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短光敏核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茉莉酸调节,差异基因
短光敏核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晨[1](2018)在《茉莉酸参与光周期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系法杂交水稻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而探明两用不育系育性转换机理则是该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基础。本研究从光敏感核不育材料育性转换的转录组差异结果中获得了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信息,对长光不育型水稻农垦58S、短光不育型水稻D52S进行光周期育性诱导,在穗发育的Ⅴ、Ⅵ、Ⅶ期对叶片JA总含量及JA合成途径关键酶LOX、AOS、AOC和OPR的酶活性进行测定,并且利用qPCR技术测定这4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试图分析茉莉酸与光周期诱导育性转换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周期处理能够有效地诱导农垦58S和D52S的育性发生变化,两个材料的花粉育性变化结果相反;农垦58S在自然长光(14h)时花粉为不育,而短光(10h)处理后的花粉可育;短光处理后D52S表现为不育,自然长光条件下D52S表现可育。2.获得两个材料在不育和可育光周期下的转录组数据。光周期处理会使两材料产生44个共有的差异基因,但两材料中得到的差异基因数目不同,且上下调的趋势也不一致:以显着性检验的p-value值<0.05和FC≥2为标准筛选差异基因,并以可育材料作为参照,D52S中共得到1036个差异基因,其中451个下调,585个上调;农垦58S中共得到140个差异基因,其中39个上调,101个下调。此外,从转录组数据和GO富集结果中也筛选到了JA合成途径的差异基因LOX、AOS、AOC和OPR。3.光周期处理后农垦58S短光可育叶片中的JA含量在减数分裂期(Ⅵ期)比长光不育叶片高;两材料中各时期JA含量均有显着差异,说明长、短光周期在水稻的生长发育时期会不断地对植物体内的JA合成代谢进行调节。喷施MEJA可以使农垦58S和D52S的花粉碘染率变为不育材料的39.24倍和118.6倍;农垦58S中可育材料的花粉碘染率是喷施SHAM的34.47倍,D52S喷施SHAM后则变为了完全不育;喷施MEJA后可以提高LOX、AOS、AOC和OPR的酶活性及JA含量,但SHAM处理没有降低这些酶的活性和JA含量,推测这一结果可能与取样时期较后有关,SHAM的抑制作用不明显。4.qPCR结果表明,光周期处理下,两材料叶片中的LOX、AOS、AOC和OPR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主要在Ⅴ期和Ⅵ期可育比不育材料表达量高;当喷施MEJA或SHAM后,分别使这四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一致升高或降低,即当这四个基因表达量升高时材料可育,表达量降低时材料不育,推测这两个处理主要通过调节JA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来实现对育性的调控。本研究获得了长、短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D52S在光周期处理下、外源喷施MEJA和SHAM后的JA含量、茉莉酸合成途径的相关酶活性、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变化,初步证实了茉莉酸参与了光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转换过程,但仍需要今后大量研究来明晰其内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云风,黎世龄,罗筱平,徐梦洁,张君权[2](2016)在《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育性转换的细胞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技术对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不同时期的幼穗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败育过程中减数分裂前期的单核花粉时期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即花粉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变稀薄,细胞核的形状从规则变为不规则,出现明显核皱缩。(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5期)
陈云风,黎世龄,罗筱平,王黎明,管地发[3](2016)在《短光敏核不育系D38S开花习性及异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短光敏核不育水稻系D38S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探究其应用潜力,加速其应用进程,通过在江西宜春、海南叁亚分期播种,对D38S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宜春可育期花时集中,开花历期短,但由于极端高温导致自交结实率只有10.2%;江西宜春不育期开花历期长(20.7 d)、开花分散且开花率低(仅为39.60%)、柱头外露率低(9.57%),异交结实率仅8.6%,开花习性和异交性能差;在海南叁亚开花历期为9 d左右,柱头外露率达56%以上,异交结实率高于20%。温度对D38S的开花习性及异交性能影响显着,可合理利用海南春季气候对D38S进行制种。(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6年02期)
李宏生,丁明亮,顾坚,田玉仙,赵红[4](2015)在《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该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着,表明柱头外露受细胞核基因控制;DH群体低柱头外露率与高柱头外露率的分离比符合3∶1,推测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09期)
黄俊宝,曾晓春,何永明,向妙莲,付永琦[5](2015)在《光敏核不育水稻幼苗叶片脂氧合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昼夜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查光敏核不育(PGMS)水稻中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光暗期变化特性,以PGMS水稻N5088S和D38S、常规水稻中早25、盐粳7号和中嘉早17及叁系不育水稻G2A和东B11A为材料,在不同光周期(12L/12D、14L/10D和10L/14D)和光/暗期温度(30℃/30℃和30℃/26℃)下,研究了其幼苗叶片中LOX活性的昼夜变化,并采用RT-PCR方法对PGMS水稻幼苗叶片进行LOX基因的昼夜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光周期和培养温度处理下,PGMS水稻LOX活性均表现出暗期高而光期低的昼夜变化规律,但常规水稻和叁系不育水稻的LOX活性均无明显的光暗期差异;暗期PGMS水稻LOX活性显着高于常规水稻和叁系不育水稻。在12L/12D光周期和30℃/26℃(L/D)的培养温度下,检测的13个LOX基因中,检测到8个Os LOX基因,OsLOX2、Os LOX3、Os LOX4、Os LOX8和Os LOX13等基因的表达丰度在N5088S和/或D38S幼苗叶片中呈现暗期高光期低的趋势。因此,光敏核不育水稻N5088S和D38S幼苗叶片LOX活性及Os LOX家族的部分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暗期高光期低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宏生,丁明亮,顾坚,田玉仙,赵红[6](2014)在《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着,表明柱头外露受细胞核基因控制;DH群体低柱头外露率与高柱头外露率的分离比符合3∶1,推测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杜士云,王守海,吴爽,王辉,王德正[7](2014)在《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06S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06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以自育的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为母本,与从江苏引进的扬稻9538粳稻品系杂交,经5年8代选择育成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06S。[结果]2012年7月27日至8月31日,皖2306S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69%~1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34%,稳定不育期为36 d;9月3~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86.04%~99.35%,套袋自交结实率为6.14%~58.54%。2013年7月29日至9月4日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50%~1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27%,稳定不育期38 d。9月6~22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52.74%~98.24%,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25%~70.83%。接种鉴定,2306S对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为4.33(MR1),白叶枯病病情指数为54.44(S1)。田间种植表现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结论]该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在30 d以上,适宜选配中粳组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36期)
