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催化论文-关茹群,张晓明,常芳芳,薛楠,杨恒权

环氧催化论文-关茹群,张晓明,常芳芳,薛楠,杨恒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氧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孔氧化硅,柔性离子液聚合物,协同效应,二氧化碳转化

环氧催化论文文献综述

关茹群,张晓明,常芳芳,薛楠,杨恒权[1](2019)在《Lewis酸功能化介孔氧化硅限域柔性离子液聚合物协同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通过环加成制备环状碳酸酯是一个典型的"原子经济"和"绿色化学"反应,也是二氧化碳化学法利用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离子液体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活性,是该反应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催化剂类型之一.然而,由于该反应为双组分协同作用机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通常要加入路易斯酸作为助催化剂来进攻环氧化合物上的氧原子,促进开环反应.因此,设计合成双组分在空间上能够相互接近的催化剂对促进协同效应,获得高活性催化剂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介孔氧化硅材料表面易修饰、比表面积高和孔道易引入客体单元的特性,首先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为模板,通过预缩聚的策略将磺酸根基团引入到孔道表面,与Zn Br2进行离子交换后,得到Lewis酸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材料.然后,通过浸渍和热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咪唑基线性离子液聚合物引入到材料孔道内,得到孔道限域离子液柔性聚合物和表面镶嵌Lewis酸单元的双组分催化剂.由于介孔孔道的空间限域作用和柔性聚合物的半"自由"性,在纳米尺度空间内可增强两种活性组分间的协同催化性能.在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中(110℃和2 MPaCO_2条件下),所制备的双组分催化剂(转化率和选择性>99%)表现出优于单组分催化剂(转化率分别为4.5%和80%)和单组分催化剂混合物(转化率83%)的反应活性.同时,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向Lewis酸功能化氧化硅材料中后加入聚合离子液的反应体系转化率为96%,相较原位引入聚合离子液的方法仍有差距,这主要是由于离子液聚合物不能完全进入到孔道与Lewis酸中心接触造成的.因此,所制备的双组分催化剂的优异性能可能与增强的协同催化能力相关.由于聚合物链的缠绕作用和介孔孔道的限域作用,该双组分催化剂也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循环使用4次后仍能得到85%的转化率.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利用纳米孔限域空间可促进多组分位点协同催化,可能拓展至其它协同型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2期)

彭礼波,卢美贞,付雪力,曹明贺,解庆龙[2](2019)在《WO_3/Al-MCM-41的制备及其催化环氧甲酯氧化裂解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一种对环氧甲酯氧化裂解制备生物基醛类产物的高活性催化剂,实验制备和表征了WO_3/MCM-41和WO_3/Al-MCM-41催化剂,以环氧油酸甲酯为原料制备醛类产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双氧水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CM-41和Al-MCM-41均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其中MCM-41仅含L酸位点,Al-MCM-41含有更多的B酸和L酸位点;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环氧油酸甲酯/WO_3/双氧水的摩尔比1/0.0024/2,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环氧油酸甲酯转化率和醛类产物收率分别高于95%和60%。(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洪辰,秦玉升,王献红,王佛松[3](2019)在《铝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卟啉是一类土壤环境友好的金属卟啉,尽管早在1978年Inoue就已经发现它可以催化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但是该催化体系一直面临催化活性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低等难题。本文通过改变铝卟啉催化剂配体中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制备出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差异化的铝卟啉,并以双叁苯基膦氯化铵(PPNCl)为助催化剂,探讨其对CO2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当铝卟啉中苯环上2,4位同时被Cl-取代后,在90℃和3 MPa压力下,转化频率(TOF)达到2672 h~(-1)。当利用离去能力较强的对甲苯磺酸基团(OTs-)作为铝卟啉的轴向配体,可以合成出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达1. 84×105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颖,刘甲,杨国强,王苏,张志炳[4](2019)在《相转移催化H_2O_2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以H_2O_2为氧化剂催化环己烯(Cyclohexene,CH)合成环氧环己烷的高效、绿色催化反应体系,制备了PTC1(1~6)杂多酸盐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溶剂、添加剂、催化剂的种类与用量对于反应转化率与选择性的影响,并对这些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催化剂PTC1,用量0.84 g [0.43%mol(of CH)],反应温度35℃,溶剂氯仿(15mL),环己烯0.11 mol,n(CH):n(H_2O_2)=1:1,添加剂为KCl(0.032 g),环己烯转化率达到86.8%,环氧环己烷的收率达到74.5%.此外,还考察了不同催化剂的回收效果与实验放大效果,结果表明催化剂在一次反应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其中PTC1的回收率相对较高.实验放大10倍与100倍后,环己烯转化率与环氧环己烷的收率分别为93.5%,77.5%以及95.4%,84.4%.(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宋振艳,冯华杰,李志伟[5](2019)在《[DMAPH]Br催化CO_2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研究了4-二甲胺基吡啶氢溴酸盐([DMAPH]Br)催化CO_2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机理.研究了2种可能的反应途径,对不同途径各个步骤的中间体和过渡态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最优反应途径.(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韵,魏金晶,周煜,朱继秀,王后勇[6](2019)在《Ti-MCM-41催化环氧化合物与胺的开环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钛酸异丙酯为钛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Ti-MCM-41分子筛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Ti-MCM-41催化剂具有介孔结构,其孔径约2.0~4.0 nm.考察了无溶剂条件下Ti-MCM-41对环氧化合物与胺的开环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45℃和2.5 MPa时, Ti-MCM-41(5)对环氧乙烷(EO)与二甲胺(DMA)的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环氧乙烷的转化率和N,N-二甲基乙醇胺的选择性分别为98.37%和86.68%.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骨架中四配位结构的Ti使其表面具有丰富的路易斯酸性位,该酸性位对环氧化合物与胺的开环反应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此外,还对Ti-MCM-41催化环氧乙烷与二甲胺开环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顾传海,陈梦婷,朱林华,林强[7](2019)在《绿色高效制备Zn-Co DMC催化CO_2与环氧环己烷耦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传统方法繁琐、耗时耗能且耗原材料。Zn-Co双金属氰催化剂是一类新型的可用于二氧化碳共聚合成聚碳酸酯的较为可行的非均相催化剂。称取一定摩尔比的ZnCl_2和K_3Co (CN)_6为反应物,通过行星式球磨机合成了Zn-Co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并用其催化CO_2和环氧环己烷(CHO)的耦合反应的。通过IR、XRD、NMR、SEM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与加成产物(PPC)的结构进行了检测。研究成果表明,采用Zn-Co双金属(DMC)催化剂能够提高共聚产物的产量和物化性能。(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9-08-23)

