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圈养东北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北虎,发情行为,交配行为,表现特点
圈养东北虎论文文献综述
廖锐章,梁汉明,潘德成,李耀智,卓锦清[1](2019)在《圈养东北虎繁殖行为特点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圈养东北虎近5年的繁殖行为观察,总结了动物繁殖期发情行为、交配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动物的发情行为有周期性,交配行为有兴奋期、高潮期、消退期过程性特点,认为圈养东北虎繁殖期界限并不明显,全年可发情交配。(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韩志强,王海军,刘存发,王晓旭,赵全民[2](2019)在《圈养东北虎血液生理参数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食肉动物,现已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Goodrich et al.,2015)。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北部(Kitchener et al.,2017)。根据中俄边境地区的野生东北虎数量调查统计,该地区生存着成年老虎(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孔璇敏[3](2019)在《圈养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幼仔叫声及其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虎是现今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而东北虎幼仔出生后需要母虎的长期照顾,故幼虎的发声在与母亲接触中起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作用。本研究定量分析了圈养东北虎幼仔的叫声曲目和行为背景,并探究叫声在体重、年龄,性别和抚养方式之间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一共采集到65只幼虎个体的5335个高质量叫声,确定东北虎幼仔使用的叫声一共9种,分别为Ar-1、Ar-2、Er、eee、Chuff、Growl、Hiss、Haer和Roar。Ar-2、eee和Roar主要用于拒绝同类玩耍,Ar-1主要用于隔离行为背景,Haer,Growl和Hiss主要用于攻击行为,Chuff主要用于表示友好。(2)幼虎的隔离叫声随着体重的增加,时间参数(Duration和RiseTime)值增大,频率参数(FO、MaxFO、MinFO、MaxFreq、Freq25、Freq50和Freq75)值减小;幼虎的隔离叫声随着日龄的增加,部分时间参数(Duration)值增大,部分基频参数和能量参数(FO、SDFO、MaxFO、MaxFreq、Freq25、Freq50、Freq75和IQRBW)值减小。另外,无论是随着体重还是日龄的变化,隔离叫声在不同性别上均没有显着差异。幼虎的隔离叫声显示具有个体特异性。(3)母虎抚养和人工抚养的幼仔在各行为背景中各种叫声使用的频率和声学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综上,本研究对东北虎幼仔的叫声及其使用进行基础的分析和描述,发现东北虎幼仔隔离呼叫的声学参数蕴含着发育和个体信息,同时也发现各行为背景下的各种叫声在接受不同抚养方式的幼虎中存在显着差异,并从体型、个性、情绪和社交反馈4个方面对导致不同抚养方式下叫声差异的可能因素进行了讨论,为研究东北虎声音通讯和揭示东北虎母幼互作关系提供基础,也为东北虎人工饲养及繁育种群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叶杰,戴钢,王学宝,梁作敏[4](2018)在《环境丰容对圈养东北虎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的3只东北虎进行环境丰容试验。试验表明,扬扬在丰容前、丰容期各项行为无明显差异;海子在丰容前、丰容期各项行为除了"取食行为""警觉行为""其他行为"无明显差异外,其他3种行为都有极显着差异;宁宁在丰容前、丰容期各项行为除了"取食行为""警觉行为"无明显差异外,其他4种行为都有极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8年24期)
乔征磊[5](2018)在《圈养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性激素和性信息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月-2017年1月,为了弄清圈养东北虎交配期的行为特点、性激素的变化和性信息素的种类,本文对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的20只(12雌8雄)圈养东北虎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圈养东北虎的交配行为对交配后产生后代的6只雌虎和6只雄虎交配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在交配过程中,雌虎存在明显的邀配行为。交配期内,雌虎平均日邀配6.1±0.5次,平均邀配成功率55.1±4.2%;雄虎平均日射精次数为2.3±0.3次,平均交配成功率50.8±4.5%。东北虎能够在1h内发生多次射精,因此其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中的第11种类型(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多次射精)。2.根据尿液中的雌二醇和睾酮判断发情对6只分娩雌虎和6只未分娩雌虎以及与之交配的8只雄虎交配期和非繁殖期尿液中雌二醇(雌虎)、睾酮(雄虎)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分析利用雌雄性激素对虎发情进行判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产仔雌虎和未产仔雌虎交配期尿液中的雌二醇浓度都明显(p<0.05)高于非繁殖期;交配后产生后代的雄虎交配期睾酮浓度明显(p<0.05)高于非繁殖期,但未产生后代的雄虎睾酮浓度没有明显的时期差异(p>0.05)。就每个个体而言,所有圈养虎交配期和非繁殖期的性激素浓度差异都不显着。说明圈养东北虎发情后雌性的雌二醇和雄性的睾酮水平会升高,但不能根据交配期与非繁殖期浓度的差异性来判断某一个体是否发情。3.圈养东北虎交配期的性信息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了雌雄虎交配期和非繁殖期尿液中的性信息素,并进行了“性信息素的行为学检验”。结果表明:雌雄虎尿液中都存在13种挥发性化合物,交配期比非繁殖期相比,雄虎尿液中苯酚含量明显(p<0.05)升高,平均相对丰富度分别为3.33±1.38%、0.24±0.12%;雌虎尿液中2-苯乙胺含量明显(p<0.05)升高,平均相对丰富度分别为16.36士3.10%、5.53±0.97%。行为学检验试验发现加入2-苯乙胺后的雌虎非繁殖期尿液与未加的相比能明显(p<0.05)增加雄虎的性行为强度。东北虎存在多种可能用于传递动情信息和性别识别的性信息素,其中可以确定2-苯乙胺为雌虎用于传递发情信息的性信息素,苯酚可能为雄虎用于传递发情信息的性信息素。4.基于尿液孕酮判断东北虎早期妊娠在雌虎早期妊娠判断方法的研究中,采集了6只分娩雌虎和6只未分娩雌虎交配期和交配结束后前4周的尿样,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尿液中的孕酮含量。