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电脑上放一个计时器

在你的电脑上放一个计时器

一、给你的电脑装个定时器(论文文献综述)

宋贻皓[1](2020)在《《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也将迎来全新的时代,而语音计算则是新时代必不可缺的元素之一。语音操作相较于其他人机互动方式优势明显——利用人类最常用的自然语言进行沟通。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选取《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一书的第一章作为翻译实践的原文本。原文属于通俗科技文本,其翻译过程除了语言上的转换之外,还应当包括内容、结构和风格的适当优化,故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在总体保留原作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以黄忠廉的变译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摘译、编译以及译述和阐译这四种变译方法,对原文本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段内和段际处理,其中摘译又分句中删词译与句群中摘句译,编译又分微观层面的编译和宏观层面的编译。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本次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本项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向国内读者普及语音计算方面的知识;第二,促使更多青少年对语音计算产生兴趣,以期为相应领域提供更多的潜在人才;第三,为类似文本的翻译活动提供参考。

徐振国[2](2019)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画面的情感识别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普通数字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数字土着”的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作为数字学习环境高端形态的智慧学习环境便应运而生。智慧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认知活动在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与控制作用。情感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能够影响和调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活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促进认知过程;而消极情感则会影响耐心度、注意力,阻碍认知过程。现有智慧学习环境研究重“知”轻“情”,注重学习者认知层面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即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状态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问题解答等,而较少考虑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忽视智慧学习环境中和谐情感交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致其缺少情感层面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者在智慧学习过程中缺少情感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主要通过智能学习终端观看学习内容的信息呈现画面即学习画面进行学习,学习画面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环境,并且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间信息交互的主通道。学习画面的色彩搭配、排版布局、图形装饰、背景纹理等对学习者智慧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动机和效果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学习者情感的准确识别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和谐情感交互的基础,更是判断学习者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画面以直观的视觉特征和隐含的艺术特征影响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认知活动,智慧学习环境除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外,所呈现的学习画面还应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视觉情感偏好相适应,并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情感起调节和激发作用。本研究以学习画面隐含的情感属性为切入点,关注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情感缺失”问题,为智慧学习环境情感层面自适应交互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调查,将学习画面情感分为温馨、欢快、活泼、搞笑、夸张、幽默、有趣、凄凉、枯燥、沉闷、繁乱、虚幻、惊险、恐怖等14种类型;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观察,发现学习者的学习情感主要包括常态、高兴、愤怒、悲伤、惊恐、专注、走神等7种类型。然后,通过采集程序和网络爬虫,建设了拥有17456幅图像的学习画面图像数据库和拥有85085幅图像的学习者表情图像数据库。