南耐药率为52.78%;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8.33%和33.89%;对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为38.3%(69/180),69株IRPA中88.41%(61/69)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40.58%(28/69)的菌株为泛耐药菌株。IRPA对20种临床常用药物中的16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仅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多粘菌素B的敏感度较高,其敏感率分别为47.83%、50.72%、62.32%和100.00%,且IRPA对17种药物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ISPA菌株(P<0.05)。⑤亚胺培南耐药组经E-test试验进行金属酶表型筛查有13株金属酶阳性,检出率为18.84%(13/69);亚胺培南敏感组未检出金属酶阳性菌株,检出率为0.00%(O/111)。亚胺培南耐药组经PCR扩增金属酶基因阳性的有11株,阳性率为15.94%(11/69),其中4株为IMP-1,7株为VIM-2,其他几种基因(IMP-2、VIM-1、SPM、GIM、SIM和NDM)均未检出;亚胺培南敏感组所有菌株各种金属酶基因均未检出。将耐药组与敏感组金属酶表型和基因型阳性菌株的检出率进行比较,耐药组的检出率显着高于敏感组(P<0.05)。⑥亚胺培南耐药组有53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6.81%(53/69);亚胺培南敏感组有12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10.81%(12/111),耐药组oprD2基因缺失率显着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①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菌株主要以引起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为主。②ICU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高发区。③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尤其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临床常用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耐药,仅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多粘菌素B较为敏感。针对该菌感染可以选择性使用敏感度比较高的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必要时可在严密监测肾功能的情况下考虑采用多粘菌素治疗。④金属p-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和其产生的金属酶是青岛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酶的基因型主要为IMP-1和VIM-2。⑤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推测为青岛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3-11-26)
渠巍,莫非,黄志卓,张姝,夏曙华[4](2012)在《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外膜孔蛋白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对分离自贵阳地区(A组)和江苏苏南地区(B组)PAE各20株,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1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两组PAE呈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药耐药,A组PAE检出TEM、CARB等两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均为10.0%,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为缺失,缺失率为100.0%;B组PAE检出TEM、OXA-10群、PER、GES、CARB等5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0%、55.0%、45.0%、30.0%、10.0%,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率为45.0%。结论两组PAE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与携带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的缺失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2年21期)
沈继录,朱德妹,吴卫红,王明贵[5](2011)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_2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变化,比较敏感株和耐药株外膜蛋白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结果 14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具3种模式,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IMPRMEMR)为主,占66.7%;亚胺培南耐药和美罗培南敏感(IMPRMEMS)占32.6%;亚胺培南敏感和美罗培南耐药(IMPSMEMR)仅占0.7%。PCR扩增141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结果136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发生显着变异,变异位点呈现多样性。其中34株细菌的oprD2编码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6株的oprD2编码基因中有插入片段,96株有小片段缺失或不同位置的多个点突变。另4株产金属酶菌株及1株亚胺培南敏感(美罗培南耐药)株的oprD2编码基因未发现异常。对其中16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10株IPMRMEMR和5株IPMRMEMS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均存在分子量46 000 u处的OprD2蛋白减少,而1株IMPSMEMR株OprD2蛋白带未见异常。结论 oprD2编码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是导致外膜蛋白OprD2缺失或减少的分子基础,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尤其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余广超,李菊香,刘菊珍,付强,刘丽玲[6](2011)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及外膜孔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探讨外膜孔蛋白缺失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的编码基因,利用Whonet 5.4软件对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铜绿假单胞菌每年的分离数量分别为132株、159株和173株,分离率分别为13.6%、14.1%和19.3%,主要分离至呼吸内科和ICU病房,标本类型则以痰液为主,47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最高,分别是89.50%和81.5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1%和34.80%,多重耐药菌株占49.50%,其中7.80%为泛耐药菌株。随机选择的8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有一株外膜孔蛋白OprD编码基因出现缺失。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整体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OprD的缺少是引起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沈继录,朱德妹[7](2009)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孔蛋白oprD2。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SDS-PAGE电泳观察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变化,比较敏感株和耐药株外膜蛋白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期刊2009-11-05)