结合产仔情况对雌虎交配前后孕酮的分泌水平与妊娠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产仔雌虎交配结束后每周的孕酮水平与交配期比都显着升高(P<0.05);所有未产仔雌虎交配后每周的孕酮水平与交配期比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可以根据交配后与交配期雌虎尿液中孕酮水平的变化情况来判断虎是否妊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海军,王开,李元果,国娇,胡桂学[6](2017)在《东北叁省圈养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虎(Pantheratigris)是我国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截至目前,危害东北虎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犬瘟热(CDV)、禽流感(AIV)和细小病毒病(FPV)。为了解我国东北叁省圈养东北虎CDV、AIV和FPV的潜伏感染和免疫情况,利用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对75只圈养东北虎进行了CDV、AIV和FPV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圈养东北虎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3%(7/75)、61.33%(46/75)和16.00%(12/75)。说明,我国圈养东北虎AIV和CDV感染率较高,对圈养虎健康构成一定威胁。圈养虎群细小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00%,这与其接种猫瘟热、传染性鼻气管炎和鼻结膜炎叁联疫苗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海军[7](2016)在《圈养野鸟与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调查及虎源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圈养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圈养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远大于野外野生动物,但与疫病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圈养野鸟和圈养虎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禽流感与新城疫等重要疫病的病原分离与血清学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虎源禽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研究。在圈养野鸟新城疫与禽流感血清学调查中,采集了80份圈养野鸟血清样本,所有圈养鸟均进行过两种疾病的疫苗免疫预防。新城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80/80),疫苗免疫保护水平较高;H5亚型禽流感和H9亚型禽流感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0/80)和30%(24/80),疫苗免疫保护水平较低。在圈养野鸟新城疫与禽流感原学调查中,采集了960份圈养野鸟咽拭子及粪便样本,未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IV),分离到6株新城疫病毒(NDV),测序证明其同源性为100%,属同一株毒株。为分析圈养野鸟与野外野鸟携带NDV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将圈养野鸟NDV分离株与实验室已分离自野外野鸟的7株NDV毒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F和HN基因系统进化树,从而确定8株NDV符合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均属于classⅡ类群,其中5株位于基因Ⅰ型分支,3株位于基因Ⅱ型分支,且与疫苗株Lasota、B1、SDFC07、V4同源性较高。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虎林园、长春东北虎园及沈阳怪坡东北虎园75只圈养东北虎禽流感、犬瘟热和猫瘟热等重要传染病血清学调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圈养东北虎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3%(7/75)、61.33%(46/75)和16%(12/75)。这一结果提示,我国圈养东北虎AIV和犬瘟热病毒(CDV)感染率较高,对圈养虎构成一定威胁。圈养虎群猫瘟热抗体阳性率为100%,这与其接种猫瘟热、传染性鼻气管炎和鼻结膜炎叁联疫苗有关。本研究从广西南宁动物园病死白虎体内分离得到1株A型流感病毒A/Tiger/nanning/01/2015(H5N1).,遗传进化分析证明该分离株属于2.3.2.1C分支,并且其各基因片段均与参考株H5N1亚型毒株高度同源,无基因重组现象。HA蛋白裂解位点分析显示,其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典型特征。HA蛋白上有9个潜在的可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226为Q、228为G,推测其更容易结合α-2,3的禽样流感病毒受体。NA蛋白48-68位发生了20个氨基酸的缺失,这种变化可能会扩大其感染的宿主范围。PB2中E627、D701均未发生变异。小鼠致病性实验显示,接种白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的小鼠均出现神经和呼吸系统症状,并于叁天内全部死亡,死亡率达100%。上述分析提示,该禽流感分离株可直接感染大型猫科动物。为研究虎源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分子机制和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我们检测了A/Tiger/nanning/01/2015(H5N1)的受体结合特性,并应用豚鼠模型评价了病毒的水平传播能力。结果发现,该病毒只能凝集具有α-2,3受体的鸡红细胞,不能凝集具有α-2,6受体的鸡红细胞。应用人工合成的α-2,3和α-2,6糖链检测,进一步证明该病毒不具有识别人样流感病毒受体的能力。豚鼠模型传播实验表明,该病毒尚不具备在哺乳动物间高效传播的能力。上述数据证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不经适应和受体结合特性的改变,直接跨种感染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圈养野鸟进行疫苗免疫可有效降低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风险,H5、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对圈养虎具有较大的威胁,虎源禽流感病毒可不经适应与变异直接感染虎。(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张长生,彭智伟,史沁欣,郝春晓,侯志军[8](2015)在《东北虎圈养环境土壤中蛔虫虫卵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东北虎圈养环境土壤中蛔虫虫卵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某虎园内的土壤进行随机采样,对蛔虫虫卵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子进化树对其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土壤中含有2种形态的虫卵。