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毕业生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曹添[1](2016)在《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持续多年,虽然政府和高校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尤其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继续突破700万、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十分严峻。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通过相关政策与措施使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一个更加理性、全面的认识,并希望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可以选择的思路和方向,尤其更应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并争取实现在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6年16期)
方志[2](2016)在《我国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社会距离研究——基于同期群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出发,关注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观念变换,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全国范围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新的宏观背景,在此情况下,借助同期群的视角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距离问题。文章采用大学毕业生群体作为参考群体,从同期群中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两类人群的就业流向的不同变动轨迹来分析各自生活空间的情况,以此来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加以重新审视。文章认为,我国农民工群体与大学毕业生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在直观上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此,需要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框架时选择更加宏观的一元化就业管理方式,加快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均衡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邓希泉,安国启,杨长征,王义军[3](2015)在《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与已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全国性的调研发现,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是求职成本较高与薪资期望较低并存,求职被拒引发挫败感明显与失业容忍度较高同在,对社会公正、公平的评价以否定态度为主与自身幸福感不强共生。从自身原因看,主要是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源、人力资本、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就业弱势累积的结果。本文在分析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罗锐[4](2015)在《转型时期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保障问题不仅是中国长期关注的一项重要民生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早在1890年,英国就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开辟了住房保障社会立法的先河。1919年英国制定《住宅法》。1894年法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建立了专门的部门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基本路径是依靠公共政策等手段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实物和货币补贴)来帮助他们。国外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均在其城市化加速阶段,提出了相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保障效果。1934年,美国制定了《临时住房法案》,1937年进一步补充为《公共住房法》,规定由中央政府出资,由地方政府建造公共住房供低收入家庭租用。1964年开始,美国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建造供低收入者租用的住房,自1973年起,政府开始把分散低收入者住房、改善社区质量纳入住房政策,并提出以“需求方”为中心的政策:发放房租补助券,凡家庭收入低于本地区家庭平均收入40%以下的家庭作为低收入家庭,均可享受补贴,受益的家庭不论收入多少,将家庭收入的30%交作房租,余下的租金由政府发券补足。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居民基本住房问题,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HDB)和中央公积金局(CPF)。1955年,新加坡建立公积金制度,并设立了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储蓄,其制定的《中央公积金法》中规定任何雇员或受薪者必须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统一存入中央公积金局(公积金的80%用于购买住房和付保险费,12%作为医疗费用,8%作为特别费用,即年老退休后享用)。1960年成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HDB)主要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工作,保证“居者有其屋”计划的真正落实。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把保障公民的居住权利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成为最高决策者的议题之一。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中国指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住房保障法已经纳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国住房保障法涵盖了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住房保障,对住房保障标准与对象、房屋的建设标准、方式、融资渠道以及相关政策等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新中国成立前30年间,住房领域完全由国家控制,居民所需住房由国家统一供应,住房供应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在1958年至1977年的20年间,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置窝”等“左”的思想的影响,中国住房基本建设的整体投资水平有所降低。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虽有扩大,但却出现了诸多住房困难户。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住房领域也进行了改革:由国家统包统揽逐渐形成住房市场(商品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相结合的中国住房体系。经济转型和城镇化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住房体系。《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显示,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只有19%,截止到2010年已经达到47%,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估计2025年将超过59%。1980年,中国城市总人口数量超过50万的城市只有51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人口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多,从1980年-2010年,短短叁十年我国共有185个城市的总人数越过50万人口这个范围,根据有关数据预测到2025年人口规模超过50万的城市将增加107个。①如果以城镇化率50%作为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面临解决3.32亿新增城镇人口住房需求的巨大压力。因此,通过不断丰富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内容,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的居住困难,将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保障对象是部分城市人口(主要是户籍人口),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来到的城市化加速,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以及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我国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的群体:农民工群体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导致他们的低收入(有些可能是暂时的低收入,例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较低,逐渐积累经验后工资可能得到大幅增长)。相对于这些外来的低收入群体(本文称之为城市外生型低收入群体),城市原有的低收入群体,本文称之为城市内生型低收入群体,这两大群体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传统的低收入群体和棚户区居民四部分。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对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分析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研究综述包括国内、国外两方面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研究。第二章主要是谈建国后住房保障制度演变过程。这一章对我国住房制度变迁以及我国保障房的供应体系做了介绍,分析了我国住房制度的特点,最后汇总了历年来的住房政策。第叁章,国外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第二部分对新加坡的组屋政策进行研究。分析了新加坡组屋政策的特点。第四章,城市外生型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研究。本章和第五章是全文研究的重点,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原有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即城市住房保障的需求群体发生变化,应该重点关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住房问题。本章研究城市外生型低收入群体即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住房保障问题。第五章,城市内生型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研究。城市内生型低收入群体,包括传统的低收入群体以及棚改区居民。该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过去长期以来住房保障政策覆盖的重点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住房保障的优先地位受到城市外生型低收入群体的挑战,解决其住房困难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第六章,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对转型时期中国如何切实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完善现行住房保障政策,提出政策建议:(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和定位;(2)建立与完善住房保障分类体系;(3)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调控机制:(4)加强分配监管,保证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5)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提高过程效率;(6)制定鼓励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商品房的措施,防止福利泛化;(7)实现两个住房市场的(住房保障市场和商品房市场)信息共享,为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提供支撑;(8)探索创新保障性住房盈利模式。最后,对未来中国住房保障政策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5-05-01)
