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仆形象论文-任仲夷

义仆形象论文-任仲夷

导读:本文包含了义仆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言”“二拍”,义仆形象,等级制度,奴性文化

义仆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任仲夷[1](2018)在《浅析“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义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能够在中国古代社会绵延不绝,其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密切相关。本文选取"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出每类义仆形象的特征,并分析了义仆形象的新变。从社会背景、社会制度、社会思潮叁个方面阐释了义仆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义仆形象的背后所承载的等级制度和奴性的文化观念。(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5期)

王萌芽[2](2017)在《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义婢”“义仆”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白话小说中的群像研究多集中于男女主要人物形象,而其中的义婢义仆群像则较少引起关注。清代白话小说取材于当时社会,所以其刻画的下层仆人婢女形象,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部分现实,且义婢义仆形象又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他们在作品中往往既体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也表现出了一种作者赞赏的侠义精神,展现了小人物的情怀与志向,使阶级及剥削意识在这种精神里得以弱化,而更突出了人性化。本文以清代十七部白话小说中的义仆义婢形象为考察对象,作全面分析。第一部分尽量对这些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义婢义仆形象进行总结并分类,以更详细地突出不同命运、不同类型的婢仆展现“义”的方式,主要分为舍身赴死、不离不弃、为主复仇、保幼扶孤四类。第二部分则从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两方面对此类群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个人原因主要包括主仆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仆婢制度以及社会舆论的宣扬两部分。第叁部分从奴性与人性的冲突、道德化的呈现、“忠义”思想的延续几个角度,通过对群像的文化意义进行阐释,探究其背后体现的各种思想。第四部分从现实意义转向对义婢义仆形象塑造的文学价值的分析,主要从生动性、崇高的悲剧性、传奇性与现实性几个方面,力争探究其文本形象所体现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宁波涛[3](2016)在《论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义仆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以反映人的社会活动为中心的,这是一种主观的能动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这大大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使得通俗小说的创作更加繁荣。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引发后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而在此,有这样一类人物形象——“义仆”形象,人们则较少关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整理,本文拟把宏观的勾勒与微观的分析相结合,选择人们较少关注的“义仆形象”进行研究,挖掘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力求增补“义仆”形象研究之缺陷,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文章共分为叁大部分:绪论部分是对于当今“义仆”形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第一章对于“义仆”进行了界定。首先对“义”和“仆”二字进行分析定义,再结合时代背景,对“义仆”的含义进行归纳。第二章对于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义仆”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作品的阅读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义仆形象,共计十六位。分别从“仆”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职能地位;“义仆”群体的品质特点;典型“义仆”形象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读。第叁章对于”义仆”形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别是:“尚义”观念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延续;“人物对”:叙事艺术结构;善的追求:文学的社会功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任仲夷[4](2014)在《“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义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义仆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义仆的地位低下,所以并没有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叁言”“二拍”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人、僧尼、女性、官吏等形象的研究。义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并且能够在中国古代社会绵延不绝,一定有其存在的原因。“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类型多样,能够展现义仆形象的全貌。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选取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的义仆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为后文“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的研究做铺垫。第二章是对“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进行梳理并分类,总结出每类义仆形象的特征以及主奴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章节还分析了义仆形象的新变。第叁章分析义仆形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社会背景、社会制度、社会思潮叁个方面为基点进行考察。第四章义仆形象的内涵。义仆形象的背后承载了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和奴性的文化观念。(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4-01)

魏思妮[5](2010)在《侠精神之体现——试析《叁侠五义》中的义仆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侠五义》作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武侠作品的优秀传统,对新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身上蕴涵着侠精神的不同方面,他们统一在"清官"这面大旗下,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侠义风格。前代研究者大多偏重对《叁侠五义》中侠客的人格结构作出评析,而对于非主要人物的人格品质则较少提及,把宏观的勾勒与微观的分析相结合,尤其注重研究者较少关注的小人物,如"义仆"、宫人等,挖掘发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力求填补研究之空白,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界。(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0年12期)

魏思妮[6](2010)在《忠君爱主 舍生取义——从《叁侠五义》中的义仆形象看侠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侠五义》的研究中,大多偏重于主要人物,而对其中的小人物——"义仆"形象,则较少关注。而实际上,这些人物在该小说侠义精神的构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谓"侠义"的行径,并非全部出自武功高强之人,在维持正义、促成好事诸方面,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有他的侠肝义胆。《叁侠五义》在这些方面,扩大了"侠"的范围,赋予了"侠"深厚的伦理内涵,展示了侠义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向度。(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0年20期)