本研究综合考虑准确率、训练速度和内存消耗等因素,根据学习画面图像的特点,设计了9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识别学习画面的情感,该模型包括4个卷积层、4个池化层和1个全连接层,并在自主建设的学习画面图像数据库上进行了模型训练和实验;根据学习者表情图像的特点,设计了7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识别学习者的学习表情,进而判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该模型包括3个卷积层、3个池化层和1个全连接层,并在自主建设的学习者表情图像数据库上进行了模型训练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学习画面的情感和学习者的学习表情。本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画面情感对学习者情感的影响,实验对象为济南市某学校7、8年级的学生,使用具有不同情感的学习画面进行实际教学,并同时采集学习画面图像及其对应的学习者表情图像,整个实验共持续15周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温馨、欢快、活泼、搞笑、幽默和有趣等情感的学习画面能够引起学习者常态、高兴、专注等积极情感,具有凄凉、枯燥、沉闷和繁乱等情感的学习画面能够引起学习者愤怒、悲伤、惊恐、走神等消极情感,而具有夸张、虚幻、惊险和恐怖等情感的学习画面则较为特殊。本研究通过实验探索学习画面自适应调整对学习者情感的影响,实验对象仍为济南市某学校7、8年级的学生,实验组观看自适应调整后的学习画面进行学习,对照组观看未经调整的原学习画面进行学习,同时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者的学习表情,整个实验共持续2周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根据学习者的表情、视觉情感偏好以及学习画面的情感自适应调整学习画面的关键视觉特征,能够调节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本研究为智慧学习环境情感层面自适应交互的研究与实现带来了新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刘军[3](2019)在《The Mistak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笔者节选美国小说The Mistake作为翻译材料。此小说情节简单,语言通俗,其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因此,这篇翻译实践报告主要通过选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作为其翻译的研究对象,分析如何运用翻译技巧,以及通过一些灵活的处理方式,再现人物性格特性、人物形象以及话语风格。小说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截了当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让读者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而获得故事发展的线索。对于小说人物语言的忠实再现,笔者在其对话翻译过程中发现,对话翻译最难是口吻。译出原文中形形色色的口吻,则需掌握与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身份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次翻译实践材料主要以小说对话翻译中的三个“相吻和”——与人物的个性相吻合、与人物的角色相吻合、与特定的环境相吻合为翻译指导,并且结合原文本对话的特点,通过语气助词、副词、特殊句式、标点符号等的“添枝加叶”或增词来分析对话翻译,以达到忠实再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目的。在此次对话翻译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再现原文对话的口吻,并且总结出一些解决对话翻译的有效办法,期待在今后的对话翻译中找到更恰当,更得体的口语对话表达,为解决对话翻译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杜昌美[4](2017)在《行车记录仪测距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成像探测中,始终有一个技术难题,那就是单目图像的测距,而在军事上,民用上却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在成像的视频中,以分割出来的图像为基础,以目标物体的变化为过程,从而求出目标距离。本论文以视频图像为分析对象,将连续帧的图像进行对比,以物体边缘模糊程度以及物体在成像面积的区别这两个特点上,研究单目图像测距的技术。本文在实际参加了有关单目测距项目实施,对测距系统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一些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测距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当前国内外单目测距系统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单目图像测距技术的的相关概念,又分别介绍了散焦测距的原理,点扩散函数,散焦测距的优点,详细介绍了经典散焦测距方法,论述了当前测距系统存在的缺陷。本文利用提取特征点法进行测距,对获取的图像用中值滤波法进行了降噪处理,通过对边比缘扩散图的分析,建立物距与空间频率的关系。先对视频进行分帧处理,,对得到的每幅图像用提取特征点坐标的方法,提取角点坐标,计算目标在图像上的面积,从而得出实验数据,即测出距离。提出了改进测距技术的方案。通过分帧技术,将视频图像分解成一帧帧静止图像,取连续三张图像测出的距离,取其平均值,使测距更加准确,提高效率。论文最后完成了测距技术的实验与应用。通过对测距的实验环境的建立,到实验的步骤,详细进行了描述,对于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应用的场合作了重要说明,最终成功测距。

