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游侠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曹植,游侠,诗歌思想,魏晋
游侠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张翠森[1](2018)在《论曹植诗歌与游侠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研究中,探讨曹植诗歌中的思想大多聚焦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者。通过深入阅读曹植诗歌,能够发现除却上面提及的两种思想外,游侠思想也是曹植诗歌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11期)
殷思懿[2](2018)在《魏晋南北朝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的演变——以曹植、阮籍、左思、鲍照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梁峰[3](2015)在《李白诗歌中的游侠气》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仙李白,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曾出现过一种维持时间不久的气质:游侠气。盖因其少小文武双修,于是在年轻时期,自成一种为民请命之游侠思想。这种思想的养成虽承载了历史的熏陶,但更多的还是其个人的性格魅力所在。他不但自己为民立命,更是用一把剑和首首诗篇记载了自己的游侠之梦和对右下生活的赞叹。而他的这些诗篇,这种做法不但使他诗仙之名更加闪耀,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盏闪闪发光的精神明灯。(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5年01期)
张硕[4](2013)在《论鲍照、吴均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以立功心理、游侠精神和诗歌体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鲍照、吴均皆为南朝着名诗人,同为寒门庶族,才秀人微,两人都创作了不少边塞诗,而且他们的边塞诗都以乐府为主,对唐代边塞诗产生深远影响。从两人边塞诗的思想内涵来看,其所展现的立功心理与游侠精神,被唐代边塞诗广泛接受。而他们以乐府作边塞诗,抒怀言志而不重词藻雕琢,亦为唐人所用推崇。为唐人写作边塞诗提供了借鉴的范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21期)
刘飞滨[5](2013)在《论梁陈诗歌中游侠形象的绮丽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梁陈时期,很多诗歌中的游侠形象失去了魏晋时期的雄强刚健风貌,普遍被披上了风流倜傥、悠游享乐、极尽人世风情的绮丽色彩,显得浮华萎弱。游侠形象的绮丽化使这些诗歌大大降低了其本应具有的阳刚之美,这也是长期以来游侠诗不被重视的原因。梁陈诗歌游侠形象的绮丽化与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辛晓娟[6](2010)在《从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严正道[7](2010)在《理想与现实的失衡——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取代两汉的史传散文成为我国侠文化的主要载体,标志着侠文化进入一个转型期。游侠由一种具体的行为演变成一种抽象的观念、精神或气质,给予了寒士阶层寻求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以及追求个人价值与自由的热烈渴望。然而在"用之如虎,不用如鼠"的现实环境下,这一切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强大的集权统治中被击得粉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衡,使得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充满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倪比[8](2010)在《深入解读:华文之美与游侠之义——记“郑愁予诗歌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着名诗人郑愁予,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南北,少年时到台湾。15岁即发表诗作。1954年,成名作《错误》首次公开发表,其中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华人世界广为传诵。(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0年02期)
高雪梅[9](2009)在《浅论曹植“白马游侠”的诗歌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植一生崇尚自由,渴望能建功立业,可又怀才不遇。其本人与"白马游侠"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他正是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理想寄托在"白马游侠"的意象之中。"白马游侠"的诗歌意象是曹植理想人格的化身。(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艳霞[10](2009)在《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汉语中,“侠”字具有多种词性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名词,它特指一个社会类群及其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作为形容词,它是对该人群特有气性类型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士人的心灵世界和人格精神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这必然地影响到他们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创作。相应的,对游侠诗歌的演变过程的归纳梳理,为我们了解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和人格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长期以来,学界对游侠文化和游侠文学的研究,存在一种冷热不均的倾向。南北朝时期的游侠诗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实际上,这一时期是游侠诗歌在继承曹植开辟的游侠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没有南北朝诗人对游侠诗歌主题的发掘和形象塑造手段的拓展,我们今天读到的盛唐咏侠诗歌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样子。本文运用主题学和形象分析的方法,重点探讨南北朝诗人对游侠题材的处理方式。通过对这一时期80余首诗歌的题材类型和主题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认为南北朝诗人在曹植开创的咏侠传统之上,主要地拓展了报恩从军和立功边塞的主题。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南北朝诗人塑造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少侠和豪侠形象,游侠形象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产生了显着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更为符合当时人们的那种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本文进一步认为,南北朝时期游侠诗歌主题和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当时诗人对游侠文化所承载的原始尚武精神的渴望,以及对其野蛮、粗豪倾向的涤荡。就是在诗人对游侠精神的激浊扬清和各取所需的“误读”之中,游侠诗歌的主题和形象才产生了历时的变化,并积淀成后世诗人汲取的丰富营养。(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4-25)
游侠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侠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张翠森.论曹植诗歌与游侠思想[J].青春岁月.2018
[2].殷思懿.魏晋南北朝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的演变——以曹植、阮籍、左思、鲍照诗为例[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梁峰.李白诗歌中的游侠气[J].科教导刊(下旬).2015
[4].张硕.论鲍照、吴均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以立功心理、游侠精神和诗歌体制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
[5].刘飞滨.论梁陈诗歌中游侠形象的绮丽化现象[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
[6].辛晓娟.从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严正道.理想与现实的失衡——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刍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0
[8].倪比.深入解读:华文之美与游侠之义——记“郑愁予诗歌研讨会”[J].华文文学.2010
[9].高雪梅.浅论曹植“白马游侠”的诗歌意象[J].凯里学院学报.2009
[10].王艳霞.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D].湖南大学.2009