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真截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气管道,紧急截断阀控制器,AMESim软件,液压系统仿真
仿真截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萍,张敏[1](2019)在《基于AMESim的天然气管道紧急截断阀控制器仿真及性能实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输管道天然气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天然气紧急截断阀能够实现可靠截断。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对天然气紧急截断阀控制器的活塞控制阀门模型、二位四通连接阀门模型、手动复位阀门模型进行仿真,建立基于质量-弹簧-阻尼系统的二阶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分析控制器阀芯位移动态响应特性。控制器在0.16 s之后达到稳定状态,切断整个系统的工作气路。最后进行了性能检测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实验过程一致。本研究为截断阀控制器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巨丰,李世荣,王子洋,白鉴知,欧芳志[2](2018)在《自膨胀气流作用下灭弧防雷装置截断电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配网线路的雷击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防雷性能,利用"气吹灭弧"的方法,研制了一种能够抑制工频建弧过程的自膨胀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研究了电弧路径控制、电弧突变拐点、电弧弧柱能量分段、自膨胀气流形成与灭弧机理,建立了自膨胀气流耦合工频续流电弧的数学模型,运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管道内自膨胀气流截断电弧的微观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还进行了该防雷装置截断电弧试验,并借助高速摄像机捕捉了该防雷装置截断电弧的详细情况。结果表明:自膨胀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内部的特殊空间结构可以改变电弧发展路径,迫使电弧弧柱形成多个断点,延长后续工频电弧的暂态发展时间;自膨胀灭弧气流能在0.7 ms时间内完全熄灭电弧并抑制重燃;灭弧防雷装置内的建弧过程与灭弧过程几乎同时进行。工频续流电弧在暂态发展初期就将受到自膨胀灭弧气流的深度抑制,在电弧还未发展成熟且能量较小时会被自膨胀气流熄灭。(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隆辉,魏纳新,匡晓峰,范亚丽[3](2016)在《系泊系统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技术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是当前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技术的研究热点。利用商软OrcaFlex搭建了主动式技术的仿真平台,并采用神经网络算法代替传统缆索数值模型进行缆索截断点的运动计算。将截断水深结果与全水深结果进行了对比,说明了采用网络进行计算的可行性。由于网络的计算无需迭代求解,因此计算速度快于传统方法,为主动式技术的快速计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聚焦应用 支撑创新——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测试技术学组201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7-01)
张隆辉[4](2016)在《系泊系统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技术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走向深水(≧500米)及超深水(≧1500米)已是当今世界海洋油气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开采环境更加恶劣,系泊系统的总体性能将直接影响到深水平台作业和生存能力,因此深海平台及其系泊系统的分析以及试验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受限于试验水池的大小及模型尺度的选择,要将深水平台及其系泊系统按照合适的尺比布置与试验水池中是非常困难的,而建设更深更大的试验水池无疑需要更高的成本。目前一般采用被动式截断试验技术的方式进行大水深情况下的系泊系统模型试验,但无法实现与实际水深情况的动力相似则是其瓶颈所在、而且在大水深截断情况下要实现完全的静力相似也十分困难,因此以实现动力相似为目的的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技术应是未来海洋深水试验池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针对主动式截断试验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缆索静力学及动力学研究。本文基于集中质量法编制了缆索静力学及缆索动力学的求解程序。针对缆索的静力学问题,基于悬链线理论与集中质量法模型对张紧索系统进行了分析;针对缆索动力学问题,采用集中质量模型并使用广义-α积分格式进行离散求解,并进行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工作。(2)海洋平台时域耦合分析计算。以工作于320水深的某半潜式海洋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半潜平台及其系泊系统的时域耦合模型。采用基于势流理论的商用软件AQWA计算平台的水动力参数,而后采用商用软件OrcaFlex以及AQWA进行系泊系统的耦合分析,并将两款软件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从而说明了所创建的耦合数值分析模型的正确性。