张昌宪[5](2016)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器及智能钥匙的研发》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讯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产品已经广泛用于生活与工业场所。目前全国范围内建造了大量的光缆交接箱、基站和井盖等基础设施,设备数量的增加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管理上问题。本文旨在研制一款用于光缆交接箱监控的智能控制器与智能钥匙,监控光缆交接箱内的温度、湿度、火灾、水灾、振动以及进出人员身份等情况的数据,经由无线通讯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发送到管理服务器,其中智能钥匙通过无线射频方式给控制器发送进出人员身份信息。从而实现对光缆交接箱的监控管理的目的。本文研发的产品包括智能控制器、智能钥匙和电子锁具,其中智能控制器采用两块低功耗的STM32L152RBT6控制芯片作为双控制核心,其中一块STM32L152RBT6控制芯片用于采集时间、温度、湿度、火灾、水灾、振动、操作人员身份等传感器和模块的数据,另一块STM32L152RBT6控制芯片负责将上一块控制芯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GPRS技术将所有数据信息通过TCP/IP协议上传到带公网指定IP地址服务器。服务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判断温度、湿度、火灾、水灾、振动、操作人员身份等信息是否有异常。另外智能钥匙与电子锁具是配套使用的。锁具中的锁芯采用ATmega88PA单片机控制芯片,电子锁芯接收智能钥匙的钥匙码,匹配上了,打开电子锁具。智能钥匙采用两块ATmega88PA单片机芯片的控制策略,其中一块存储钥匙码和开门密码,另一块通过控制nRF24L01+射频芯片与智能控制器进行开门者身份的传输。两块单片机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并使用Visual C++编写了基于TCP/IP协议的服务器上位机软件,用于接收收集到的监控数据。最后对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及调试,验证了整个研发的产品在市场应用的可行性,为之后的产品更新换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卢为[6](2015)在《GIS在环境污染远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不断迈向现代化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升级,在过去过分关注GDP而忽视生产过程中所伴随的废水、废气、残留有害物质排放,导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周边居住人群身心健康,诱发人们患病、致癌。为了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不少监测系统和设备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本论文在分析了现有环境监测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如不同地方的监测系统没有连接到互联网,使得监测到的数据不能共享及利用率低,导致有的数据被多次重复监测,资源浪费严重,且监测范围有限,监测系统不能完成较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处理监测数据的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结合新兴的物联网技术、GIS技术、信号检测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将这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直观、快速、高效地完成环境污染物定位与远程传输和显示的GIS系统实现方案,该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在监测中心实时地从地图标注上了解不同监测地的监测数据指标,如将监测传感器放在可移动的车辆上,监测位置可任意选定和改变,因而有很高的机动性。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先利用北斗电路模块接收监测车辆位置的地理信号数据,然后可以通过设计与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一起,在中央处理模块的控制下,通过GPRS传输模块传输到环境监测中心的电脑上,该数据经过地图控件MapX、地图软件MapInfo Professional、Winsock控件处理后,自动标注在PC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统上,数据按每5秒刷新1次,地图具有放大、缩小、平移的功能,从而使环境监测人员能灵活、方便、实时性地了解不同地点的监测值,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其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环境污染远程监测应用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在研究和掌握现有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数据传输手段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如何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监测点定位、利用GPRS网络远程传输数据、利用VB制作地图和监测点数据的自动标注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污染物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方案。其二,进行了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北斗电路模块、中央处理模块、GPRS传输模块。其中,GPRS传输模块选择了SIM300模块、北斗电路模块选择了东莞市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支持北斗二代B1频点和GPS全球定位系统L1频点的TD3017模组、中央处理模块选取了性价比很高的STC12C5A60S2单片机。其三,进行了系统软件程序的设计,包括用Keil公司的KeilμVision4编程软件编写了使TD3017模组、SIM300模块在STC12C5A60S2单片机协同下工作并向远端发送数据的C语言软件程序。利用美国MapInfo公司开发的可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 Professional v11.0,进行了地图图形文件的编辑,可对地图里的地址进行查询和显示,也可查询其他数据并对查询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操作,并将分析的结果在地图上表示出来。此外,还利用MapInfo公司的可编程的地图控件MapX,完成对地图进行简单的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编程软件中还加入了Winsock控件,以便可以进行网络访问。其四,进行了所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的测试。系统很好地完成了北斗信号的接收、提取、无线传输以及在GIS平台上的显示,实现了远程无线定位的功能。本研究可以通过设计灵活地监测不同地点的监测值,当将监测器放在可移动的车上时,车辆驶过沿线的定位信息和监测值数据可立即在远端监测中心的电脑界面上直观地反映出来,为环境监测人员即时判断污染源提供有效的支持。

