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卷叶贝母,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
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李锐,杨千叶,赵琦[1](2018)在《卷叶贝母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MEP途径是合成生物碱、萜类物质前体的重要途径之一,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 (DXS)是MEP途径中的第1个限速酶。为了解卷叶贝母DXS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贝母生物碱合成途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cDX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预测其潜在的功能。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FcDXS基因在野生状态(根、茎、叶、鳞茎)和组培诱导物(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了2151 bp FcDXS基因ORF片段,编码716个氨基酸,并与NCBI公布的砂仁等植物DXS蛋白相似性达80%以上;在Fc DXS蛋白的二级、叁级结构预测中,得出Fc DXS蛋白主要由α螺旋构成; qRTPCR检测结果表明FcDXS基因在野生状态下鳞茎表达量最高,激素诱导状态的愈伤组织表达量则是野生鳞茎的5倍。【结论】Fc DXS蛋白质特征区及同源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的结构域较保守,结合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证明,Fc DXS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且受激素诱导表达的蛋白质。本研究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生物碱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薛生玲,江敏,常嘉琪,刘洋,魏淋[2](2018)在《芥蓝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BaDXS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芥蓝为实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出Ba DXS1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2 139 bp,编码712个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表明,Ba DXS1蛋白的分子量为77.21 ku,等电点p I为8.59,不含跨膜区域,位于植物细胞叶绿体内。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芥蓝DXS1与甘蓝、拟南芥、烟草、番茄等植物的DXS蛋白序列的一致性达到79%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芥蓝DXS1与甘蓝DXS的亲缘关系最近。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ASY-Blunt E1-Ba DXS1,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发现该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体内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帆,苏卜利,姚青,李华平,朱红惠[3](2018)在《不同来源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DI)和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DXS)对重组大肠杆菌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更多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IDI)和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1-deoxy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DXS)相关功能基因资源,本研究选取来源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粘细菌(Myxococcus stipitatus)、戈壁奇球菌(Deinococcus gobiensis)的4种IDI和DXS,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将其与含有合成番茄红素基因的p Trc99a EBI质粒共同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表明,来源于粘细菌的IDI和DXS可以获得最高的番茄红素产量,分别达到了10.86、7.94 mg/g DCW。协同表达经过密码子优化的IDI、DXS,番茄红素产量达到了15.26 mg/g DCW。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IDI和DXS,获得了新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郭亚飞,王君雅,郭飞,倪德江[4](2018)在《茶树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CsDXS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synthase,DXS)是MEP萜类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在植物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福鼎大白茶为实验材料,在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Cs DXS1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该ORF长度为2 154 bp,编码71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茶树Cs DXS1蛋白与其他植物的同源蛋白相似性高达85%-90%,属于DXS基因家族的I类基因,该蛋白是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有15个可信度高的磷酸化位点,具有典型的转酮醇酶亚家族功能域。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Cs DXS1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和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谱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组织中,Cs DXS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第叁叶中最高,嫩叶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茎和老叶,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第叁叶>第四叶>第二叶>第一叶>嫩茎>老茎>老叶。在不同激素处理中,Cs DXS1的表达量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且表达量峰值的出现时间存在差异。