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虫卵分别是是狮弓蛔虫虫卵和猫弓首蛔虫虫卵。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狮弓蛔虫属于弓蛔属,猫弓首蛔虫属于弓首属。[结论]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进化树分析确定土壤中含有狮弓蛔虫虫卵和猫弓首蛔虫虫卵。(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吴琼,吴建平[9](2014)在《圈养东北虎不同年龄组粪便中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其生存状态一直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主要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noninvasive sampling)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对不同年龄东北虎的生殖生理和应激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探索其生理及生存状态的新研究途径,为东北虎放归种群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类固醇激素(steroid tormone),又称甾体激素,主要形成部位为精巢、胎盘、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器官,由胆固醇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其最终形成的产物及数量由不同组织中相关酶的表达能力决定。其主要包括性腺分泌的激素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动物的性激素主要是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肾上腺皮质醇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应激激素。野生动物的类固醇激素的分泌量和类固醇激素的变化反映了动物的应激和生殖等生理活动,是动物健康状态的重要的生理指标。本项研究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采集东北虎粪样,年龄跨度为5至16岁,并将其分成青年组(5~8岁)、壮年组(9~12岁)和老年组(13~17岁)。对东北虎性激素和皮质醇代谢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老年虎与壮年虎粪便雌二醇的变化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老年虎与青年虎雌二醇的变化水平差异显着(P=0.04>0.01),壮年虎与青年虎雌二醇的变化水平差异极显着(P=3.6×10-5<0.01)。老年虎与青年虎粪便睾酮的变化水平差异显着(P=0.015>0.01)。老年虎与壮年虎粪便孕酮的变化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老年虎与青年虎粪便孕酮的变化水平差异极显着(P=3.07×10-4<0.01),壮年虎与青年虎孕酮的变化水平差异显着(P=0.012<0.05)。壮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相对平稳,壮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有小幅度的差异(P>0.05),3月与4月有显着性差异(P<0.05),老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差异极显着(P<0.01);对于环境的改变接受能力最好的是青年虎,壮年虎次之。因此,若对物种进行野化放归,青年虎可优先考虑。(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吴琼,吴建平,刘丹,黄海涛,郭玉荣[10](2014)在《圈养雄性东北虎春季粪便中皮质醇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3月上旬至6月底采集黑龙江省东北虎林园圈养东北虎的新鲜粪便,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圈养雄性东北虎不同年龄组春季粪便中皮质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壮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相对平稳,青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有小幅度的差异(P>0.05),3月与4月有显着性差异(P<0.05),老年雄性虎皮质醇总体水平变化差异极显着(P<0.01);对于环境的改变接受能力最好的是壮年虎,青年虎次之,而老年虎则需要分泌更多的皮质醇来使其适应环境。因此,若对物种进行野化放归,壮年虎可优先考虑。(本文来源于《经济动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圈养东北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食肉动物,现已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Goodrich et al.,2015)。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北部(Kitchener et al.,2017)。根据中俄边境地区的野生东北虎数量调查统计,该地区生存着成年老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圈养东北虎论文参考文献
[1].廖锐章,梁汉明,潘德成,李耀智,卓锦清.圈养东北虎繁殖行为特点观察[J].野生动物学报.2019
[2].韩志强,王海军,刘存发,王晓旭,赵全民.圈养东北虎血液生理参数的测定[J].兽类学报.2019
[3].孔璇敏.圈养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幼仔叫声及其发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4].叶杰,戴钢,王学宝,梁作敏.环境丰容对圈养东北虎行为的影响[J].当代畜牧.2018
[5].乔征磊.圈养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性激素和性信息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6].王海军,王开,李元果,国娇,胡桂学.东北叁省圈养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
[7].王海军.圈养野鸟与东北虎重要病毒性传染病调查及虎源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8].张长生,彭智伟,史沁欣,郝春晓,侯志军.东北虎圈养环境土壤中蛔虫虫卵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5
[9].吴琼,吴建平.圈养东北虎不同年龄组粪便中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研究[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10].吴琼,吴建平,刘丹,黄海涛,郭玉荣.圈养雄性东北虎春季粪便中皮质醇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指示作用[J].经济动物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