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电化学论文-张弘梨

冶金电化学论文-张弘梨

导读:本文包含了冶金电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冶金,离子液体,学术团队,丰硕成果

冶金电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华一新教授学术团队在离子液体电化学冶金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电化学冶金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冶金新技术之一,对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成立由华一新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离子液体冶金创新团队。该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的团队之一,现有教授4人、博士2人,另有在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27人。离子液体冶金创新团队在华一新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探索离子液体在电化学冶金、湿法冶金、材料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晓剑[2](2017)在《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纳米冶金及抗电化学迁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C为代表的第叁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封装面临着高温(>300℃)、大温度范围(-100℃~600℃)的苛刻工作环境要求。传统的低温钎料不能满足器件高温服役的要求,Ag和Cu纳米颗粒受到普遍关注,然而Ag易迁移性、多孔性以及Cu易氧化性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实现低温连接、高温服役、成本较低、综合性能优良的互连材料,成为第叁代半导体器件应用之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成功研制一种新型的共晶成分比(72/28)、超饱和固溶体结构的Ag-Cu纳米颗粒及焊膏,利用纳米效应实现了SiC功率器件低温连接、高温服役的目标。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在热的作用下演变为富Ag相和富Cu相两相共存的类共晶组织,具备良好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尤其是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电化学迁移(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ECM)性能,为第叁代功率半导体器件互连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分散剂类型和合成温度对Ag-Cu纳米颗粒形貌、大小、结构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由于柠檬酸具有较短的碳链,调控Ag、Cu原子排列的有序度能力较低,最终形成Ag、Cu原子随机排布、新型超饱和固溶体结构的Ag-Cu纳米颗粒,固溶度突破了Ag-Cu块体二元相图中的固溶极限。由于Cu原子置换固溶于Ag的晶格中,通过Cu与Ag原子键的作用,Cu不易被氧化,因此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采用原位TEM和原位XRD加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形貌演变和相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温度从室温升高到235℃,纳米颗粒保持Ag基固溶体状态;在235℃~265℃温度范围内加热时存在一个快速两相分离的过程,Ag基固溶体中的Cu以富Cu相的形式析出,Ag固溶体中的Cu浓度逐渐下降形成富Ag相,最终形成两相分离的类共晶组织,且两种相中仍保持较大的固溶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单一有机添加物的Ag-Cu纳米焊膏,并研究其烧结性能。研究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以及施加压力的增加,烧结组织向着致密化方向发展,力学、热学、电学性能逐渐提高。Ag-Cu纳米焊膏在350℃下烧结综合性能最优,孔隙率为1.03%,剪切强度为117MPa,硬度为2.02±0.14GPa,杨氏模量为136.05±8.36GPa,密度为6.23g/cm3,导热系数为95W/m·K、电阻率为5.9μΩ·cm,在30℃~300℃温度区间测试四次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6.08×10-6℃-1、21.20×10-6℃-1、26.97×10-6℃-1、26.98×10-6℃-1,综合性能优于Ag和Cu纳米焊膏。Ag-Cu纳米焊膏烧结后呈现富Ag相和富Cu相组成的珊瑚状类共晶组织。大量的斑点状富Cu相弥散分布于晶界处和Ag基体上,起到了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的效果,从而具有很高的结合强度。另外,由富Cu相引起的晶格畸变对电子的散射作用,比较于Ag基固溶体中固溶原子导致的散射作用要小很多,加之随着烧结温度提高以及保温时间增加,烧结组织中的位错密度降低,致使位错对电子的散射程度降低,从而使烧结体导电导热性能保持较高水平。采用滴水试验法研究了Ag-Cu纳米焊膏烧结电极的ECM过程。研究发现其短路失效时间为Ag纳米焊膏烧结对电极的5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阳极上Cu的电极电位更低,Cu优先在阳极溶解形成Cu(OH)2及CuO难溶的沉淀物,附着在阳极表面,阻碍了阳极的溶解和抑制了Ag+的形成和迁移;另一方面电极内部富Cu相中Cu-Cu原子结合能高于Ag-Ag原子结合能,其金属键断开需要克服更高的势垒,从而降低Ag原子与空位的扩散迁移速率。研究了Ag-Cu纳米焊膏应用于单个SiC-MOSFET器件以及全桥功率驱动模块互连的电学和热性能研究。结果发现:Ag-Cu纳米焊膏烧结连接的SiC功率模块在22℃,100℃,150℃,甚至在200℃的高温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导通输出特性和关断抗高压绝缘性能,证明采用纳米Ag-Cu焊膏对SiC芯片器件进行粘接互连能够保证器件在高温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0-01)

