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芦光新,李宗仁,李希来,王军邦,吴楚

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芦光新,李宗仁,李希来,王军邦,吴楚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江源区,草地类型,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特征

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芦光新,李宗仁,李希来,王军邦,吴楚[1](2016)在《叁江源区高寒草地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叁江源区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共选取有代表性的12个样点,采集土层0~15cm,15~30cm的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可培养真菌的计数和分离,利用种群优势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生态位宽度以及群落相似度等指标对不同生境土壤中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叁江源区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数量和类群差异明显,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灌丛草地>嵩草草地>藏嵩草草地>禾草草地;在4种生境土壤中共分离获得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17属,禾草草地土壤中群落的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除均匀度指数外,藏嵩草草地土壤中群落的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物种生态位结果分析表明,毛霉属、镰孢菌属、被孢霉属、青霉属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属于广适性物种;而亚隔孢壳属、梭孢壳属、腐质霉属等的生态位很窄,属于狭适性物种,只存在于某个生境中。禾草草地与藏嵩草草地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的相似性最低,灌丛草地和嵩草草地相似性最高。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生境类型的特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许秀兰,杨春琳,田莎,姜欣华,刘韩[2](2016)在《华山松凋落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及4株真菌的纤维素分解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着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孔雅丽[3](2014)在《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多样性及其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分子,属于可再生能源中数量最为庞大的资源。然而,纤维素连同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在自然条件下往往难以降解。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将纤维素类物质转化为能源和产品,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利用微生物降解纤维素是完成其高效转化的最佳方法。受不同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东祁连山金强河流域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群落结构,是西北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和生物基因库,在这个宝库中纤维素类分解菌种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本试验利用平板稀释培养法和rDNA ITS序列分析手段,研究该地域土壤中纤维素分解真菌的种类、数量组成和系统发育等,揭示该区域草地土壤环境中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的基本特征、分布状况及产酶能力等。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所获得的纤维素分解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虎红琼脂培养基分离法得到的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数量,占绝对优势,滤纸培养基法分离获得的纤维素分解真菌的菌落数最少。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最适分离条件为:25℃、pH值6.5。2、对分离获得的35株真菌用表型鉴定和IT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35株真菌分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 spp.)、被孢霉属(Mortierella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毛霉属(Mucor spp.)、镰孢菌属(Fusarium spp.)、肉座菌属(Hypocre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3、初步选出3株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真菌,其最适生长条件为25~30之间; pH位于5~8之间;盐浓度位于4%~5%。菌株XJ-4具有较好降解特性,其降解中华羊茅纤维素的能力最高,继续培养至15d后该菌株使得中华羊茅的失重率达到了55.4%,分解效果明显。4经过单因素不同条件变化实验,优化了菌株XJ-4的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5%玉米芯粉为碳源;0.42%黄豆粉为氮源;用磷酸缓冲液调整液体培养基初始pH至8.0,盐浓度为2.0%~3.0%之间,发酵培养基的装液量为50mL/250mL,接种后于摇床中20℃下160r/min转速培养5d。(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王璐,张海红,杨柳,温洪宇,王文娜[4](2013)在《3株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株纤维素分解真菌XWSFJJ1、XWSFJJ2和XWSFJJ3的ITS+5.8S rDNA区的克隆与测序,获得长度分别为569、599、590 bp的有效基因片段,以及在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BLAST获得亲缘关系较近的模式菌株,最后采用MEGA4.0软件构建分子发育树,研究3株菌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真菌XWSFJJ1和XWSFJJ2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分别与萨氏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和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命名为Aspergillus sydowii XWSFJJ1和Aspergillus tubingensis XWSFJJ2;真菌XWSFJJ3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与Penicillium oxalicum亲缘关系最近,命名为Penicillium oxalicum XWSFJJ3。上述结果显示ITS+5.8S rDNA区序列可应用于真菌的快速分类鉴定。(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白宝伟,张琴,滕立平,杨瑛,李艳宾[5](2012)在《一株棉秆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离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从棉秆腐解物中筛选得到的高效棉秆分解真菌SJ-1进行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温度、pH、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并以Lineweaver-Burk作图法测定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结果】该菌株CMCase和FPase的最适反应温度在50~60℃,最适pH为7.0,有较好的耐高温及耐碱能力。K+、Fe2+对酶活有显着的激活作用,而Cu2+、Mg2+、Ca2+、Al3+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Al3+的抑制作用较为强烈,Cu2+对FPase抑制较强,Mn2+对FPase有激活作用而对CMCase有抑制作用,Zn2+对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以CMC-Na做底物时酶反应的Km为2.69 mg/mL,Vmax为0.53 mg/(mL.min)。【结论】菌株SJ-1的纤维素酶性质较为优良,为进一步进行菌株的选育与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芦光新,刘雯,卞静,傅美涛,陈秀蓉[6](2011)在《一株来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株来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真菌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参试的pH范围均能生长,并且在pH7.08的环境生长最快;供试菌株具有一定的耐盐和抗干旱胁迫的能力;对不同的碳、氮源利用能力不同,在供试的11种碳源和12种氮源中,乳糖和大豆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以1.5%的水琼脂培养基为对照菌株,在黑麦草(Lolium perenne)浸提液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叁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浸提液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慢,其余的天然纤维素浸提液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1年03期)

