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Cruise仿真,测试验证
汽车性能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员汝娜,邹忠月,张腾,赵旭阳[1](2019)在《基于Cruise的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及测试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缩短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周期并节约成本,快速高效地针对整车性能要求对其动力系统各零部件的关键参数进行匹配计算成为车辆研发初期的主要难题。基于Cruise软件建立整车模型验证参数匹配的合理性,通过计算快速得到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能仿真结果,最后进行装车验证。结果表明:整车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差不大,且均满足整车的设计要求,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师》期刊2019年10期)
马玲[2](2019)在《汽车机械式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动力性与变速器关系密切,为保证汽车的动力性与舒适性,需对变速器的耦合动力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机械式汽车变速器的结构与传动运行原理,构建变速器换档过程的动力模型;计算轴承各方向的刚度值,结合弹簧阻尼单元模拟变速器的运行过程,并对轴系齿轮啮合过程进行耦合受力分析,得到齿轮副基元间的啮合刚度矩阵;根据变速器动力模型与耦合刚度矩阵,进行相关数据计算,构建传动轴与变速器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测试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根据变速器各档位运行效率曲线与换档时间变化分析变速器的耦合动力性能.(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姜国凯,孙子杰,张旭,范岩,张悦[3](2019)在《汽车天线性能测试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天线应用的特殊性,考虑传统天线测试方法 ,提出了汽车部品天线与整车天线的性能测试方法 ,为整车企业及检测机构提供了试验参考。文中首先介绍了通信领域传统天线的测试方法,然后考虑车载天线的安装位置及应用特点,提出了不同外置通信天线与内置通信天线的试验方法。由于车身金属架构对天线性能有屏蔽效应,本文考虑车辆体积大、重量沉等特点,进一步设计出了一种整车天线测试方案。本文从部品级和整车级两个维度,对车载天线性能测试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为智能网联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汽车》期刊2019年08期)
王亮,刘京涛[4](2019)在《铝合金汽车板材弯曲性能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详细阐述了铝合金汽车板材弯曲性能测试的标准方法、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归纳了在长期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对弯曲角度测试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给出了提高测试准确性的经验总结。(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2019年08期)
覃桂林[5](2019)在《试论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的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含汽车灯具在内的11类机动车零部件产品,我国实行了强制性3C认证。而在3C认证之中,产品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同时,在汽车灯具之中,最为复杂的产品就是前照灯,并且,对于前照灯的检测项目中,配光性能测试又是最为重要的。故此,文章重点论述了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的测试方法,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龚昊[6](2019)在《电动汽车用金属—空气电池的研制及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油汽车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不可再生能源的短缺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两大难题。探寻一种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能源作为汽车动力源是该领域研究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汽车动力能源特性要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车载动力电池性能对比分析,遴选出镁-空气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制与性能测试研究。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主要研究了空气电极制备工艺对镁-空气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当组分占比中Mn O2为80%、导电炭黑为10%,超声20min左右,干燥温度在120℃,电解液浓度为10%时,空气电极性能最佳。基于最佳的空气电极制备工艺,按照空气电极面积大小,制备两种规格镁-空气电池电池组,电池组最大输出功率分别可达7.225W和18.501W,并将电池组搭载于电动车模型进行实际验证。其次,建立镁-空气电池热特性模型,结合单体电池测试数据,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对单体电池在同一环境温度下不同倍率放电时的温度场分布进行热特性分析,仿真结果显示,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大,电池的温升速率也在增大,温度最高区域集中在电池中心。最后,结合镁-空气电池放电产物及其热特性分析,对电池壳体进行优化,设计了一种温度可控式循环冷却壳体结构。(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5-30)
许亚军[7](2019)在《基于汽车冲击剥离不同强度的环氧结构胶性能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汽车环氧结构胶的冲击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就参数测试参数、增韧剂、环境温度、粘接界面、微观形貌等方面对冲击剥离韧性的影响做了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落锤质量与冲击初始速率参数设置对于评估结构胶的性能影响并不显着;添加增韧剂的结构胶冲击韧性较高;粘接界面对于冲击剥离韧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增韧剂;在测试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能够有效辨别普通环氧结构胶与低温抗冲击环氧结构胶。(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9年05期)
廖燕辉[8](2019)在《基于LabVIEW的汽车发动机油耗与动力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NI公司的数据采集卡把发动机和PC机中的LabVIEW程序连接起来,搭建汽车发动机油耗与动力性能的虚拟仪器测试平台,研究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油耗。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编写程序、收集发动机的转速和喷油脉冲宽度,检测发动机的扭矩(动力性)和油耗(喷油量)。(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7期)
任岗,宁红[9](2019)在《汽车空调除霜除雾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现阶段汽车空调系统除霜、除雾性能测试方法及缺点进行分析,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汽车空调除霜除雾性能测试系统,并进行关键部件的设计和调试。该系统的发生装置可以满足雾、霜量的一致性的要求;同时,数据和图像采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试验精度,辅助自动生成试验报告,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经过实车测试,该系统工作可靠、数据准确、测试高效,为汽车空调除霜除雾性能测试和评估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金雷,黄艳玲,郝爽,孙宗旺,朱尚功[10](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车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性能检测对电动汽车使用、交易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车载动力锂电池电压高存在一定危险性的特点,建立低压模拟系统。基于电池—电机系统,采用磁滞制动器模拟实车负载。提出了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性能检测实验台结构。在对平台各组成构件设计的基础上,研制了该实验台,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该实验平台可以对锂电池(组)性能进行测量与表征,为研究实车动力锂电池性能测量装置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汽车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的动力性与变速器关系密切,为保证汽车的动力性与舒适性,需对变速器的耦合动力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机械式汽车变速器的结构与传动运行原理,构建变速器换档过程的动力模型;计算轴承各方向的刚度值,结合弹簧阻尼单元模拟变速器的运行过程,并对轴系齿轮啮合过程进行耦合受力分析,得到齿轮副基元间的啮合刚度矩阵;根据变速器动力模型与耦合刚度矩阵,进行相关数据计算,构建传动轴与变速器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测试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根据变速器各档位运行效率曲线与换档时间变化分析变速器的耦合动力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性能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1].员汝娜,邹忠月,张腾,赵旭阳.基于Cruise的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及测试验证[J].汽车工程师.2019
[2].马玲.汽车机械式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测试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9
[3].姜国凯,孙子杰,张旭,范岩,张悦.汽车天线性能测试技术初探[J].中国汽车.2019
[4].王亮,刘京涛.铝合金汽车板材弯曲性能测试方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9
[5].覃桂林.试论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的测试方法[J].汽车实用技术.2019
[6].龚昊.电动汽车用金属—空气电池的研制及性能测试[D].西安石油大学.2019
[7].许亚军.基于汽车冲击剥离不同强度的环氧结构胶性能测试研究[J].粘接.2019
[8].廖燕辉.基于LabVIEW的汽车发动机油耗与动力性能测试系统设计[J].时代汽车.2019
[9].任岗,宁红.汽车空调除霜除雾性能测试方法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10].金雷,黄艳玲,郝爽,孙宗旺,朱尚功.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平台设计[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