张弘梨[3](2017)在《湿法冶金用铅、钛基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耐蚀性较好,导电性良好,机械性能优良,能耗低,使用寿命长久的铜电极阳极,本文主要比较研究了铅基、钛基阳极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针对制备的Pb-0.1%Ca-1.5%Sn阳极,采用失重法、恒电流极化、EIS、CV和CP等方式分别研究了它在不同质量浓度H_2SO_4溶液,不同质量浓度Cl~-的硫酸盐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和力学硬度的测试研究。并分析研究了这些离子对Pb-0.1%Ca-1.5%Sn阳极作用效果和原理。通过大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硫酸溶液中引入Cl~-,多出现了一个氧化峰(Cl~-→Cl_2)。随着Cl~-的加入,Pb-0.1%Ca-1.5%Sn阳极的析氧过电位先升高后降低,自腐蚀电流在一定范围内先升高后降低,腐蚀速率也先增大后降低。恒电流极化12h后,Pb-0.1%Ca-1.5%Sn阳极表面主要由PbO_2、PbSO_4和PbO·PbSO4组成。Cl~-也可以抑制恒电流极化条件下的铅钙锡阳极PbO·PbSO_4的生成,促进了PbO_2和PbSO_4的生成,故而Cl~-加速了阳极的腐蚀。然而在硫酸铜溶液中引入Cl~-,氧化、还原峰反而减少,Pb-0.1%Ca-1.5%Sn阳极的自腐蚀电流随着Cl~-浓度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小,腐蚀速率减慢,阻抗谱中曲率半径增大,表面活性减弱。本文还采用热分解法制备出钛基二氧化锰阳极,并从工业实践的角度研究对比了同铅钙锡阳极板在电沉积铜的能耗,电积铜产量等内容。通过对比发现,钛基阳极板在电沉积铜时槽电压几乎比铅基阳极低5%,而且电积铜产量比铅基阳极高30%左右。(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小雷,张世杰,巩帅,魏明强,马红安[4](2016)在《粉末冶金法制备La_(0.75)Mg_(0.25)Ni_(3.5-x)Mn_x(x=0-0.4)合金及其电化学贮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稀土系A_2B_7型贮氢合金的电化学贮氢性能,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La_(0.75)Mg_(0.25)Ni_(3.5-x)Mn_x(x=0,0.1,0.2,0.3,0.4)贮氢合金,研究少量Mn替代Ni对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由La Ni5、La2Ni7两相组成,随着Mn含量的增加,两相晶胞逐渐膨胀。Mn的加入能显着改善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然而过高的Mn含量会对合金的放电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其中La_(0.75)Mg_(0.25)Ni_(3.2)Mn_(0.3)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为362.3m Ah/g,经过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69.5%。此外,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线性极化曲线以及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的测试均表明合金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随着Mn含量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减小。(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李洪伟,安俊菁,聂文斌[5](2015)在《电化学技术在有色冶金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的运用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色冶金废水水量大、种类多、水质复杂多变等特点,概述了目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生物法和电化学法等,并重点探讨了电化学法处理铅锌冶炼废水的工业化试验和产业化运用情况。结果显示,利用电化学法处理铅锌冶炼废水系统自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运行稳定,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中Pb、Cd、Zn、As等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均低于《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2010),且接近或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本文来源于《云南冶金》期刊2015年06期)

蒙延双,朱福良,卜旭东[6](2015)在《基于OBE模式的《冶金电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以学生学习后获得的能力为目标的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本文以《冶金电化学》课程为例,探索基于OBE模式的《冶金电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估策略。分别采用基于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学习产出的OBE模式进行对比教学,对不同模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基于OBE模式的《冶金电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5年17期)