Cs DXS1在IAA和ABA激素处理下的表达量峰值最高(4 h),均为对照的1.5倍,在Me JA处理下表达量峰值最低(24 h),仅为对照的1.1倍。(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查良平,杨健,刘爽,赵玉洋,袁媛[5](2015)在《厚朴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鉴定及挥发油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厚朴转录组测序基础上,对厚朴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基因DXS1(MoDXS1)和厚朴DXS2(MoDXS2)基因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厚朴MoDXS1和MoDXS2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理化特性、亲/疏水性、功能域、二级结构、叁级结构和系统发育进化等进行分析和预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厚朴MoDXS1和MoDXS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MoDXS1和MoDXS2均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MoDXS1、MoDXS2与其他植物的DXS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二级结构均为混合型结构的蛋白质,α-螺旋是所有基因多肽链中大量的结构元件,利用同源建模法对叁级空间结构进行了预测;同源序列对比显示MoDXS家族与烟草、丹参和拟南芥的DXS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oDXS1与其他被子植物亲缘关系较近,但MoDXS2单独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XS1在厚朴与凹叶厚朴间无显着差异,但DXS2在凹叶厚朴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厚朴;GC-MS检测结果表明,3种指标性成分β-石竹烯、β-氧化石竹烯和β-桉叶油醇在凹叶厚朴皮或叶中的量均高于厚朴。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厚朴萜类次生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5年24期)
黄琼林,何瑞,詹若挺[6](2015)在《青天葵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片段的鉴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DXS)是植物萜类MEP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限速关键酶,提高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可提高植物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该研究在青天葵全转录组测序数据中获取青天葵DXS基因片段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系统发育进化、保守功能域、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结构域、信号肽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采用RPKM法分析其在青天葵叶片和球茎的表达量,为后期利用DXS基因调控青天葵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NfDXS基因片段序列长度为2 154bp,编码含有71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7.45kDa的亲水性蛋白,与其它DXS同源性可达80%。NfDXS具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功能域,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表现为混合型结构蛋白质。NfDXS基因在青天葵中的表达趋势为:叶片>球茎。(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22期)
魏麟,伍贤进,李胜华,刘胜贵,唐玉莲[7](2014)在《鱼腥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鱼腥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DXS1)基因并分析其表达差异。方法根据已经获得的鱼腥草DXS1转录本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DXS1基因cDNA序列并对DXS1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叁维结构预测分析,并预测了该蛋白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DXS1基因在鱼腥草的地下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DXS1基因长为2 172 bp,编码7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DXS1蛋白不含跨膜区,不含信号肽,具有定位肽。DXS1基因在鱼腥草的花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叶片,再次是地下茎,地上茎中表达量最低。结论首次从鱼腥草中克隆了DXS1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鱼腥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4年11期)
王婧[8](2014)在《牛巴贝斯虫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贝斯虫病通常又称为蜱传热或焦虫病等,是由媒介蜱传播、流行程度仅次于锥虫病的一种哺乳动物血源性寄生虫病,给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畜牧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经济损失。开发有效的抗巴贝斯虫药物是本病防控的有效手段。存在于牛巴贝斯虫顶质体内的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被证实是虫体生命代谢的必须途径,且有别于哺乳动物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因此,该途径中的代谢相关酶成为筛选抗虫药以及抗菌素的重要靶标。本文对牛巴贝斯虫陕县株(Babesia bovisShannxian)MEP途径相关酶进行了克隆,并着重对DXS酶进行了研究。1.以B.bovis Shannxian株cDNA为模板扩增出MEP(methylerythritolphosphate, MEP)途径的7个基因序列,并进行了BLAST分析。结果表明,dxs(GenBank ID:KF694747),dxr(GenBankID:KJ558379);IspD(GenBank ID:KF939613);IspE(GenBank ID:KJ558383);IspF(GenBankID:KJ558380);IspG(GenBank ID:KJ558382),IspH(GenBank ID:KJ558381)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目的序列的相似性均可达90%以上,目的基因正确,为进一步研究该途径中的其他基因奠定了基础。2.克隆了dxs基因的5’和3’端序列,构建了携带WR99210/hDHFR筛选系统和GFP荧光报告基因的敲除dxs基因的同源重组载体DHFR-gfp-DXS KO;并成功构建了携带报告基因的真核和原核表达载体,为验证dxs基因的功能和DXS酶的性质提供了材料。