樊会霞[5](2015)在《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阅读危机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人群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存在着阅读危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提出担负着社会教育职能和使命的高校图书馆,应从思想观念建设入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通过学校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作用开展阅读推广,以解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人群的阅读危机。(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图苑》期刊2015年02期)
徐鑫[6](2014)在《河北省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日趋增多,仅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699万,2014年更是达到了727万。大学毕业生群体已经成为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的主流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接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工作的流动性更快,薪酬的期望值更高,工作地域性更强。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自身因素、岗位选择、未来发展等方面更倾向于留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但由于他们刚刚步入社会,事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工作收入低微,无法单凭自身的能力满足住房需求。虽然国家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措施,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到住房补贴等等,但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社会福利政策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分享,因此,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成为一个社会夹层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有效需求理论、社会公正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做为理论基础,对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现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建立了有效需求测算模型,针对群体中由于年龄、收入、婚姻需求的阶段不同,造成了他们对住房的类型需求也成多层次、阶段性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该群体的房屋需求类型,提出建立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制度。根据该群体工作调动频繁、流动性大的特点,建议政府主导建设“保障性住房置换平台”,并就对如何实现保障性住房的跨市区互换流程进行探索性研究,对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保障性住房的房屋置换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这些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提出建立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相关的建议与对策。通过此次研究,为河北省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健全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解决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4-12-01)
韩丽丽[7](2014)在《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权益保障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在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存在一些问题。社会排斥是造成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权益保障问题的主要原因。消除社会排斥,增进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权益保障,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及社会服务的理念,完善创新相关保障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自身的权益保障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雅儒,毛强[8](2014)在《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剖析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有效地缓解大学毕业生群体聚居现象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对大学生聚居群体生存和发展现状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在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人员构成、家庭情况、工作状况和心理行为状况的总体特征。进而对引致大学毕业生聚居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供求结构失衡和错位、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收入微薄与生活成本高企的矛盾等因素是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群体聚居日趋严重化的主要诱因。同时,以幸福感为切入点,从内部心理体验的相关因素对蚁族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考察,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应对日趋严重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聚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廉思[9](2013)在《调查:当前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境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它的城镇化进程内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重要群体——城市新移民,城市新移民包括叁个典型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白领。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 综合课题组近两年对北京城市新移(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3-09-30)
武中哲[10](2013)在《住房新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消解路径——以大学毕业生城市就业居住过渡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过渡期是大学生毕业到结婚成家这一段时期。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居住条件发生分化,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陷入居住困难的境地。单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是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其结果是这个群体的居住困难与居住分化并存,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导致诸多负面后果。现有的公租房建设应当更加关注新毕业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特点,侧重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采取措施为这个群提供有效的住房阶段性保障。(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大学毕业生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出发,关注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观念变换,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全国范围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新的宏观背景,在此情况下,借助同期群的视角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距离问题。文章采用大学毕业生群体作为参考群体,从同期群中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两类人群的就业流向的不同变动轨迹来分析各自生活空间的情况,以此来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加以重新审视。文章认为,我国农民工群体与大学毕业生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在直观上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此,需要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框架时选择更加宏观的一元化就业管理方式,加快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均衡性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毕业生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曹添.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2].方志.我国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社会距离研究——基于同期群的视角[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邓希泉,安国启,杨长征,王义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与已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对比[J].中国青年研究.2015
[4].罗锐.转型时期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5
[5].樊会霞.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阅读危机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J].河北科技图苑.2015
[6].徐鑫.河北省大学毕业生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7].韩丽丽.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权益保障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
[8].李雅儒,毛强.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调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廉思.调查:当前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境况[N].北京日报.2013
[10].武中哲.住房新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消解路径——以大学毕业生城市就业居住过渡期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