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聚物相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聚物纳米微球,相分离法,生物相容性,电化学应用
高聚物相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彬[1](2014)在《基于相分离法制备的载药高聚物纳米微球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聚物纳米微球由于其在药物运输、基因治疗、免疫分析、生物分子吸附分离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被关注。针对白藜芦醇、阿司匹林、肝素钠等药物的应用缺陷,基于纳米载药理念和相分离技术,本论文制备了几类不同的载药高聚物纳米微球,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此外,还初步探索了它们在药物缓释以及电化学等方面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白藜芦醇(Res)对治疗癌症、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作用。然而,由于白藜芦醇在水中的溶解性差,使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大大受到了限制。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选用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利用相分离法制备出负载白藜芦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PLGA-Res MSs),实验发现,制备的PLGA-ResMSs在水相中能够均一稳定的存在,同时其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较为缓慢的药物释放速率。我们通过红外光谱、粒径及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对该载药纳米微球的基本性能进行了表征,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分析了材料对细胞产生的毒性影响。另外,为了检测该载药纳米微球与血液的作用情况,我们进行溶血实验、凝血时间测试、红细胞形态观察、补体激活、血小板激活等测试,其中血小板激活的数据很好的体现出PLGA-Res MSs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作用。(2)阿司匹林是一种抗炎、解热止痛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的小分子药物,为了延长其药效,常将其与含羟基聚合物结合进行高分子化。我们参照前人的研究工作,合成出一种阿司匹林衍生物——聚乙烯醇-阿司匹林(PVA-ASBA),基于相分离技术制备出负载PVA-ASB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PLGA-PVA-ASBAMSs),对它的红外、粒径、药物释放情况、血液相容性、细胞毒性等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不同pH条件下PLGA-PVA-ASBA MSs的药物释放研究,我们发现在强酸强碱下,PVA-ASBA通过水解作用释放阿司匹林的速率最快。这种在特定条件下才药物释放的载药纳米微球,为生物医用领域尤其是药物运输方面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3)肝素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它强力的抗凝效果在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等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发性出血等副作用。针对这一缺陷,我们利用相分离法,制备出一种负载肝素钠的聚氨酯纳米微球(PU-Hep MSs)。经红外、粒径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检测了 PU-Hep MSs的物理化学性能。血液相容性实验与细胞毒性实验的评价结果表明,PU-Hep MSs与肝素钠相比表现出温和的抗凝血性能,且对细胞没有表现出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在制备过程中调节两种反应溶剂的体积比,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PU MSs和PU-HepMSs,实现了尺寸的简单可控,为纳米微球多元化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4)将制备出的PU-Hep MSs修饰到电极表面,构建GOx/(PU-Hep)/GCE生物传感器,并对这种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将该生物传感器应用到全血中的葡萄糖检测,结果表明该生物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强、重现性好,以及在最低检测限、检测范围和线性相关系数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全血中测得的数据与同源血清样品中使用生化分析仪测得的数据结果非常接近,由此表明我们所制备的GOx/(PU-Hep)/GCE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全血中的检测具有高可信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5)
周持兴,刘思俊,俞炜[2](2012)在《高聚物体系复杂相分离行为与流变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晶高聚物溶液在降温时会发生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分离。由于两种相分离同时存在,相分离过程相当复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液体石蜡的溶解度参数和折光指数接近,两者组成溶液的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分离温度接近,实验表征区分存在困难。本文通过流变实验的设计和流变特性的分析,研究了超高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张恒[3](2009)在《高聚物相分离制备功能性材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高聚物相分离的现有理论及实际应用前景,分别由高聚物不相容共混体系和有条件相容的高临界共溶温度体系制备出高聚物功能性的形状记忆材料及功能性多孔材料。而且以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预定相结构的形成条件及规律,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与产品设计提供了科学性的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叁方面。(1)不相容高聚物共混制备形状记忆材料(SBS/PCL,SBS/PLA共混物)。现在的热致形状记忆材料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个是具有结晶性链段或有显着玻璃化转变链段的化学交联网络体系,另一个是具有结晶性链段或有显着玻璃化转变链段的物理交联网络体系。这两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它们共同的缺点是材料制备与表征的麻烦,以及虽然机理清楚,但是无法很好的从机理出发来指导制备过程最优化控制。比如在现在的机理只能给出什么样的硬段和软段的含量可以具有形状记忆性能,但是不能给出什么样的硬段和软段的含量具有最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聚合物共混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机理。此共混物包含两组分不相容的聚合物,一组分是“弹性体聚合物”组分,另一组分是“可转变相聚合物”组分。在两相不相容的体系中,分相得到的两个相区分别提供形状记忆材料的“形状固定”和“形状回复”性能,从而使材料得到形状记忆性能。