胡汀[7](2009)在《清前期通俗小说作品中的“义仆”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清前期通俗小说作品中的“义仆”形象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段包含此类形象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解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对他们价值观念、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的考察,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着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本文第一部分回答何为“义仆”这个问题,对“义仆”的形象做一个阐释和界定。而这一形象非清代所独有,几乎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以第二部分追源溯流,回顾清以前文学作品中几个经典的“义仆”形象。第叁部分则对“义仆”形象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类,此文中,我按照他们“义行”的动机,将其分为舍生取义、杀身救主、倾身相报叁类。第四部分分析义仆形象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原因。可以说“义仆”形象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下明末奴仆暴动及清初“逃人”风潮的影响,又有清初程朱理学思潮反拨所滋生的强烈教化意图,更是“尚义”这一主题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进一步延续。最后一部分分为叁节,是此文的核心所在,意在揭示“义仆”形象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了解到“义仆”们身上既包含着人性中那份难能可贵的善良和淳朴,又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作为家奴,他们就象朝廷之臣效忠君主,胸怀社稷的责任一样,同样尽心竭力的维护着自己的主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李燕[8](2008)在《元杂剧义仆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形象系列研究中目前做群像研究的较少,大部分都是就某突出人物做个别研究,即使做群像研究,很少有人去关注仆人这一群体,由于仆人本身较低的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的戏剧审美定势,使得他们很难引起学界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全元曲》元杂剧中的所有整剧里的义仆形象,经过整理一共有十八个,这证明了它的研究价值。论文绪论部分是对义仆形象概念的厘定和阐释。第一章第一节是研究元杂剧中的义仆形象的特点,在归纳整理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比较,指出:一类是照顾主人生活起居的家奴,他们的“义”具有俏皮、泼辣的性质;一类是本来是家奴后来主人变成国君,致使他们升迁为臣子,这类人的“义”具有“智”或“勇”的成分。在分类比较的同时亦进行横向比较,将世界文学史上两大经典的“义仆”——道丽娜和红娘做比较,指出前者虽然也是对主人忠肝义胆的仆人,但是前者在主仆关系上比后者更为民主、自由。第二节是研究塑造义仆形象的元杂剧这一载体的特点,主要从题材、结构、情节叁个方面来分析。第叁节是分析义仆形象发生的成因,主要有二:儒学复归的召唤和侠义文化思想的影响。论文第二章是研究元杂剧义仆形象的精神内核——“义”。主要从“义”文化在上层和下层不同的影响和拓展来分析,重点分析了关羽文化。指出关羽形象的出现、定型一方面暗合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定势,另一方面他的流变又是社会时代基于自身需要而作的历史选择。论文第叁章是评价元杂剧中的义仆形象。拟从等级制、奴性文化、悲剧形式为基点来进行考察。指出义仆首先是等级制的产物,能够维持制度的稳定,然而等级制在元蒙特定的历史形态,又使其成为消解等级制的不稳定因素。长期的等级制结构使得“义”容易流向奴性这一极端,而一旦形成气候,成为一种奴性文化,由于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义”便流于忘我、绝对服从、节制等奴隶式道德,而人性中的创造性便日益式微,社会因而难以前进。最后,通过元杂剧中的义仆形象对悲剧生产过程中的五个环节——事件、情节、动作、性格、悲剧效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进而就悲剧形式的完满性与否,来对义仆形象进行相应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义仆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白话小说中的群像研究多集中于男女主要人物形象,而其中的义婢义仆群像则较少引起关注。清代白话小说取材于当时社会,所以其刻画的下层仆人婢女形象,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部分现实,且义婢义仆形象又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他们在作品中往往既体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也表现出了一种作者赞赏的侠义精神,展现了小人物的情怀与志向,使阶级及剥削意识在这种精神里得以弱化,而更突出了人性化。本文以清代十七部白话小说中的义仆义婢形象为考察对象,作全面分析。第一部分尽量对这些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义婢义仆形象进行总结并分类,以更详细地突出不同命运、不同类型的婢仆展现“义”的方式,主要分为舍身赴死、不离不弃、为主复仇、保幼扶孤四类。第二部分则从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两方面对此类群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个人原因主要包括主仆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仆婢制度以及社会舆论的宣扬两部分。第叁部分从奴性与人性的冲突、道德化的呈现、“忠义”思想的延续几个角度,通过对群像的文化意义进行阐释,探究其背后体现的各种思想。第四部分从现实意义转向对义婢义仆形象塑造的文学价值的分析,主要从生动性、崇高的悲剧性、传奇性与现实性几个方面,力争探究其文本形象所体现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义仆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任仲夷.浅析“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J].名作欣赏.2018

[2].王萌芽.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义婢”“义仆”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宁波涛.论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义仆形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6

[4].任仲夷.“叁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5].魏思妮.侠精神之体现——试析《叁侠五义》中的义仆形象[J].黑河学刊.2010

[6].魏思妮.忠君爱主舍生取义——从《叁侠五义》中的义仆形象看侠义精神[J].作家.2010

[7].胡汀.清前期通俗小说作品中的“义仆”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9

[8].李燕.元杂剧义仆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义仆形象论文-任仲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