Vladimir,Volk,Andrey,Shadrin,Sergey,Veselov,Konstantin,Dvoeglazov,Alexander,Zherebtsov[7](2014)在《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高温电化学+湿法冶金)组合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混合后处理流程中主要转化的快堆乏燃料氧化物和氮化物后处理的组合技术,包括高温电化学转化,该转化可以后处理冷却时间短(达半年)的快堆氮化物乏燃料,使大部分(达99%)高放射性和技术上难处理的高含量裂变产物与铀、钚(从乏燃料中回收用于重新制造燃料)分离。实施该转化的关键是为了从乏燃料中去除大部分裂变产物,这些裂变产物会导致沉积(钼、锆、钡、钯、钌、锝),这是快堆乏燃料水法处理的技术难题;同时由于大部分铯、锶、钌的去除,使可回收乏燃料组分的γ放射性比活度减至原来的2/3以下,这可显着降低湿法冶金转化法所需的工程生态安全水平(分别指产生和运行成本)。后续的湿法冶金转化任务是从残余裂变产物中对铀和钚(镎)进行先进处理,达到用于快堆燃料芯块生产的再循环乏燃料元件规定水平。因此,在主要高温化学转化阶段,大部分裂变产物的分离能够使操作步骤(特别是,取消碱性溶液浸取技术上复杂的操作),以及湿法冶金法转化低放射性废液(RAW中间形态)的体积和比活度最小化。这两种方法混合使用有利于特性组合,是一个积极增效的组合方案。(本文来源于《国外核科技文献选编——核科技译丛十周年文集》期刊2014-12-01)

吕春雷,侯峰岩,葛宝文,任乔华,瞿勇[8](2013)在《冶金机械中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冶金机械尤其是连铸和带钢连续电镀线上,由于其备件工作环境恶劣,经常受到腐蚀或磨损。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连铸和连续镀锡线上发生的典型的电化学腐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护措施。(本文来源于《2013年海峡两岸(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7)

刘鹏飞[9](2012)在《SAW熔滴反应区冶金电化学致氧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室自制不同碱度焊剂,通过水冷铜板进行激冷熔滴的提取,采用先进分析手段对熔滴的氧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共存理论从电化学角度对SAW增氧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熔滴增氧的电化学模型,经过试验对熔滴的增氧模型进行了验证.获得了比较合理的结果。(本文来源于《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7-01)

肖巍,朱华,尹华意,汪的华[10](2012)在《熔盐电化学低碳冶金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介绍"氯化物熔盐体系电解还原固态氧化物冶金过程的高效化"和"氯化物熔盐体系电裂解硫化物及熔融碳酸盐与熔融氧化物体系电分解氧化物无温室气体排放冶金"的研究进展,结合武汉大学的部分代表性工作阐述了相关技术的原理,以期揭示熔盐电解技术在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上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为发展短流程、低碳高效的电化学冶金工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2年03期)