通过研究不同组分含量的共混物的不同微观结构对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此类共混材料的形状记忆机理,并且此机理可以很好的指导材料制各过程的最优化控制。我们的研究选用SBS/PCL共混物和SBS/PLA共混物证明了这个新颖的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且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相形态,热学,力学,流变学和形状记忆性能。最后讨论了此类形状记忆材料的机理和最优化性能的控制。(2)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多孔低介电常数材料。低介电常数材料可以用在诸如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板,通信装置保护涂层等领域。对于保护涂层来说,我们提出了用热致相分离法(也叫热致分相法)引入孔结构来降低材料介电常数的方法。我们通过引入微孔,材料在1MHz下的介电常数从本体材料的2.60最多降低到1.56,而介电损耗与本体材料差别很小。此方法理论成熟,操作简便,重现性好。通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此方法可以通过热致分相法的理论分析来调节操作参数从而达到对最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控制的目的。研究发现分别建立聚合物浓度,降温速度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材料最终介电常数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联系热致分相的操作过程和最终的介电常数,从而通过这两个模型即可达到控制材料介电常数的目的。由于我们尚未发现有关热致分相制备低介电常数材料的相关报道,我们的研究也为此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3)叁元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醚酰亚胺耐高温多孔膜材料。耐高温多孔膜材料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我们选用的是耐高温性能较好的非晶性的聚醚酰亚胺材料,并且为了使在高孔隙率下保持较好的力学强度,我们选用的致孔方法为热致相分离法。此热致分相体系为聚醚酰亚胺/二苯甲酮/二缩叁乙二醇体系。经典的热致相分离法是二元的结晶聚合物体系,即使现有的叁元体系也都通过某些方法简化为二元体系处理。而本文研究发现的这个体系不能简单的通过现有的简化方法处理为二元体系,因为研究发现在分相过程中二苯甲酮相会有很大一部分留在聚醚酰亚胺的富相中。由此造成此体系在相图及分相过程等方面与普通的二元或叁元体系存在相同和不同之处。而本文的体系也是一种非晶聚合物体系,与经典的结晶聚合物体系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本文从相图和分相过程两方面也比较了这些不同之处。由于我们也尚未发现热致分相法制备聚醚酰亚胺多孔膜材料的相关报道,我们的研究也为此类体系的热致分相研究提供了一般方法并且总结了一般规律。(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20)
赵文明,杨健,王晓琳,赵洪[4](2007)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高聚物微孔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致相分离法是一种制备微孔结构材料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将常温下缺少合适溶剂的高聚物制成多孔材料。为促进该方法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文中归纳了可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微孔膜或细胞支架的结晶性和无定型高聚物,及其所对应的稀释剂体系。综述了稀释剂种类、工艺参数(高聚物浓度、冷却条件)和添加剂等因素对热力学相图、相分离机理、微孔结构及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7年06期)
钟阳,许家瑞,曾汉民[5](1994)在《全芳共聚酯液晶高聚物与聚醚醚酮共混物的相分离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考察了PEEK/TLCP溶液共混体系的相分离过程以及相态结构与共混组成比和热历史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一体系在受热时发生相分离的程度及相形态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组分比、熔体相对粘度以及液晶聚合物分子的刚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1994年03期)
钱锦文,王苏畛,范西俊[6](1988)在《高聚物溶液相分离基本公式的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Flory-Huggins似晶格理论所得的多分散聚合物溶液的混合自由能公式△G_单=RT(n_1lnφ_1+∑_in_ilnφ_i+X_1n_1∑φ_i)出发,详细地推导了高聚物溶液相分离的基本公式φ_x″/φ_x′=e~(σX)。(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1988年06期)
应琦琮,钱人元[7](1962)在《高聚物分级的基本研究——Ⅱ.相分离的溶度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甲醇体系的两次分相实验用θ-溶剂中的沉降速度法测定分相前试样和浓相的分子量分布曲线,得到高分子在浓稀相重量分配的分子量依赖关系 f″_j=Qe~(σM_j) 证实Flory的溶度函数形式与实际相符,并适用于叁元体系的相分离,但Q值与两相体积比R值并不相同。 2.再分级使级分的分子量分布宽度随再分级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通常认为到第叁次再分级其效果已不显着并不确实。 3.建议一种用两次相分离实验和五次精密的特性粘数测定,结合从[η]_(■)和[η]_θ值估计分子量分布宽度,得出分子量分布曲线的简便近似力法。(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62年05期)
高聚物相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晶高聚物溶液在降温时会发生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分离。由于两种相分离同时存在,相分离过程相当复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液体石蜡的溶解度参数和折光指数接近,两者组成溶液的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分离温度接近,实验表征区分存在困难。本文通过流变实验的设计和流变特性的分析,研究了超高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聚物相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彬.基于相分离法制备的载药高聚物纳米微球及其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周持兴,刘思俊,俞炜.高聚物体系复杂相分离行为与流变特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2012
[3].张恒.高聚物相分离制备功能性材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
[4].赵文明,杨健,王晓琳,赵洪.热致相分离法制备高聚物微孔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
[5].钟阳,许家瑞,曾汉民.全芳共聚酯液晶高聚物与聚醚醚酮共混物的相分离行为[J].宇航材料工艺.1994
[6].钱锦文,王苏畛,范西俊.高聚物溶液相分离基本公式的推导[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
[7].应琦琮,钱人元.高聚物分级的基本研究——Ⅱ.相分离的溶度函数[J].化学学报.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