3.对重组BbDXS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并纯化得到了可溶性重组BbDXS酶,利用液相质谱联用仪对其酶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Kpyr-1m=790±52μM,Kcat为7.4S;KGAPm=380±46μM,Kcat为10.2S-1。4.在pET-DXS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六个点突变BbDXS表达载体,对比未突变蛋白催化产物量,结果表明Asp209、Ile415和Asp474对BbDXS的活性影响较大,可能由于其参与了TPP或底物小分子的结合。5.分析了底物与EcDXS与底物和抑制剂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丙酮酸与EcDXS结合的分子可能有Glu348和Gly349,以氢键形式结合。而ketoclomazone与EcDXS对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抑制剂与Arg99和Arg478形成氢键,这两位氨基酸参与底物GAP(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的结合;另一种是与Arg347、Glu348和Gly349以氢键结合,这叁个氨基酸可能参与丙酮酸与酶的相互作用。因此,ketoclomazone可能是由于抑制了底物分子与酶的结合而发挥抑制作用。以BbDXS结构与TPP对接结果表明Phe442、Tyr439、Gly176、Ser178、Gly210和Ser211在对TPP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且在多序列比对中保守。丙酮酸与在BbDXS对接结果表明Asn236、Gly208和Gln136参与丙酮酸与酶的结合作用。6.在DS平台上,以现有的DXS小分子抑制剂为基础构建药效团模型,并对小分子库进行筛选,得到2518个小分子,其中FitValue值大于3的共160个,进一步将这160个小分子与EcDXS进行对接,共筛选到46个与酶结合较好的小分子,为进一步开发DXS的抑制剂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郑洲翔,范燕萍,周纪刚,徐平[9](2011)在《植物萜类合成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萜类合成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DXR)的研究进展,指出DXR是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从植物中克隆出的DXR基因结构相似,表达于植株的大部分器官中;它们大多与植物体内萜类物质的合成有关,植株体内上调DXR基因有可能增加萜类物质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郝瑞昕,边英男,李晓萍,管栋印,江培翃[10](2010)在《通过DNA shuffling技术获得初步解除苯丙氨酸反馈抑制的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AroG)突变株》一文中研究指出aroG基因编码的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3-deoxy-D-arabino-heptulosonate-7-phosphate synthase,AroG)是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受到苯丙氨酸的反馈抑制.为得到解除苯丙氨酸反馈抑制的突变AroG,分别以Escherichia coli(E.coli)野生型和突变型aroG基因以及Sal monella typhi mnrium(S.typhi mnrium)野生型aroG基因为亲本,通过DNA suffling技术对aroG进行改组,获得的改组分子与载体pET30a连接得到改组文库,转化到E.coliBL21(DE3)中,在含有Phe类似物对氟苯丙氨酸(p-FP)的培养基上筛选转化子,获得4个解除Phe反馈抑制的克隆.(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芥蓝为实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出Ba DXS1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2 139 bp,编码712个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表明,Ba DXS1蛋白的分子量为77.21 ku,等电点p I为8.59,不含跨膜区域,位于植物细胞叶绿体内。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芥蓝DXS1与甘蓝、拟南芥、烟草、番茄等植物的DXS蛋白序列的一致性达到79%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芥蓝DXS1与甘蓝DXS的亲缘关系最近。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ASY-Blunt E1-Ba DXS1,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发现该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体内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阳,李锐,杨千叶,赵琦.卷叶贝母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8
[2].薛生玲,江敏,常嘉琪,刘洋,魏淋.芥蓝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BaDXS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浙江农业学报.2018
[3].杨帆,苏卜利,姚青,李华平,朱红惠.不同来源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DI)和脱氧木酮糖磷酸合成酶(DXS)对重组大肠杆菌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8
[4].郭亚飞,王君雅,郭飞,倪德江.茶树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CsDXS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8
[5].查良平,杨健,刘爽,赵玉洋,袁媛.厚朴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鉴定及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草药.2015
[6].黄琼林,何瑞,詹若挺.青天葵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片段的鉴定和分析[J].北方园艺.2015
[7].魏麟,伍贤进,李胜华,刘胜贵,唐玉莲.鱼腥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中草药.2014
[8].王婧.牛巴贝斯虫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9].郑洲翔,范燕萍,周纪刚,徐平.植物萜类合成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郝瑞昕,边英男,李晓萍,管栋印,江培翃.通过DNAshuffling技术获得初步解除苯丙氨酸反馈抑制的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AroG)突变株[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卷叶贝母;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