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喷气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大连池,喷气锥(碟),玄武岩,温度应力
喷气锥论文文献综述
马正婧,张中俭,詹涛,杨业,徐嘉谟[1](2019)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喷气锥(碟)表壳裂隙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气锥(碟)是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内重点保护的熔岩地貌,它们是熔岩喷发冷却后形成的。目前,许多喷气锥(碟)表壳上分布有裂隙。这些裂隙造成了喷气锥(碟)的破坏。本文根据喷气锥(碟)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熔岩的温度变化。建立喷气锥(碟)的叁维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熔岩降温后的温度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喷气锥(碟)上裂隙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熔岩喷发冷却形成喷气锥(碟)时会产生温度应力,并且最大主拉应力迹线呈环状分布。该温度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具有竖直、相互平行、近似等距、由表及里等特征。故此认为喷气锥(碟)竖直状裂隙为熔岩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原生裂隙。本文还分析了喷气锥(碟)上裂隙尖端钝化现象以及裂隙密度差异现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孙智慧,张佳博[2](2010)在《景区喷气锥碟保护栈道一期建设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孙智慧 张佳博)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喷气锥碟保护栈道一期建设项目日前全面完成,共新建观光栈道2300米。 今年9月初,总投资1300万元的喷气锥碟保护栈道建设项目开始施工建设,历时两个月时间,共新建观光栈(本文来源于《黑河日报》期刊2010-11-16)
高危言,李江海,毛翔,张天然[3](2010)在《五大连池火山群喷气锥成因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大连池火山群1537个喷气锥中,多数分布在火烧山熔岩流中,在水量充足的五池到四池之间的熔岩台地上,喷气锥数量集中、个体较大、发育良好。通过对五大连池火山群喷气锥的形态结构和集中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水蒸气在混合气体形成喷气锥中起主导作用,重力也在喷气锥形态塑造上有一定意义。含挥发分的基性岩浆溢流到在靠近水域的地区时表层冷凝固结,内部熔岩仍温度高、粘度低,与地下水作用形成火山气体和水蒸气构成的混合气体,气体冲破表层间歇溢出时,带动熔岩外掀堆迭在喷气孔周围形成喷气锥,中央保留气体多次逸出的通道形成中空结构。当气体压力不足以使熔岩从喷口溢出,喷气锥的生长停止。(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4](2007)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喷气锥”与“火山弹”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大连池是中国于2004年首批获得联合田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也是中国最着名的火山地貌景观区。 到过五大连池的人大概都对矗立于熔岩台地上一个个黑色尖塔形的“喷气锥”印象深刻,也(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报》期刊2007-06-10)
吕洪波[5](2007)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着名的自然景点,其引人之处就是新生代玄武岩火山地貌。然而,景点中有些火山构造的命名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如: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分别被错误地命名为“喷气锥”和“火山弹”。笔者根据着名专业网站(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和经典教材中的相应定义讨论了这些火山构造。通过分析这些构造的形态、大小和成因,笔者将它们分别重新命名为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笔者建议:地质公园中所有景点的定名都应该经专家核实和评价,从而给出科学的、符合地质实际的名称。(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7年03期)
喷气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孙智慧 张佳博)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喷气锥碟保护栈道一期建设项目日前全面完成,共新建观光栈道2300米。 今年9月初,总投资1300万元的喷气锥碟保护栈道建设项目开始施工建设,历时两个月时间,共新建观光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喷气锥论文参考文献
[1].马正婧,张中俭,詹涛,杨业,徐嘉谟.黑龙江五大连池喷气锥(碟)表壳裂隙成因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2].孙智慧,张佳博.景区喷气锥碟保护栈道一期建设完成[N].黑河日报.2010
[3].高危言,李江海,毛翔,张天然.五大连池火山群喷气锥成因机制探讨[J].岩石学报.2010
[4]..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喷气锥”与“火山弹”新解[N].大众科技报.2007
[5].吕洪波.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J].地质论评.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