(3)缆索截断点运动模型辨识。本文在工作(2)的基础上,利用NARX网络离线辨识系泊缆导缆孔处叁自由度运动与截断点处叁自由度运动的传递关系模型,而后在考虑叁种不同海况的情况下,利用训练得到的网络模型进行截断点处的运动计算,并将网络计算结果与集中质量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说明采NARX网络可以代替集中质量法进行截断点处的运动计算。(4)仿真平台的搭建。利用Matlab及OrcaFlex中所提供的外部函数接口,搭建了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的试验仿真平台。并在工作(3)的基础上,将NARX网络代替集中质量法进行缆索截断点的运动计算,通过将截断水深缆索张力以及运动情况与全水深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NARX网络替代集中质量法进行计算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工作,为下一阶段开展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设备的研发等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院》期刊2016-03-01)
王彪[5](2015)在《输气管道截断阀安全关断的环道与仿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路截断阀作为管道运行的安全保障设备,能确保天然气发生泄漏和管道断裂时自行关闭。截断阀配备的气液联动执行机构是截断阀实现自行关闭的关键,其工作原理为:当管道破裂、泄漏时,压降速率会发生相应变化,线路截断阀执行机构感测到压降速率的变化后执行相应动作。科学合理的压降速率设定值对于截断阀的正常工作有重要影响,设置过小或过大的压降速率都不利于管道的安全。如果设置过大的压降速率,则一旦在相邻阀室中间出现断管事故,线路截断阀处感应不到压降速率变化,气液联动机构不能做出正确的响应,阀门不能关断(不关),会造成事故扩大,加剧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如果设置的压降速率过小,则当管道压力波动时,容易引起误关断(误关),可能造成上游压缩机的停运,同时对安全平稳的供气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自2007年至2011年,西气东输全线站场及阀室共发生约90次气液联动阀关断的情况,其中正常关断约70次,误关断约20次。忠武输气管线自2006年至2007年,误关断16次。本文针对天然气管线截断阀误动作及不能及时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截断阀安全关断压降速率设定值的合理选取及依据进行研究,以保障输气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基于高压输气管道音波泄漏检测实验装置以及仿真软件平台,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别在泄漏检测实验装置10mm及42mm两条管径上完成输气管道泄漏位置、泄漏孔径、管线压力等级等因素对压降速率及压降梯度的影响规律分析;(2)采用仿真方法,对泄漏工况和分输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分析得到了泄漏工况和分输情况下不同工况压降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二者对比,得到较为理想的截断阀关断阈值;(3)通过仿真软件分别进行了压降速率和压降梯度随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4)对阈值取值进行了算法拟合,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拟合公式;同时对压降梯度阈值取值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相应的拟合公式,辅助应用于输气管道截断阀安全关断参数的设定。(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5-12-01)
陈永伟,葛翔宇[6](2014)在《截断非平衡似无关模型的极大仿真似然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样本数据缺失和截断是现代统计调查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该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截断非平衡似无关回归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同时考虑数据缺失和截断的特征;然后基于Geweke-Hajivassiliou-Keane(GHK)的仿真算子,建立了该模型的极大仿真似然估计方法;蒙特卡罗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样本和有限样本下这种估计方法在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均具有良好表现.(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3期)
高文军[7](2012)在《深海系泊缆等效水深截断点处运动和受力的仿真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深海平台工作水深的加深,海洋工程水池尺度不足,需要对整个平台及其系泊系统采用混合模型试验方法进行模型试验。混合模型试验技术主要有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在开展被动式混合模型试验时,采用改进了的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对截断水深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粒子群算法的迭代过程中加入了缩小各变量搜索范围的方法,并引入两个变化因子,来调节搜索范围,避免粒子陷入局部最优,提高了计算精度,加快了收敛速度。并以一914.4m水深的内转塔式FPSO为例,其截断水深为214.4m,计算结果表明此算法具有较强的优化能力。直接通过模型试验获得所需要的结果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这需要采用主动式混合模型试验技术,其关键是得到系泊缆截断点处的运动和受力。