理查德·林克莱特,伊桑·霍克,朱莉·德尔皮,张颖[7](2014)在《午夜之前》文中研究指明画面渐显内景,机场一下午杰西和他14岁的儿子汉克在希腊的机场里走着。杰西:东西都带齐了吗?汉克:嗯。杰西:你打算在飞机上一直玩电子游戏呢,还是打算看本书?汉克:大概看会儿书吧。杰西:如果我给你发电子邮件,别害怕,及时回复好吗?让老爸知道你的想法、你的近况,又不会要了你的命,知道吗?汉克:好的。杰西: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还可以每周用一次Skype视频聊天。汉克:好吧。杰西:自然科学课做的那些图样带

王玉龙[8](2014)在《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消息应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发展,移动消息应用的类型呈现多样性特征。因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消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移动消息应用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从服务器到客户端下行消息的问题,即如何实现“消息推送”。而“消息推送”可以大大提高用户活跃度,所以“消息推送”已经逐步成为各个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标配。本文主要研究从服务器到Android手机客户端推送消息的问题,并将推送作为服务供其他应用使用。经过广泛的调研,本文选用XMPP协议作为从服务器向客户端推送消息的协议。推送服务器一方面通过REST接口向第三方应用提供推送消息的服务,另一方面与Android客户端之间维持XMPP持久连接,并推送消息。本文重点解决了消息推送协议设计、服务器支持大量手机用户长时间在线、客户端与服务器保持持久网络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首先调研了XMPP协议和现有的消息推送系统架构,设计了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消息应用架构。而后本文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扩展XMPP协议实现消息的可靠推送。接下来,本文重点介绍了推送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数据库、REST接口以及推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接着本文对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加以说明,包括用户界面子系统以及通信子系统。用户界面子系统负责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允许用户进行推送消息管理;通信子系统通过后台长时运行的服务与服务器保持连接。最后使用真机对系统的电量消耗、流量消耗、稳定性以及性能等进行了测试,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

许健[9](2013)在《基于CDN与P2P的视频点播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上的应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文本数据转化为包含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数据。由于用户越来越向往着更高的自主选择权,这使得视频点播技术(VOD)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传统的C/S模型由于其“孤岛式”的特性而使得服务器的磁盘、I/O、网络带宽等性能逐渐成为了应用的瓶颈。服务端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项服务的优劣。CDN具有流量可控,响应迅速,服务可靠等特性,缺点是无法完全克服C/S模型所带来的性能瓶颈,P2P的优势就在于其可以利用网络上主机的资源,克服C/S模式的瓶颈。两者互补,应用在IP点播上,提高了视频点播系统的性能。而基于Cable下行的视频点播则与纯IP点播比较又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一种新颖的点播机制。在节目请求时采用IP方式,而数据发送时,则通过有线电缆,它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互联网带宽资源,利用廉价的电缆将数据发送给用户。基于IP上行Cable下行的点播是一种下行带宽大的非对称点播。本课题结合CDN与P2P技术以及有线数字电视点播技术,设计一套基于CDN与P2P的IP点播以及基于CDN的Cable点播系统。首先,介绍了CDN、P2P相应的理论,在对CDN与P2P的理论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研究两者对视频点播服务器性能所能带来的益处。另外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对于现有CDN架构的可能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改进型的CDN架构系统,同时对于P2P缓存以及分块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适合本课题的P2P缓存分块机制。其次,在深入研究了一些服务器设计的相关技术,包括线程池、定时器、交互设计等之后,在Linux平台实现了基于CDN与P2P的IP点播,以及利用CDN架构实现基于IP上行,Cable下行的Cable点播服务器。最后对整个视频点播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客户端播放流畅,服务端运行稳定,能够承载一定的负载量。

朱敏[10](2012)在《基于OMAPL138平台DMR数字集群直通模式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集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抢险救灾等各种突发事件指挥调度中。DMR数字集群是ESTI于2004年提出的新型数字集群通信协议,协议技术简单,频谱利用率高,保密性强,支持从模拟到数字的过渡,最大优点在于其标准开放,不存在iDEN协议和TETRA协议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实现具有用户特色的通信系统。本文DMR协议实现采用德州仪器(TI)2010年推出的OMAPL138双核芯片,该芯片价格便宜,功耗低兼具ARM、DSP核优点,采用串行SPI Flash,有效降低芯片面积,同时TI为该平台提供了强大底层支撑软件,极大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因此采用该平台开发产品极具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数字集群发展概况,将DMR协议与当前国内主流集群协议相比较,总结了DMR协议所具有的特定优势。接下来详细阐述了直通工作模式下DMR协议内容。其次,介绍了OMAPL138平台的系统架构,包括该平台的启动流程,启动中所使用的UBL,Uboot软件功能,分析了该平台双核引导机制以及嵌入式交叉开发环境的搭建。之后结合BSL实现了DMR协议物理层中所需使用的外部设备驱动开发和调试。最后采用DSP/BIOSTM LINK双核通信机制和linux操作系统中提供进程通信功能,成功实现了直通工作方式下DMR协议的数据链路层和呼叫控制层的功能,之后基于DMR协议控制流程图,在EVM板上运行目标代码,通过串口打印,对除了物理层部分之外的另外二层协议功能进行了验证。

二、给你的电脑装个定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你的电脑装个定时器(论文提纲范文)

