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窦论文-陈涛,刘善平,卢永田

鼓室窦论文-陈涛,刘善平,卢永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鼓室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鼓室窦,面神经,X线计算机

鼓室窦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刘善平,卢永田[1](2018)在《中耳炎鼓室窦CT分型与手术方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90例中耳炎患耳鼓室窦CT分型,旨在探讨耳内镜与显微镜手术处理后鼓室病变的适应证。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记录鼓室窦CT分型(鼓室窦与面神经的关系),统计各型的例数和比例。结果 90例患耳的鼓室窦CT分型:A型43耳(47.78%),B型45耳(50%),C型2耳(2.22%)。结论鼓室窦CT分型以A型和B型居多,内镜中耳手术适合在中耳炎手术中推广,但C型鼓室窦的最佳手术方式仍是显微镜中耳手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詹俊杰,于海江,牟基伟[2](2012)在《鼓室窦和咽鼓管上隐窝病变的处理在胆脂瘤手术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既能清除病灶有能最大限度保存听功能,为临床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最为理想的术式。然而,由于中耳解剖间隙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术后胆脂瘤复发一直是耳科医师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在中耳间隙解剖学研究基础之上,手术操作中特别注重了鼓室窦和咽鼓管上隐窝病变的处理,通过对25例(28耳)中耳胆脂瘤术后2年以上随访观察,无一例复发,达到了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田洪梓,肖琳[3](2008)在《鼓室窦深位的HRC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HRCT)分析中耳鼓室窦深位的发生率,为耳科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00例(560耳)颞骨的HRCT轴位像,根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与疾病组,正常组158例(316耳),疾病组142例(244耳),统计鼓室窦深位的发生率,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0例(560耳)颞骨中鼓室窦深位的发生率为2.7%,该变异在两侧及性别间不存在差异。结论:HRCT可以准确显示颞骨的解剖变异,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伤残医学》期刊2008年02期)

曹鹏宇,范静平,廖建春,孙爱华,吴建[4](2006)在《内镜下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质内镜下进行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内镜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成人颞骨标本30侧(左16,右14),分别使用30°和70°内镜经外耳道观察后鼓室的结构,比较不同角度内镜下观察后鼓室的视野,在内镜下制作隐窝模型,用游标卡尺对模型进行测量。结果:测量模型得到的结果为:鼓室窦深度(2.65±1.27)mm(1.06 ̄5.80mm),宽度(2.45±0.67)mm(0.78 ̄3.64mm),面神经隐窝深度(2.11±0.42)mm(1.18 ̄2.94mm),宽度(2.47±0.48)mm(1.58 ̄3.46mm);结论:(1)对于面神经管内侧的后鼓室部分,无论使用30°或者70°内镜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观察;(2)要想彻底的观察面神经骨管外侧的后鼓室部分,尤其是面神经隐窝,70°内镜优于30°内镜;(3)30°内镜在通过外耳道放入中耳腔时更容易把握方向感和深浅度;(4)2.7mm内镜在操作的方便性和视野的大小方面可以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赵恒珂,李光宗,鞠学红,赵炳辉,曹焕军[5](2004)在《下鼓室窦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下鼓室窦的形态及变异 ,为下鼓室及迷路下显微外科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用 2 0 0例骨标本在XS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下鼓室 ;其中 10例标本经CT扫描拍片后用X线图象对照解剖观察。结果 下鼓室底以复层窦或单复层窦混合存在者多见 ,无窦者仅见 3 0 % ,窦腔壁有 6 6 0 %的标本由片状骨板围成 ,骨柱或骨嵴构成者较少见。下鼓室窦向内侧与迷路下窦相连续 ,在岩部骨质内向下扩展可深至鼓部骨板下 1/3平面水平 ,见 12 0 % ,此窦在CT扫描中清晰可见。鼓室内侧壁的岬表面可见岬窦 ,出现率 2 6 0 % ,内侧壁的岬下有迷路下腔者见 5 7 0 %。下鼓室前壁有下鼓室隐窝者占 6 6 0 % ,前壁有下鼓室窦覆盖 ,无窦覆盖并见颈动脉管隆起者见 7 0 %。结论 下鼓室窦存在于底壁及内侧壁 ,对此区手术时保护颈内静脉及下鼓室神经切除术均有实际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王树辉,杨曙[6](2003)在《鼓室窦的耳内镜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耳显微外科学需要对中耳尤其是后鼓室解剖有全面的认识,因为该处有许多不规则的隐窝.并且易受胆脂瘤侵犯。在后鼓室的后壁围绕着面神经骨管有四个凹陷的隐窝,在面神经骨管的外侧有面神经隐窝(上(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2003年03期)