胡庆明,杜诗画[8](2019)在《空心钛硅分子筛催化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市场对环氧丙烷的大量需求,中国石化石科院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突破传统氯醇法生产模式,开发了采用丙烯和双氧水生产环氧丙烷的清洁生产技术(HPPO法),该技术无污染、能耗低、原子利用率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本文来源于《石油石化绿色低碳》期刊2019年04期)

邹晓川,黄林玉,全纹萱,王存,王跃[9](2019)在《磺酸基功能化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催化环氧大豆油》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制备了2种磺酸功能化的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非均相催化剂,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催化剂可能的模型。其次,考察了非均相催化剂催化合成环氧化大豆油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固体催化剂对大豆油的环氧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相比于催化剂1(磺酸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在相同的条件下,催化剂2(磺酸化聚(苯乙烯-苯乙烯膦酸)-磷酸氢锆)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产率:58.6%vs 53.3%),这主要归因于催化剂2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孔径,为底物和催化剂的接触提供足够的催化场所。催化剂2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第8次反应结束后,将其置于2 mol·L-1稀盐酸中静置过夜后,在进行第9和10次循环时,催化活性又得以恢复。(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世从,刘超,朱威威,王广健[10](2019)在《非均相催化剂在光催化烯烃环氧反应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金属催化剂Ti O2,V,Mo,Cu,无机分子筛IMCM,SBA-15催化剂以及其他催化剂为线索,介绍了光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环氧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获得一种对环氧甲酯氧化裂解制备生物基醛类产物的高活性催化剂,实验制备和表征了WO_3/MCM-41和WO_3/Al-MCM-41催化剂,以环氧油酸甲酯为原料制备醛类产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双氧水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CM-41和Al-MCM-41均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其中MCM-41仅含L酸位点,Al-MCM-41含有更多的B酸和L酸位点;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环氧油酸甲酯/WO_3/双氧水的摩尔比1/0.0024/2,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环氧油酸甲酯转化率和醛类产物收率分别高于95%和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氧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1].关茹群,张晓明,常芳芳,薛楠,杨恒权.Lewis酸功能化介孔氧化硅限域柔性离子液聚合物协同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反应(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2].彭礼波,卢美贞,付雪力,曹明贺,解庆龙.WO_3/Al-MCM-41的制备及其催化环氧甲酯氧化裂解性能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3].郭洪辰,秦玉升,王献红,王佛松.铝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反应[J].应用化学.2019

[4].刘颖,刘甲,杨国强,王苏,张志炳.相转移催化H_2O_2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工艺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5].宋振艳,冯华杰,李志伟.[DMAPH]Br催化CO_2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的机理[J].肇庆学院学报.2019

[6].赵韵,魏金晶,周煜,朱继秀,王后勇.Ti-MCM-41催化环氧化合物与胺的开环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7].顾传海,陈梦婷,朱林华,林强.绿色高效制备Zn-CoDMC催化CO_2与环氧环己烷耦合反应的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9

[8].胡庆明,杜诗画.空心钛硅分子筛催化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19

[9].邹晓川,黄林玉,全纹萱,王存,王跃.磺酸基功能化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催化环氧大豆油[J].无机化学学报.2019

[10].朱世从,刘超,朱威威,王广健.非均相催化剂在光催化烯烃环氧反应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标签:;  ;  ;  ;  

环氧催化论文-关茹群,张晓明,常芳芳,薛楠,杨恒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