吴亚先[8](2014)在《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不育基因的分子遗传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发现使杂交水稻由“叁系法”转变为“两系法”成为了可能,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从农垦58S衍生出了多种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于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离模式、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以及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子定位与克隆研究皆已取得了很大进展。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成功克隆出了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基因pms3,农垦58S的光敏雄性不育是由第12号染色体上一个长1236bp的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的,名为LDMAR (long-day-specific male-fertility-associated RNA)。农垦58S的LDMAR上的一个G→C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改变了LDMAR的二级结构,导致LDMAR的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升高,降低了长日照条件下LDMAR的转录水平,从而使花粉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过早发生,结果导致光敏雄性不育(PSMS)的产生。本文以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长选3S、1103S、培矮64S、W6154S、广占63S和它们的杂交后代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制光温条件,对农垦58S不育基因的育性分离的分子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农垦58S和7001S育性感光,W6154S、广占63S、长选3S、1103S、培矮64S育性感温。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1(包括农垦58S/W6154S、农垦58S/广占63S、农垦58S/1103S、长选3S/7001S、W6154S/广占63S和PA64S/广占63S)花粉育性受光温共同影响,在长日高温条件下皆为不育,说明他们的不育基因等位。在长日高温,农垦58S/W6154S.农垦58S/广占63S以及长选3S/7001S的F2分离群体植株花粉育性皆表现为不育;在短日高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和农垦58S/广占63S F2分离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接近1:1,长选3S/7001S F2分离群体植株花粉育性全表现为可育;在短日低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和农垦58S/广占63S的F2分离群体植株花粉育性全表现为可育。2.光敏核不育基因pms3的基因型检测显示:7001S、长选3S、1103S和培矮64S的基因型与农垦58S相同,发生了G→C的SNP;而W6154S和广占63S的基因型与农垦58S不同,该碱基位点为G。由此可推断,LDMAR上G→C的突变并不是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唯一调控因子。在短日高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农垦58S/广占63S及长选3S/7001SF2分离群体可育株为C基因型而不育株为G基因型。由此推测,C基因型植株育性由日长决定,G基因型植株育性由温度决定。3.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亲本及杂交F1(除W6154S/广占63S及广占63S/W6154S外)在不同光温处理条件下,其花粉育性皆与幼穗花药中pms3的表达量呈现正相关。由此推测,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长选3S、1103S、培矮64S、W6154S和广占63S的花粉育性是由LDMAR调控的,在长日高温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LDMAR转录而导致花粉不育。但W6154S/广占63S和广占63S/W6154S杂交F1幼穗花药中pmms3的表达量并未呈现与其花粉育性的正相关性,说明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调控分子机理是复杂的,非单因子调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胡刚,刘凯,杨国才,陈志军,李叁和[9](2014)在《粳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N55S的选育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N55S是用N5088S为母本,常规晚粳品系R200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不育性稳定,在武汉自然条件下稳定不育期为28 d左右(8月初至9月初),易繁殖制种,米质优,配合力好,2009年8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所配组合粳两优5519(N55S/R19)于2013年6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4年01期)
翁绿水,邓力华,肖国樱[10](2012)在《抗虫基因Cry2Aa的优化及抗虫水稻光敏核不育系B2A4008S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Bt基因对二化螟、叁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鳞翅目害虫具有较高的抗性。由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遗传背景差异很大,来源于苏云金杆菌的Cry2Aa基因直接转入水稻植株中,表达量普遍较低,抗虫效果不显着。(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短光敏核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显微技术对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不同时期的幼穗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败育过程中减数分裂前期的单核花粉时期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即花粉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变稀薄,细胞核的形状从规则变为不规则,出现明显核皱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光敏核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晨.茉莉酸参与光周期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陈云风,黎世龄,罗筱平,徐梦洁,张君权.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育性转换的细胞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6
[3].陈云风,黎世龄,罗筱平,王黎明,管地发.短光敏核不育系D38S开花习性及异交性能研究[J].杂交水稻.2016
[4].李宏生,丁明亮,顾坚,田玉仙,赵红.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5].黄俊宝,曾晓春,何永明,向妙莲,付永琦.光敏核不育水稻幼苗叶片脂氧合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昼夜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
[6].李宏生,丁明亮,顾坚,田玉仙,赵红.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2014
[7].杜士云,王守海,吴爽,王辉,王德正.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06S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4
[8].吴亚先.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不育基因的分子遗传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胡刚,刘凯,杨国才,陈志军,李叁和.粳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N55S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4
[10].翁绿水,邓力华,肖国樱.抗虫基因Cry2Aa的优化及抗虫水稻光敏核不育系B2A4008S的培育[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