李红玲,廖康,陈亚岗,俞云松,李兰娟[8](2008)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和外膜孔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国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和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国15个省市28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655株,琼脂稀释法测定该菌加入外排泵抑制剂羟基氰氯苯腙(CCCP)前后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RT-PCR检测外排泵MexAB-OprM和孔蛋白OprD2的表达水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结果收集到的655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52.5%和59.2%,加入CCCP前后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无明显变化;52.0%(51/98)美罗培南耐药株MexAB-OprM显着高表达(P<0.05),43.7%(59/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显着低表达(P<0.05),14.8%(20/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表达缺失;SDS-PAGE和Western-blot显示与标准菌株PAO1相比,OprD2表达水平减低菌株ZZ20显影减低,表达缺失菌株BJ1不显影。结论MexAB-OprM表达升高和OprD2表达降低甚至缺失是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衣美英,刘迎春,王鹏远,刘玉村[9](2007)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与β-内酰胺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外科监护室分离株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β-内酰胺酶进行叁维水解试验及等电聚焦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活性;用PCR扩增IMP、VIM金属酶基因;用Western印迹分析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结果从外科监护室分离的49株铜绿假单胞菌,有4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组34株菌产AmpC酶,其中8株同时产ESBLs酶,2株仅产ESBLs,未筛选出产金属酶菌株;亚胺培南耐药组酶活性(74.32±53.42)μmmol/mg与亚胺培南敏感组酶活性(8.7±16.16)μmmol/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耐药组OprD2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缺失,而敏感组均正常表达OprD2,耐药组OprD2相对表达量(0.20±0.27)与敏感组(3.10±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扩增出IMP、VIM金属酶基因。结论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降低或缺失以及高活性AmpC酶,是外科监护室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原因,与IMP、VIM金属酶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邵圣文,李国明,陈群[10](2003)在《淋球菌外膜孔蛋白与环丙沙星耐药关系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淋球菌(NG)的细胞壁结构类似于大肠杆菌(E coli),,由外到内分为3层:外膜、胞间质、内膜。外膜上有大量蛋白质,其中第一类蛋白质(P.I)功能上相当于孔蛋白,主要有3种,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 000、33 000、35 000。环丙沙星(CIP)主要是通过上述3种孔蛋白进入菌体的。当孔蛋白表达下降或不表达时,进入菌体的CIP则减少,细菌对CIP产生耐药性。笔者对5株CIP敏感的NG和3株CIP耐药的NG外膜孔蛋白做了半定量分析,以探讨孔蛋白表达的种类和数量与CIP耐药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03年09期)
外膜孔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 Cβ-内酰胺酶(简称Amp C酶)及外膜孔蛋白Opr D_2基因缺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叁维试验检测Amp 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膜孔蛋白Opr D_2基因和Amp C酶结构基因amp 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 C酶阳性14株(22.22%);Opr D_2基因阳性22株(Opr D_2基因缺失率65.08%);amp C基因阳性62株(93.94%)。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100.00%。产Amp C酶的菌株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42.85%、64.29%和57.14%,不产Amp C酶的菌株分别为30.61%、6.12%和14.29%,二者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株Opr D_2缺失合并产Amp 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66.67%和55.56%,8株Opr D_2正常表达合并产Amp C酶的菌株分别为0.00%、25.00%和37.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控制的,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产酶的监测及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膜孔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李进,胡韦维,张峰领,陈鸣,邓少丽.重庆某叁甲医院2014-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及金属酶、外膜孔蛋白耐药基因型分析[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7
[2].徐伟红,徐斌,姚怡婷,黄明敏,张骏.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β-内酰胺酶及外膜孔蛋白OprD_2基因缺失分析[J].检验医学.2016
[3].马玉琴.青岛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金属酶、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检测[D].青岛大学.2013
[4].渠巍,莫非,黄志卓,张姝,夏曙华.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外膜孔蛋白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
[5].沈继录,朱德妹,吴卫红,王明贵.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_2的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
[6].余广超,李菊香,刘菊珍,付强,刘丽玲.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及外膜孔蛋白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
[7].沈继录,朱德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机制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2009
[8].李红玲,廖康,陈亚岗,俞云松,李兰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和外膜孔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
[9].衣美英,刘迎春,王鹏远,刘玉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与β-内酰胺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
[10].邵圣文,李国明,陈群.淋球菌外膜孔蛋白与环丙沙星耐药关系的初探[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金属酶; 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