基于集中质量法对非线性、多自由度的系泊缆进行动力分析,计算出系泊缆指定截断点处的六自由度运动和受力。将上端点视为输入端,截断点视为输出端,推导出截断点处的运动和受力相对于上端点的变化规律,便于在主动式混合模型试验过程中可以根据上端点运动实时解算出截断点处的运动和受力情况,以期为主动式混合模型实验方法提供技术支持。以一120m水深FPSO的系泊为例,在给定单一方向上系泊缆上端点的运动情况分别为正弦波和JONSWAP随机波时,对系泊缆进行了截断分析。分别计算了系泊缆上四个具有代表性截断点处的运动轨迹和张力时历。并通过时域转频域,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功率谱曲线,定义了RAO函数,给出了系泊缆截断点处对应的张力与上端点张力的对应关系。根据数值计算结果,依据一定的相似准则,设计了用来模拟截断点处运动的并联六自由度液压仿真机构,并通过SolidWorks2010的Motion插件对系泊缆截断点处的运动和受力进行了仿真与控制。仿真结果给出了上端点的运动为正弦波情况下的六自由度机构1#~6#伸缩杆件的角位移和位移,为截断点处模拟控制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学院》期刊2012-06-01)
蔡凤丽,刘新永,江力[8](2012)在《基于LP法对截断巴克码旁瓣抑制MATLAB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采用了线性规划法LP来设计旁瓣抑制滤波器对13位巴克码的截断巴克码旁瓣进行抑制,用Matlab7.4.0对13位巴克码截断巴克码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栾宝宽,王传刚,董茂林[9](2007)在《DDS频率合成器相位截断误差频谱特性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DDS频率合成器中由于一般只取相位累加器的高A位,用来寻址,从而产生了相位截断误差,导致输出谱杂散。利用仿真工具Systemview对相位截断误差频谱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对DDS频率合成器设计中频率控制字及低通滤波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李海林,石东洋[10](2006)在《截断切割优化模型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截断切割优化问题,利用建模与仿真技术(M&S)建立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模型,得到了所有的最优切割方式.(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仿真截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配网线路的雷击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防雷性能,利用"气吹灭弧"的方法,研制了一种能够抑制工频建弧过程的自膨胀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研究了电弧路径控制、电弧突变拐点、电弧弧柱能量分段、自膨胀气流形成与灭弧机理,建立了自膨胀气流耦合工频续流电弧的数学模型,运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管道内自膨胀气流截断电弧的微观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还进行了该防雷装置截断电弧试验,并借助高速摄像机捕捉了该防雷装置截断电弧的详细情况。结果表明:自膨胀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内部的特殊空间结构可以改变电弧发展路径,迫使电弧弧柱形成多个断点,延长后续工频电弧的暂态发展时间;自膨胀灭弧气流能在0.7 ms时间内完全熄灭电弧并抑制重燃;灭弧防雷装置内的建弧过程与灭弧过程几乎同时进行。工频续流电弧在暂态发展初期就将受到自膨胀灭弧气流的深度抑制,在电弧还未发展成熟且能量较小时会被自膨胀气流熄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真截断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萍,张敏.基于AMESim的天然气管道紧急截断阀控制器仿真及性能实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巨丰,李世荣,王子洋,白鉴知,欧芳志.自膨胀气流作用下灭弧防雷装置截断电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8
[3].张隆辉,魏纳新,匡晓峰,范亚丽.系泊系统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技术数值仿真[C].聚焦应用支撑创新——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测试技术学组201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4].张隆辉.系泊系统主动式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技术仿真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6
[5].王彪.输气管道截断阀安全关断的环道与仿真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6].陈永伟,葛翔宇.截断非平衡似无关模型的极大仿真似然估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
[7].高文军.深海系泊缆等效水深截断点处运动和受力的仿真及控制[D].中国计量学院.2012
[8].蔡凤丽,刘新永,江力.基于LP法对截断巴克码旁瓣抑制MATLAB仿真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9].栾宝宽,王传刚,董茂林.DDS频率合成器相位截断误差频谱特性仿真分析[J].信息技术.2007
[10].李海林,石东洋.截断切割优化模型与仿真[J].河南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