(1)《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2.1 文本来源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特征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翻译工作的总体规划
        3.1.2 平行文本的阅读
        3.1.3 术语表的制作
        3.1.4 变译理论的采用
    3.2 翻译任务的执行和翻译质量的监控
        3.2.1 翻译任务的执行
        3.2.2 翻译质量的监控
    3.3 译文的修改校对
        3.3.1 译文的准确性
        3.3.2 译文的连贯性
第四章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4.1 摘译
        4.1.1 句中删词译
        4.1.2 句群中摘句译
    4.2 编译
        4.2.1 微观方法:合叙与理顺
        4.2.2 宏观方法:段际编译
    4.3 其他变译方法
        4.3.1 译述
        4.3.2 阐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经验与体会
    5.2 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2)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画面的情感识别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综述
        0.2.2 学习者的情感识别研究综述
        0.2.3 学习画面的情感识别研究综述
    0.3 相关概念界定
        0.3.1 智慧学习环境
        0.3.2 学习画面
        0.3.3 学习情感
    0.4 研究目的与内容
        0.4.1 研究目的
        0.4.2 研究内容
    0.5 研究思路与方法
        0.5.1 研究思路
        0.5.2 研究方法
    0.6 研究创新与不足
        0.6.1 研究创新
        0.6.2 研究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1.1 相关学习理论
        1.1.1 智慧学习理论
        1.1.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1.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1.4 自主学习理论
    1.2 情感及情感计算
        1.2.1 情感分类
        1.2.2 情感模型
        1.2.3 情感计算
        1.2.4 情感与认知
    1.3 卷积神经网络
        1.3.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1.3.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1.3.3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习画面与学习者表情图像数据库的构建
    2.1 学习画面图像的情感描述
    2.2 学习画面图像数据库
        2.2.1 学习画面的类型
        2.2.2 学习画面图像采集
        2.2.3 学习画面图像情感标注
    2.3 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描述
    2.4 学习者的学习表情图像数据库
        2.4.1 现有面部表情数据库
        2.4.2 面部表情图像采集
        2.4.3 网络面部表情图像采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画面的情感识别
    3.1 图像情感识别方法概述
    3.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3.2.1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3.2.2 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
    3.3 模型训练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学习画面情感自动评估系统的开发
        3.4.1 系统设计目标
        3.4.2 开发工具及环境
        3.4.3 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
    3.5 学习画面情感的大数据分析
        3.5.1 各学段学习画面的情感分析
        3.5.2 各学科学习画面的情感分析
        3.5.3 各资源类型学习画面的情感分析
        3.5.4 对学习画面设计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情感识别
    4.1 面部表情识别方法概述
    4.2 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
        4.2.1 Haar特征
        4.2.2 积分图像
        4.2.3 AdaBoost学习算法
    4.3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4.3.1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4.3.2 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
    4.4 模型训练与结果分析
        4.4.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学习者表情自动识别系统的开发
        4.5.1 系统设计目标
        4.5.2 开发工具及环境
        4.5.3 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习画面情感对学习者情感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教学内容
        5.1.4 实验变量
        5.1.5 实验假设
        5.1.6 实验方案
    5.2 学习画面与学习者表情同步采集系统的开发
        5.2.1 系统设计目标
        5.2.2 开发工具及环境
        5.2.3 系统设计思路
        5.2.4 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
    5.3 实验的实施
        5.3.1 准备阶段
        5.3.2 实施阶段
        5.3.3 完成阶段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数据分析
        5.4.2 结果讨论
        5.4.3 启示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习画面自适应调整对学习者情感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设计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对象
        6.1.3 教学内容
        6.1.4 实验变量
        6.1.5 实验假设
        6.1.6 测量工具
        6.1.7 实验方案
    6.2 学习画面自适应调整模型的构建
    6.3 学习画面自适应调整系统的开发
        6.3.1 系统设计目标
        6.3.2 开发工具及环境
        6.3.3 系统设计思路
        6.3.4 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
    6.4 实验的实施
        6.4.1 准备阶段
        6.4.2 实施阶段
        6.4.3 完成阶段
    6.5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6.5.1 数据分析
        6.5.2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The Mistak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Dialogue Features of the Three“Agreements”
    2.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2.1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Text
        2.2.2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2.3 Proofreading after the Translation
        2.3.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3.2 Solutions in Translation
Chapter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Temperament of Characters
        3.1.1 Use of Degree Adverbs
        3.1.2 Transformation of Punctuation
    3.2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Status of Characters
        3.2.1 Use of Dialects
        3.2.2 Omission of Subject
    3.3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of Characters
        3.3.1 Use of Modal Particles
        3.3.2 Addition of Implied Meaning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翻译自评
Appendix B 导师评语
Appendix C 翻译实践