何一平,袁博,王瑞刚,冯福应,刘惠荣[7](2010)在《纤维素高效降解真菌-细菌复合系的筛选及其分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真菌或细菌-细菌复合系可提高纤维素的降解,但人们对真菌与细菌组成复合系的降解情况知之甚少。本文以真菌(LF1,LF3)和细菌(DS6,DS9)各2株组合形成11个复合系,通过比较单一菌种及各复合系在常温20℃下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滤纸糖酶(FPA)酶活来分析分解特征,进而确定高效降解复合系。结果表明,CMC酶活和FPA酶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单一菌种中LF3最大CMC酶活(Mc)和最大FPA酶活(Mf)为最高,分别为1.99 U和1.18 U;除LF3与细菌组成的复合系之外,其余复合系的最大酶活均明显高于其所含菌种单一培养时的,复合系L13(含LF1和LF3)的CMC和FPA酶活均于168 h达到最大,且在所有复合系中其Mc和Mf最高,分别达到了3.95 U和2.23 U;复合系D6L13(含DS6、LF1和LF3)的Mc和Mf仅次于L13,分别达到了3.54 U和1.82 U,出现时间分别为168 h和144 h。(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付传明,何金祥,黄宁珍,何成新,周浩[8](2010)在《秸秆纤维素分解真菌产酶条件优化及高酶活突变株诱变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整培养液pH值、无机盐组分和碳源,对筛选的3株秸秆纤维素分解真菌F-1、F-2、F-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并通过紫外诱变处理,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突变株。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pH值液体发酵培养时,3株真菌在培养6 d时的滤纸纤维素酶活力(FPase)达到最高,最适的初始pH分别为8.0、9.0、9.0,培养10 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ase)达到最高,最适的初始pH分别为8.0、7.0、7.0;培养一段时间后,各菌株发酵液的pH值均有一定的下降,其中以F-2下降幅度最大;对纤维素酶活力相对最高的F-1进行不同无机盐和碳源培养后发现,适合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碳源为谷壳粉,无机盐组分为BA-1;3株真菌经紫外诱变后,获得来自F-1和F-3的4个正突变株,其中F-1-U1、F-3-U1的CMCase分别达到348.22和282.07 U/mL,为出发菌的1.85和2.25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张楠,刘东阳,杨兴明,徐阳春,沈其荣[9](2010)在《分解纤维素的高温真菌筛选及其对烟杆的降解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促进烟杆堆肥的微生物菌剂,进行了分解纤维素的高温真菌筛选.结果表明,从不同原料腐熟堆肥中筛选到4株降解纤维素的高温真菌,它们均能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或烟杆粉末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菌株在2~5d内可长满CMC-Na-刚果红平板和烟杆粉末培养基.菌株摇瓶培养时2d可达到产酶高峰,酶活(CMCase)超过10U.菌株对烟杆的降解效果较好,7d内的降解率最高可达42.2%,对烟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可达52.7%、47.9%和37.6%.(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付传明,黄宁珍,何金祥,何成新,唐凤鸾[10](2009)在《自然条件下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离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然界中腐烂的枝条、朽木为材料,经过多代分离、筛选,获得4株可降解利用纤维素的真菌,分别标记为F-1、F-2、F-3和F-4。生长速率和纤维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4株真菌都能较好地利用培养基中的纤维素类物质,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或滤纸为唯一碳源的平板培养基上长势良好,能使滤纸快速裂解;4株真菌对蔗糖的利用效果好于葡萄糖,适宜的富集增殖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在MS无机盐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发酵培养基中,各菌株具有不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中F-1的羧甲基纤维素(CMCase)酶活最高,F-4的滤纸酶活力(FPase)最高;在单独的杂草、木屑培养基上,4株真菌均能迅速生长并大量增殖,其中以F-1和F-3生长速率最快。因此,初步认为4株真菌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能力都较强。(本文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着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芦光新,李宗仁,李希来,王军邦,吴楚.叁江源区高寒草地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16

[2].许秀兰,杨春琳,田莎,姜欣华,刘韩.华山松凋落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及4株真菌的纤维素分解能力[J].林业科学.2016

[3].孔雅丽.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多样性及其降解特性[D].甘肃农业大学.2014

[4].王璐,张海红,杨柳,温洪宇,王文娜.3株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子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3

[5].白宝伟,张琴,滕立平,杨瑛,李艳宾.一株棉秆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离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2

[6].芦光新,刘雯,卞静,傅美涛,陈秀蓉.一株来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1

[7].何一平,袁博,王瑞刚,冯福应,刘惠荣.纤维素高效降解真菌-细菌复合系的筛选及其分解特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付传明,何金祥,黄宁珍,何成新,周浩.秸秆纤维素分解真菌产酶条件优化及高酶活突变株诱变选育[J].西南农业学报.2010

[9].张楠,刘东阳,杨兴明,徐阳春,沈其荣.分解纤维素的高温真菌筛选及其对烟杆的降解效果[J].环境科学学报.2010

[10].付传明,黄宁珍,何金祥,何成新,唐凤鸾.自然条件下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离筛选[J].广西农业科学.2009

标签:;  ;  ;  ;  

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芦光新,李宗仁,李希来,王军邦,吴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