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朋友到我家来,随身带来萧灼基教授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两部巨著,并附有萧教授的一封信,信中说:“1956年,当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说史研究生时,读到了弗·梅林的《马克思传》中译本,自那时起,我就立下两个心愿:一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是写作两位革命导师的传记。”萧教授这两个心愿是非常宏伟、非常艰巨的,要完成必须有坚强的决心和毅力。这两部书的出版,可以说是萧教授50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圆满地实现了这两个心愿,也是对他在病中的一个安慰。我首先对他表示祝贺,希望他早日康复。
这是我见到的第二本《马克思传》,萧教授是中国人同时写出两位导师传记的第一人,填补了中国的空白,这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习革命导师的精神、治学态度和品格是大有益处的。
这两部著作有一百多万字,还没有来得及全读,只选读了《马克思传》第八章和第九章,这两章是讲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相关内容,以及《资本论》四卷内容的简介,也是全书最精采的部分,先谈一点感想。
第八章的标题:“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这章是写马克思从1850年到1867年的经历,这是马克思科研上的“黄金时代”,是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完成了《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四卷的内容,并将第一卷出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作者全面介绍了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前期准备工作。马克思在这一时期阅读了大量文献和资料,为自己的著作收集了极其丰富的材料,作了大量的笔记、摘录和札记,为《资本论》的科学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有《伦敦笔记》(24本,1250多页)、《经济学手稿(1857—1858)》(共有七大册。马克思仅阅读一遍,就需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经济学手稿(1861—1863)》(有23册,1472页、有200印张)、《资本论(三部)手稿(1863—1867)》等。萧教授对这些手稿的内容逐一进行介绍,说明在理论上的成就,并对各手稿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概括了《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四卷的内容。马克思通过这些文献的研究,吸取合理的内核,摈弃错误的观点,创新了理论,形成自己的学说。
(二)作者全面详细介绍了《资本论》成书的情况,。如《资本论》三部手稿的形成、内容的演变,以及确定四卷本的过程。特别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编写过程和三次移稿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出版情况作了介绍。
(三)作者动情的介绍了马克思的刻苦钻研精神。从上面所列出的几部笔记、手稿,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辛勤劳动。马克思每天早上九点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晚上七点才回家,工作十小时,十几年如一日,两脚将座椅下的地面都踏出了痕迹。晚上回到家还要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由于他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夜间工作,以及经济上的拮据,有时马克思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连邮资和保险金都付不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的身体健康,肝病经常复发。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也没有辜负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在1858年2月,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说:“我预感到,在我进行了15年研究工作以后的今天,当我能够动笔的时候,也许会受到外部暴风雨般的运动的妨碍。这没关系。如果我完成得太晚,以致世界不再关心这一类东西,那显然是我自己的过错。”
(四)作者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科研精神和写作的严肃态度。马克思是“只要有一本他认为重要的书还没有读,他是不会动笔的。”当马克思发现新出版一本《通货简史》时,自己无钱买,就请恩格斯寄购书钱。他说:“也许这本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新东西;不过,由于《经济学家》的推荐和我自己读了摘引,我的理论良心不允许我不读这本书就写下去。”
马克思出于对科学的负责态度,要求精益求精,使其著作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品。他说:“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就送出任何一部分,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他对自己的著作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往往为了润色几个句子,而花费好几个钟头,力求达到完美的程度。即便对已付印的稿子,也要反复琢磨,一再修饰。他在理论上也是不断发展前进,如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关于收益递减规律和地租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这样做的必要性时写道:“我有双重理由不允许这部著作由于医疗上的原因而受到损害:
1.它是15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
2.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因此,我必须对党负责,不让这东西受肝病期间的那种低沉的呆板的笔调所损害。”当以法文出版《资本论》时,他又进行了修改。所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重大的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完美的文学艺术品。
(五)作者对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将逻辑和历史有机结合,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解剖。萧教授说:“《资本论》严整的逻辑结构、新颖的理论观点、深刻的分析判断、优美的文字表述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使任何一个读者都有一种被征服的强烈感,在它面前不得不折腰。
从萧教授以上对马克思的介绍,可以看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人。
第九章的标题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这一章主要介绍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动因、《资本论》四卷的内容、恩格斯的贡献及《资本论》的社会影响。(一)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动因,萧教授归纳了五点:⑴为捍卫劳动大众的利益;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⑶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⑷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⑸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所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创作《资本论》,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二)萧教授对《资本论》逐卷内容进行介绍。《资本的生产过程》萧教授用了八节的篇幅扼要地、精辟地、准确地介绍其主要内容。指出:“这一卷逻辑严密,理论新颖,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融科学性、创新性、革命性于一体。”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萧教授用了六节的文字介绍其内容,抓住了《资本论》二卷的精华,简要地分析了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理论。文字简练、分析透彻、易懂。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萧教授介绍了六个主要问题。他说:“《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农业资本等各种具体形式;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各种剩余价值转化形式。这些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当事人的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第四卷。萧教授说:“《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部理论批判史和历史文献史,不仅考察和评论了17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要经济学派、重要经济学家、重要经济学著作和重要经济学观点,而且对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经济学重要理论从不同角度作了精辟论述,是一部理论批判与理论创新完美结合的卓越著作。”
萧教授最后讲:“马克思研究和撰写《资本论》是理论研究的典范。他以高度的无产阶级革命责任感,无与伦比的刻苦钻研精神,极端严谨的科学态度贯穿创作的始终,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者还介绍了恩格斯对《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贡献。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就一个人承担起编辑《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遗稿的重任。恩格斯用两年时间编辑出版了第二卷,用九年时间编辑出版了第三卷。《剩余价值理论》卷,恩格斯已年老无力编辑,委托考茨基来编辑,恩格斯逝世后才出版。恩格斯的贡献,萧教授讲:“他的悉心整理,已经把自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的丰碑上。”
在这里萧教授还介绍了《资本论》在全世界传播的情况和意义,特别详细地考证了《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和意义。
在《马克思传》第八章和第九章中,萧教授的论述既保留了马克思著作的精华,又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还全面介绍了马克思参加的一些工人运动,以及一些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意义。
从书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博大精神深深感染了萧教授,从中吸取力量和信心来完成50年来的两个心愿,他撰写两部伟人传记的决心和毅力,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祝萧教授早日康复,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