(4)行车记录仪测距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测距技术概述
        1.2.2 视觉测距系统构成
        1.2.3 测距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1.3.1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小结
2 单目图像测距技术的研究
    2.1 摄像机透镜模型
    2.2 单目视觉图像散焦测距原理
        2.2.1 散焦测距的优点分析
        2.2.2 点扩散函数介绍
        2.2.3 散焦测距原理介绍
    2.3 经典散焦测距方法介绍
        2.3.1 Pentland的散焦测距算法分析
        2.3.2 Subbarao的散焦测距算法分析
    2.4 小结
3 图像测距技术的算法分析和改进
    3.1 预处理过程
    3.2 快速边缘检测法
        3.2.1 边缘检测概述
        3.2.2 图像阈值化
        3.2.3 八向差分算子的原理
    3.3 基于方向序列函数的边缘特征提取法
        3.3.1 方向角及方向角函数
        3.3.2 方向角序列
        3.3.3 方向角函数序列的特性
    3.4 图像预处理
        3.4.1 图像二值化
        3.4.2 图像的增强
    3.5 小结
4 基于行车记录仪的单目图像测距平台及总体设计流程
    4.1 视频图像采集软件的发展
        4.1.1 VFW介绍
        4.1.2 AVICap子集介绍
    4.2 Visual C++环境下基于MFC的图像采集
        4.2.1 了解Visual C++
        4.2.2 Visual C++中使用定时器
        4.2.3 基于MFC的视频捕获结构和流程
    4.3 小结
5 测距技术的实验与应用
    5.1 建立实验
    5.2 实验环境的搭建
    5.3 行车记录获取图像特征点的测距实验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步骤
        5.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单目图像测距应用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器及智能钥匙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物联网智能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物联网智能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智能控制器系统介绍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系统分析
    2.1 系统功能分析
    2.2 实现的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结构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流程
    3.2 硬件电路硬件结构分析
        3.2.1 主芯片的选择
        3.2.2 智能控制器采集电路设计
        3.2.4 智能控制器发送数据部分电路设计
        3.2.5 智能电子钥匙的电路设计
        3.2.6 锁具锁芯电路的设计
    3.3 总体结构及外形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编程设计
    4.1 STM32的软件开发平台
        4.1.1 STM32标准外设库
        4.1.2 工程文件夹建立
        4.1.3 工程新建及文件添加
    4.2 软件编程调试
        4.2.1 智能控制器编程
        4.2.2 智能控制器远程采集部分程序编写
        4.2.3 智能控制器远程数据发送程序编写
        4.2.4 智能电子钥匙编程
        4.2.5 锁具锁芯控制程序编程
    4.3 基于Keilu Vision4的在线调试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服务器软件和系统整体调试分析
    5.1 远程发送的数据协议和数据解读
    5.2 上位机服务器软件
    5.3 系统调试分析
        5.3.1 智能控制器功能测试
        5.3.2 智能钥匙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产和应用
    6.1 生产过程
        6.1.1 接插部分的焊线与接线
        6.1.2 钥匙制作过程
        6.1.3 程序烧写器
        6.1.4 电子元器件采购
    6.2 现场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GIS在环境污染远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预期成果
    1.6 环境监测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
    1.7 论文结构简述
第2章 环境监测系统的相关技术及设计方案研究
    2.1 物联网相关理论研究
    2.2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
    2.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理论研究
    2.4 GPRS网络理论研究
    2.5 系统的设计思想
    2.6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北斗电路模块的选用
        3.2.2 中央处理模块设计
        3.2.3 GPRS传输模块的选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编程的基本思想
    4.2 开发导航软件用到工具的选取
        4.2.1 编程语言的选择
        4.2.2 地图软件的选择
        4.2.3 VB里的地图控件选用
        4.2.4 VB里的通信控件选用
    4.3 地图的处理
    4.4 导航软件的实现
        4.4.1 导航软件程序的设计思路
        4.4.2 导航软件程序的设计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监测系统测试
    5.1 系统硬件连接
    5.2 导航软件设计
    5.3 结果显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午夜之前(论文提纲范文)

