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业资源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因子分析法,可持续发展
矿业资源型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舒[1](2017)在《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止到201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财政部划分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四川省的泸州市以及华蓥市被划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矿产资源本身的再生规律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转型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泸州市作为唯一一个四川省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地级市,是中国天然气重要基地之一,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也存在对矿产资源过度依赖的情况,尤其是其第二产业的规模从2005年的不到40%发展到2012年的60%多,第叁产业的发展不升反降,从侧面说明其经济结构不甚合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为必要。基于泸州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能力成为现实必要,在理论上,传统贸易与资源诅咒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也指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转型的理论必要性。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创新、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水平以及政府管理效率五个层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旨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对指标体系的分析中,找出影响转型能力的主要指标。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来研究四川省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泸州的转型发展情况:首先是关于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阐明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技术路线图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然后对相关概念以及本文逻辑和机制进行解释,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再次,研究了四川省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泸州市的相关发展状况;接着,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创新以及政府层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进行评价;然后是本文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再从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提取出主因子再计算各指标得分及其综合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针对本文得出的相关实证结论,本文认为泸州市转型在近年来效果较好,选取用于衡量的指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未来的转型道路上仍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第一,尽管资源枯竭型城市或多或少的存在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不能因此完全摒弃原有的产业,而应当削减低效率、缺乏安全保障的部门,这个过程应当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第二,寻找有效的替代产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替代产业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替代产业的发展是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政府有力引导的共同结果,寻找替代产业的道路上,应当以政府有效引导、市场配置为基础,只有这样,替代产业才能真正发挥产业转型的功效与目的;第叁,科技创新不仅能够直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能够激活原有产业的活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推动转型至关重要,也是摆脱原有的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的直接手段与动力;第四,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转型发展是需要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作为后盾的,因此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作为硬实力才能真正的实现转型,当然,无论何时,都要兼顾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黄琦[2](2014)在《我国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材料,首先从环境、经济和社会叁个方面对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然后,就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数据,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了比对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矿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最后,对其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4年14期)
唐贤衡[3](2014)在《矿业资源型城市生存困境的原因探析——基于国家政策及体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业资源性城市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政府行为视角,探析国家宏观政策及其管理体制对矿业资源型城市成长、发展的影响,将更有利于政府明晰自身责任,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4年14期)
李秀春[4](2009)在《论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矿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指出了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当前的任务,并提出了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产业》期刊2009年03期)
王永生[5](2008)在《攀枝花、阜新、焦作等矿业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告诉了我们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资源型城市尤其是矿业资源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选择好转型的主导产业。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一个主导产业再造的过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一直实行高度集权的(本文来源于《资源导刊》期刊2008年12期)
邹长胜[6](2008)在《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地域空间、人文区位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国社区管理应该是因地制宜,多样化管理。目前,对于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研究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对于丰富社区管理理论和实践、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社区管理主体角度看,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地方政府处于弱势地位,社区管理推力不足;资源型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分割社会资源;社区居民“单位意识”浓厚,“社区意识”淡薄;社区非政府组织发育不良的问题。从社区管理域出发,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引导、服务作用;资源型企业应该发挥支持作用;社区居民应该发挥参与作用;社区非政府组织应该发挥聚合作用。本文从社区管理主体和社区管理域的角度出发,以治理理论、场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指导,对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创新进行理性分析,并分析国外社区和国内吉林市、平顶山市社区管理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有益启示。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客观分析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现存问题及成因,提出社区管理域的概念,阐释社区管理域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机理,提出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策略。最后,本文选取我国典型的矿业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的一个社区作为案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进一步论证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王丽丽,邹长胜[7](2008)在《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社区建设和管理应该符合其自身特色和实际条件。本文探讨了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模式创新。(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08年05期)
满希明[8](2006)在《矿业资源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矿业资源型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提高对资源节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应通过加快接续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资源节约的切入点,引入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更新产业结构,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及拉长资源产业链条,认真解决好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06年12期)
满希明[9](2006)在《矿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等方面明确思路,在此基础上应将矿矸石的综合利用作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06年04期)
黄斐[10](2006)在《矿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这类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文章分析了目前这类城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以及相关前沿理论作为基础,提出了发展集群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接续产业,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06年02期)
矿业资源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材料,首先从环境、经济和社会叁个方面对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然后,就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数据,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了比对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矿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最后,对其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业资源型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高云舒.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黄琦.我国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地理.2014
[3].唐贤衡.矿业资源型城市生存困境的原因探析——基于国家政策及体制的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14
[4].李秀春.论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09
[5].王永生.攀枝花、阜新、焦作等矿业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告诉了我们什么[J].资源导刊.2008
[6].邹长胜.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7].王丽丽,邹长胜.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浅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
[8].满希明.矿业资源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J].技术经济.2006
[9].满希明.矿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6
[10].黄斐.矿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