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邕”与“雍”“壅”“雝”

谈“邕”与“雍”“壅”“雝”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简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邕”字,并通过文献资料对其与“雍”“壅”“雝”的字间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以此为例,对汉语字间关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邕;雍;壅;雝;异体字;同源字

一、“邕”其字

“邕”,古州名,指“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邕”最早出现在汉字系统的金文中,后经历了小篆及楷体的演变过程,为会意字。“邕”金文字形表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或四周有水的地方。许慎《说文解字》曰:“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惟邑之四旁有水来自拥抱旋绕成池者,是为邕。故其字从川邑,引申之,凡四面有水皆曰邕”,也即,“邕”本义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发现“邕”与“雍”“壅”“雝”三字间存在密切的字间联系。

二、“邕”与“雍”(“雝”)

(一)“雍”与“雝”

“雍”与“雝”二字为异体字。裘锡圭认为“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称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笔者认为,“雍”“雝”二者为部分用法相同的广义上的异体字。“雍”,甲骨文字形为围成一周或几个围成一周的地方,即连环、环绕之形。金文字形为鸟儿停歇在湖中的岩石上,有和谐之意。“雝”字甲骨文为鸟足为缳络所羁,不能飞逸之形,也有阻塞、壅蔽、拥抱、旋绕之义。二者小篆皆从隹从口,或又从水。《说文注》:“经典多用为雝和、辟雝。隶作雍”。

《字源》指出,“雍”与“雝”的远源、声首,近源、准声首及产生过程都相同,只是在隶变过程中,“雝”构件川讹作亠,邑讹作乡,遂成雍字。“雍”笔画少,结构有特色,长期以来比雝的行用要广得多,所以在现代汉字中成为正体。《汉字源流字典》认为:“雍,由雝鸟的鸣声婉转和谐,引申泛指‘和谐,和睦’:其惟不言,言乃~;诸夏夷狄,莫不~和;~容”。二者兼有“乐章”之意,如《孔子百科辞典》记载:“‘雍’亦作《雝》,《诗经》的篇名,在《周颂·臣工之什》中,为天子祭祖撤馔时所唱诗”。此外,“雍”“雝”也通“壅”为“堵塞、阻塞”义,如“毋雍泉”(《谷梁传·僖公九年》),“隔以山谷,雍以沙幕”(《汉书·匈奴传》)等。

(二)“邕”与“雍”(“雝”)

“邕”与“雍”(“雝”)为同源字。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概括说:“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陈殿玺《试论同源词的考证方法》也指出,王力先生是从同源词的表现形式即文字的角度概括的,而他从词汇的角度概括,认为来源于同一个音义的约定关系,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一组的词,叫做同源词;表示某一组同源词的字,就是同源字。也即,同时满足古音相同或相近和词义之间有内在联系两个充要条件,就可以说是同源字。

“邕”“雍”(“雝”)二字影母双声,东部叠韵,古音相同。从意义上来看,“邕”本义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雍”与“雝”本义皆鸟儿停歇在湖中的岩石上,被围成一周而环绕,也即都邑被围称“邕”,鸟儿被围称“雍(雝)”。这一对同源字属于同时来源于同一音义的情况,即同源词产生以前,音义早有约定,后来以约定的音义关系产生一些同源词,也就是说用相同或相近的读音表示几个并列关系的相关概念,这类同源词没有源词,只是时来源于同一个音义。而之所以没有将二者认定为异体字或通假字,是因为异体字虽然音义皆同,但它们是用多种字形表示一个词的概念,无同源可言;而古字通假也不是同源字,因为通假字与本字虽然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它们在意义上毫无联系。

《正字通》曰:“邕雍雝壅,古俱通用”,这种情况在后世文献资料中十分常见。“邕”最早见于西汉刘向《战国策》:“于是遂不救燕,而攻魏邕丘,取之以与宋”,此处“邕丘”即通“雍丘”,指战国时期地名,原为杞国都城,先后为宋、郑两国所有,在今河南省杞县。“和睦,和谐”义的通邕更是常见,如《汉书·兒宽传》:“肃邕永享”,注曰“肃,敬也。雍,和也”;清黄之隽《卓文君寄远》诗:“灵禽有良匹,邕邕葉和鸣”;《晋书·挚虞传》:”天地不违,黎元时邕”等。

三、“邕”与“壅”

(一)“壅”其字

“壅”的字形演变历时较短,只有小篆与楷体两种,我们现在一般说“壅塞”、“壅蔽”。“壅”是形声字,是另加义符“土”来分担“雍”字的“壅塞”之义[10],从土,雍声,本义为“堵塞、遮盖”。如《淮南子·主术》:“业贯万世而不壅”;《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而溃”;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楚辞·九辩》:“愿自往而径游兮,路壅绝而不通”。又引申为“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之义,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唐白居易《东坡种花》:“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

(二)“壅”与“雍”

“壅”与“雍”应当也为同源词。二字皆为影母、东部,古音相同;且“雍”本为围成一周或几个围成一周的地方,即连环、环绕之形,而“壅”则是另加义符“土”来分担“雍”字的“壅塞”之义。笔者认为二字属于分化词源于本词的音义的类型,也即本来一词多义,但为了区别各个义项,词发生了分化,一个词变成了两个词或几个词,分化出来的词表示本词中的某个意义;表现在文字上就是依本字引申义列中某个义项又造了一个后起字。所以“雍”后多用于“和谐”之义,而“壅”分担了其“堵塞、壅塞”之义。但后世的文献资料中“雍”、“雝”带有“壅”所分担的“堵塞、阻塞”之义的用例也不少,如“毋雍泉”(《谷梁传·僖公九年》);“雍以沙幕”(《汉书·匈奴传赞》);“隔以山谷,雍以沙幕”(《汉书·匈奴传》)等。

(三)“邕”与“壅”

“邕”与“壅”影母双声,东部叠韵,古音相同。“邕”本义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壅”则另加义符“土”来分担“雍”字的“壅塞”之义,也即二者词义上有一定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认为“邕”与“壅”也可以考虑为同源词。《集韵》曰:“壅,竭塞也,或作邕”,后世文献资料中有“邕”与“壅”通用充当“堵塞、遮盖”之义的用例,如《汉书·王莽传》:“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毁而北行”,注:“邕,读为‘壅’”;又如谓河道壅塞和河堤溃决之“邕(壅)溃”,谓“壅塞阻滞”之“邕滞”等,皆为此证。又有通“壅”之“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培土”义之用例如章炳麟《訄书·定版籍》:“诸园圃有薪木而受之祖父者,虽不亲邕,得有其园圃薪木,无得㪅(更)买”。

综上,虽然“邕”“雍”“雝”“壅”四字在现代汉语中有着明确的词义分工,但在古籍使用时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字间关系,它们的古音相近,词义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也是我们搜索古籍文献资料时经常见到其可以互相承担部分意义和用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239,7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69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5

[4]李学勤.字源[Z].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1017.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10-611.

[6]张岱年,夏乃儒.孔子百科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作者简介:孙谦谦(1994-),女,湖南澧县人,南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标签:;  ;  ;  

谈“邕”与“雍”“壅”“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