画面渐显内景,机场-下午
外景,机场-下午
内景,小汽车-下午
杰西:遵命!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内景,厨房-下午
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外景,帕特里克家的住宅-下午
内景,厨房-下午
外景,海滩-下午
外景,室外餐桌边-下午晚些时候
外景,户外散步-傍晚
外景,户外散步-傍晚
内景,小教堂-傍晚
外景,户外散步-傍晚
外景,海滨露天酒吧-傍晚
内景,酒店客房-晚上
外景,海滨露天酒吧-晚上

(8)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消息应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移动消息应用研究综述
    2.1 移动消息应用的发展以及现状
        2.1.1 移动消息应用的发展
        2.1.2 移动消息应用的现状
    2.2 移动消息推送系统案例研究
        2.2.1 苹果的APNS(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系统
        2.2.2 Google的C2DM(Cloud to Device Messaging)系统
    2.3 移动消息推送协议研究
        2.3.1 SIMPLE 协议
        2.3.2 MQTT 协议
        2.3.3 XMPP 协议
        2.3.4 推送协议比较
    2.4 XMPP协议原理
        2.4.1 XMPP地址格式
        2.4.2 XMPP协议元素
    2.5 Android 简介
    2.6 Openfire服务器简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消息应用概要设计
    3.1 移动消息应用架构设计
    3.2 富媒体消息推送流程设计
    3.3 推送服务器设计
        3.3.1 推送服务器架构设计
        3.3.2 高并发服务器设计
        3.3.3 持久连接保持
    3.4 客户端设计
        3.4.1 用户界面子系统
        3.4.2 通信子系统
    3.5 推送协议设计
        3.5.1 推送流程
        3.5.2 推送消息
        3.5.3 确认消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消息推送服务器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1.1 Openfire 表设计
        4.1.2 推送相关表设计
        4.1.3 数据访问接口与实现
    4.2 REST接口设计与实现
        4.2.1 推送消息接口
        4.2.2 添加关联接口
        4.2.3 解除关联接口
    4.3 推送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多任务队列设计与实现
        4.3.2 消息拦截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 推送功能设计与实现
        4.4.1 客户端登录
        4.4.2 客户端注销登录
        4.4.3 客户端异常退出
        4.4.4 即时消息推送
        4.4.5 离线消息推送
        4.4.6 定时消息推送
        4.4.7 组播消息推送
        4.4.8 应用层消息确认
        4.4.9 超时消息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消息应用客户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客户端UI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1 登录功能
        5.1.2 发现RSS源
        5.1.3 RSS更新通知
        5.1.4 消息列表显示
        5.1.5 其他设计
    5.2 客户端通信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1 Android长时运行服务的实现
        5.2.2 网络监听器实现
        5.2.3 定时任务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消息应用测试
    6.1 测试环境
        6.1.1 服务器环境
        6.1.2 客户端环境
    6.2 测试目标
    6.3 测试方案
        6.3.1 推送消息测试
        6.3.2 客户端自动登录
        6.3.3 客户端持久在线测试
        6.3.4 离线消息推送测试
        6.3.5 组播消息推送测试
        6.3.6 定时消息推送测试
        6.3.7 富文本消息推送测试
        6.3.8 兼容性测试
        6.3.9 推送可靠性测试
        6.3.10 客户端对流量与电量消耗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总结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CDN与P2P的视频点播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点播技术概述
        1.1.1 视频点播系统的基本组成模块
        1.1.2 视频点播系统的种类
    1.2 视频点播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背景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CDN、P2P 及 Cable 点播相关技术介绍与分析
    2.1 CDN 技术
        2.1.1 CDN 技术简介
        2.1.2 CDN 的关键技术
        2.1.3 CDN 技术的优点
    2.2 P2P 技术
        2.2.1 P2P 技术简介
        2.2.2 P2P 关键技术
        2.2.3 P2P 技术的优缺点
    2.3 Cable 点播技术
        2.3.1 Cable 点播的基本原理
        2.3.2 TS 码流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器依赖的相关技术的实现
    3.1 定时器池的设计与实现
        3.1.1 定时器类型的选择
        3.1.2 定时器池的设计实现
    3.2 网络通信交互设计
    3.3 数据安全传输设计
    3.4 交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交互的原理
        3.4.2 交互模块的简单实现
        3.4.3 交互程序功能演示