[7](1997)在《鼓室窦:面神经后进路胆脂瘤切除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中耳炎的胆脂瘤上皮基膜常扩展入鼓室窦,大多数病例经耳道及鼓室能安全及完全清除。当鼓室窦向面神经前线后扩展3~4mm以上时,就不能完全清除鳞状上皮基膜。该作者采用新的面神经后进路完全清除鼓室窦胆脂瘤48例,其中31例为首次手术,17例为鼓室窦胆脂瘤残留(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1997年03期)

员彭年,赵全义[8](1985)在《经鼓室进路后鼓室窦病灶清除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对中耳慢性感染和胆脂瘤的外科治疗原则是,首先应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其次是在有条件时,一期或次期行鼓室成形术。前者为后者获得持久效果的基础。中耳乳突手术后继续流脓,多由于病灶未彻底清除。感染灶残留部位可能在乳突诸蜂窝或鼓室诸隐窝,其中以后鼓室最易于残留病灶,其原因是此窦位置深在而隐蔽,与(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王爱莲,员彭年,魏治国,余发昌,李文明[9](1983)在《鼓室窦的应用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鼓室窦又各锥隐窝或后鼓室隐窝,为鼓室后部的一个骨性隐窝,其位置隐蔽且形态变异较大。在临床上,鼓室窦内可以隐藏病灶且与面神经密切毗连,窦内残留病灶是某些患者乳突根治术后继续流脓甚至引起面瘫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中耳显微手术的开展,鼓室窦的解剖已引起耳科医生的重视。但国内外文献对此报道尚少,且未提及窦的分型,对窦口部的形态也未见有描述。本文着重研究鼓室窦的分型及窦口部的形态。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本文来源于《解剖学通报》期刊1983年02期)

王爱莲,程华青[10](1982)在《上鼓室窦的应用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鼓室窦Sinus epitympani(以下简称上窦)为上鼓室前部的一个凹窝。其大小、深度变化很大,较深的窦往往有一明显的入口,而较浅的窦则因入口不明显而易被忽略。临床实践证明,上鼓室前部是胆脂瘤的好发部位,而且复发率较高。此外,上窦的内侧壁与面神经管、膝节和岩大浅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故手术中可以上窦作为寻认和暴露上述结构的解剖标志。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文献对上窦的研究报导甚少,就我们所查阅到的文献,只有M.E.Wigand及Y.Guerrier专文报导了他们对上窦的研究结果,但两位作者对该窦的命名、位置、出现率及局部关系等问题均有不同看法,而且也未对上窦进行分型和定位,本文拟就上述有争议的问题和上窦的分型与定位问题作进一步地研究,并就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提供一些形态学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1982年03期)

鼓室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既能清除病灶有能最大限度保存听功能,为临床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最为理想的术式。然而,由于中耳解剖间隙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术后胆脂瘤复发一直是耳科医师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在中耳间隙解剖学研究基础之上,手术操作中特别注重了鼓室窦和咽鼓管上隐窝病变的处理,通过对25例(28耳)中耳胆脂瘤术后2年以上随访观察,无一例复发,达到了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鼓室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刘善平,卢永田.中耳炎鼓室窦CT分型与手术方式初探[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8

[2].詹俊杰,于海江,牟基伟.鼓室窦和咽鼓管上隐窝病变的处理在胆脂瘤手术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

[3].田洪梓,肖琳.鼓室窦深位的HRCT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08

[4].曹鹏宇,范静平,廖建春,孙爱华,吴建.内镜下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

[5].赵恒珂,李光宗,鞠学红,赵炳辉,曹焕军.下鼓室窦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研究.2004

[6].王树辉,杨曙.鼓室窦的耳内镜解剖[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

[7]..鼓室窦:面神经后进路胆脂瘤切除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

[8].员彭年,赵全义.经鼓室进路后鼓室窦病灶清除术[J].昆明医学院学报.1985

[9].王爱莲,员彭年,魏治国,余发昌,李文明.鼓室窦的应用解剖研究[J].解剖学通报.1983

[10].王爱莲,程华青.上鼓室窦的应用解剖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1982

标签:;  ;  ;  

鼓室窦论文-陈涛,刘善平,卢永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