冶金电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SiC为代表的第叁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封装面临着高温(>300℃)、大温度范围(-100℃~600℃)的苛刻工作环境要求。传统的低温钎料不能满足器件高温服役的要求,Ag和Cu纳米颗粒受到普遍关注,然而Ag易迁移性、多孔性以及Cu易氧化性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实现低温连接、高温服役、成本较低、综合性能优良的互连材料,成为第叁代半导体器件应用之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成功研制一种新型的共晶成分比(72/28)、超饱和固溶体结构的Ag-Cu纳米颗粒及焊膏,利用纳米效应实现了SiC功率器件低温连接、高温服役的目标。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在热的作用下演变为富Ag相和富Cu相两相共存的类共晶组织,具备良好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尤其是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电化学迁移(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ECM)性能,为第叁代功率半导体器件互连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分散剂类型和合成温度对Ag-Cu纳米颗粒形貌、大小、结构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由于柠檬酸具有较短的碳链,调控Ag、Cu原子排列的有序度能力较低,最终形成Ag、Cu原子随机排布、新型超饱和固溶体结构的Ag-Cu纳米颗粒,固溶度突破了Ag-Cu块体二元相图中的固溶极限。由于Cu原子置换固溶于Ag的晶格中,通过Cu与Ag原子键的作用,Cu不易被氧化,因此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采用原位TEM和原位XRD加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形貌演变和相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温度从室温升高到235℃,纳米颗粒保持Ag基固溶体状态;在235℃~265℃温度范围内加热时存在一个快速两相分离的过程,Ag基固溶体中的Cu以富Cu相的形式析出,Ag固溶体中的Cu浓度逐渐下降形成富Ag相,最终形成两相分离的类共晶组织,且两种相中仍保持较大的固溶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单一有机添加物的Ag-Cu纳米焊膏,并研究其烧结性能。研究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以及施加压力的增加,烧结组织向着致密化方向发展,力学、热学、电学性能逐渐提高。Ag-Cu纳米焊膏在350℃下烧结综合性能最优,孔隙率为1.03%,剪切强度为117MPa,硬度为2.02±0.14GPa,杨氏模量为136.05±8.36GPa,密度为6.23g/cm3,导热系数为95W/m·K、电阻率为5.9μΩ·cm,在30℃~300℃温度区间测试四次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6.08×10-6℃-1、21.20×10-6℃-1、26.97×10-6℃-1、26.98×10-6℃-1,综合性能优于Ag和Cu纳米焊膏。Ag-Cu纳米焊膏烧结后呈现富Ag相和富Cu相组成的珊瑚状类共晶组织。大量的斑点状富Cu相弥散分布于晶界处和Ag基体上,起到了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的效果,从而具有很高的结合强度。另外,由富Cu相引起的晶格畸变对电子的散射作用,比较于Ag基固溶体中固溶原子导致的散射作用要小很多,加之随着烧结温度提高以及保温时间增加,烧结组织中的位错密度降低,致使位错对电子的散射程度降低,从而使烧结体导电导热性能保持较高水平。采用滴水试验法研究了Ag-Cu纳米焊膏烧结电极的ECM过程。研究发现其短路失效时间为Ag纳米焊膏烧结对电极的5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阳极上Cu的电极电位更低,Cu优先在阳极溶解形成Cu(OH)2及CuO难溶的沉淀物,附着在阳极表面,阻碍了阳极的溶解和抑制了Ag+的形成和迁移;另一方面电极内部富Cu相中Cu-Cu原子结合能高于Ag-Ag原子结合能,其金属键断开需要克服更高的势垒,从而降低Ag原子与空位的扩散迁移速率。研究了Ag-Cu纳米焊膏应用于单个SiC-MOSFET器件以及全桥功率驱动模块互连的电学和热性能研究。结果发现:Ag-Cu纳米焊膏烧结连接的SiC功率模块在22℃,100℃,150℃,甚至在200℃的高温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导通输出特性和关断抗高压绝缘性能,证明采用纳米Ag-Cu焊膏对SiC芯片器件进行粘接互连能够保证器件在高温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冶金电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华一新教授学术团队在离子液体电化学冶金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晓剑.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纳米冶金及抗电化学迁移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张弘梨.湿法冶金用铅、钛基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7

[4].李小雷,张世杰,巩帅,魏明强,马红安.粉末冶金法制备La_(0.75)Mg_(0.25)Ni_(3.5-x)Mn_x(x=0-0.4)合金及其电化学贮氢性能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2016

[5].李洪伟,安俊菁,聂文斌.电化学技术在有色冶金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的运用与实践[J].云南冶金.2015

[6].蒙延双,朱福良,卜旭东.基于OBE模式的《冶金电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5

[7].Vladimir,Volk,Andrey,Shadrin,Sergey,Veselov,Konstantin,Dvoeglazov,Alexander,Zherebtsov.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高温电化学+湿法冶金)组合技术[C].国外核科技文献选编——核科技译丛十周年文集.2014

[8].吕春雷,侯峰岩,葛宝文,任乔华,瞿勇.冶金机械中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C].2013年海峡两岸(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

[9].刘鹏飞.SAW熔滴反应区冶金电化学致氧动力学研究[C].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10].肖巍,朱华,尹华意,汪的华.熔盐电化学低碳冶金新技术研究[J].电化学.2012

标签:;  ;  ;  ;  

冶金电化学论文-张弘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