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科学创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诺奖获得者,科研创造峰值年龄,诺奖获奖年龄,诺奖成果年龄
自然科学创造论文文献综述
门伟莉,张志强[1](2013)在《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规律研究——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得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自然科学领域1901-2011年550名诺奖获得者生平及获奖数据的详细统计、分析得到110年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获得者获奖年龄、最高学位获得年龄以及成果年龄的详细变化。深入分析成果获得时间的本质后,将"1901-2011年诺奖获奖者科研创造峰值年龄"转化为"诺奖获奖者在1871-2004年平均成果年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10年中,诺奖获奖者平均获奖年龄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成果年龄的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同阶段内诺奖获奖者的平均成果年龄变化幅度因学科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中,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呈稳步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6.40岁和6.82岁;物理学奖先有一定下降后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体上升2.95岁。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科研创造峰值年龄现在处于44-47岁。(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陈其荣[2](2009)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杜林[3](2009)在《探求自然科学真理 创造学术研究辉煌》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了不平凡的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付梓了,可喜可贺! 2008年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极其特殊的意义。历经4年多的筹建,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2008年3月26日正式成立。几年的建设,新大学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继(本文来源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陆茜[4](2008)在《论审美方法在自然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自然界的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创造史。在自然科学创造过程里中,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好坏。到了二十世纪下半期,随着科学、人文的融合与发展,自然科学创造中的美和美感的应用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这种对科学原则与艺术原则衔接融合的研究衍生出了一种具有特殊作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审美方法。通常我们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分为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两大类。审美方法是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的融合,是科学家直觉和经验的升华。本文以大量典型的各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中的创新和发现为分析依据,探讨审美方法在自然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并提出审美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及其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机理。本文以自然科学研究史上各阶段的创新发现为研究主线,致力于从纷繁的事实中整理出体系化,全面化的审美方法应用规则。为了使研究的观点更为集中,本篇论文将主要考察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具体现实,采取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概括,以尝试从新的视角来归纳出审美方法的作用和原则。文章分为叁个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里,阐明了进行审美方法研究所必须要了解的几个基础概念,其中包括从前人的研究中探讨什么是美的本质,提出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审美发生的必要前提和审美含义与特点,接下来论述了什么是科学美的形式与科学美的特征,最后简单介绍了什么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基本类型,以及这些方法在研究创造中所起的作用。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中,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近代科学的发展及两次科学革命时期、现代新科学兴起及第叁次科学革命时期这叁个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科学工作者们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电磁学的研究创造中运用到审美方法的具体事例进行归纳、举例来论述,从而为考察这一方法的原则和具体机理做了详细的资料准备。最后一个部分里,归纳出自然科学创造活动中应遵循的审美方法原则,包括简单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和谐统一性原则,阐明了审美方法在自然科学创造各阶段的具体作用:审美方法在科学研究准备过程中的启迪作用,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建构作用,在提出假说过程中的整合作用,在建构理论过程中的鉴选作用。本文力图通过对审美方法在自然科学史上运用的历史考察,和探讨自然科学创造中的作用机理和审美方法的基本运用原则,强调科学审美意识对科学家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影响,丰富着自然科学创造的方法,强调审美方法在科学创造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使科学工作者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能自觉应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穆土[5](2005)在《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有机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浙江大学教授陈大柔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自然科学的审美创造研究”日前结项。其最终成果为专着《美的张力──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商务印书馆将于明年出版。 该课题属边缘交叉性学科,主要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期刊2005-10-11)
洪俊[6](2000)在《发挥自然科学优势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素 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自然教学蕴含无穷的创造因素 ,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讲 ,为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空间 ,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创造教育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试图从如下四个方面谈些肤浅的(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00年04期)
本刊编辑部[7](1993)在《青年是科技事业的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努力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之时就把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学基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方向性、战略性的决策,具有深远意义。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青年进行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通过多种面向青年人的资助方式,使许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工作者,能够作为研究项目主持人,独立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1993年03期)
陈式慧[8](1991)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为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创造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利科学是研究如何利用水、兴水利、除水害的科学。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要素,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促进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利和水能资源丰富,河流多、水面广,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全国江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全国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1991年04期)
饶浩[9](1988)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加强基础教学和创造能力培养问题——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方法探讨理科教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格斯曾经说过,欧州文艺复兴时期是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需要政治上产生伟大的人物,而且更需要产生科学巨匠,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历史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起资本主义革命初期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要大多得,深刻得多。如果说欧州文艺复兴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2期)
自然科学创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科学创造论文参考文献
[1].门伟莉,张志强.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规律研究——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得主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3
[2].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9
[3].杜林.探求自然科学真理创造学术研究辉煌[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陆茜.论审美方法在自然科学创造中的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穆土.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有机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
[6].洪俊.发挥自然科学优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江西教育.2000
[7].本刊编辑部.青年是科技事业的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努力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J].中国科学基金.1993
[8].陈式慧.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为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创造环境[J].中国科学基金.1991
[9].饶浩.自然科学教学中加强基础教学和创造能力培养问题——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方法探讨理科教育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