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朱践耳音乐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朱践耳,《流水》
朱践耳音乐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孟子愉[1](2018)在《浅谈朱践耳《序曲—流水》音乐创作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朱践耳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曲目都会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相融合在一起,而今天我们所谈到的朱践耳先生钢琴曲《序曲—流水》则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一首经典曲目。它既有西方音乐所拥有的规范的记谱,严谨的要求和整体构建,又有中国传统音乐所讲求的意境,以及"情"与"景"的交融,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24期)
刘丹[2](2016)在《朱践耳钢琴音乐创作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朱践耳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歌曲、交响乐、钢琴音乐等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他的钢琴作品虽然不多,非其音乐创作的主要重心,但也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且不乏优秀之作,展现了他对中国化钢琴音乐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本文通过对朱践耳钢琴音乐创作特色的梳理,以总结其创作经验和技巧,从而加深对朱践耳音乐创作的理解,更好的体会西洋的钢琴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所绽放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15期)
莫颖[3](2016)在《朱践耳《序曲第二号“流水”》音乐创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践耳的《序曲第二号"流水"》是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基础创作的变奏曲,其以民歌为骨架音,将中国五声调式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使作品在有坚实作曲技法的基础上,保持了中国民歌宛转悠扬的特点。本文从五声性手法、调式布局两方面对作品的五声性手法及其中的西方传统技法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6年03期)
明虹[4](2016)在《中俄当代音乐创作赏析(一) 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op.42评析(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1月20日和23日,笔者分别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和格拉祖诺夫国立音乐学院举办了以《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交响乐创作(1978-2014)》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很多俄罗斯的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教授和学生代表前来聆听。中国当代优秀的交响乐创作引起了俄罗斯音乐界广泛的关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院的院长弗拉基米尔·萨拉维约夫在官方感谢信中写道:"感谢您为(本文来源于《音乐生活》期刊2016年01期)
伍维曦[5](2012)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朱践耳音乐创作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眼光、一个声调,能胜过千言万语。""作曲家还是一个具有良知的人文主义者。他不是把自己关闭在‘象牙塔'中与世隔绝的人,而是生活在平常人中问的一个平常人,有着平常人所共同的喜怒哀乐。"——朱践耳(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2年04期)
赵光[6](2008)在《解读数字“叁”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朱践耳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不断“求索”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甚至也可以说,他的创作探索变化的过程是基于中国现当代社会背景的跌宕起伏、风云多变的历史大背景之上的。本文以作曲数理逻辑分析为切入点,以文化内涵分析为背景,就朱践耳音乐创作中数字“叁”的兴趣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习惯性笔触,乃至深刻的心理因素,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中先后出现的“叁音动机”、“核心叁音列”等进行机理性分析,认为它们在朱践耳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音乐的作用。其结构性意义主要反映在:“叁音动机”、“核心叁音列”无论在他的歌曲、室内乐、管弦乐和交响乐作品中都起着主题核心材料的构思和主导音乐的作用;其“核心叁音列”是基于西方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民间音调五声化特点,将“核心叁音列”在作品中赋予“动机化”特征,尤其是将“核心叁音列”赋予“语调化”特征,这凸现了朱践耳对西方十二音技法的一种创造性突破,可以说是一种超越和升华。这一手法带有很强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痕迹,这“语调化”特征赋予了西方“核心叁音列”平白、理性以生命活力,这是其艺术中的重要特征。本文另一主要部分是对朱践耳作品中数字“叁”所体现出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剖析。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语调化”的“核心叁音列”,它就是原来的“核心叁音列”所被赋予了象征性内涵,包括了哲理性和情感性层面。在其《第六交响曲“3Y”》、《第七交响曲——天籁、地籁、人籁》中,无论其曲名及结构布局,作曲家都营造了数字“叁”的哲学意象空间,这是建立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之上并具体反映在作品当中的。在《第八交响曲“求索”》中,其语调化“核心叁音列”是以作曲家名字的汉语拼音声调所设计出来的,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贯穿于作品之中,象征着一个“探索者”“上下求索”的曲折历程。以上两者除各有独立呈现外,还在整个作品链中,无论是语调化“核心叁音列”的贯穿出现,还是数字“叁”的象征意义的延续发展,它们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脉络。本文的研究是着眼于作曲技术理论的分析,其研究的思路一方面受启于前人的成果,还创造性的认识到技术理论所依托的内在文化机理,在朱践耳音乐作品的研究上打开了新的角度,这对全面认识朱践耳的创作手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8-06-01)
陈大明[7](2002)在《我看朱践耳的交响诗《纳西一奇》——兼谈其中西音乐之交融观念在创作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交响诗《纳西一奇》的音乐分析,试图研究作曲家诸多作品反映出来的中西音乐交融观念的具体体现。因为,笔者认为,这一观念不仅在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形成了作曲家的主要创作特点,它也是作曲家毕生追求的创作理想,《纳西一奇》是实现他的理想的成功之作。(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02年02期)
陈文红[8](2001)在《在交响音乐中融入哲理思维──论朱践耳的交响音乐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融入哲理思维,是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的突出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运用具有哲理性的音乐反映某一特定社会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运用具有理性思维的技法创作音乐作品。(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01年03期)
朱践耳音乐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践耳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歌曲、交响乐、钢琴音乐等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他的钢琴作品虽然不多,非其音乐创作的主要重心,但也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且不乏优秀之作,展现了他对中国化钢琴音乐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本文通过对朱践耳钢琴音乐创作特色的梳理,以总结其创作经验和技巧,从而加深对朱践耳音乐创作的理解,更好的体会西洋的钢琴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所绽放的艺术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朱践耳音乐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孟子愉.浅谈朱践耳《序曲—流水》音乐创作风格[J].黄河之声.2018
[2].刘丹.朱践耳钢琴音乐创作特色[J].北方音乐.2016
[3].莫颖.朱践耳《序曲第二号“流水”》音乐创作分析[J].通俗歌曲.2016
[4].明虹.中俄当代音乐创作赏析(一)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op.42评析(上)[J].音乐生活.2016
[5].伍维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朱践耳音乐创作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J].音乐创作.2012
[6].赵光.解读数字“叁”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8
[7].陈大明.我看朱践耳的交响诗《纳西一奇》——兼谈其中西音乐之交融观念在创作中的实现[J].中国音乐.2002
[8].陈文红.在交响音乐中融入哲理思维──论朱践耳的交响音乐创作[J].云梦学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