    3.5 线程池的设计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点播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1 CDN 架构的优化
    4.2 IP-Vod 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4.2.1 中心服务器主要模块的实现
        4.2.2 P2P 技术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4.2.3 边缘服务器主要模块实现
    4.3 Cable-Vod 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3.1 基于 CDN 的 Cable 点播结构
        4.3.2 Cable 点播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3.3 复用器和调制器设置
    4.4 数据存储方案的设计
        4.4.1 数据库的选择及其安装
        4.4.2 数据库表的设计及优化
        4.4.3 数据的复制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基本功能测试
        5.1.1 IP-Vod 播放测试
        5.1.2 Cable-Vod 播放测试
    5.2 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负载测试
        5.2.2 点播延时测试
        5.2.3 稳定性测试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OMAPL138平台DMR数字集群直通模式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序言
    1.1 国内数字集群发展史
    1.2 数字集群主要使用的协议介绍
    1.3 DMR 数字集群优点
    1.4 项目来源以及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DMR 协议直通模式介绍
    2.1 DMR 协议框架介绍
    2.2 DMR 中帧和突发结构
        2.2.1 语音突发
        2.2.2 数据/控制突发
    2.3 DMR 基本信道类型
    2.4 DMR 中信道访问策略
    2.5 DMR 发送许可标准
    2.6 DMR 高层状态以及各状态下的信道访问
        2.6.1 第一阶段高层状态
        2.6.2 第二阶段高层状态
    2.7 直通模式下 DMR 支持的服务类型
        2.7.1 FNS 服务
        2.7.2 直通模式下的群呼服务(group call service)
        2.7.3 直通模式下单呼服务(Individual call service)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MAPL138 平台上构建嵌入式开发环境
    3.1 OMAPL138 平台的软硬件介绍
        3.1.1 OMAPL138 平台硬件介绍
        3.1.2 OMAPL138 软件平台
    3.2 OMAPL138 启动流程
        3.2.1 UBL 介绍
        3.2.2 Bootloader 移植
    3.3 OMAPL138 平台嵌入式开发环境构建
        3.3.1 交叉编译工具的安装
        3.3.2 tftp 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3.3.3 NFS 服务的安装配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MR 系统中 DSP 所控外设
    4.1 CPU 时钟配置
    4.2 定时器的配置
    4.3 MCASP 配置
    4.4 EMDA3 配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MR 直通协议实现
    5.1 设计思路
    5.2 各层通信接口实现
        5.2.1 ARM 侧通信接口
        5.2.2 DSP 侧通信接口
    5.3 PDU 实现
    5.4 协议中定时器的实现
    5.5 协议中高层状态转换实现
    5.6 信道访问的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MR 实现平台与调试结果
    6.1 车载基带板实图
    6.2 协议上层仿真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附录 III
附录 IV

四、给你的电脑装个定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宋贻皓. 湘潭大学, 2020(02)
  • [2]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画面的情感识别及其应用[D]. 徐振国.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The Mistak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刘军. 湖南大学, 2019(07)
  • [4]行车记录仪测距技术的研究[D]. 杜昌美.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6)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器及智能钥匙的研发[D]. 张昌宪.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6]GIS在环境污染远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卢为.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7]午夜之前[J]. 理查德·林克莱特,伊桑·霍克,朱莉·德尔皮,张颖. 世界电影, 2014(06)
  • [8]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消息应用的设计与实现[D]. 王玉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9]基于CDN与P2P的视频点播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D]. 许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10]基于OMAPL138平台DMR数字集群直通模式实现[D]. 朱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在你的电脑上放一个计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