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优化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孙千娥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222211

摘要:我市正在推行的“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这是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它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那么,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该如何着手?

关键词:化学课堂优化有效

新课程改革下,提高课堂有效性和教学效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如何优化化学课堂、增强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所思。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疑问和悬念,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机器发动起来。

例如,在进行“金属的性质——钠”的教学时,我们备课组讨论设计了两种导入方式。第一种,老师先拿出一根钢筋,并用小刀敲击,发出叮当的声音。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答:是铁条,是金属。老师又从试剂瓶中(标签背对学生)取出一块钠,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答:不知道。老师再用小刀将其切开,问学生:是不是金属?学生疑惑,老师将试剂瓶转过来,学生看到“钠”。这样,首先就从物理性质上动摇了对金属的印象。第二种,老师首先问: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吗?学生答:能!老师马上实验:随即从试剂瓶中(标签背对学生)取出并切开一块钠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燃烧时,再对其喷水雾,结果钠非但不熄,还烧得更旺,直至燃尽。学生问:这是什么?老师将试剂瓶转过来,学生看到“钠”。这样也即从化学性质上先了解了钠可能有的特殊性,并对燃烧和灭火的问题产生了疑问。

二、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情境性,感受学习乐趣

要以情境促问题,以问题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化学美”,在互动中夯实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情境、问题、互动三者关系中,情境是前提,问题是基础,互动是手段,落实三维目标是最后的落脚点。所以,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性,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呈现方式,将会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例如,对于“物质的分散系”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概念比较多,教材中先介绍了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概念,然后,分头介绍了电解质的电离和胶体的一些性质。本人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介绍为主,缺少一些情境,难以探究;二是学生对用微粒直径来定义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本人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实验情境,采取了以下呈现方式:

①先展示一瓶FeCl3溶液,结合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指出溶剂及溶质,分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适时提出在FeCl3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微粒是Fe3+和Cl-,其微粒直径一般小于10-9m(科学实验测定)。②再展示一瓶含有悬浮颗粒的浑浊污水,学生已知是浊液。同时,指出:悬浮颗粒比较大,其直径大于10-9m(科学实验测定)。③提出分散系的概念,溶液和浊液都属于分散系。④对比实验:烧杯A中加入50mL冷水,然后滴加几滴FeCl3溶液;烧杯B中加入50mL水,加热到沸腾,然后滴加几滴FeCl3溶液。⑤实验分析:烧杯A中仍是FeCl3溶液,只不过是稀释了,所以浓度比原溶液的小,颜色明显变浅。烧杯B中发现颜色明显加深,说明分散质不可能是FeCl3,根据不同组成物质情况及颜色判断应该是Fe(OH)3产生的颜色,得到的分散系依然澄清透明,无沉淀现象。⑥实验:用光照射FeCl3溶液、含有悬浮颗粒的浑浊污水、烧杯B中制得的分散系,提出“丁达尔效应”。⑦提出胶体的概念(其微粒直径10-9-10-7m),完善分散系的种类。⑧知识提升环节:提供必要的信息(溶质在水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且微粒直径一般小于10-9m),设计问题讨论:烧杯B中制得的胶体,其分散质是什么?

三、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衔接性,易于学生探究

例如,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可以这样教学:①先复习回顾电解水的装置及有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补充阳极和阴极的概念。②把水改成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③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溶液的元素组成分析,提出以下假设:阴阳两极所产生的气体有三种可能性:Cl2、O2、H2(最近发展区)。④逐一检验产生的气体(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氯气的检验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个空白,由于氯气的性质在后面的教学中涉及,所以在这里需要一些信息提示)。⑤从元素组成及气体分析情况,还应该产生NaOH,通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哪极变红,同时书写化学方程式,指出阴阳极的产物。⑥点题:这就是工业制Cl2的方法,同时可以得到NaOH,工业上称为“氯碱工业”,在工业上有重要的应用。⑦拓展:工业上需要大量的饱和食盐水,来源于海水,顺势介绍海水的情况及海水晒盐的简单过程。这样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层层深入,不但过程严谨,而且易于探究,进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意评价的有效性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发展性、自主性、可行性原则,实现“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评价理念。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特性和发展潜能,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为优化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有利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能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可以尝试。我们教师要结合“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联系实际,优化课堂,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2.连云港市《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内涵,2012,09。

标签:;  ;  ;  

优化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